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 5 章 ...


  •   何曼清在窗内听了,不由自主地露出微笑。就听有一管清泠泠的声音叹道:“可惜长公子就跟那梦中仙人一般,我们只敢远远看着,我可真羡慕长公子身边的那些姐姐们,可以跟长公子朝夕相处。我看长公子待姐姐们和气得很,上回还对遥棣姐姐笑了。我原先还一直以为长公子是玉雕的人儿,不会笑呢。要是长公子也对我笑一笑就好了,叫我立时死了也甘愿。”

      “呸,你这小蹄子还发梦呢,也不瞧瞧你配不配长公子对你笑。遥棣姐姐那样的人品样貌,都不能在长公子身边长久。我听我妈说,遥棣几个长公子身边的姐姐,将来都要打发出去了。”

      “呀,怎么说呢?”几个小丫头不可置信,纷纷惊叫道。

      “听说大-奶奶年内就要进门了,怕遥棣姐姐几个碍着大-奶奶的眼,这才急着要打发出去。”

      “论理,遥棣姐姐长得也过美,明眸皓齿,光彩动人。那般容貌,连我们女子看了都目眩神移,铁石心肠都要交她打动。”

      何曼清默默地点了点头,遥棣常受长兄差遣来往问候,果然生得极美,尤其那一双眼睛,两丸白水银里养着黑水银,清凌凌的黑白分明,如同秋水长空一般澄澈。打发遥棣、双鸢等丫头出去,说来,还是她长兄拿的主意。

      一则,三房家风整肃,父亲不纳妾,儿子也不纳妾。既然不纳妾,房里几个女孩年纪也渐大,就不留着空耗年华,徒生春怨。在她长兄看来,这就跟内廷到期便放宫女出宫一样,为的就是不伤人和。

      至若她的未来长嫂,是神京世家俞家的女儿,孟夫人曾将何曼清抱在膝上,细细跟她讲长嫂的来历。这长媳的人选,孟夫人跟着王太君细心察看了几年,看遍了丹阳城、神京、陪都大半的世家闺秀,这才取中温柔平和、处事有原则的俞臻徽。

      “清姑,你嫂嫂是俞家长女,底下弟妹成群,她母亲又素来多病,她竟能姐代母职,教养弟妹。过严则不虞,不严则不成器,观她弟妹,举止斯文、行动守礼,且待她孺慕之情甚重,对她甚是依恋,可见她这长姐当得极称职。”孟夫人爱怜地摸了摸何曼清的小脸,不管她是否听得懂,依旧娓娓道来。

      “清姑,你是幼女,日后父母老了,终要靠着哥嫂,跟嫂嫂处好了,娘家便始终是你的依靠。你看妈,妈经由大舅婆扶养几年,大舅婆视我如女,一直待我很是亲厚,比你琅如姐姐也不差什么。”

      “再则,你受父母珍爱,难免有那等心眼小的眼热不过,虽不至使黑心下绊子,但心肠中存着这段嫉妒,必定与你亲近不起来。你嫂嫂端正持重,心胸宽广,不是那等争风吃醋的小性子,你若是敬重亲近她,她必定也以真心待你。”

      何曼清不免感叹,父母爱儿,必为其计之深远,孟夫人的这种用心,果然思虑周全。待俞臻徽嫁进门来,何曼仪冷眼旁观良久,俞臻徽的性子果如孟夫人所说的那般温柔恬静,但待她却亲热而不亲近。何曼仪心中颇为疑惑,是她有甚礼行不到处,抑或是孟夫人看走眼了?

      却也不去强求,若是盼着姑嫂能处得如同闺中姐妹一般亲密,多半是妄想,求个和谐共处也就罢了。就是何曼清也有些别扭,好好的一家四口热剌剌地插进一个陌生人来,这个陌生人还比她名正言顺要一辈子呆在这个家里,她反倒成了外客。

      何况,俞臻徽过了一月便有娠在身,忙着养胎、保养身子,打理曦轩的事务。曦轩是为了何曼仪大婚特意收拾出来的一座三进的院落,坐落在何府的西路,离中路的正院只隔着一条夹道,两边院子倒都在夹道上开着角门,往来倒是方便。

      孟夫人本还想着带着俞臻徽料理家务,待她上手之后,便由她来当家,不想新添了这一桩大喜事,只好暂缓进程。十月怀胎,瓜熟蒂落,到了隔年的九月金秋,俞臻徽便养下了一个大胖孩儿,便是何家第四代的长孙,喜得何府热闹了半年,一直到过完正月,这喜气才渐渐消散。

      谁想二月出头,俞臻徽又被断出了有喜,乐得何家人人脸上带笑,个个喜气盈盈,连王太君私下不免赞叹道:“这长媳选得果真好,三年抱俩,为我何家延续香火。”王太君是吃过无子的苦,她嫁予何荆山之后,同样是隔年就生下了何毅之,然而何毅之青年早逝之后,她膝下遂虚,既悼念亡子之殇又感怀日后无靠,郁悒不乐。如今见家中人丁兴旺,是家族兴旺的征兆,如何叫她不喜?

      小王氏不免凑趣:“不知这侄媳儿家中是否还有姐妹?我也给我们家倩哥儿聘上一个。”她倒是真羡慕,毅哥的香火总要有男丁来传承,倩哥儿是个好孩子,聪明伶俐、孝顺多情,他的血脉必不会错。

      王太君斜倚在榻上,腿上搭着一张貂皮小暖被,手里拿着个放大镜在瞧山水核雕上的景儿。小王氏靠着她这边的炕桌,拈着一块儿松瓤吃,娘俩儿私下里说话儿,倒不拘束。王太君本就不喜繁文缛节,更何况小王氏一直是她心尖尖的那块肉,自然随她的意。

      “怎么?已经给倩哥儿聘了扬城严家的姑娘你还不知足啊?也不怕这话儿伤了琦澜的心。”王太君笑着搁下放大镜,手指虚空划了一圈点了点小王氏的脑门儿。

      小王氏嘻嘻一笑:“琦澜是个好孩子,但生于寒门薄宦之家,真个论起来,与我们家门户根基并不相配,我要感谢姑母肯聘她进门。只是委屈倩哥儿了,他这样的人才儿,配公主也使得。”严琦澜是小王氏姨妹之女,祖父官至太守,父亲不过知州,虽则世代官宦,然家世底蕴去何家太远。

      王太君却不作此想,曼倩是大房嗣子,但日后承继伯府的却是三房的曼仪,曼倩总要另立门户自去过活,若选门第高的妻子恐怕心气太盛,不能甘于清贫,再则也容易与俞臻徽妯娌争锋,到时闹得家宅不宁。况且,以她巨眼识英豪,严琦澜之父严舸橹美玉蒙尘,有朝一日,若得贵人相助,拭去浮尘,必将重放宝光,乘风而起直入凌云,入阁拜相也不在话下。

      这一笔政治投资并不吃亏,严家与何家结为姻亲之后,必然守望相助,而严舸橹所期盼的腾飞之机也即将到来。但更多情感上的考虑却是因为,王太君始终对小王氏不忍心,她孤零零地在何家守寡,如今尚有她这个老太婆陪着,还能消遣度日。

      若是有一日王太君没了,她在何家岂不举目无亲。王太君深知她这个侄女的情性,看着刚毅果敢,实则是多思多想的缠绵性子。不若儿媳妇就选个能亲近开导她的小辈儿亲戚,唯有如此,王太君才能放心。

      而且曼倩终究是嗣子,他的生身父母就在眼前,年纪尚小的时候倒还瞒得住,年纪渐大之后,家里人多口杂,曼倩便也知道他是从三房过继来的,他的生身父母便是何游之和孟瑶英。
      在礼法上,何游之、孟瑶英不过是曼倩的三叔三婶,但岂是所有的人心情理都能用礼法来解释?曼倩事小王氏孝心甚谨,但对何游之夫妇也颇多依恋,他自幼丧父,是由何游之叔代父职,亲自启蒙教养长大的,随了何游之喜文厌武的性子。活脱脱一个文弱书生,哪有昔日毅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气概。小王氏摸过何曼倩的根骨,根骨上佳,若是习武,不要十年必能大成。

      王霜灵本是将门虎女,自幼家学熏陶,家中习武成风,真个从扫地婆子到灶上大厨,个个都有一身武艺,会使拳弄棒,能擒龙伏虎。兼之她天生一段神力,倒是合了她们家的家学真传,她的祖父王开浚素来开明,没有“传男不传女”的偏见,儿子女儿孙儿孙女一般看待,将家学的剑法、枪法都一一悉心相授,——其实她姑姑王太君也使得一门精熟的王氏“连环通天彻地枪法”。

      王霜灵儿时练武时,常听祖父提起姑姑的威名,十五岁嫁给抗蒙英雄何荆山,新婚三天,便随着夫君奔赴边关战场,镇守蓟门关二十年。何荆山在关外与蒙古人列阵厮杀,姑姑便在城门楼上击鼓助阵;何荆山千里奔袭敌人老巢,姑姑便为他死守蓟门关,亲自出阵斩杀敌将;何荆山苦无破敌良谋,姑姑便与他挑灯竟夜出谋划策;何荆山操练士卒,姑姑便为其掌号令……

      可以说,何荆山的战功彪炳里,至少有一半赖姑姑的辅佐。那时候,王霜灵常听家下人等偷偷议论:“阿古拉还枉称鞑靼第一勇士,根本不是我们家大姑奶奶的一合之敌,一枪便被挑下马去……”

      “听说鞑靼族巴阿邻部趁着姑爷不在蓟州城便兴兵进犯,哼,他们是不曾听过我们大姑奶奶的威名,向天借了胆子也没用,还不是被打得落花流水,部族溃散、四处逃亡,连原本的牧地都叫旁的部族被占了去。”

      “大姑奶奶斩下了鞑靼族克烈部首领王罕首级……”

      “大姑奶奶就是杨国夫人在世,迟昭平化身,巾帼英雄。”

      ……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