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怀颖坊】·六 ...


  •   聿京城出郭十余里,山峦渐密,其一名为“衍嘉”,景色不过平平,尽是些荒僻林木,遒枝败叶,只因当年传教北上的一名得道高僧葬于此山,善男信女争先供养,更有后人捐银兴建“禅觉寺”,香火颇旺,这衍嘉山的名气方才传了出去。
      山下有阜苏江一脉支流环绕。京中香客只须出城行至棠川渡口,乘舴艋舟,顺流直下不过三刻钟便可直抵山脚。
      夹岸枯草连天。草梗瘦骨如柴,像是畏了寒,怕了冻,便盖了一层霜白色的被褥,茫茫地缝成一片。所幸河道未封,只在水波间浮了一两点细碎的薄冰,被芦苇的长枝截在潺潺流水之中,开尽芦花的褐色穗子沾了一茬茬的雪渣,偶尔一颤,整一片的芦苇丛便把水荡软了一大块。时已冬末,万物皆衰,便是常绿的松柏也免不了耷拉着头,如犯了痨病的老翁,北风不过卷到树桠间打个滚儿,它们也一阵咳嗽,抖动的肩膀掸去了不少昨夜的积雪。

      蔡申玉在山下的寿石渡口下了船,仍是挎着那竹篮,袖子往那团包裹上稍稍罩住,这才沿着石阶朝禅觉寺走。
      才上了半山腰,尚未到寺外山门,却望见逶迤的山道上已是密密麻麻挤着一队人,多是京郊各乡的农户,还有京中做小本生意糊口的商贩。万般面孔自有一万种神色,时而翘首张望,时而抓耳挠腮,时而嗟叹长吁,却都无一不带着大大小小的包袱箩筐,或背,或扛,或挑,形色之多足以叫人眼花缭乱。
      ——这些自然都不是一心来上香的。
      他看在眼里,叹在心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得一点不差。
      他尽量靠边走,不声不响,然而才走不到两层石阶,已经有几个人不住地拿眼瞧他,显然是认出了人,脸色窘迫起来,憋住气,互相使了使眼色:“嗳,是‘财神鱼’……”
      他忽然对望过去,微微一笑:“乡亲们早。”
      那几人一时词穷,尴尬地只顾挠头搔耳,余下的人也纷纷朝这边看,难免一阵嘈杂。汉子们皆是硬着头皮憨笑,都不接话,好歹有个性情爽利的妇人抢先开了口:“唷,蔡当家的,这样巧!”
      “嗯,是巧。各位都是上寺库去的么?”他温和地还礼,问得从容。
      那农妇见他说破了众人来意,悻悻然咧开嘴,也跟着笑,颇有些赔不是的姿态:“您看看,您看看,这人多得呀……里头不少是你的老主顾,其实大伙儿今日上山,也……也不是不照顾您生意。一来呢,眼瞅着就要过年了,家里短粮,粟麦这些谷物到底还是来寺里取便利些。二来呢,年末了,赶着时候上上香、拜拜佛,多祈点福也是好的。唉,并不是不给您面子——”
      他笑着解了一伙人的尴尬:“这有什么?寺里年末出贷谷物,古已有之,大伙顺路求个好兆头,更是天经地义。我那生意小得可怜,何况是以质钱为主,你们要粮,我还拿不出呢。连我铺里的伙计也打算这些天上来讨点谷米,不然都要饿死了。”
      众人被他惹得哄笑,心里有了底,不像之前那样拘谨了。
      那妇人舌头快,寒暄了两句,又兴冲冲拉着他问:“蔡当家的,都说京城内外的事没有您不知道的,我只打听一样——过几天,外头当官的老爷们就要回京来了,您可知在南州打了胜仗的那个大将军走哪条道儿么?”
      蔡申玉尚未回答,旁边又有一人插嘴,生怕他弄错了似的:“就是在浛州用了三天便杀退海寇的王大将军!才三天哪!连以前的‘骞字军’都一败涂地,他才三天就收复浛州,真真神将也!”
      话匣既开,众人不免又啧啧赞叹一番那位传奇大将。
      “既是武官,又是凯旋而归,照例该从北城门进来。”蔡申玉想了想,接着说,“不过,我也说不准他们到时会走哪条道。每年朝觐之前,京中商贾常常有人给这样的高官捐钱,为的也正是让车马队伍在自家店铺门前绕上一圈,沾点风光,沾点喜气。王家是大世族,给他们捐银子的人大概多得很了,大抵谁捐得多,便往谁门前走吧。”
      农妇听了不免喟叹:“哎呀呀,要是能见上一见就好了。我儿媳妇刚给家里添了个胖小子,他爷爷整日唠叨要带孙子去看大英雄,指望那孩子日后也能争气。”
      “要不我给您留个神,一有确凿消息就给您报个信?”他这句话叫妇人又惊又喜,连忙给他道谢。
      众人又扯了些闲话,这才各归原位。

      蔡申玉别了那些老客,直上山门,只见两扇侧门大敞,由经事的中年僧人各守一边,专管查看携带谷物出寺的人的券契,点清数目,才准放行。另有领路僧人数个,由山门一直排到长生大殿,引领前来质粮的民众往里走。其间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只隐隐可见殿前摆开几张长桌,僧侣们一面收点抵押下去的当物,一面从殿中来回搬运粮谷,一面又要书写票券。竟是忙得不可开交。
      蔡申玉轻声走到一个领路僧人身旁,温文有礼地问道:“请问,念善师父可在?”
      僧人回头见了他,愣住片刻,嘴角抽了一抽,似有不悦,不甚耐烦地拨了拨手打发他走:“后园里找。”
      他也不恼,道了声谢,便迳直往寺院后园去了。

      后园位处山坳之中。禅觉寺将此地用细篱圈了,用作园圃菜地,每年二三月播籽时节,便开锄耕种寺中诸僧好食的蔬菜,葵、菘、芹、蓼无一不全,甜瓜、茄子等各色瓜菜亦不少见。又辟良田半亩,栽入紫枣、桃李等核果,皆充寺中采食或供奉之用。
      园圃边上孤伶伶立着一间茅屋,屋舍简陋,板材隐有霉迹。
      他来到屋前,叩了几下门。无人应答。
      正默默等候,忽闻“吱呀”一声,原来是蓄着耕牛的屋舍下木栅徐徐开了,慢悠悠走出个人影。那人肩上挑着两担扫成堆的牲畜粪便,一摇一晃,蹒跚地迈出槛木,往菜田的方向走,想是要把松土入肥,便于开春时播种。
      却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和尚。穿着过时的僧袍,用粗布扎住袖口和裤腿,面相看不出半点佛家人的慧光,反倒是灰头土脸,双目萎靡,在雪中走几步路已是战战兢兢。

      “念善师父。”他唤了一声那老和尚的法号。
      那和尚猛地看见了他,肩头的担木一歪,两担子臭熏熏的粪肥差点儿掉出些到地上去。和尚呆了一会儿,终于慢慢放下扁担,讪讪然用腰间的一块布使劲擦着手。

      ◆

      屋内比屋外暖和不到哪去。
      念善拿着一支木棍拨开盆内几块勉强烧出一点红色的黑炭,俯下头,颤巍巍吹了几口气。火苗从炭块的缝隙间窜出头,摇摆不定的光抽动了他下颔的几绺灰色的胡须,邋遢不堪,甚是失态。他大概察觉了自己的狼狈,伸手把脸整个抹了一遍。
      蔡申玉放了篮子,挨着火盆,在一张破旧榻席上坐了,静静看着他。
      “吃点什么……”
      “竹笋齑。”
      每一回来,都是这一问一答起的头。
      念善便不再说话。他有些驼背,在屋内走动也显得被什么重物压着脊梁,却仍是不声不响地走到墙角处,开了地上一个木头盖,将一个密封的黑陶缸子抱了出来。缸里是立秋后挖出的冬笋,切成细片,用盐和酱料细心腌制,放入缸中贮藏过冬,俗称“笋齑”。
      他取来碗筷,开缸挖了一大勺子弄进碗里,端到蔡申玉面前,递过去。
      蔡申玉双手接过,低声道谢,闷头开吃。
      老和尚与他隔了一个火盆,面对面盘膝坐下,枯槁的手从怀中摸出一串持珠,却不诵念,只是紧紧攥在手心里,眼睛直勾勾盯着埋头苦吃的他。

      “……大僧侣们,最近越来越不满。”念善将咽不下喉咙的话慢慢吐了出来。然后,他粗重地咳嗽两声,见对面端坐的青年毫无反应,才往下接,“小心才是。”
      蔡申玉笑笑,刚才在山门时的待遇已经让他了然于心。他仍旧漫不经心地继续把笋片送进口中:“这味道好。”
      念善沉默半晌,究竟还是眼中一闪,慢吞吞地说:“你的‘寔丰库’名声越来越响,私家质库能做到这份上,实属不易……这虽是好事,可典当这桩买卖大部分还是归寺庙管。树大招风,他们见不得你生意做大,迟早要找你麻烦。”
      “这个真是不错,”蔡申玉捧起碗,置若罔闻似地夸起他的手艺来,“下次多腌几缸,我好带一些回去分给伙计们吃。”
      “蔡施主!”念善忍不住抬高声音。
      蔡申玉轻轻抬起眼,屋外透入的光在他脸上仿佛凝固了一般,纹丝不动:“我这哪算什么大生意?京中的私人质库哪一个派头不比我大,本钱不比我足?我铺里来往的多是贫苦人家,典押的不过是些家常旧物,比不得禅觉寺每年在达官贵人那儿收的金罂玉罂。”
      “唉,靠人捐赠,到底要看人脸色,做生意却可以自己做主。达官贵人用不着上门典当东西,这质钱生意本来就是冲着穷人做的。”念善面色严肃,手中挂珠链子发出轻微的绞动声,“你虽然总说你的铺子最穷最没资本,可人脉极广,除了大量供粮这一点比不上佛寺,平日里急着换些小钱买吃买穿,穷人倒更愿意上你的门,不来寺院。你利钱低,口碑好,寺里头赎东西却要双倍起价。久而久之,你怎么不把贫苦人家都招了去?寺中客源少了,僧侣们怎能不记恨你?”
      他没回答,搁开碗筷,动手去提自己带上山的那只竹篮。
      窸窸窣窣拆完了裹布,他一个一个将篮子里的东西摆了出来,微微笑道:“本想捎些熏好的腊肉过来,可是佛门戒荤,太可惜了。”
      老和尚紧闭双目,枯瘦的手指慢慢拨开第一颗念珠。
      “这禅觉寺背后有不少朝廷命官撑腰。惹恼了诸位僧侣,你怕是躲不过去啊……”
      “铺里存有前年酿的桑落酒,用的都是黍米和笨曲,不带荤腥,喝了冬天好暖身子。”蔡申玉似乎浑然不闻,面带微笑,一边收拾手边物什,一边自言自语,“后来路过十里,还添了几只素斋丸,是沾衣台那位姓肖的师傅亲自做的,味道自然不消说,虽是素食,入口却滑美似肉,真假难辨——在京邑之内找不到第二家。”
      念善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
      他放弃了继续,任凭那人一直自说自话,闭目打起坐来,手中的挂珠开始一颗一颗在指间后退,嘴唇翕动,似乎在默默背诵经文。蔡申玉将篮中之物清点整齐,没有打断他,也没有因为被冷落而气恼,习以为常似地起身把东西逐一归入木橱,惟独留下那坛桑落酒,揭了封,就着刚才的碗倒了小半盏。
      老和尚阖眼静坐,石头一般定根不动,数他的珠,诵他的经。

      两人相对而坐,再无言语。山坳的冻气从夹缝里匍匐而入,凉凉地浸着屋中的人。炭火奄奄一息。他坐了约有两刻钟,念善的经像是一卷没有止尽的书轴,越滚越长,听不到头。他终于自己拿起碗,一饮而干。
      “时候不早,我回城去了。”他拍了拍膝头,徐徐而起。
      老和尚手中的念珠单调地被拇指一个紧接一个扳下去。全没有送行之意。
      他低下眼睛,转过身走向那扇每一次打开都会磕上坎木的门,把它推开时费了一点劲。光线迫不及待朝他涌来。从昏暗的屋内看去,他的肩膀像是要被沉陷下去的巨大白光压塌似的。影子在地上拖得很远,仿佛一根狭长的刺,笔直地指着席上念佛的老僧。
      佛珠麻木不仁回转,周而复始。
      “爹,”他的背影伶仃地立着,声音极轻,“娘坟前的茶花已经开了——您不去看一眼么?”
      念珠的拨动声停了一瞬间。像被凭空抽掉一样。
      但在短暂的消失后,声音回到原位,又像是从来没有中断过一样。

      他微微仰了仰头。
      严冬的天在山坳间望过去压得更低,山外之山大雪临顶,都掩不住浓浓倦意,就着三尺冰霜昏沉沉睡去。朔风改不掉无情,擦肩而过,也要将他身上的皮削去一层似的,足以冷透骨头。地面余下的雪一如他娘亲坟前的茶花,纯白剔透。等这个冬天过去,气候回春,那些花便会慢慢谢尽。

      沿路下山,他一步一步踏过那些石阶,他的一生也仿佛开始在一层层倒退的石阶上逆行。
      二十一岁的时候,杯中一枚圆月佼好,桌上落花飘香,而他在醉过去的一瞬间有些庆幸,差一点打破了“糊涂”二字,差一点说出了真心话,差一点让压抑的思念盈满而溢。可偏偏半梦半醒之中,那只手静静抚过他的发鬓。他闭着眼,不敢掉泪。
      十八岁的时候,他捧着那碗水引饼,一个人坐在墙角默默吃光。自己舍不得阖上的那扇窗户有暖阳斜照,投进来一束干净的光,甚至看不见灰尘飞舞。只是白色,干干净净。他吃下最后一口,满足的笑容里有些发酸,抱着空掉的碗,呆呆坐了一下午,没有背书。
      十四岁的时候,夫子头一回冲他发火,把他赶到后院墙下罚站。手背被板尺打得生疼,他正皱着眉毛吹气,那个人居然也溜了出来,陪着他站。两个人浑然忘了前因后果,嬉笑一日,三月的桃花谢在彼此肩头,粉白妖娆的一片,特别好看。
      十一岁的时候,他被关在屋里,对着窗外的一只喜鹊发怔。四面封闭的感觉像极了当年院子里的四道石墙。他忽然觉得害怕,揪了被子,在床上缩成一团,只拿眼瞧着喜鹊儿晃头晃脑唱曲子。一不留神睡了过去,醒来时却见那个人狠狠瞪着自己,呵斥他不要蒙着头睡。
      十岁的时候,他跌在门槛边的石板上,疼得直掉泪珠子。那人无奈地回了头,拿来刚出炉的髓饼哄了半日,他撒开性子不起来,结果是被挠痒挠得在那人怀里一遍遍打滚。
      八岁。
      八岁的他仰躺在那棵樟木底下,望着一片铅灰的天空。那次,死亡不咸不淡地跟他打了个照面。

      原来他已经见过一回那种绝望。

      等真的到了他入殡之日,他想,不如让人劈开那株烧死的樟树来做棺木。黑色的木头,黑色的漆。坟前也有茶花,从他母亲的墓碑旁长过来的,一样纯白,一样干净。他像儿时那样仰面朝天,棺材代替了院墙,然后一梦睡到下一世去。
      “小鱼,别怕。我一直都在。”
      他凄然笑了笑。
      一个人活着,而另一个死了。天人永隔,何其哀痛,可他爹自始至终没去他娘坟头看上一眼。结发同心之人尚成陌路,他与靳珠十年隔阂,又会怎样?

      哥,我的确怕死。
      但我更怕清明上坟之日,你不再来看我一眼。

      ◆

      回到聿京,正是午时三刻。
      等舴艋舟靠了棠川渡口,同船的几个农夫恰好雇有一辆露车,说要入城贩货,也顺路载他一程。蔡申玉道了谢,搭车一直行至四里,辞别众人,自己再走一段路。
      他经过一家铺面,只见店中几个伙计并不忙着做生意,倒是里里外外搬着东西,不乏瓶、壶、罐、筒等等各色珍奇古玩,描金、粉彩、掐丝、金银错之类已是常见,更有隔海购来的犀角,玳瑁,还有螺屏,样样都是奢华得很。他微微诧异,不由驻足多看几眼,此时才留意到檐下还有一群专做门面活儿的工匠,正用新漆把门前的木料都刷一遍,那架势像要整个翻新。
      “唷,这不是蔡当家吗?”他正看时,店中掌柜恰好跨出门槛,见了他便笑呵呵地过去打声招呼。
      蔡申玉认得他。此人原是做染料生意的,亏本时也曾上他家典铺借过钱,近几年略略发迹,聚了一点小财,可这样大费周章地装潢店面还是头一回。他客客气气地作了个揖,笑问:“多久不见,严老板这是又发财了?把店里上上下下都装点一遍,是为了在年关辞旧迎新,给来年讨个好兆头?”
      “啊,这是其一。其二呢,过几天外官回京朝觐,有个大人物要打这儿经过。”那严老板说到此处,神秘兮兮地凑了过去,低声道,“都给我送过话了,说马队会在门前停一会儿,又光鲜又体面。”
      蔡申玉听说,会意而笑:“想必严老板捐了不少银子在这上面。”
      “花得值,花得值!”那人虽然填了一大笔钱进去,却比赚了钱时还要春风得意,一根指头在他面前晃得欢,“您听我说——别的官儿倒是没什么,独独这王家今年最风光。记得那年南州传来大捷,我一下就抢着拿银子孝敬王家去了,这一年多下来陆陆续续捐了不少,前些日子就差人来让我把店面拾掇拾掇,摆出点气派来,好让那王将军停在这儿的时候不至于寒碜——堂堂二品骠骑将军哪!哎哟,那得多风光啊!”
      “原来您捐的是王家。”蔡申玉恍然大悟。王家门第甚高,也难怪这严老板舍得花钱。
      “可不是嘛。对了,王家来传话的时候,还赏了我一样东西。”那严老板知道蔡申玉眼力足,最懂得识货辨物,便忙不迭地解下腰间一只长筒锦袋,将里面的物什抽出,“这玩意儿我知道您也有,若是别人,我定是不让乱看的。这不,您给我瞅瞅这柄,看货色如何。听王家说,这是打退海寇之后夺来的战利品,本是隔了海才有的。”
      他定睛一看,居然是一把折扇。
      “果然是隔着海才有的。”蔡申玉将扇子打开细看,上面所画之物与自己那柄不尽相同,做工却是一致,是个真货。
      只是……海寇带着这个出战,未免有些奇怪。

      他并没有多想,颔首笑道:“这是真品。不过,我那柄是偶然之下买来的,您这个捎着战功,更为珍贵。日后我再也不能跟人炫耀我有一把折扇了。”
      这话说得对方极为满足,大笑着拍了拍蔡申玉的肩膀,接了折扇放好。
      “说起王家,倒是提醒了我。”蔡申玉拊掌道,“今早我上衍嘉山的时候,还有人跟我打听那王大将军走哪条路。如今既是经过您的铺子,等我回头告诉他们,到时大伙儿都来光顾就是。”
      严老板喜得连声道谢,可他忽然又顿了顿,不禁“咦”了一声:“您说您是从衍嘉山那头回来的?入城时走的是哪个门呀?”
      蔡申玉微微一僵,半晌方答:“刚好有几位乡民雇了车,我跟着他们进城,到四里才下的。”
      那人张大了嘴,颦眉思索一会,愈发不解:“从四里去您家典铺还能打我门前过?您这是走了远路,绕了道哇。”
      确实是绕了道。
      因为不想途经靳家金铺,所以走了另一条路。
      这话却是说不得,道不出。他喉头一片良苦,只好随意寻了个借口搪塞过去。聊不了多少句,蔡申玉匆匆辞了那严老板,怀着满腹心事郁郁而行,穿过一条暗巷,从怀颖坊中间折了回去。竟不料,才到铺中,已有一桩稀罕生意候他多时。

      ◆

      稀罕生意分两种,一种是人稀罕,另一种是货稀罕。这一桩两样都沾点边。
      放下手中的金钗,他把试金石拿到光下慢悠悠照了照,研细的金粉颗粒澄亮,成色上乘。便是开了首饰房,里头也未必能找出金质更好的头钗。
      他不动声色,拿过案上的票押竖了起来,往桌台左上角一搁。
      身后的铜板儿见状,闷头不声响,只管自己绕到前堂后面去,一眨眼功夫已不见了踪影,也不知去了何处。
      蔡申玉这才抬头,朝柜台后面翘首以待的人露出一个微笑:“果然是难得的上品金——您说这些首饰都是您祖母临终前托付于您的?”
      “正是。”前来典物的男子身型瘦小,尖嘴猴腮,可穿戴颇有几分富贵人家的派头。他睥睨一眼蔡申玉,口齿伶俐地答道,“奈何家道中落,如今唯有典押些金银饰物换几缗钱,不然日子实在不好过。”
      “嗯。”他若有所思地应了声,却只管用手慢悠悠地拨弄余下的金饰,不谈价钱。
      那人又瞟了他数次,终是有些按捺不住:“这位老爷,若是看着中意呢,就快开个价吧。家里还等着钱开锅。”
      “我当然很中意,尤其是这一个。”蔡申玉轻巧地绕开了话题,从金饰中拣出一支扁簪。那支扁簪样式颇为新奇,簪身中弯,錾刻的纹路隐有腾云驾浪之景,又锤锻出几个形似神祈仙童般的人物,然而所着衣袍、所束发具、所执法器皆是前所未见。整个扁簪由一枚分作两股的细钗贯穿,钗头四四方方,竟用累丝包了一颗光泽极佳的海珠。
      蔡申玉放在手中翻来覆去看了几次。阅物数载,这样新巧别致的扁簪他还是头一回见,下意识冒出一个念头:若他见了,应该不会说俗吧?
      恍惚过后,发现自己又走了神。他愣怔过后不免苦笑——竟然已经这样习惯了。
      “您祖母得了这等稀罕之物,真是好福气。”他重新将视线停在对面的人身上,口气放重,脸上似有几分难色,“只是……既是已故之人的遗物,我们得看日子收。若是日子隔得太近,放在店中也不知会不会惹来秽物。您或许也有忌讳……”
      听他这样一说,那人连忙抢白了两句:“不打紧!不打紧!我那祖母早在八年前就闭了眼,这些首饰上绝没有不干净的东西!”
      蔡申玉的微笑十分客气。他低眼看货,嘴里慢慢说:“要说您祖母是八年前过世的,这些珠宝可就更不干净了。”
      “什么意思?”那瘦子一愣,显然有些慌神。
      “意思是,这些首饰的边角尖利刺手,色泽明艳光鲜,里面的珠子不见蒙尘,不要说八年,只怕锻打出来还不足一年功夫,是批新货。”蔡申玉直视他的双眼,从里面找到了意料之中的一点惊恐。他温和地笑了笑,“这位客官,若是想销赃灭迹,来我这里算是来错了地儿。”
      一句话晴天霹雳。
      那人猛地跳脚,直扑到柜前将金银细软统统摞起,大声叫嚷:“满口胡说八道!我是瞎了眼,不该上你这间铺子!给不起银子便少说两句诬蔑人的话,老子走就是了!”
      未及转身,屏风后早有几名衙役蜂拥而上,将那人团团逮了个正着。

      原来铜板儿方才见到蔡申玉用票押放了暗号,早已从后门出去,直奔京兆府,叫人过来擒贼。
      每逢年关,京城偷盗窃物之事屡禁不绝,盗贼得手之后通常会在质库换成银钱,销赃若是得逞,贼人远走高飞,失主万一追讨上门,质库洗不清干系,白白赔折银两,还坏了名声。为了避嫌防患,聿京内大小典铺皆与官府往来密切,平日和店中伙计约定暗号,若遇见可疑之徒,立刻便往相熟的衙役那里通风报信。
      待那人被两个身强体壮的衙役押了出门,蔡申玉对领头的那位男子笑了笑,如往常一般推过去一盅热茶:“辛苦了。这段时间总闹贼慌,你们怕是忙不过来了。”
      “可不是,昨天在其它铺里也抓了两个。现在的贼,精得很,铺里当家的眼力也没几个像你这样准,到头来苦了我们。”
      这位名叫梁鸢的衙役匆匆呷了一口茶,手指拢住杯身,尽量往冻僵的手上挣几分暖意。
      蔡申玉从容道来:“其实也没什么诀窍,只须多留神便知道来者可疑。他虽穿着富态,可一双鞋却是外头乡间卖的旧货,那身衣服倒像偷来的。再加上他神情警惕,态度急躁,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十有八九是来销赃的。”
      梁鸢叹服一阵,转眼望住台上饰物,对蔡申玉一拱拳:“还劳烦蔡当家照原样包好,我还得带回去作呈堂证物。”
      “啊,劳烦梁兄稍等一会儿。”蔡申玉让他稍候片刻,自己取了纸笔过来,将那支扁簪照着模样细细画了一个摹本。见梁鸢不得其解,他淡然一笑,声音略略顿了顿,“我那三哥……见了与众不同的首饰总喜欢留着自己琢磨。既是证物无法带走,我想描一张,他见不着这样难得的簪子,也怪可惜的。”
      “你这个做弟弟的果然用心。”梁鸢恍然大悟,开朗地添了一句,“哪天我也去靳家金铺里逛逛,给我妹妹挑几样好的,免得她抱怨我这哥哥不用心。”
      蔡申玉垂眼一笑,并不说话。

      少时,梁鸢接过证物,把人押回京兆府,蔡申玉将门面收拾一遍,仍旧继续做买卖,一晃眼居然到了暮色四合之时。
      他昨夜不曾睡好,于是提早收工,打算在伙计们去歇息后自己坐下来慢慢看账本消磨时间,可惜早上的一幕幕挥不去,抹不掉,竟是半个字都看不下去,勉强而为只会算错账目,只得丢下账簿,长叹一声。
      即使回去,也不知要用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语气。靳珠离去时的模样历历在目,令他怯懦。
      他闭了一会儿眼,再睁眼时,目光投向了桌面上那张描着扁簪的图——这幅图纸倒是现成的借口。可他又怕靳珠脸上藏不住喜怒,万一闹僵,几位姨娘必然要追问到底,这叫他如何解释?
      蔡申玉正是烦躁,忽然见到梁鸢走了进来。
      梁鸢比起离去时脸色沉郁许多,全没有先前的神采,却不像疲劳所致,看上去心事重重。
      蔡申玉诧异道:“梁兄,你怎么这个时候过来?脸色还如此之差……”
      梁鸢欲言又止。
      他看向蔡申玉,半晌才缓缓说出一句话来:“府里头把人打死了——”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