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现实中的童话,哀而不伤的小调——读落梅风 ...

  •   斜阳外,春雨足。风吹皱一池寒玉。画楼中有人情正苦,杜鹃声莫啼归去—李致远(元)

      这本是一首写离情的元曲,也叫落梅风,借来此处当个引子。
      甲甲的文字从来也算不上华丽,但是有种朴实的力量,同样可以感人。文章采用倒叙的模式,一开始便给人展现出袁朗和高城沉默且压抑的深厚情感,这样的设计巧妙别致为文章一开始就抹上了一抹阴霾的灰色。
      于此同时,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对军队中的灰暗面有所揭示,而这又是文章的另一大亮点,给文章添加不少现实主义色彩。这种现实主义的风格作为文章的背景,与袁朗和高城CJ的没有任何利益追求的感情形成一种强烈且鲜明的对比,强烈的烘托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这种精巧的设计让文章既不会因为现实主义风格太过强烈而过于灰暗,也不会因为袁朗与高城的爱情太过纯洁而显得明媚的难以言喻,于是使文章显得格外精彩!

      下面来从故事、人物、场景三个方面来详细的阐述。

      故事
      必须得说在前面,由于狼对于后面两个或挂人或狗血的结局都没有爱,于是全文只看到38章便当做结束。这种半开放的结局其实非常的好,首尾呼应,似乎一切不过是黄粱梦一场的感觉将文章悲而不伤的气氛烘托到极致。

      故事其实是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
      说来就是四个字:爱了,散了。
      同时文章也采用常见的四段式结构:相识、相知、相爱、分手。
      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故事、朴素的结构,作者所挖掘出来的情感却是深厚而不简单的。
      但同时文章在感情的发展进化方面处理的不太明朗且时有反复,感觉可以说是两只的感情发展于无形,也可以说写作的时候稍显条理缺乏。

      相识(JQ初级阶段)
      1-7章——师里面的集训,袁朗被派到高城的师侦营去作教官。
      文章开始的时候袁朗与高城已经相识,但是作者依然用了大约7章的篇幅来让两只更进一步的相互熟识。
      这7章主要的作用是铺垫,一方面为高城在政治上的高度敏感打个伏笔,另一方面培养两只惺惺相惜的感情,为以后JQ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中间两人不时夹枪带棒的互动对话,非常有趣,即符合两人的身份地位,又契合军营中特有的严肃氛围。再佐以三多之类不时的精辟言论,气氛轻松幽默,一扫楔子里阴霾的氛围。然而欢笑之余,想到最后可能的结果便会忽然有种忧虑,他们这样的欢乐又能持续到何时。

      相知(JQ高级阶段)
      这一部分从第8章开始一直延续到第27章,可以说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
      这部分中,故事里夹杂的现实主义风格隐约闪现,派系,权利,种种阴暗面的东西被以或直接或隐晦的方式逐一展现出来。
      同时,袁朗与高城的战友情也在发生着缓慢而不可逆的变化,深入的了解,由衷的敬佩,相互的提点,最后变成一种重要的存在。
      8-9章——袁朗与高城第一次相约吃饭。
      相互调侃的那段网聊写得非常有趣,之后见面的吃饭也是一直沉浸在欢乐的调子里,偶尔的一点提点也是在心照不宣中被一笔带过。
      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话“人生有友如此,其情彼此合也,大幸!”
      10章——军区比武,袁朗出于同志情也好或者是未被认清的JQ萌芽也好,来关心高城。
      11-13章——袁朗与高城第二次相约吃饭
      这次吃饭不仅有两个主角还带了三多成才和马小帅,有了这三个人的参与这次的气氛活波不少。这三个人中尤其以成才的识眼力描述的最好,经历过回炉的成才,更加成熟也更擅长揣测人心。
      这次的吃饭的过程中,高城向袁朗透露了铁路要调离的消息。即有礼尚往来的性质,又表现出高城对于袁朗的不一般。生活中总是会有分离,而现实中的分离往往就代表着各种利益的角逐。这样互通消息的行为,应该可以算得上时绝对的亲信才有的举动。
      文章在这段有很多细节描写十分打动人,尤其是之后高城送给三多礼物这个细节,体现了高城细腻的一面,让高城的形象丰富完满。
      14-16章——袁朗接受铁路的磨砺,向着成为合适的接班人的方向努力。
      这里铁路和信言的一段对话设置的非常好,将文章中袁朗的性格处理的很明确——天真、多情、义气十足。这些都是很少被应用到袁朗身上的品质,不过却也是合情合理,让人有新鲜感却又不觉得扭曲。
      可惜的是在铁路与信言的机锋迭起的对话中埋下的一些伏笔,后文似乎被甲甲忘记了而没有给予解答。
      “其实,你并不需要这么磨他的。”
      信言看着铁路,平静的眸子下,有潮涌波动。
      “信言,你的承诺结束了么?”
      突然的问题让信言怔住,静了两秒,他淡然摇头,“没有。”
      “那么,你当然会帮我,对吧!”
      后文说信言的承诺是照顾好战场上死去的兄弟的家属,于是与帮不帮铁路有什么关系呢?
      17-20章——袁朗在铁路的设计下去参加学习,再遇高城,第三次吃饭,高城点播了袁朗。
      “老A是什么,他是军中尖刀,是不能有政治立场的军中利刃,因此,身为老A的你们,自然,哪个圈子都不是。”在高城透彻的提点下袁朗终于理解老A身上的使命,老A是刀所以老A不能沦为政治工具,因为老A是国家的兵器,所以老A注定孤独。
      这样一个对政治拥有高度敏感通透明白的高城,是非常非常少见的。他对于那些灰暗的不是不知道,不是真的天真,他清楚他明白,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给他手底下的兵营造出一种安全公正的氛围。于是高城确实是个宠孩子的家长,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这样的,不只是对兵好,他是真的护着他们,给他们营造出一片天空。
      对于这样的高城又怎么能不让人喜爱呢!
      而面对高城,袁朗就显得确实有点先天不足,缺少适当的政治敏感性,显然是早就被铁大宠坏了。这样的袁朗还需要成长,还要变得更加强大!
      PS:吃放中,开瓶盖的小细节很好!
      21-27章——山区演习(这一段可以说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
      雨夜的对话,关于作训服的提示,赠表的细节,以及互相的关心,这种有意无意的相互提点都让文章显得格外的温馨。也为我们拉开了JQ之门的一条小缝。让人觉得JQ就在前方,生活充满了希望,故事看到这里,已经完全忘记了开头的阴郁,全身心的沉浸在,两只越来越暧昧的互动之中。
      PS:手表的细节设计的非常之好,开始以为会有更大的作用,最后发现心里安慰的作用更大些,于是稍微有点失望。
      也是这部分,高城与袁朗的好关系第一次直接的正面的遭到了反对,而且还是高父的嫡系高城叔辈的人物陈卫东。这样反对的力量在两人之间似乎还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他们此时还都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公私分明。
      当然读过几遍之后,会觉得这段还有很多想写的东西没有写。虽然知道甲甲一定是考虑了整个文章的结构,如果写了会让文章偏题太远才砍掉的,但是还是不自觉的想看,果然还是最爱粮食么?呵呵,感觉上可以对那些分出来的枝枝杈杈简略的交代一句半句,让文章的外沿更加圆润光滑。

      相爱(JQ大爆发)
      这个部分用9章的内容,以一种暗流涌动的方式,让故事在所有人以为会顺利的继续下去的时候突然间达到了一个高潮,掀起了风浪。其的最大特点便是激烈的矛盾冲突,高城与高父,袁朗与铁路,爱情与政治,形势与环境,似乎所有原来平和的看似毫无问题的部分都有了直接并且尖锐的冲突。一时间风云变幻,之前的暗流瞬间化做可见的洪水,迎面向人扑来,让读着都颇能体会文中人物的压力。
      这样的构思是非常好的,描写的也是相当的成功,场景描写,情节推进有条不稳,忠实的执行了作者最初的设想!
      故事在此处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但是对于袁朗和高城的形象而言,这部分就显得比较薄弱。两只爱的有些变变扭扭,没有之前的坦荡和豪气,与前后精彩的人物比较起来稍逊一筹。两个人都有言情的倾向,与之前的形象有细微的出入,不够统一。
      而也正是这部分,是整个故事最灰暗的一段,各种人物轮番上阵,不断警告这两人不要继续他们的友谊。而两人对于爱情的固守于坚持最后也间接的导致了,JQ的暴露。
      这部分文字间流淌着一种暴躁和不安的氛围,有痛苦有欺骗,有算计有利益,各种与现实的因素混杂起来的情感,搅乱了两人本来是单纯的情感。
      28-30章——袁朗家中两人终于跨过红线,自然而然又情不自禁;
      31-34章——各方阻力下,依然故我,在压力中坚守;
      35-36章——恋情暴露,面临分手。

      分手
      37-38章——最后的分手。这里的分手写得相当精彩,虽然个别地方的处理有狗血之嫌,但是一张一弛的节奏控制的相当的好。
      忽而淡入流水的相思,忽而如山洪爆发的揪心,分手之后的毫不拖沓,又展现了袁朗和高城的军人本色。人物形象又回到之前的高度,丰满多面,不失军人气概。
      时光流逝,我爱不变的感觉也非常适合这两个人的性格。尤其在经历了之前激烈的矛盾冲突之后,激流终于褪去,留下那种哀而不伤的氛围,即应和了文章一开头打下的大的基调,也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此刻在看那空中交汇的一眼,从两人的微笑中又可以读出更多的思念,更深的感悟,让人再有一番新的感动。
      梦乡深入常相知,只与君故长相吟。
      此复君知情相守,莫道苍凉断相知。
      文章最后的这段诗,用的非常好,与故事紧紧契合,又添一缕悠长的回味。

      人物

      高城
      高城的形象是文中塑造的最好的一个,开朗大气、纯净又懂事实,不是盲目的勇猛,也不是一味的天真。这样的高城让人印象深刻,喜爱有加。
      尤其是文中一段关于高城的描述,写得非常的好:
      果然,如此通透清澈、明了世情的高城,是他最好的学习对象,铁大的眼光真准。
      不过,最好的,还是这只老虎,有着通透世情的灵魂,却是点尘不染、干净大气,他喜欢!
      他很喜欢……
      这里从袁朗的眼中看高城,将高城所有优秀的品质都表达了出来。
      但是文章中的高城也不是没有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与袁朗在一起的时候,高城的形象会有幼龄化倾向。这个其实是比较奇怪和矛盾的,一方面,高城在政治斗争中的经验明显的多余袁朗,政治嗅觉也是相当的敏锐的,这是其成熟的一面;另一方面,高城与袁朗相处中经常性的就孩子气一把,或者忧伤一下。人的多面性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在文章的后面部分这种孩子气或者忧伤使用的有些太过频繁,使得高城的形象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有些变扭。
      不成熟与成熟并存,时而成熟大气,时而任性孩子气,有种诡异的矛盾感,似乎感觉上是为了突出高城那种出淤泥儿不染的品格特质,但是塑造的不太成功,让人物略有分裂之感不够统一。

      袁朗
      这个袁朗和我习惯的袁朗他还是有些区别的。
      文章中主要表现的是他温柔善良的一面,而对于他深沉和多智的一面表现的略显轻浮,有点为了妖孽而妖孽。这种感觉的产生可能与本文并不是主要讲述袁朗的任务有关,不过还是有些失衡。
      总的来看这个袁朗属于揣着明白装糊度的类型,不过偶尔还是真的有点傻,于是需要高城来不时提点。
      这种高城提点袁朗的模式在OG文中其实是相当少见的,于是非常有新鲜感。
      整篇文章中,袁朗都不属于主动的那一个,与高城的直接比起来显得有些被动和犹豫。也可能文章的最后是以高城的视角来讲的原因,感觉对于放手这个选择,袁朗是早有准备,或者说是早已预见到了的。在心里建设的层次上,显得比高城要好一些,不过对于文章没有描述两只分手之后袁朗的痛苦还是觉得有些遗憾。
      毕竟袁朗在之前也表示过陷入以深,难以自拔的,其实是好奇袁朗要怎么拔的说。。。。

      高军长
      本文中高父形象塑造的相当的正面,一位开明的父亲,一位成熟的军人。
      既不是传统上棒打鸳鸯的坏人,也不是同人男状全力支持的好人,是一种现实中虽然少见但也是有可能存在的形式。
      这样的一个高父给人一种强大和安全感,身在高位的责任和无奈让这位老人看起来更加的伟岸。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父亲不希望儿子幸福,而怎样才是幸福,这是多么困难的选择。
      在文章最后,他与叫高城的那声“儿子”让人心中不由升起一种悲凉,似乎有千言万语都融合在这句儿子之中。
      他对高城的爱,对事实的透彻,都让人敬佩。

      铁路&王庆瑞&陈卫东
      这三个人物在文章中作用比较类似,且不太突出。
      属于串场类或者指导类的NPC形象,面目略有些模糊。
      陈卫东的形象稍好,对于高城自始至终的关怀也很到位,但是稍微有些好奇,这个人物如果和王庆瑞合并是否也可以?

      信言
      这个人物的存在很莫名,比较完整的阐述了他的事迹和性格,但是却没有太多的应用。
      似乎开始的设置和后来的应用产生了偏差,造成了这个人物形象的过于孤立。
      如果甲甲修改文,建议可以删除这个ID。

      独特的场景

      开场
      一个文章的开场对于一个文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优秀的开场能吸引人继续读下去,带着悬念,带着期待。而落梅风的开场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开场,给文章整个增色不少。
      寥寥几笔用不多的言语,勾勒出几年之后的袁高两人。心中爱意不减却假装不识,在心中默默的祈祷,只要活着就好!
      这是怎样的故事,怎样的波折,竟然造就了这样的一种局面?在心被狠狠的刺道的同时,不禁产生出无限的好奇。

      军区召开的政治学习会……随即,一股熟悉的味道传了过来,他低下头,微微一笑。
      仅仅凭着那一点点的烟味,就可以肯定的认出袁朗,高城低头的一笑中包含有多深的情感?是眷恋,也是安心,配合后面只要活着就好的简单期待,更让两人之间的情感显得深厚而不流于表面。
      细细嗅去,身后这人身上的烟火味道是如此之重,高城轻轻抬头,脖子有点僵硬,想扭一下都很费力,于是他忍不住的想笑……那随风传来的烟气,如此浓重,而他却觉得清凉,这奇异的感觉,让他又笑了。
      加上前面的一次,高城在短时间内笑了三次,而每次的感觉都有所不同,让人可以细细品味,仔细琢磨其中的酸楚。
      他看起来一切都好,真好!
      高城的希望是如此的卑微,渺小的只希望对方同样活在一片蓝天之下。
      他就坐在离门不远的地方,腰板挺得笔直,看着他背影,袁朗笑了。
      在无数人中一眼便看到爱人的经历大多数人都经历过,那是一种属于情人之间特殊的幸福。有种心有灵犀的感觉,似乎也被认为是爱着的证明。
      袁朗一眼看到高城,虽然只是一个背影,但是足够让他感到无比的快乐,所以袁朗笑了。仅仅是因为看到那个熟悉的期待着的背影就笑了。
      前面的他,从这里看去,他微低的头上发间有两三根白发,他的身体看上去有点清瘦,露出脖颈的部分是阳光暴晒出的古铜,空气中,传来他身上清爽的味道,轻轻嗅了嗅,是高城常抽的红河的味道,
      袁朗眼中的高城,仔细的打量,不仅动用了视觉还动用了嗅觉。这种多种感觉的描写让人有种强烈的环境感,细微的地方所散发出来的熟悉,让人毫不怀疑他们曾经的关系,与现在依然相爱的事实。
      不过,看上去,他一切都好,真好!
      同样卑微的愿望,活在一片蓝天下,在心中默默的回忆,一种心酸和苦涩扑面而来。
      他和他,目光在空中交汇在一起。
      他和他,唇角同时挑起微笑。
      他和他,在对方身上细细的打量,却也只有刹那的时光……
      在空中交错的目光,刹那之间的铭记,毫不犹豫的离开。
      明明是爱的心头滴血,却还要强自淡定,这其中的缘由到底是怎样?
      作者写的越多,疑问越重,大声的问为什么?是怎样残酷的现实才能造就这样的状态?
      你说:常相守,是个考验,随时随地,一生!
      我说:不抛弃、不放弃!
      但现实的考验太残酷,在那时,我们抛弃了什么,又放弃了什么,谁能说得清,谁能道得明……所以,只要你活着,就好!
      所以,只要你活着,就好!
      活着,这样,就好……
      看到此处,开成便告于段落,后面的故事渐渐拉开,从1个月的训练,到演习中的担心,到之后的情不自禁,再到最后的黯然分开。他们之间从没有什么承诺,因为他们做不出,也给不了,但是他们都在心中坚持。
      用最卑微的希望期待着幸福,活着,这样,就好……

      演习——全文最精彩的部分
      既然说演习,那么就不讨论JQ了,只看其中精彩的演习场面。
      甲甲的演习和粮食一直写的非常精彩,究其原因是因为具备了一下几个特点:
      1、气势恢宏——演习不是生活,不需要生活中的温馨,演习是没有死亡的战争,是王对王的碰撞。所以写演习需要一种霸气,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王者气概。而这点对于很多同人文来说要做到非常的困难,可能是由于性别的原因,大部分的同人作者对此有天然的不自信。这这种不自信传导到文字间,便让演习的场景少了种挺拔的气概。
      而甲甲的演习和粮食中都带有强烈的自信,这是一种融入到每一个细节里的自信通过文字传给了读者,于是在精气神上首先便占据了先机。
      2、文字简洁——前面说过了,甲甲的文字不华丽甚至可以说是缺少修饰,但是就是这种直接简单的文字,正符合和演习这种特殊的场景。华丽的语句和过多的修辞往往会削弱演习的场景感,让人沉浸在词语之中而不能进入作者所设计的环境情景。
      在落梅风的这段演习中,甲甲大量应用了短句和朴实直接的词语,给了文字一种爆发力,一种节奏感,渲染出演习的紧张氛围,有一种直观的紧张感让人身临其境。
      3、军事知识——写军演题材相应的军事常识是一定要有的,演习的一般规则、军用制式武器配备、军衔与所在单位级别对应人数等等,这些常识是一定要做好功课的。不说是一定要做到绝对没有BUG但是至少是要能糊弄过大部分的读者,不要出现PLA拿着美式武器去演习的关公战秦琼一样的明显漏洞为好。
      4、情景设置——演习是大规模的人员与物资的集体运动,于是即要有主要人员的精彩表现,又要有作战主体的统一描述。处理好整体与个体之中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人员的戏份也是演习戏精彩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
      而甲甲这里做的非常的优秀,没有过份强调主角在演习中的作用,同时又没让主角淹没在茫茫人群中不可辨识。即塑造了人物形象,又没有太过抢戏,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的将演习各个阶段中不同人员的作用很好的表现出来。并且在很好的塑造了主角形象之余,又通过不多的笔墨简单勾画出几个我军基层指挥官的伟岸形象,与主角交相辉映,深化了文章的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层次。

      就这篇落梅风来说,演习开始前吴哲与袁朗关于装备的讨论,起到了一个暖场的作用。提前进入了准演习状态,为演习展开之后迅速的调动起读者的兴奋性和注意力做了保证。
      当演习正式开始,文章分为袁朗和高城两条线来写,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增加紧张感;另一方面袁朗和高城的两条线代表了全局与局部的不同视角,将演习描绘的格外丰满。
      袁朗线留在司令部,他所看到的情况是整体的,给了文章纵览全局的开阔感,首先让读者对于演习有一个相对完整和全面的认识。
      高城线随军车一番拔山涉水之后到达了现场,从局部上补充了演习的框架,是对之前袁朗线的微观配合。加上详细密级的人员安排和比较真实的工作细节,辅助读者完成了对于这次演习的认识。
      接过报话机一看,高城愣了,“这是最普通的报话机,不需要电子装备,但也只一公里的通话范围。”
      “咦,高城,你挺了解的么!”
      向团长笑了,“没错,就是这种最原始的报话机,但最先进的设备反而测不定它的通话频道。”
      想了一下,高城明白的点了点头,“高科技的东西好是好,但也容易引入误区,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人。”
      “正是!”
      像这样的战例细节,在文章中比比皆是,给演习增添了非常多的真实感。
      而后文演习中出现的意外,则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一方面为了故事好看必然要有意外,另一方面毕竟是多军种协同的大型演习,完全没有意外按照导演部的设计进行似乎又是不太可能。
      所以这场情理之中的意外给文章增添了紧张和刺激的同时也考验了作者对于意外之后的场景设置。
      灾害的应急处置,救援的实施,场景的转换这里处理的相当不错。同时从被困方和解救方两方面来写,一边是面对灾害的有序自救,一边是指挥部紧张的营救准备。紧张而有序,突出了焦急,但是没有失去理智。
      有人喊了一声,向团长也是一脸震惊的模样,迟钝的看了周围一圈,他咂巴了嘴,才开口。
      “数一数人头,看有没有人受伤或不在,快点。”
      听到命令,在场的人开始相互的看着自己的战友,几圈数下来,一个参谋报告。
      “团长,除了那几个去通知撤离的兄弟外,指挥部的人全都在,观察员同志们也都安全。”
      “那就好。”
      这个细节描写的相当真实,面对地质灾害任何人最直接的反应都是震惊,然后作为指挥员责任感迅速的回归,组织人员清点人员和损失。
      这种单个人物的特写,对于文章来说非常重要,可以不让文章流于空洞的大场景,深入细化的多角度描写演习。
      而且撤离途中,多时采用直接的语言行为的描写,没有大量的思想过程是非常准确而且真实的,这种情况下多余的思想描写不但会让文章显得累赘,也会造成强烈的不真实感,毕竟那样的情况是没有时间想很多的,所有的行为基本是直接反应的结果。
      这是红军指挥部的一部分人员,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是半爬半滑的从一侧山上溜了下来,每个人身上都背着沉重的背包,吴哲注意他们把所有能遮雨的东西都包在那些背包上,看样子,应该是拆装下来的设备。
      ……
      他们在山中已过了一天一夜,为了把设备抢下来,所有人都放弃了口粮,硬是把沉重的机器拆开背下了山。
      这样的群像描写,在文章中经常被应用到,萦绕出一种整体感。
      也是演习之所以精彩的原因之一,毕竟演习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要很多很多的人都参与进来有了互动才是真正成功的演习。

      浴室(非常有爱)
      这里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最高潮,之前30章的铺垫,到了这里爆发了出来。
      但是这种爆发看起来又是那么无意的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有种本能的反应的感觉,更象征着这两人之间,经历了长久的磨练而积累起来的感情的真挚。
      爱情总是来得很突然,在不经意间已经占领了人的心灵,于是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爆发点。
      一个隐秘的,属于两个人的环境,便是最好的选择。

      袁朗笑笑,“结了婚再离的不也有得是,不都说人是群居动物,一个人是不能独自活下去的,所以,大概是怕寂寞吧,因此想找个人一起过日子。”
      袁朗这句话到处了很多人的心声,结婚常常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需要,因为寂寞。就像很多时候谈恋爱也是一样,不是真的爱的有多深,只是寂寞。人是群居的,人最怕的就是寂寞。
      而高城后面斩钉截铁的回答,其实告诉我们,他不是寂寞,他从来不会寂寞,他只是爱了,那么直接,那么简单。
      闪开他的袭击,袁朗向高城那边凑过去,开玩笑的贴进高城,靠上他的肩头在他耳边低声轻语,“我说高城,难道你真的没需要?”
      ……
      袁朗靠在他的肩头,再也忍不住的哈哈大笑起来。
      ……
      “那你呢,你没需要?”
      ……
      “这种话题不适合你说,”高城却继续说上了,“你以为我没听过?我又不是傻子,这种东西我早都听过不知多少回了,在军校的时候,刚入连队的时候,你真以为我是白痴啊!”
      他这一说,让袁朗就只有嘿嘿笑的份了。
      几句来回,袁朗本来是想开个玩笑逗弄一下高城,不过最后却是没有捡到半点便宜。高城不是不明白,袁朗更不是不明白,只是两个人都不曾往那个方向想过。只是一个玩笑,勾起了想法,为后来JQ的总爆发,打下了基础。
      其实话题开始的方向与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随着说话人的想法而走的,此时两个人的潜意识里想必也有了这样的想法,于是话题才会走向这个方向。
      其实总觉得这段话之后,两只便再也当不了兄弟了,因为他们两个都明白了。
      袁朗大笑,笑着笑着,他的眼眸深了几深,“高城!”
      “啊!”
      听到他严肃正经的声音,红着脸的高城看向袁朗,热气下,袁朗的面部有些朦胧,“怎么了?”
      “……你挺好看的!”
      “啊?”
      高城把水关上,水汽渐散去,他看进了袁朗深深的眸子,两人伫立良久,高城突然笑了,“死老A!”
      他亲昵的喊声让袁朗疑惑的偏了偏头。
      “你也进来洗一洗吧!”
      高城笑着招手。
      仿佛魔怔了似的,袁朗站在原地把衣服脱掉,走了进去。
      爱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越线也常常是由一连串不由自主的轻微动作造成的。
      清晨,几句调侃,一片水雾,是水到渠成,也是相互吸引。
      踏进浴室门的那一刻,袁朗一定是找了魔,从此便万劫不复。
      高城没有再说话,只是用手掌在袁朗身上各上的伤疤处,一个一个的摸了过去,从前面到后面,从上肢到下肢,伤痕到处都是,仿佛在沉默中述说着这个男人经历过的一次次的生死战斗,他的血与肉,他的人生,就在这生死之间,走过。
      袁朗没有说话,他只有静静的看着,看着高城的动作,站着,安静的站着。
      ……
      打开热水,水流冲击而下,溅在身上,很舒服。
      火热的气息就在身边,袁朗微扬头,抹去眼眶的水珠,看高城。
      高城微低头,看他,头轻轻靠了过来,越靠越近,然后,靠在了一起。
      柔软的事物,贴在他的唇上,静静的贴着,平静的贴着,一动不动。
      他站的有点酸,于是,他向前靠了靠,唇上的事物猛的挤压上他,火热,与他交织。
      这个时候,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一切不过是接着由水蒸气制造出来的模糊的场景而幻化出来的本能。是情不自禁的一种向往,与接近,带着试探,也有默许,于是便彻底的深入灵魂,进入不可逆转的过程。
      “嗯,我明白。所以,不要不和我联系,我们,”他停顿了一下,“可以的!”
      高城看着袁朗,“现在,可以的!”
      心,猛的抽疼,袁朗觉得自己有些呼吸不畅,但他只能微笑。
      ……
      “我走了!”
      “嗯!”
      高城反身,大踏步的走向那边的车站。
      看着他的背影,袁朗眯起眼。
      高城突然转回身,对着他比了个手势:联络我!
      袁朗点头,看着他离开,直到不见。
      故事写到这里其实有一点没理解,高城和袁朗开始已经形成了不联系,要把这段恋情掩杀在萌芽阶段的共识,为什么几句话之后,高城又做出了要联系的手势?
      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此处的联系和前面的联系,意义不同;另一种是,高城瞬间改变了想法。
      个人比较倾向于前一种理解,但是这里还是有个矛盾,就是既然是不同的联系,且两人已经达成了类似共识,为什么之后又都有某种坚持的表现?
      这里似乎有些逻辑不明,感觉稍微有些奇怪。
      PS:其实看过几次文章之后,我有种要是这个文完结在此处也不错的感觉。
      后面虽然写的非常的感人,却觉得稍显通俗,尤其是棒打鸳鸯和之后的三天时光,写得不是不好,只是觉得这种桥段似乎从小在电视里已经看的太多,没有新鲜感。
      当然之后的故事让这个文更加的完整,只是有咩有可能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看起来比较好的平衡点?我还没有想出,甲甲可以思考一下。

      分手
      最后医院里相见的这一段可以说是煽情至极,是文章中描写的最到位的一段。看的出来人物的心里和行为都是作者下了大力气的,单独的拿出来看写得相当不错。但是放到全文中看,这一段却不得我的爱,究其原因可能是个人比较偏好硬气的文风,此处太过煽情,和文章的整体感觉有所出入。
      尤其是这章中的高城,感觉稍微有些扭曲,太过敏感和小心翼翼,与之前整个文章中的高城形象有所出入。

      深夜的走廊,他只听得到自己的脚步声。
      绕过去,推开门,就是重症监护室,高城手放在门上,颤抖的手掌几乎推不开那扇门。
      吱哑声响,让高城吓了一跳,他停住,静听了四周的回声,才又慢慢的推开门,走了进去。
      这一段将高城那种小心的近乎于草木皆兵的感觉塑造的很好,可以看到高城的担心,高城的纠结,每个动作中都包含了即期待又害怕的感觉。但是从全文来看,这个高城和前面那个通通透透,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城真的是一个么?感觉这里人为的放大了高城的这种矛盾心情,不能说不好,只是稍微有一点点变扭。
      如果,如果他们没有——那么,他可以大大方方的走进去,去看他,去陪他,去关心他。
      如果,他们没有越轨,那一切,就好象过去王叔那样,坦荡自然的去医院看铁大,可以把一切都摆在阳光下。
      我们的爱情,明明是坦荡清白的,可为什么,却只能把它深藏?
      这一段高城的内心独白,其实是贯穿文章始终的大意。
      为什么?可惜这个问题无解,这是向现实的妥协,也是生活的无奈,生活中本就有很多事情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的。于是看着高城内心的痛苦,我们心中一样是非常难受。
      正所谓不抛弃,不放弃背后,他们抛弃了什么又放弃了什么!
      “高城,我们是军人。军人的责任是什么?”
      铁路的话让高城抬起头,“保家卫国。”
      “标准答案,高城。”
      铁路笑了,“但军队不是铁板一块,也是有分歧有斗争有黑暗的,只是当一个好军人,是不可能走得更远的。高城,你想脱军装么?”
      “不想!”。
      感觉甲甲的本来目的是最后敲山震虎让高城幡然醒悟,只是这段话说的太明白了,少了那种隐约透出的阴谋感,减少了模糊与想象的余地。
      其实这种关于黑暗面的阐述一直环绕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给我们揭示了现实的一个小角。生活不可能能是童话,就像军队不可能是铁板一块
      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这种时刻存在的黑暗面其实是文章的一大亮点。衬托出两只爱的纯洁和高尚,但是文章结尾处这里应用的感觉却不是很好,与前文高父的阐述有一定意义上的重复,似有画蛇添足之嫌。

      总体来说,最后这医院的一段,即是文章闪亮的地方,也是文章比较失败的地方。
      闪亮在将那种无奈而伤感的氛围推到了高潮,失败在于太过于沉浸于制造这种氛围之中,让此段落与文章整体感觉有些违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