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233号能源站点的陷落 ...

  •   事故发生前三天
      CMOS振荡器的轰鸣在四野中回响,与此同时还有另一重音调由高渐低的单调声响与之和鸣。它将很快低不可闻,那时即为这片区域内所有人的终期。
      “加大振幅!”
      lim咬着牙缩成一团蹲在地上。尽管紧捂双耳,巨大的冲击仍海潮般荡涤着他的鼓膜。
      可怕的不是声响,而是震动。这点他再清楚不过。
      响度骤然增大,音调也更为低沉,几乎要降出听力范围之外。当低至16Hz左右时,人们会开始不受控制的颤抖,他们体内那些软乎乎的器官也将开始慢慢被震碎。但这不仅是因为那台振荡器的大功率输出,更是因为被称为“调频广播”的,编号017的理论异常现象。它像一位极富感召力的电台歌者,但无需电磁波的承载就能使与之同频的听众无不跟着它的节奏疯狂摇摆。
      变相的特斯拉现象,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震源。那台振荡器便是为了终止该现象而制造的。它能够接受外界振动并进行同频输出,但会错开半个周期使峰谷相消,继而进一步加大振幅反过来造成现象主动性的瓦解。这是经理论推测与模拟实验认定干涉成功可能性最大的方案,但推演结果同样表明若想有效干涉则对干涉时现象的作用频率有严格要求,约为30Hz以下,极其接近次声波的危险区。且由于现象原本功率就极大,对于振荡器自身及电力供应也有特殊要求。
      最终选定了位于作用范围内的233号能源站点作为干涉执行地。233号能源站点修建于上世纪末,建筑主体与协会的大多数站点一样位于地下。它的底层设有一座小型化的裂变反应堆,那是个压水堆,这一直以来都是它及相距不远的91号试验站点及202号综合站点的电力来源。
      此刻,核电机组的站外输出线路已全部切断,专门增设的输电线路将机组与振荡器直连。不可思议的电能支持着振荡器,使之发出与现象作用频率相同的低沉咆哮。
      第二重声响瞬间消失,仅剩下振荡器和冷却泵单调的工作噪音。
      人们的心猛地一沉。
      再降4Hz,他们就算是失败了。
      下一刻所有声音都停止了,唯有寂静仍震耳欲聋。
      过载断路了?这是lim的第一反应。他下意识向振荡器看去。
      与振荡器相连的示波仪上只有蠕虫般细微的起伏,那是方才被震落的树叶在风中飒飒低语。
      lim悠长地呼出一口气,而后缓缓地坐在了地上。
      事故发生前两天
      233号能源站点,-06层。
      rad在对反应堆进行最后的检修与调整。他从昨天傍晚017号现象被终止时一直忙到了现在。为驱动大功率的震荡器,反应堆几乎满负荷输出,堆芯温度也比正常运行时高出不少,但也只是接近设计时限定的最高安全温度。
      rad没敢为了降温而插入更多控制棒。强行降低堆芯温度会影响到链式反应,使输出功率迅速下降。站外输出线路已经恢复,反应堆产生的电力目前主要供给于091号试验站点——有些实体研究期间的临时保存十分消耗资源,它们基本是被研究完后就会予以销毁的。此时的断电或电力短缺很可能为091带来一场灾难,天知道他们又在折腾些什么。
      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评估反应堆的受损情况。目前看来一切都好,从运转状况来看堆芯和反射层完好,压力容器和铅屏蔽层所用材料的固有频率都不在017的作用频率范围内,至于快一米厚的混凝土屏蔽层……rad查阅了反应堆的技术手册,确定混凝土标号为550,与站点部分主体建筑的用材相同,而站点建筑相安无事。
      rad暗自庆幸,要是当初选用的混凝土强度提升一个级别就真不好说了,弄不好整个混凝土屏蔽层都会在现象作用时被震碎。
      唯一看起来出了点儿问题的是反应堆最外层的金属壳,半球形的壳层顶端出现了一条一米半左右长度的裂缝,不过那层壳既不承压也不防辐射,况且缝隙不宽,rad在那里很仔细地焊上了一块钢板作为修补。
      大概是连续工作太久的缘故,rad中途流了几次鼻血,而且头有些疼。
      总体来说一切正常。是时候收工了。
      事故发生前一天
      “在干嘛呢……嘿我说你拆的是我的机子!”
      arc坐在lim的办公桌前占着他的电脑,把他的机械键盘按得噼啪作响。而那台机子的机箱盖已经被拆开了,冷却水流过弯曲细长的管道抽走处理器的热量,使得主机运行起来比原来采用风冷时要安静不少。
      arc没理他,兀自在编码器界面删删改改完成了最后及几行代码的输入,之后打开调试窗口。
      lim叹了口气,走过去把一只手按在arc肩上。
      “……你现在闲的发慌?”arc动了动肩膀,没能把那只手抖下去,便也懒得再动作。
      “是啊。”lim换了个舒服的姿势靠着arc坐的电脑椅背,看着他将程序的信息输入端口直接接入站点总控系统,在调试窗口输入启动字段“run”。“我们被上头放了两天假。也就是说,直到明天结束前我都会处于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
      屏幕上什么也没发生。arc懒得为他的程序编写进度反馈模块。但如果这段时间里任务管理器一直开着,就能看到程序跑起来的瞬间中央处理器的负载从不到百分之十径直飙升至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你以为我爱用你机子?”arc满脸不情愿地转过来,“我那台叫你们组的人给搬走了,搬哪儿去用来干什么也不说。你这什么烂处理器,倍频居然锁了,搞得我还得在算法优化上额外花时间。”
      lim想起来之前用于站点反应堆自动化控制的小型计算机昨天似乎是被017引发的共振损坏了,那种受损程度一时半会儿修不好所以搬了站点内性能最好的十几台机子临时改装成小型机来用。
      “你调倍频干什么,用我机子超频?不怕损失稳定性?”这么说来arc的机子一时半会儿是回不来了。lim还是觉得不要告诉他真相的好,便顺着他的话头说下去。“你还没说你是在鼓捣啥。”
      arc没回答,低头从大衣口袋里掏了只顶着嫩黄色绒毛的小鸡出来。小鸡很乖地没有乱叫唤以至于lim一直没能发现它的存在。他把小黄鸡放在桌上:“一个试验用预测工程,核心算法来自辑熵函数,但做了一些改进。现在主要是尝试推算这小家伙某一时刻的状态,目前也只能量化为有限组数的数据。因为预设时间越长所得数据会越不精确直至失去参考价值,所以这次试验所推算的时间不太远,也就明天早上5至6点,每隔30s求一次值。”
      他们谈话间,空荡荡的调试窗口里多了个字母c,大概是complete的简写。lim机子的性能比arc想象的要好得多,没超频也很快得出了结果。arc打开新生成在目标文件夹里的excel文件,这个表格横向以时间为自变量,纵向上则是多达85类的数据。lim粗略看了一眼,似乎是有“方位x”“速度矢量”“加速度矢量”“修正范围”还有诸如“体温”“自我意识强度”之类的字眼。
      桌上的小黄鸡步履蹒跚地踩上键盘,然后在arc把它拎走时在他手里拉了坨便便。
      “……你这么个装法迟早要把它闷死。”lim不想理会满屋子找卫生纸的arc,径自把表格横向后拉。果然如arc所说,表格中的数据除了很较好确定的几项之外都是很大的一个范围,预测了就跟没预测一样。
      他忽然愣住了,因为从表格的一列起,数据猛然变得精确起来,非但不是模糊的范围,最大及最小值之间甚至仅相差不到10个分度值。
      (附:表格部分内容)
      (此处需要插入表格。表格图片链接:https://gss3.bdstatic.com/84oSdTum2Q5BphGlnYG/timgwapp&quality=100&size=b360_2000&sec=1487510234&di=a74248b616da8e56d94e3e838dbd59f6&wh_rate=null&tieba_t=708895&src=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forum%2Fpic%2Fitem%2F0615c21e3a292df564b3d388ba315c6035a87333.jpg)

      lim注意了一下,这列数据是第103组,也就是明早5时51分30秒左右。
      “过来一下,来看这个。”
      arc注意到lim语气明显转变,迅速朝屏幕凑过来,看到那列时也傻眼了。
      “这个算什么?”arc问。lim摊手表示自己什么也不知道。
      过了半晌lim问他:“参照系是?”
      “站点。”arc迟疑了几秒才回答,显然也在想什么。“原点是南-乙出入口。”
      “你确定信息来源是可靠的?”lim想了想问。
      “初始数据直接来自站点总控系统,应该没问题。”
      “017的影响考虑进去了吗?”
      “当然。程序的导引部分同时也是信息整合部分,输入主程序的初始数据是近一周数据整合后的结果。”
      然后两人很长时间都没再说什么。
      “……错得有些离谱啊。”arc挠头,“我还是再回去改改。”
      “你那个程序,不介意的话在我机子里留个备份?”lim问。
      虽然不明白lim要一个偏差巨大的模型做什么,但arc还是答应了。
      arc出去后,lim登入站点总控系统浏览站点的基本信息。他直觉那个奇怪的结果不仅仅是算法错误那么简单。
      他看了很多,但很沮丧地没能找到特别引起他注意的东西。一切看起来都无比正常。
      他隐约记得站点反应堆的屏蔽层用了硬度最高的600号混凝土。“还不错嘛,知道特殊的地方需要加固。”这样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但随即便作为瞬时记忆被彻底遗忘了。
      事故发生前1小时
      lim并没有像他自称的那样无所事事,相反他一直坐在屏幕前鼓捣着想要寻找些什么,但到底是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觉得似乎哪里不太对,却也说不上来具体是哪里。
      他熬了一夜,极度疲惫但又极度亢奋,同时却也失落到了极点。
      无奈下他将整合后的初始信息导入另一个程序。那是他一个月前的试验作品,用途是可视化地表现事件链,但这个程序当时仅进行过一次试验就被废弃了。理由很简单,稍微调高精确度事件链便会毫无争议地充满所有空间和时间,同时数据离谱到天马行空;若将精确度稍微调低则得出的结果完全是人为就能预测的水平,比如以下雨作为初始条件输入气候类型原气温空气湿度雨量大小持续时间等等,能够看到一条弯曲的细线从三维坐标系所示云层的坐标附近弯弯绕绕到地面,再到作为初始条件提供了的下水道,再到同样为初始条件提供了的气温计,最终在气温计所处节点上造成的影响是气温变更至多少多少度。
      不出意料,屏幕上又是一团乱麻。
      他试着调低精确度,这次细线只剩下三四根,lim注意到他们似乎交汇于同一点而后又分开了。
      再次将精确度调高,lim试着增加图像细节的放大倍数。他花了几分钟从混乱的线团中找到那一点,却惊恐地看到数量庞大的细线仍不约而同地从那一点穿过。在时间和空间共四个维度上,那里都仅是一个点。而在它前后,代表事件链的细线喷溅如花。
      事故发生前16分钟
      机房里传出嗡嗡的噪声,由十几台微型机的中央处理器临时串连而成的小型计算机看起来正很平稳地运行着,只是其中一个处理器的温度似乎比其余的高了些。如果用硬件检测软件看看就能发现,它的运算频率是其它处理器的将近两倍,很明显它的倍频是被人为调过了的。现有的散热条件根本不足以支持它正常运转。
      但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现在是5点35分,这个略显寒凉的初秋正迎来它清晨的第一声鸟鸣。
      那个高频的处理器终于还是撑不住停止了运转。它在停机的一刻接收到了一条原本要经由它传递给冷却控制单元的指令,于是这条指令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它永久扣押了下来。
      那条指令的含义是,堆芯过热,迅速增加一回路水流量。
      事故发生前14分钟
      反应堆自动控制系统再一次检测堆芯温度,却发现它比两分钟前更高了。
      将指令传递给坏掉的处理器的那个处理器以为这条指令已经顺利抵达了冷却控制单元。它将这个结论传递给其余处理器,没有处理器表示异议。
      因此,根据既定程序,处理器们认为既然冷却水流量已经增加了,那就只能插入更多控制棒来降温。他们将相应指令传给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收到了指令,它驱动电机降下控制棒。
      但是控制棒没能插进去。它们卡住了。原因是混凝土屏蔽层碎裂,损坏了原有的控制棒管道。
      事故发生前10分钟
      堆芯温度继续上升,超过了安全临界温度。
      控制系统无可奈何,按照既定程序向反应堆维护员发出求救信号。
      rad被铃声惊醒,他挣扎着试图坐起来,但是没能。他感到头痛欲裂,身上也没有力气,鼻腔内充斥着一股血味。最终他还是设法打起精神,在4分钟内赶到了位于站点最底层的反应堆。
      等待他的,是仪表盘上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事故发生前3分钟
      没有用。他不知道为什么明明系统显示一回路水流量已增加可他花了2分钟全面检查后却发现实际上并没有,但目前反应堆的温度已经上升到就算将冷却水流量开到最大也没有用处的地步了。控制棒无法插入,似乎是被管道卡住了。没有它们就无法让链式反应快速终止。
      这几分钟内他越发感到难受,没忍住恶心低下头去,竟然吐出一口胃血。
      事故发生前2分钟
      rad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拉响了全站疏散的警报
      事故发生前1分钟
      arc还在睡梦中,警报的呜咽吓了他一大跳。他不知道在他睡着的这会儿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但他明白应按照之前培训的那样逃往最近的出入口。
      离他最近的出入口,是南-乙。
      临走前他没忘顺手将那只小黄鸡装进口袋。
      能源站点的员工一般不多,他飞快地奔跑,上楼,并没有看到周围有什么异样,但他没有放慢脚步。
      还有一层。
      已经可以看到大门了。
      下一刻,位于地下的反应堆轰然爆炸,冲击波将arc的身体同站点建筑表层一并掀起,高高抛向空中,落下后又砸在站点周围的平地上。
      连带arc口袋里那只很乖的小黄鸡。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233号能源站点的陷落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