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014章 ...
-
大齐三位开国功臣,只有姜家是大齐子民,故而虽不如梁皇后的哥哥梁王与秦将军功劳大,却是齐国最得人心的。
如今姜家为世家之首,一面忠心,一面野心,对商官已有招徕之心。
“为父已经接到了圣人的密诏,丁忧时满便立刻快马加鞭入京任职,应是明年元宵节前必能到了。你到京城后,与你外祖父外祖母道明为父之意,选好宅院,自己亦不要辜负二老与你表哥的良苦用心。”
“儿子明白的,父亲放心。”
“你带五千两随行吧,另备有十万两银票,予你选宅之用。”
顾书祺点点头,凝重的神色,彰显着他的担当。
又缓了缓,顾彦继续道:“这半年间,万不能告诉你妹妹为父的安排。一来,此为朝廷隐秘的安排,为父怕她说漏了。林李二家亦是盯着这差的,这二家如今是已经成为了镇国公府心腹,若是知晓,难保不会扣什么话来。”
“二来嘛——也好叫为父尝尝被女儿思念惦记的味道——”
原本正严肃地说着正事,最后这句,叫顾书祺忍俊不禁。
实在不晓得,往日里正经的父亲,还有这样可爱心思的一面。
果然,到顾书英开开心心地收拾预备完毕,准备出行时,就开始真的舍不得父亲了。
倒不是真怕给遗忘了,木槿那么个活色生香的美人,十多年来也没能叫父亲忘了母亲,她可是个活生生的人。
只想到父亲还不知几时来京城任职,仿佛生了几分不愿走的心了。
“爹爹——”
顾彦心中更是舍不得,一听女儿这略有些娇气的声音,竟差点将自己叮嘱儿子的话给说了出来。
压了压自己的情绪,又想起信中说起她姨祖母的心思,顿生几许担忧。
“你到了京城,就好生陪外祖父与外祖母便是,外头少去,知晓吗?”
“我便是去了,爹爹也无法知道。”见父亲岔开自己的心情,还一副不用太在意的表情,顾书英故意回堵道。
果见父亲的脸色立刻绿了,心中得意道:
让你装不伤心,让你装无所谓——
兄妹二人戴孝,并不好招摇地走那些繁华的县城,多走的是一些偏僻山村乡镇,却是有一路县城里看不到的好风光。
大约行了半个月,进了东俞三川之一云河的起源地,云河镇。
这算是路上最繁华的一个镇子了,据说同南江一样,是商业发的。
因着云河通往东都,水运十分发达。
找了间小店就安顿下了,夜里,顾书英听到了一阵十分恢宏的脚步声逼近,半晌,又渐渐停了下来。
毕竟处在乡野之地,总有些忧患意识,便在声响停了以后,悄悄从窗户探头望去。
只见远远的有一大群人,戴着头盔,身着铠甲,后面还有成群的马匹与粮草。
他们聚在一处,迅速搭起了帐篷。
很快,便都去了帐篷里,只每个帐篷前留一两个直直的身影在守在门口。
这是出征的军队——?
对将士的概念,顾书英只停留在了两三年前那个算得上救了整个顾家的人,与他的几个下属身上。
挺拔的身影,警惕的神思,沉着的声音,不卑不亢的姿态。
一眨眼,旧事过去都快三年了。
她再过一年,就该是前世死的时候了,如今却活得全然不同。
这天她想着那些旧事,睡得很晚,却寅时未到便又被那一阵脚步声吵醒了。
他们起得这么早——就不怕扰民吗——?
昨夜的敬意瞬间便让这怒气给恼没了,好容易再睡去。
醒时,已是日上三竿了。
又是大半个月,才终于到了东都。
东都东俞城,是四都里离京城最近的。
城郊的护城河过去,不过三百里的。三川一汇,不少精兵良将都在此处镇守,亦是京城的防护线。
“今天便不赶路了,明日只须两三个时辰便可到京城了。今晚早些睡,明日早点出发,还能赶上午饭。”找了间一路上最好的客栈落脚,顾书祺与妹妹交代道。
“那大哥通知外祖父外祖母了吗?明日表哥应当会来接我们吧?”顾书英兴奋地问道。
“早上就遣人快马加鞭报信去了,这会子人已经回来了,说是明日表哥会在城门口等我们,听说,胡国公府的琦表哥也会同来。”
“琦表哥是谁——?”这莫名多了个表哥,顾书英有些懵。
顾书祺无奈地摇摇头道:“外祖母从前与你介绍的时候,你都不听吗?”
她当然有听。
圣人盛宠的宁贵妃便是府上嫡女,为圣人诞有二女一子,更是自己母亲出嫁前最好的闺中密友。
宁贵妃原本便是圣人的表妹,二人是青梅竹马一般长大的。
所以听外祖母说时,她只关注着那些缠绵悱恻的故事,还幻想着自己与表哥或许也有那样一般的情深。
哪里有心思,听这与自己毫不相关的胡国公府中有些什么人——
见妹妹心思又不知去了哪,顾书祺只得解释起来:“琦表哥是宁二舅舅的长子,亦是独子,如今十六,与谦表哥一般大。”
“宁二舅舅——是做文官的那个,还是做武官的那个?”
“宁二舅舅是上骑都尉,正五品的勋官,东都城卫军左副将领。宁大舅舅则是正六品的太常寺丞。”
“爹爹不都是正五品吗?为何宁大舅舅才六品?”
“宁大舅舅是侯门世子,如今胡国公,你姨祖父,正为朝中从二品中书令,若是他再身处高位,该惹非议吧。”
顾书英笑笑,不接话了。
她知道自家哥哥是说的含蓄。
她记得外祖母说过,文官那个,是个资质平庸的。
而当年在胡国公府,自己母亲与武官那个舅舅情投意合。
有一个心结,她相信父亲是有过的。
母亲临产前几日,突然传来了宁家这位表哥出征失守的消息,惊了胎。
父亲一定以为她还有情,才会受惊。可母亲说了,她受惊,真的是人之常情罢了。
自己不好与父亲解释这个事情,但她相信十多年了,他自己应该也解开这个结了。
记得她悄悄问过一次外祖母,为什么母亲没有嫁给这个心仪的表哥。
外祖母说,因胡国公府的两个表哥都心仪她。而这位表哥稳重,心系家中安稳,恐兄弟相争不妥,便不敢有所回应。
哪知母亲赌气出门,却撞到了新科三甲的探花郎。父亲早闻母亲之名,见此一面便决意上门提亲。
母亲亦没有反对,这才入了顾家的门。
叫她觉得,不是还没爱上,便是有恃无恐。
听外祖母后来说的,这位表哥与自己的表哥不同,他大约还是后者,于是失去方知珍贵了。
寅时三刻就起了床,采星与秦妈妈一道,为顾书英好好整理了一番。
她穿着浅蓝色缠枝纹褙子,白色凤尾裙,梳一个垂鬟分肖髻,虽无头饰点缀显得素净了些,却是反而衬出玉面朱唇,浓眉杏眼的俊俏与风采。
“子君!”顾书祺骑着马在前头,见到一块儿长大的兄长,十分快意,立刻停马喊道。
马车也跟着停了下来,顾书英缓缓从马车里出来。
梅谦没想到,不过两年半不见的表妹,竟长成了如此落落大方之美。
那薄衣下,纤瘦而微有起伏的身材,更显出了几分少女气息。忆起那年雪夜之下,梅花树前的清傲身姿,竟有些恍惚。
宁琦见到这位素未谋面的表妹时,惊艳之感自然远胜梅谦。
京中也有一些江南迁来的大家闺秀,可顾家这位姑娘多出的这几分率性飞扬的神采,实在与众不同得叫人有些移不开眼。
顾书英见到二人时,也有些出神。
宁琦很高,肤色黝黑,身形健硕,可模样却不粗狂。
眉如墨画映衬出澄澈的双目,棱角分明雕刻出清晰的轮廓。穿着一件烟灰色缂丝直缀,虽不如顾书祺与梅谦俊雅精致,却比他二人更阳光爽利些。
而十六岁的梅谦,于顾书英的记忆里实在太深刻。
那年,他同样得中会元,殿试延期至第二年,外祖母召了他归来。
那时在梅家门口见到的,就如现在的他一般。
飘逸俊朗,风度翩翩,更有大展身手之前的意气风发。
如果小时候还只是迷恋与崇拜,那一眼,便真的是爱上了那样一个出色的少年。
如今再见,胸中竟是这般云淡风轻。
“谦表哥,琦表哥,你们久等了。”顾书英轻快地走上前,笑着说道。
“哪里久等,顾妹妹才是一路辛苦了。”宁琦先回过神,开朗的声音听着十分舒适。
“祖父今日在朝中议事,祖母却在家等急了。”梅谦淡笑着,那眼眸里的光彩却是顾书英从未见过的。
“才不辛苦,一路有大哥照顾着,我可是个最会躲懒的。”先是回了宁琦,又有些无意识地躲开了梅谦的眼神,欢快道,“我也十分想念外祖母,这过去还远吗?我瞧着入了城,也别坐马车了,让大哥带着我骑马去如何?”
“这是城东,顾尚书府在城南的方向,骑马是能快些,不过这是京城,可不能随意策马疾行。”
“不打紧的,我大哥的骑术信得过,不信琦表哥问谦表哥,他可是天目书院里骑射课最优秀的学生了。”
顾书英说着,就走去了自己大哥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