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神明在上,从此不敢看观音 ...

  •   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出自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段戏文中。

      梁山伯看见祝英台有耳洞,于是对女扮男装的祝英台起了疑心,有了下面的对白:

      梁山伯:“英台不是女儿身,因何耳上有环痕?”

      祝英台:“耳环痕有原因,梁兄何必起疑云,村里酬神多庙会,年年由我扮观音。梁兄啊做文章要专心,你前程不想想钗裙!”

      英台借口说家乡的庙会都是自己负责扮观音,反怪他不一心一意想着前程功名,只念着女色。

      梁山伯的回答意味深长:“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小时候看到这段,不明所以,不知道为什么梁山伯就不敢看观音了,观音慈眉善目,并不可怕啊?

      如今这戏叫我外人都听着心动。

      隐秘而不敢宣之于口的爱意,一个“不敢看”就全都出来了。

      你扮观音,我从此不敢看观音;你扮青女,我从此不敢看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仙女)。

      我从此不敢看观音,因为看一次就会想起心上人,对神明不敬。

      这句话所带给我的惊艳程度完全不亚于《牡丹亭》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最初知道《牡丹亭》是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隔墙听曲。

      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

      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提到了这出《牡丹亭》的游园惊梦。

      当时只觉得是林妹妹太过伤春,一曲《游园》竟就听得心动神摇,站立不住,伤春不已。

      这才读了文本,其实林黛玉和杜丽娘一样,她们爱恋着世上一切天然美好的事物。

      她们伤春、伤己,伤感着所有美妙而又无法保留的事物,越是美好,越是无能长久。

      任何自然的微小变化,都能触及她们的心灵。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一个春梦,是天下间痴情人的一个春梦。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这是汤显祖对杜丽娘的评价,也因此他几乎将所有最美丽的辞藻就付诸于杜丽娘这个人物。

      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林黛玉。

      杜丽娘的家庭出身是太守家的官家小姐,比之贫民百姓更加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

      古代16岁的女子正是韶华年纪,像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去看电影,吃爆米花,双双携手... ...

      在听得老先生讲诗经,听得关关雎鸠,却不能体会男女之情。

      丫鬟春香怜惜小姐,带其到后花园踏春解闷,也就是前半部分的“游园”。

      爱玩的年纪,不定的心性,终让杜丽娘突破了一直以来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循规克己。

      十六岁的年龄是像花一样绽放的季节,然而未逢折桂之夫,纵然这化纵有百般娇艳,却无人欣赏。

      在刚刚懵懂的知道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见识了从没见过的美景,心灵上感受到巨大的震撼。

      归来神思疲倦不觉昼眠,被压抑许久的爱情芳心怦然萌动。

      入夜后,一位梦神前来叩魂。

      引导她与倜傥公子柳梦梅相遇,二人相见恨晚,情意绵绵,在花园里赏春,在牡丹亭里云雨... ...

      这一节是《牡丹亭》最受争议的一段,曾经被视为“不雅驯”屡遭删节。

      现如今,这节犹如点睛,却原来六百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了一出经典的《人鬼情未了》。

      牡丹亭的竹帘轻垂,只见竹帘中的柳生与丽娘的身影,守住一帘幽梦。

      谁知醒来却只是南柯一梦。

      杜丽娘说这个人如果不在人间,我宁可死去,跟他再相会。

      自此害了相思,汤水不进,药石无医,便日渐憔悴... ...

      最终魂归地府,葬于道观梅花树下。

      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牡丹亭》上半本的故事我是很喜欢的,颜色如花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生生埋葬,已有足够的冲击力。

      下半本在我这就又变成了一个很俗套的故事。

      病死之前杜丽娘画了一张自己的画像,卷起来丢在花园里,说是不管来世或者今生,只要梦中的柳梦梅的来到这个花园,还会找到她。

      现实中的柳梦梅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

      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情有所钟,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

      柳生情系丽娘,冒死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缔结秦晋之好,同往临安。

      但丽娘之父杜宝升任宰相,拒不承认婚事。

      最终因为柳梦梅高中状元,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位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个世俗喜欢的大团圆结局。

      可能作者是想表达“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主题吧。

      有时候我会在想这样一个瓷人一般的杜丽娘,为什么就莫名其妙地看上了穷酸书生柳梦梅。

      她当时甚至连柳梦梅姓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那个书生说:来,带你去那边□□去!

      她就跟着去了,然后做了,然后就爱上了他。

      醒来不见了书生,就发痴了,为他死了。

      这才真是情不知所起。

      “情不知所起”是理解《牡丹亭》的关键,这是人的本能,而本能是不需要特定对象的。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的。

      为何这个一开始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会流传千古?

      大概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大家喜爱有如此梦幻般的色彩,明知不可化蝶双飞,依然感觉美好,愿意去相信爱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仔细想想,你为什么喜欢一个人,你何时爱上那个人。

      也许是在下雨天,他匆匆走来,为你遮挡的同时,只道一句:“怎么下雨也不拿把伞?”

      如某人所说甜蜜的责备,亦或是他的某句话打动了你,某个动作吸引了你,或是你仅仅就爱长成他这样的?

      我们总是太执着于第一眼看中的东西。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