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第十六章 ...
-
大长公主在郊外皇家庄园避暑,小日子过得悠闲。
彰德十一年中秋前,一封密函匆匆送进了皇宫,景帝看完后大惊,急急传唤大长公主。敬惠大长公主从城外一路快马入宫,直奔御书房。朝中大臣纷纷猜测有大事发生。
“阿欣,老天终究待我们不薄。”景帝抱着哭成泪人的妹妹,安慰道:“子明兄如今照看着骁儿,当属无恙。”
“哥哥,”大长公主收了眼泪:“我要去一趟。”
“好,我立即安排。”
第二日,大长公主返回皇庄闭门休养,不见任何人。
临行前,大长公主对谢三夫妇有所交代,最后道:“你们回谢府去,给本宫盯紧了,但凡有异动,格杀勿论!”
谢三夫妇顿感紧张,急忙返回谢府,暗中牢牢监控,同时给谢国公送信,国公爷私下派了亲兵团团围住谢府,连庄子上的小赵氏母子也被严密监视起来。这一切,谢将军毫不知情。
大长公主在安定侯世子宋灿的护卫下,日夜兼程,五日后到达了关外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
“本宫自己进去。”
宋世子等人将小院层层包围,严密防范。
“阿欣来了。”
听到多年前熟悉的声音,大长公主眼泪哗哗流淌,步子也沉重了许多。
这时候门开了,一名素衣男子牵着一个男孩儿走了出来。
“这是你娘亲。”男子温和地对孩子说:“你娘亲找了你十年,可算团圆了。”
大长公主紧张地发抖,望着与嘉福郡主八成像的儿子,伸出手:“孩子到娘这来。”
也许是母子天性,小男孩扑过来,大长公主把孩子揽在怀里,不肯放手。
“阿欣,进屋吧。”
这时候,大长公主才缓过神来,冲着男子道谢:“子明,辛苦你了。”
男子宠爱地笑笑:“无妨。”
三人进屋坐定,大长公主打量一番,屋里收拾的简单整洁,与赵瑜风格一致,舒服方便。
“终归是赵家的错,让你们母子分别这些年。”赵瑜轻声说:“好歹孩子这些年没受什么委屈。”
大长公主又将孩子搂在怀里,轻轻抚摸。
“骁儿在哪里找到的?”
赵瑜给大长公主倒了一杯茶后,才慢慢地回答。
当年楚王事败,赵家被清算,为了能逃出京城,便想了一个主意,偷大长公主的孩子作为人质。景帝为了妹妹,才放了这些人一条生路,这些年也是一直在找寻孩子的下路。
赵瑜,字子明,是赵贵妃的侄儿,也是赵家下一代最杰出的核心人物,自从见了敬惠郡主一面后,便心心念念,一往情深,这事赵贵妃是知道的,答应他帮忙让先帝赐婚,结果赵瑜出京办事,回来后媳妇没了,敬惠郡主还受谢家了欺负,赵瑜跟姑妈理论,赵贵妃为了儿子楚王完全没有顾及侄儿的意愿,赵瑜一气之下,出门游历去了。
赵家出事的时候,赵瑜并不在京城,等他听闻大长公主儿子被劫,这些年一直在四方游走帮忙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给他寻着了。
赵瑜并没有提及寻找中的诸多艰辛,只说在赵家当初逃出来后把孩子寄养在一农户家中,虽然不富裕,但是三餐温饱是有保证的。
大长公主心疼地把孩子左右上下的抚摸了一遍,眼泪婆娑:“骁儿这些年吃苦了。”
虽然养在农家,孩子却也健壮,大长公主总算是心里好受一些。
等大家情绪稳定了,大长公主又慢慢问儿子这些年的经历。
寄养这户农家姓李,当初赵氏一族匆忙逃跑的时候路过村里,感觉安全了,用不着孩子了,就把孩子丢在了寄宿的农家,好歹留了一点碎银子。刚开始农户一家还认为他们会回来领走,养的也算精细,后来时间长了,感觉不会回来了,便当自家儿子养着。虽然贫穷,却也温馨。
赵瑜寻着他的时候,给了农户一笔钱,算是感谢这些年的抚养。养父母不但不收,还把家里为数不多的吃食,都煮熟了给他们带在路上吃。后来赵瑜又安排随从返回给他们送了一些钱粮做补偿。
这些事情,大长公主百听不厌,听闻养父母也姓李,干脆就给儿子取了新名字李骁,以往谢同骁的名字算是彻底不准备用了。
晚饭过后,大长公主与赵瑜商量回京的事宜。贸然回京,赵瑜担心李骁的安全,而他本人京城熟人也多,没几天就会被认出来。大长公主一合计,干脆去投奔小舅舅薛无尘。
休养了几日,在宋世子的一路护送下,一行人到了太原府。
薛无尘早得了信,早早就在城外迎候。见着李骁,也是百感交集,这孩子当初都以为再也寻不回来了。没成想有生之年还能见着。
赵瑜与薛无尘当初虽然是两个阵营的人物,却也心心相惜。如今没有利益之争,反而相处的其乐融融。
有了失而复得的儿子,还有亲近的小舅舅以及年轻时候的知己,大长公主这一住就是小半年。期间景帝多次来信催促返程,却丝毫没有引起大长公主的兴趣。直到太子即将大婚,景帝这次是下了圣旨,大长公主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太原府,返回京城。
临行前,赵瑜对大长公主说:“阿欣,得饶人处且饶人,赵氏有错,却也是我的姑母,饶她一命吧。”
大长公主沉默一会儿,冷声道:“本宫应你,本宫不杀她!”
赵瑜没有再劝,即便大长公主不杀赵氏,景帝呢?再退一步讲,兄妹俩一个眼色过去,就有人替他们办了,根本不用自己下令,赵氏凶多吉少了。
比起来时不同,大长公主一路悠闲地慢悠悠回京,这时候,众人才知道说是在皇庄休养的大长公主出京了。
稍微整理了一下仪容,大长公主进宫叩谢哥哥,景帝见妹妹脸色红润,精神也好,假装生气:“阿欣这是要抗旨了。”
大长公主笑嘻嘻如同小时候扯扯哥哥衣袖:“我这不是回来了嘛。”
景帝仍不解气,又板着脸训斥了几句,中心思想就是妹妹跟小舅舅们玩的不亦乐乎,而自己忙的昏天黑地,太没天理了!
等景帝气顺了,兄妹俩这才坐下来,详细交谈这半年来的情况。大长公主说的简单,找到儿子了,开心地很。景帝就一个头两个大了。
首先是淑妃娘娘,太子都要大婚了,她还没选好儿媳妇,搞的老三李沼也跟着继续排队,贤妃娘娘都发了几次脾气了,再不赐婚耽误人家抱孙子。
其次是郭皇后,太子的婚礼铺张的厉害,完全不符合景帝一贯节俭的作风,非常的反感。
第三是新封的韦美人有孕了,不过整天这里不舒服那里不满意的,真是烦人。
不过也有让人高兴的事
欧阳晨光在西州干得不错,边关安稳,跟周围各部落通商,极大丰富了相互的物资需求,也给朝廷增加了大笔税收。
第一批录用国子监的人,基本上非常的实用,各个部门反映良好,还有几个尤其突出的,让老大人们很满意。下一批招生户部增加了经费,希望能扩大规模。
零零碎碎的,景帝终于给妹妹说完了。
大长公主朝哥哥调皮一笑:“朝廷的都是喜事,哥哥后宫都是麻烦事。”
景帝一想,还真对呢。人真是麻烦!
说完了正事,景帝问妹妹,谢家打算如何处理?大、小赵氏如何处理?大长公主脸色一变:“多活了那么多年,也算够本了。”
这话对帝王胃口,虽然景帝算是个仁慈的皇帝,但是,从小的经历养成了隐忍不发的性子,一旦时机成熟,发作起来就是一击致命。
嘉福郡主被召到宫中陪着皇舅舅和母亲一起用膳,跟来的还有四皇子几个。
看着女儿安好,大长公主心情不错,对四皇子道:“涌儿知道照顾弟弟妹妹了。”
十三岁的少年郎,有了几分羞涩,腼腆地对姑妈行礼:“是侄儿应当做的。”
景帝招呼着吃饭。席间,平日里叽叽喳喳地四皇子沉静了,倒是五皇子不停地给父皇吹嘘他的手工,搞的万岁爷都觉得自己这个儿子将来要当木匠了。
郭皇后听闻大长公主进宫,没有自讨没趣的凑上去,而是让御膳房送了几个菜过来,加餐。
差不多吃完的时候,淑妃娘娘来了。
给孩子们送了一些水果,拉着大长公主嘘寒问暖。同时也感叹儿子婚事艰难,希望大姑子能帮忙操心。
因为知道淑妃的心思,大长公主含糊应付过去了,却不想被景帝拉着:“源儿哥是你看着长大的,韵兰在宫里见识少,你多费费心。”
因为哥哥发话了,大长公主这才答道:“我多留意。”
淑妃娘娘又看了一眼旁边的嘉福郡主,十岁的小姑娘已经有婷婷之姿,将来必定也是倾城之貌,可惜自家儿子大了八岁,实在是等不及了。
大长公主在一旁瞧见淑妃娘娘的眼神,心中不喜,拉过女儿与哥哥告辞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