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武帝开疆建清州 ...

  •   守业七年,旱魃为虐,赤地千里,河涸海干。椆哀帝却依旧大兴土木,巡幸游乐。苛捐杂税,终至民不聊生。知世郎深恨时世艰难,遂揭竿而起,各地平民纷纷响应。一时间,大椆境内烽烟四起,中原腹地动荡不安……尽管知世郎终未能成功推翻椆朝统治,却是挑动了诸侯取哀帝而代之的野望……
      数年混战之后,中原大地已是一片狼藉。椆朝统治早已分崩离析,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终以梁国公夺下京畿,国公世子颜峥得椆哀帝禅位而告终。自此,颜氏得正统之位,改国号为梁,年号元德。
      元德三年春,开国圣人铲除最后一支割据势力,一统天下。兵连祸结的黑暗乱世终于结束,中原腹地的百姓开始恢复了清平安定的生活。不过二十又六的圣人,便能得此成就,雄才伟略,不外如是。

      开国圣人却不甘止步于此。“元德三年秋,治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虏始觉……俘男女五万余……伏鹿孤亡去……于是,斥地镇山北至沂河矣……同年,出连、婆衍、俟吕陵等率部来降……于是,斥地青山北至沣河矣……”这讲得便是圣人的另一项伟业——开疆拓土。
      “镇山北至沂河”原是东胡人的王庭所在。东胡人的可汗伏鹿孤一逃,便成了大梁的领地。虽说是一处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吧,但却不是我们的主角即将诞生的地方。所以我们真正需要了解的是伏鹿孤逃跑后留给大梁的另一处所在。
      那片“青山北至沣河”的地方就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地方了,那里被胡人称为明珠草原。东胡可汗伏鹿孤战败逃亡,使得原本世居明珠草原,依附伏鹿孤王庭而存的众多小部落立时便失了靠山。不得已,众小部落以出连、婆衍、俟吕陵三氏为首率部来降……

      有东胡王庭自然就有西胡王庭,为什么一众部落不去投靠西胡王庭,反而向大梁投降呢?好歹都是同族不是?
      这就要从胡人的历史说起了。
      原本胡人就叫胡人,没什么东胡西胡之分,虽然被归雁山脉连同北边寒冰山脉、南边大青山,将胡人的领地劈成东西两处,但大家都以胡人自居,听可汗调遣。直到,王庭内讧,失去可汗之位的伏鹿孤氏率领一众心腹族人逃到了山脉东边,以山脉作为抵御西王庭的一道天然屏障,这才保住了性命,也有了现在的东西之分。
      世间万物都不能尽善尽美。且不说寒冰山脉那边的状况,单这归雁山脉也不能全然的将东边明珠草原上的胡人同山那边的西胡人隔绝开来,唯一的通道便是那处山谷——一个位于归雁山脉最南端的擎天峰与截断平州长城的大青山之间的狭窄低凹之地。
      往年每每西胡人劫掠了中原之后,途经此处,都要顺着山谷闯进明珠草原再大肆劫掠一番。
      不是没想过堵住山谷口据地防守,但真的是没有时间啊,平时大家排个班,轮换着守守部落还行,山谷口那么远,几天都没个来回,谁乐意去啊,家里还得人放羊牧马呢。既然堵不住山谷口,那就只能任人家欺负到家门口再殊死搏斗一番了。
      所以,尽管到现在距离东西初分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东西可汗都已经换了好几任,但是,东西胡人却早已成了世仇,再合不到一处去了。
      于是,同样是世仇,投靠西胡王庭还不如投靠大梁呢,好歹人没来自个儿家里打过劫不是?就这样,一众小部落首领聚在一起,嘀咕了几天,最终推了出连、婆衍、俟吕陵来当头头儿,浩浩荡荡地领着一票儿亲信来代表明珠草原全体同仁归降大梁来了。

      对于大梁来说,对付西胡人,原本只有平州长城这处防御工事,往往要到敌人兵临城下才能被动防守,一直缺乏一个可供军队主动出击的便利通道。
      这明珠草原南接平州长城,北至沣河,东临泰州长城,西到归雁山脉,唯有那处山谷口与西胡接壤。一但明珠草原成了大梁的领土,那无异于为大梁提供了一处便利安全的进攻渠道。
      有了这处山谷,便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在西胡人攻打平州的时候,派兵从后面包抄,来他个两面夹击。还可以堵住山谷口,作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佳防御工事,当真的进可攻,退可守。既然都有人送到了嘴边,那是无论如何也必须吃下来的。
      只是,吃归吃,如何吃却成一个大问题……

      梁承椆制,“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
      这是一种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府兵由六等以上农民之精壮子弟组成,平时在家乡耕作劳动,农闲时到家乡附近的折冲府训练,遇有战事,则奉命征调,由中央临时配备将领统领,往赴征战;战争结束,则兵归其府,将归于朝。这种措施使军队不至于成为将帅私有,减少了军人拥兵专擅或割据的可能性。
      这样的制度放眼中原实行起来那都是毫无问题,唯独这清州不行。
      前面也说了,这清州原是胡人的明珠草原,那自然是只有胡人居住的地方。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州,若只有胡人居住其中,按着府兵制的原则,那就是清一色的胡人来做清州府兵。
      一旦平州烽烟起,本来想得挺美的,一边是清州府兵的主动出击,一边平州府兵的据地防守,两厢配合,来个瓮中捉鳖……可若清州胡人半途反水,不但朝廷平白折损了派来统领清州府兵的几员将领不说,还很可能会在清州胡人与西胡人的里应外合下,杀平州府兵个措手不及……
      至于你们说你们同西胡人有仇,叫我只管放心?我管你有没有仇,反正都是胡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正值开国圣人一筹莫展之际,韩治——打跑了伏鹿孤的那员大将,给出了个主意,解了开国圣人燃眉之急。
      将清州分割为三县之地,将原定的州折冲府改为三县折冲府,山谷口附近建一县城,其折冲都尉由平州调任,另号召各地百姓迁居其中,限户五千。临近泰州段建另外两县,折冲都尉由出连氏与俟吕陵氏出任,使各部打散混居于两县之中,统归二人教习。
      既可以不用再担心山谷口守兵的忠诚问题,又可以利用各部混居来加剧部落间原有的小罅隙,同时还能向胡人彰显大梁对胡汉一视同仁的非凡气度……端得是一石三鸟的好计策。于是……
      元德三年秋,圣人纳降出连、婆衍、俟吕陵等部,将明珠草原改称清州,纳入了大梁的舆图。
      元德四年三月上旬,清州三县城——靖城,华城,荣城正式建成,五千户汉人迁居靖城,落地生根,安居乐业……

      清州建立至今已有十七年的历史了。十七年,曾经意气风发的开国圣人如今已过不惑之年,刚刚放下江山社稷,协同娘子“纵情山水间,心游尘世外”,逍遥自在去了。
      如今的圣人,姓颜,讳睿,字通明,是开国圣人的嫡长子。他还有一个小他五岁的嫡亲弟弟,名勇,字慎之。看名字就知道是个跳脱随性的,不然开国圣人也不会这么不放心的在他还未及冠之年就早早的把字给取好了,还告诫他谨慎行事。
      颜睿的名字则是因着他才出生没几月颜氏就得了天下,他祖父觉得这定是个有大福的孩子,也不怕站不住,早早的便在周年礼上给取了“睿”这个名,希望他能成长为一代睿智明主,造福黎民百姓。颜睿也确实没有辜负他祖父的一片苦心,刚满二十一岁便登基成了圣人。甫一成年便能得了开国圣人的安心禅位,还赐字“通明”,夸他通达明透,其资质能力心性手段,可见一斑。
      颜睿继位后,改年号泰元。尊称其父为上皇,母为太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下了一道敕旨给千牛备身韩忠,左迁其为关内道清州靖城府折冲都尉。
      在这样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时代里,什么敕旨都不是圣人说下就能下得,那得要得到一干大臣的一致认可的。如此不合理的敕旨能发出来,那绝不是圣人一个人的决定。但是,百姓不知道啊。
      敕旨一出,立时便在京畿百姓中传了个沸沸扬扬。众人纷纷猜测,这韩忠究竟是犯了什么天怒人怨的大错,以至于将圣人惹怒到这般田地,贬得也太狠了些。这折冲都尉不过是军府里一介统率教习攻战之术的地方官而已,虽说是武官系统里等级最高的地方官。可依着韩忠小小年纪就能当选千牛备身的身份才能,不给去当个领兵打仗的大将军,那都是牛鼎烹鸡,大材小用。可惜了儿喽!
      要说这折冲都尉虽是地方官,可也是四品大员,怎么就配不上韩忠一个千牛备身呢?这就要从千牛备身的选拔标准和韩忠的身份说起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武帝开疆建清州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