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人生在世,何不逍遥一游? ...

  •   先秦学术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又以儒、道两家为尊。论及诸子百家,身为道家思想核心人物之一的庄子不能不提。

      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究竟是何许人呢?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寥寥数语,却让我们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身世背景有了初步了解。庄子姓庄名周,出生在战国时代梁惠王与齐宣王的年代,他为人博学广识,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生秉承和发扬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的哲学理论,学说涵盖当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探究庄子的学术思想,《庄子》一书不能不提。《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本有五十多篇,但经晋代郭象整理而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这部道家思想的经典传世之作浓缩了庄子一生的学术思想精华。全书以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达了庄子深刻而耐人寻味的人生见解。

      经过对《庄子》数篇的学习,我个人将庄子的学术思想浓缩为一句话:淡虚名,轻生死,而逍遥一生。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通过引用《庄子》中的故事和字句来分析和阐述庄子的哲学思想。

      首先是淡泊虚名。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苦读圣贤书为的就是终有一日能高官厚禄、平步青云,继而名垂青史。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破阵子》中也写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见,看破虚名并不容易。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真正看透虚名,做到不沽名钓誉?不多,但是庄子却做到了。

      《庄子•秋水》篇记载了“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的故事。庄子的好朋友惠子当了梁国的宰相,有一天庄子去看望他,惠子身边的小人向他进谗言说庄子前来是要取而代之,抢他的官位。惠子忧心自己高官美誉,生怕国君会欣赏更有才能的庄子,于是四处命人寻找庄子,阻止他见梁王。庄子听说之后,心中暗喜好笑,不仅不避,反而自己主动上门找惠子,对他说:“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隐喻自己有更高的境界和理想,梁国宰相的虚名在他眼中就像“腐鼠”一样,一文不名。

      享有高官厚禄的人“名”和“利”尽有,轻言名利便没什么了不起;没学识没财势的市井小民不重名利也不足为奇;庄子为人博学多才,高官美誉在前却视若粪土,这才是真正的看破虚名,值得敬佩。

      说完了淡虚名,再来看轻生死。

      人生在世不过数十载,有多少人能真正看生和死的意义而从容面对死亡?难。就连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做不到。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一生功绩,可是却惧怕死亡,他晚年盲目相信方士,炼制仙丹灵药,只为求长生不老。

      面对生死,富有天下的秦始皇看不透,可庄子这样身无长物的“逍遥人”却看透了。

      《庄子•至乐》篇中的一段讲述庄子吊唁亡妻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的妻子过世,朋友惠子前去吊唁的时候,庄子正坐在地上敲着脸盆唱歌。惠子指责庄子过分,说庄子的妻子为他生儿育女操持一生,死后他却没有半点失声痛哭的哀痛之情,实在太不近人情。庄子却反驳他,说结发妻子离世他怎么会不伤心呢,但是“察其始而本无生,非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 世间最初是没有生命的,是天气之气聚成了一股气息,产生形体,从而孕育出生命。既然生命本来就是从无到有,现在生命陨殁,再从有变无,不是极为自然的循环过程吗?妻子本来死得宁静安详,若是哭哭啼啼,不仅扰乱她死后的安宁,也违背了生命的真谛。所以,不哭才是顺应天意。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讲求“至情”、“至性”。哭丧成为一种传统的习俗。然而面对死亡能够做到哀而不伤,才是真正的高人。至亲之人死亡,庄子却能够理智而坦然的面对,这种不执着于生死、看透生命意义的豁达令人心生佩服。

      庄子看破虚名,看透生死,于是达到了逍遥的人生境界。这便是庄子思想中最重要、也是核心的一环。

      流传至今的《庄子》三十三篇,其中以《逍遥游》最为出名,家喻户晓。一则则巧妙的寓言故事集中地体现了庄子最为精深的思想境界——逍遥。《庄子•人世间》一篇中,庄子自己也说过,“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记得曾经在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读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用在这里阐述庄子的哲学思想再合适不过,书中说,“乘物以游心,是为逍遥游。” “乘物以游心”大致是说抛开一切俗世的枷锁,不要让世俗的繁杂牵绊和禁锢自己的心,要学会放开,学会寻求心灵的释然。而“逍遥”两个字则精辟的阐述了让心灵得以自由的至高人生境界。只有学会解放自己的心灵,才能够做到逍遥一游。正如王先谦所说,“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的纲要。”

      以《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为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北海有一条叫做鲲的鱼,有几千里长,它化身为鸟,便成了展翅足以长达千里的大鹏鸟。鹏鸟振翅而飞的时候,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彩一样大。然而这样一只身长千里,一飞冲天九万里的大鹏鸟从北海迁徙到南海,却飞了六个月才停下来,足见天地之大,旷阔无边。鲲于、鹏鸟是否真实,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庄子希望通过描写这样壮观的场面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清楚:鲲、鹏之大,已经足以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与天地相比,鲲、鹏这样的庞然大物却不值一提,由此可见,天地之广阔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切不可以管窥豹,看见一斑便以为看见了豹的全身。

      在形容了鲲、鹏与天地之间的大小对比之后,庄子笔锋一转,再借“水能载舟”的比喻来揭示究竟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想要使大船浮起来,水若积得不深便不行。在小洼地里倒一小杯水,对于小小的芥草来说它也可以变成船;然而若是摆进个杯子代替芥草,被子就会粘在洼地里不动,这是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通过两段简单的描写,庄子巧妙的阐述了大小的概念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同一样物品和比它更大的东西比,再大都会显得小,反之,若和比它更小的东西比较,则再小都可以算作大。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与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相比,鸟雀显得微不足道,以长寿著称的彭祖如果和那些上千岁的灵龟、椿树相比,也是不值一提的。

      及此,庄子由物及人,借物喻人。他以宋荣子为例。与那些自以为才智过人、品行高尚,被国君所赏识重用的人相比,宋荣子“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宋荣子不妄自尊大,懂得分辨衡量自己的外界标准,将荣和辱的境地辨别得很清楚。本来有这样修养的人已经不多了,可是宋荣子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和宋荣子相比,列子更胜一筹。他凡事不疾不徐,懂得遵循万物的规律,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精神世界不被物质名利所束缚,真正做到了超脱,达到了忘我的“逍遥”境界。

      在此篇最末,庄子将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分为三类,也象征着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层次最低的是“圣人”,这类人不主动追求名誉和地位,比“圣人”稍高一等的是“神人”,他们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而“至人”,则是达到任天顺物、近乎完美的忘我境界。这便是庄子所说的“逍遥”。

      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超脱。在他看来,人生境界的大与小不仅仅在人的眼中,更在人的心里。能够看透看破,掌握好大与小之间的“度”,才可以不被有形的世俗之物所束缚,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逍遥。

      庄子是一位身无长物,却满腹经纶的大哲学家。他所生活的战国时代社会背景极为复杂。社会纷乱不安定,甚至是战火不断,他却能看破生死;各国君主极力招揽人才,有学之士纷纷努力自荐,他却大隐于市,不求名利,颐养天年,一心只追求超然的“逍遥”境界。这份豁达,这份洒脱不仅值得我们钦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童 Mar.15, 2008

      Topic: describe some of Chuang-tzu’s favorite themes.

  • 作者有话要说:  CHNS341 mid-term paper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