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一抹暗红斜阳老——读候鸟《锈刀》 ...

  •   早就想给候鸟的这篇锈刀写评,然而每每提笔满腹的激动和感触,却总不能在笔尖汇聚,于是便拖了这许久日子。终于又一次提笔写下些微感触,虽不能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十之一二,也可算是种慰寄。
      半年之间,反复读过很多次,每次都能体味出许多别样的味道。当年初读时,对文字的惊艳已经渐渐淡去,而文字背后深沉的感动与厚重的情感则越发清晰的铺展开来。
      于是便顺着这份流淌而出的感动来说说候鸟的这把锈刀。

      锈刀的故事

      第一部分、江湖远,庙堂高,宝刀已锈

      故事是从一个阴冷潮湿的江南深秋开始的,连绵不绝的细雨给故事一种悠长而灰暗的基调。仿佛是一个古老故事的开头,光鲜的场景和激情的岁月都已被时间消磨殆尽,留下的一切都被人们默默的遗忘在记忆的角落中。这样的一种感觉,正应了文章的题目锈刀——斯人已去,过往成烟,宝刀归鞘,锋芒尽收。
      袁朗就在这样一种怀旧的甚至有些阴霾的氛围中出场,施施然的从昏暗的巷口走出,进入到被昏黄惨淡的灯光照亮的方寸大一片地方。这里作者对袁朗有一个详细的外貌描写“他三十左右的年纪,相貌很是寻常,厚嘴唇短下巴,连周正也不大称得上。一双眼睛却温润有神,笑时眼角眉梢带几朵桃花。身量倒不矮,也颇结实,肩背总疲倦似的略勾着。”这个描写突出了普通二字,在最后半句又着意强调了疲倦的感觉,于是如果没有对那双眼睛的刻画几乎要认为文章中的袁朗不过是个平凡的普通人。随着之后齐桓的出场,这种平凡的老夫老妻的感觉更加明显,在不经意之间的一举一动,都是经历了时间打磨之后的默契。
      于是在江南的一座宅院中,得过且过的护院和高大结实的厨子,周而复始的过着每一天。如果这样写下去将会是个温馨的故事,只是作者却在让这种平凡中流落出一种落寞和灰暗,总在不经意的地方穿插出曾经和过去。虽然大都只是一笔带过,只有模糊的影子,让人摸不着抓不实,偶尔的一两句话,更让人平白生出许多疑惑。
      “袁朗索性丢开不管:‘咱们也不是躲避仇家,不怕人寻上门来。便是他们知道你会武,也算不得什么。到是你,怎么忽然教了个徒儿?’”
      他们既不是为了避仇,却又是为何要隐退在这深宅大院之中?
      疑问一个接着一个的堆叠,然后终于当在林中夜战,一柄弯刀划出的一个圆弧将所有的一切平凡打破。
      “齐桓勒马。两人握住刀柄,长身而起,面上皆是全不掩饰的战意,如尘封血锈多年的利刃,欲要破空而出。”
      宝刀终于出鞘!
      文章到此处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前面的不过都是引子,这里终于进入了正题,开始讲述齐桓和袁朗的身世过往,以及他们身上背负的血海深仇。

      第二部分、刀未老,剑出鞘,天涯同往

      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文章的调子越发的沉重,就连齐桓和袁朗的性子也有些微的变化。“他自受伤归来起,身上仿佛有什么东西被斩碎了,神态沉静温和,然而眉梢微挑时又流露出恣意而张狂的神态,眼中有异彩焕然,整个人同之前大不相同。他同齐桓,好像都因敌人的临近而抖落一身锈迹,重新将当年的锋芒亮了出来。”这种变化是对于他们过往的一种回归,大漠雪原的苍茫和广阔,以及刀锋林立的战场,塑造了他们性格中的灿烂的一面,此时正逐渐的回到两人的身上,同时他们身上之前一直隐藏的种种迷雾也渐渐的被揭开。
      在大战之前的客栈春节一段,他们先前口中一直提到的铁路终于出现了,一个出现在祭奠牌位上的师傅。铁路从文章一开始就被不断的提及,言语中可以知道他对袁朗和齐桓两人影响颇深,这里提及的时候已经是先师,于是有种莫名的悲伤遍爬上心头,不觉要问这样优秀的人又是怎样成为先师的呢?更让人惊奇的是,写了先师的牌位之后,袁朗的笔并没有停。“袁朗不再推辞,先在当中用大字写上“先师铁公讳路之灵位”,下面用小字密密书写人名,全无停顿回想,行笔如飞,一气写下将近二百人名。齐桓默默研墨,随着袁朗运笔在心中将那些人一一念来。音容笑貌,无不清晰。”寥寥的几句话,营造出一种近乎于凝固的悲伤,二百多同袍,可以一一念来,却又都失去。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的过往,加之作为时间背景的春节,正是团团圆圆的日子,却只得这两人同过。
      外面炮竹声声,屋中只有几碟菜色,两人对坐而饮,何种的寂寞和孤独!
      所幸的是他们还有彼此,他们要一直在一起,这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如果说客栈春节是大战前的平静的话,那么当故事的地点转到义州之后,锈刀的故事则进入了最后高潮部分的群像阶段。
      尤其是冰原大战的决绝惨烈和最后决战时的拼死一搏,让人看了惊心动魄,将战场的残酷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通过这些不同目的进行的战斗,不但成功的完善了袁朗和齐桓的人物形象,还全面的塑造了高城、王庆瑞、吴哲、成才、三多等人物的群像,让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而饱满。
      当大仇终于得报,故事便一下子摆脱了一直盘横在文字之间的阴霾。“两个人原本坐门前阶上,索性四仰八叉躺倒下来,不顾难受死紧地挤在一处,肩臂交叠,头并着头,一起望着顶上天空。阳光轻暖,蒸着草木初生的清香。”明亮欢快起来的文字,正好映衬着故事幸福而平凡的结局,让人读完之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无论怎样的磨难都会过去,幸福和快乐总会来临,便是作者最后要传达给读者的东西,让人心情愉快。
      文章里,齐桓和袁朗那种老夫老妻的感觉,也让人坚信远离了家国战场,这将会是一个白头到老的故事。
      于是想到了那首著名的《沧海一声笑》,一样是乐观的态度,一样是要归隐的心情。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几多骄。
      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这里用来描述袁朗和齐桓之后的生活和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

      锈刀的主题

      爱情——乡村野老,平淡是福

      说到耽美文怎能不说爱情,无论家国天下的主题多么宏大,兄弟情深的内容多么感人,主角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永远是耽美最重要的主题。
      与贯穿文章始终灰暗沉重的复仇的大主题不同,文章里袁朗和齐桓之间的感情则是如清风一般柔和清新的。自始至终都没有一句类我爱你之类的表白,但是行动举止之间则表达出无限的柔情,颇有一种老夫老妻白头偕老的感觉。也正是这种感觉给以国仇家恨为大背景的故事,添加了一种很温暖很柔和的色彩。
      这种平和间展露的真情可以说是感人至深的,没有生死纠缠海枯石烂,没有横空出世的恶人千挠万阻,没有曾经的某某、某某某,从始至终就是这两个人没有误会没有分离没有阴谋,就是平平淡淡的过,快快乐乐的活。
      这样一种关系,在一般的同人文中很少见,看过了太多纠葛和浓烈并存的感情大餐,回过头来才发现这样清淡宜人的清粥小菜也同样惹人喜爱。更不容易的是这种平凡中显真情的模式,不但不显得两个人中任何一个有些微的柔弱,更是将两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展现的活灵活现,并且非常恰到好处的戳到心中的萌点。
      文章中袁朗的感觉比较雅痞,有时候一些行为会比较轻佻一些,对齐桓好的时候更加随性,如义州的街市上和孩子们抢糖给齐桓的场景“袁朗不用跟得太近,便凑趣上前也要了两粒糖,回身填在齐桓嘴里,自己也噙了一粒,眯着眼吮咬。饴糖化在舌尖上,满口津液都是甜香的。”还有客栈里逼齐桓喝汤的场景“袁朗使力捏紧,端起一碗酸汤,举高了送到他嘴边。齐桓闻见一股冲鼻酸气,皱着眉偏头躲过。袁朗手腕微转,跟着他挪动,险些将汤泼在他脸上。”与袁朗比起来,齐桓则是是面硬心软处事细致,对于袁朗身体饮食方面关注的场景经常成为非常具有萌点的场景。比如袁朗受伤齐桓来照顾“他脱了外衣,也上床钻进被里,敞着怀犹豫了一刻,轻手轻脚将袁朗搂过来抱住。这人自从五年前受伤,寒气侵脉,总就热不起来,贴过来的身体凉水里浸过一样。齐桓收起胳膊,把袁朗抱得更紧些,从头到脚密密贴合”(当然这些也和袁朗曾受伤而体质寒冷有关)
      作者通过这些很平凡的举动,将两个的感情塑造成了一种天然的不带任何修饰和刻意的状态,看着自然而舒服。
      当然两人之间的照顾和支持不只是这种生活和身体上的照顾,更多的是一种相互的支持。再强大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坚强,文章中无论是袁朗还是齐桓都有痛苦和不自信的时候,这时,来自另外一个人的支持总是能让人安心。当齐桓心中不安说:“我怕你也不见了。”的时候便有袁朗说:“我总是在的。”让他安心。当袁朗默然的说:“没跟他们一块儿死了,这些年就总觉得不够。”便有齐桓说:“等杀了北胡那和尚报过仇,不管咱们以后死在哪儿,到了下面就有脸见他们,总能在一块儿的。”这种精神上的相互支持与帮助造就了他们关系坚实的基础,于是就算没有波澜也一样可以深刻的打动人的内心。因为这样一个灵魂上的伙伴是我们大多数人梦寐以求而又是求而不得的。

      英雄——庙堂已远,天地逍遥

      毫无疑问,锈刀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
      锈刀里有很多英雄,袁朗、齐桓、铁路、高将军、高城、猛虎军的将士……等等等等,几乎故事里出现的每一个有名字或者没有名字的人物都是英雄。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追求着他们的信仰,追寻着人生的意义,顶天立地一丝不苟的完成着他们的使命,就算要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惜。正是他们的这种精神成就了文章中作为刀的那一部分,刚直且不屈。
      “北征扫五胡,南伐定七蛮,东驱夷,西击狄,碧血荐轩辕,执长刀,尽美酒,我自狂歌血自流!”英雄们唱着歌,以一当百舍命阻击敌人,200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十几个人。他们用血和命完成他们的任务,高坡之上铁路想必已经预见到这样的结果“铁路听着,蓦然觉得眼中犹如针扎般痛楚,抬手揉了两下,凝目远望,远处灰黑天空渐渐发白,像是雪积得太厚堆上了天。”但是他们没有退缩也没有畏惧,因为他们有所信仰。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铁路就是这二百多人的信仰,而铁路的死其实就是他们信仰的崩塌。从此这些人心中国家与朝廷不再等同被割裂开来,他们只爱国不再爱朝廷。如果说从始至终齐桓袁朗为代表的这些人对朝廷都没有太多的兴趣,带领着他们为朝廷而战的一直是铁路,那么当铁路死去,这些人与朝廷的维系也就断了,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远离朝廷远离江湖,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这种与以朝廷为代表的传统庙堂情节背道而驰的疏离情绪是锈刀这个故事不同于一般的英雄故事的一个特点。
      在传统上我们认为“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朝为官,或者招安投诚是典型的英雄的归宿。然而锈刀中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截然不同的一种反庙堂的精神和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这正是文章中作为锈的那一部分的体现。(这可能与士兵突击原著的精神有所出入,但是考虑到背景因素与时代的局限性,这样的一种反庙堂的精神反而可以被认为是进步的。)
      这种反庙堂的精神主要体现四个方面上:
      一、主角对庙堂的态度
      在文章中曾多次有袁朗与齐桓对于未来的憧憬,然而这种憧憬从来都与朝廷之类的没有丝毫的关系,多是山村小镇的一种隐居生活。
      二、高家军的变化
      高将军作为高家军的代表,出场时是被重重的铁链所束缚,这种束缚是来源于朝廷的。在半自愿的情况下,高将军没有反抗遵守着朝廷的规则,然而所要面对的结局却是被暗杀。而当他挣脱了那些束缚,也就是舍弃了朝廷,便立刻恢复成了伟岸高大的将军“老将军肩背一挺,双目光彩湛然,花白须发随风飘拂,凛凛之威犹胜场中拼杀的少年儿郎”整个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之后的高家军更是如鱼得水,完全是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翔。
      三、丁家的遭遇。
      无论是丁家大哥的惨死,还是丁家二哥的被囚,以至于丁家老爷子对于朝廷的看法,无不透露出浓浓的反庙堂情绪,甚至隐隐的带有一点追求自由反抗强权的味道。
      四、朝廷的象征
      从始至终,朝廷从未正面出现,作者用宦官作为朝廷象征和代表贯穿文章。无论是阴狠的招式还是公报私仇的凶恶,这些让人所不齿的行为,给人展现出朝廷昏庸多疑的性质。
      一褒一贬之间,文章的反庙堂色彩便显而易见了。然而作者觉得这些表象还不够明确于是在故事的第十四章中,这种情绪被明确的表现出来,并得到了升华。
      “没有人说话,压抑的气氛弥散开来。他们不言不动,目光紧紧追着那两千人马,冷冷地远看他们踏雪疾驰而过。随后起身安葬兄弟,转头再度上路。——那些人要往何处,同他们已是毫不相干了。”如果这里是第一次相当明确的将这种情绪化成文字的话,那么后面城门前许三多抱着羊的一段,则是将这种情绪升华成了对生命本身的感动。“他们混杂在牧民难民中间,一起坐在黑关外等着天亮开城门。面目脏污,衣衫褴褛,牲口的腥臊味掩住了身上那一缕褪不去的血腥。等到黎明,薄日初升,人们和牲口都渐次醒来,一只小羊羔不知从何处钻了出来,凑到几人身前嗅闻。许三多伸手捉住它,羔羊挣动着咩咩叫唤,柔软的绒毛蹭在他身上。城门上“黑关”两个大字渐渐于薄金的日光中显现,是太祖皇帝御笔,铁画银钩,气势雄浑。许三多怔怔看着,忽然搂紧了羔羊,伏下头,咧大了嘴,无声痛哭起来。眼泪大滴大滴砸在小羊身上,濡湿了一片绒毛。
      这羊羔的主人是个小姑娘家,一袭红色旧袍裙,小小的羊皮靴,蹦跶着寻到此处,见这人抱着自己的羊羔大哭,便蹲在他面前,凑上脸去好奇地瞧他。那双盈盈眼目明亮清澈,若世间从无苦难。
      天色大亮,关门扎扎响动,打开了一条缝,士卒涌出,呼喝众人排好队列,待他们察验后便放人入关。守关兵士军容整肃,纪律严明,甲胄枪尖粼粼光点洒落,好不威风,果然不愧猛虎威名。
      袁朗微微眯起眼睛,向那边漠然地望了一望,转脸垂下头去。”
      从许三多的角度来看,太祖御笔亲书的城门象征着的是遥远的辉煌,雄浑疏离却没有温度。而怀中的羔羊纯洁、雪白、柔软,有着活的气息,就像那个拥有羔羊的小姑娘,眼目清澈,若世间从无苦难。
      许三多的哭泣表现了生命本身的触动,是天然的未经雕琢的反应。与袁朗淡漠的一望遥相呼应,一个被最单纯的生命感动,一个对象征国家力量的军队垂下头。
      文章对于庙堂的疏离与唾弃在这一哭一望中达到了极致。

      锈刀的遗憾

      世界上没有完美就算是再好的东西也会有遗憾,锈刀也是一样有它的问题。

      结构——主线的交错

      锈刀的故事中,丁家的戏份过长是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用于讲述钟家和丁氏的笔墨用的太多,以至于后来丁氏的消失让人略有惊讶。
      钟家的戏份过长的问题总得来说是文章主线不够清晰的问题。
      在文章的最初故事是以袁朗和齐桓两个人之间的情谊为主的,过去的故事以一种模糊的背景形式存在,似乎并没有想具体化。而当故事进行到六章之后,笔锋一转,从一种老夫老妻的相处模式进入到家国天下的群像模式。而恰恰是文章的后半段给人及其深刻的印象并且相当精彩,于是文章开头部分的铺垫就显得有些不足,让人略感突兀,同时文章开头时钟府内两人之间情谊的叙述便显得有些单薄。

      主题——少一份坚决

      前面说过锈刀这篇文章带有一种反庙堂的精神和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成功和幸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入朝为官、封疆拜将,而是将归隐于世最为最高理想,此时英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人物,而是平常村落中的农夫、佃户。
      遗憾的是文章中这种鲜明的主题,在一些地方没有被坚决的表达。
      文章中的袁朗一方面对自己这些人的遭遇感到愤怒,但当丁家少爷说到为国效力是鹰犬之行径的时候还是说出“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样的话。
      同样文章后面当王庆瑞说到袁朗这些人的牺牲的时候也提到了“区区二百人的性命啊,岂比得过史书里一笔‘安邦定国之功’的!”这样的观点。
      诚然这是由于历史和思想的局限性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削弱了文章中以袁朗为代表的人物那种鲜明的反庙堂的精神,可以说是有一点些微的遗憾。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