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何家 ...
元熙二十年的除夕,纷纷扬扬下了一天的大雪,搓棉舞絮,丹阳城银装素裹,与素月清辉相呼应,照得分外晶莹出尘,恍若神仙世界。
有积年的老农说笑道:“江南地界好些年没下这样大的雪了。腊雪盖地,年岁加倍。明年必定有个好收成。”这时便也不畏冷,站在檐下搓着手看雪。
今天的雪实在是太大了,有畏冷的婆子冒着冷风一头扎进屋子里,嘴上骂道:“该死的贼老天,怎么偏偏今儿下雪,可不冻坏人了。”屋里头燃着旺旺的火盆,春意融融,几个婆子围着火盆扯闲篇,有熟稔的婆子立起身来招呼道:“齐嫂子从哪里来,这一身的雪,快来烤烤火。”
齐婆子把身上的半旧靛蓝色雪衣解了下来,掸掸衫袖上的落雪,嘴里答道:“今儿雪大,佛堂门前的甬道上积了四五寸的雪,扫都扫不净。管佛堂的管家娘子们可不急得跌脚,老太太又突然定了申时前去礼佛。那雪化得泥泞,人一走,一脚的泥水,如何能看。偏今儿除夕夜,那里人手紧,千求万告让我们帮着扫了。辞不过,可不帮着扫了大半个时辰,累得我腰都直不起来,手都冻紫了。”
那个搭话的婆子姓曾,长眉细目,左边眉尾点着米粒大小的黑痣,唇角微微上翘,依稀可以瞧见年轻时俏丽的风情。她拍手笑道:“齐嫂子必定得了巧宗儿,不然,放在平日,早就一顿胡摔海骂,哪儿这么好声好气。”
齐嫂子被人揭破了底细,也不生气,眼睛眯成一条细缝,乐道:“论起咱们老太太,最是怜贫惜老,菩萨心肠。见我们巴巴地扫雪,冻得哆哆嗦嗦地,让三太太再赏我们一个红封,过个好年呢。”论理,何府给的红封手面儿还不小,就她们三等粗使的婆子,给的红封也有三百文,两个红封便是六百文了,抵得过一月的月钱了。
说起这何家,可是丹阳城数一数二的名门宦族,钟鸣鼎食之家,赫赫扬扬之族。丹阳城里流传着这样一个家家耳熟能详的童谣,“进士第从高门论,代代雏凤清鸣声。何人执金吾,叱咤沙场扬雄威。金紫公卿耀满堂,莫重于殷殷。”这歌谣里,说的就是丹阳城里三足鼎立的三户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
高家诗书大族,代代出进士翰林,曾经还有过“父子同探花,兄弟共进士”的盛事,极清贵极显荣。高家还兴办了一所全大夏境内都数得上一流之内的书院——蓝田书院,现山长高令善乃是“重阳学派”的执牛耳者。
“重阳学派”是国朝显学,太祖皇帝曾云:“得一重阳,可治天下。”这里说的重阳便是“重阳学派”的开山始祖,李重阳,李执,字涟水,号重阳居士。因为太祖皇帝推崇李执的学说,崇尚“以法治国”,历任的几位皇帝也尊崇李说,景宗还把李说定为科举取士的一门内容,使得李说成为正统的官方学派。
高令善师从白亦然,白亦然是“重阳学派”义理派的前任领袖,是洛中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儒。高亦善远赴洛中求学,将洛中重阳义理学引回江浙一带,声名大噪,开创独具特见的“重阳经解学”,引得全国各地的学子纷纷慕名来求学,讲学之盛,名贯海内。
每到春闱第,蓝田书院必有一二学子能金榜题名、蟾宫折桂。历经百年时光沉淀,高门弟子遍布天下,有官运亨通的,直入内阁做了宰相;也有落魄潦倒,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的;更有屡试不第,绝意仕途,放浪山水间的。
不过高门弟子总念在同窗多年的情谊上,肯相互扶持一二,若是聚集起来,倒是一支不容小觑的政治势力。只可惜,高家人官运上总欠缺那么一两分,没有人能够登高一呼,做官上至多中平,最高不过是礼部侍郎。多数高家人潜心学问,兴贤育秀,将蓝田书院发扬光大。
殷家么,则自开国起就受封建成侯,世袭罔替,固若金汤世代不坏的显荣富贵。侯府内还藏有高祖颁发的“开国辅运推诚”丹书铁券,可免死赦过,可谓是丹阳城内的第一望族。
几任的建成侯并不是安享富贵尊荣的肉食者,反而几次在王朝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中获得胜利。如今宫内唯一健在的老太妃可是殷家的老姑奶奶,殷太妃只养了一个女儿,那便是最得皇上信重的淮阳长公主。
而何家能与高、殷两家并肩,底蕴不可谓不雄厚,家运不可谓不亨通。从高祖辈上,何家嫡支就任着丹阳卫指挥同知。指挥同知是从三品的武官儿,在丹阳卫所里,只在指挥使一人之下,手里还拢着两个千户所,有两三千多个忠心耿耿的兵丁死心塌地追随。
指挥同知虽然是世代相袭的铁饭碗,但论起来,上头还有世袭罔替的指挥使,怎么也论不着何家跟高殷两家并肩。这还得说起,何家的先老太爷,大名鼎鼎的靖海伯、五军都督府右都督、太子太保何荆山。
这何荆山可是用兵如神的名将,领着何家军北御鞑靼三十年,固守国门保卫疆土,愣是没让骁勇彪悍的蒙古人占到一丝的便宜。多次拒鞑靼大军于蓟门关外,几次大战,打得鞑靼人抱头鼠窜,再也不敢进犯蓟门关。
因着战功赫赫,朝廷屡次为何荆山加官进爵,加封靖海伯,准封袭五世,何家可谓锦上添花,家势如日中天。至盛时,连建成侯都不敢直撄其锋,退而居次,但凡提起何荆山,必以子侄自居。可惜何老太爷去得早,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白头见,何家军中的大将调的调,退的退,散的散,转眼一支雄军风流云散。
唯独留着一个空头爵位与后人承袭,如今袭着这靖海伯爵位的正是何家老太太王太君的嫡生儿子何游之。何荆山一生英雄豪杰,奈何内帷事偏偏理不清,除了王太君嫡出的两个儿子外,还有三个庶子三个庶女。
如今只有一个庶子依傍着伯府过活,这庶子何禄国行二,刚毅勇猛,习的一身的好武艺,惯使子午鸳鸯钺,本领高强。为人却是忠厚老实,侍奉嫡母如同亲母。王太君便为他求了恩荫,荫锦衣卫指挥,现今任浙江都司的都指挥佥事。浙江都司远在钱塘,何禄国长叹不能承欢父母膝下,虽带着官眷赴任,却把三个长成的儿女留在家中代父尽孝。
三个庶女由着王太君作主,早已出嫁多年,所择之东床,家世与何家相当,人品根袛都好,又多是何家的世交之子。三个姊妹过得俱是适意美满,心里颇为感念王太君。嫁得近些,便时常回娘家来走动,嫁得远的,每年的三节两礼,也是往来不断。
嫡长子及另两个庶子却是早早过世,死因讳莫如深,即便是齐婆子这般的家生子,世世代代服侍着何家的主子们,都摸不着头脑,也不敢轻易提起。家下人等谁人不知道,每年七月中,王太君总要到棠邑的田庄上去住上一段时日,说是避暑。
其实何家的祖坟就在棠邑,王太君的嫡长子何毅之青年早夭,就葬在何家的祖茔里。时下人常说,早夭子不肖,父母大人辈不必挂怀,更不要说亲到坟上祭奠缅怀了,传出去令人指摘。因此,即便王太君思念亡子,也不能大张旗鼓地去坟上祭扫,只能另寻名目。
按说,王太君并不是这种忍气吞声、畏惧人言的性子,只是嫡长子之亡,乃是她心中永难消解的伤痛。她不愿物议沸扬,反而伤了她儿的声誉,把三十几年前的那桩旧事重又翻了出来。
今日除夕之夜,本来是阖家团圆的佳节,王太君看着膝前承欢的小王氏,不知怎的,悲从中来,转头避人落了几滴眼泪。这小王氏是她嫡亲的侄女儿,她大弟弟的嫡长女,襁褓之间就与大儿毅之定下了儿女婚事。
两个小儿女,本又是表兄妹,从小儿不避嫌地一块儿长大,亲密友爱之处便较一般兄妹不同。待到了十四五岁上,情窦初开时,又早知两人今生必定要做夫妻的,自是情投意合,早早许下生死相随的誓言。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也许是老天不许有情人长相厮守,才下完小定,何毅之便举魂赴阴间,空留小王氏做了失侣孤鸯。伤心处,小王氏也曾白绫投缳,幸好父母家人日夜守着,及早发现,挽回了小王氏的性命。小王氏死志坚决,被救回后被不吃不喝,任是父母哭骂打劝都不入心。
王太君本就生着病,听闻侄女的贞行,又是心痛又是焦急,强撑着病躯赶来劝阻,小王氏依旧不听。王太君实在无法,悄悄跟弟弟王钧侠商议:“霜丫头死心眼,都是为了我儿的缘故。我真是又愧又怜,既感恩她矢志不渝那片待毅儿的心,又怜她小小年纪却要殉夫。我做姑姑的,却不能眼瞧着侄女送命。不若将她嫁到我家里来,且圆了她的这片痴念。过个三五年,时日一长,也许她就改了主意也不定。到时,我再将她发嫁,必不能误了她的终身。”
王钧侠无可奈何,只好同意将王霜灵嫁入何家。谁想这王霜灵守寡志坚,三十余年如一日地守着亡夫的灵牌过活。王太君见其志难拗,十三年前便给她过继了一个嗣子,免得她日后无人奉养。
除夕这日,王霜灵领着嗣子来吃团圆宴,王太君见她孤零零一人,再看别人夫妻成双、子女成群、儿孙满堂,更是触动心肠,又动了那点惜子怜媳的念头。团圆宴还没开席,就突然想要到小佛堂为亡魂念一卷《地藏经》。
佛堂原备着初一老太太来礼佛,不料这节骨眼老太太要到佛堂来。听得老太太身边的白嬷嬷来传话,管佛堂的春喜嫂子可不要急得上吊。大过年的,三太太体恤家人们,让家人们排班轮值,好得闲家去过个团圆年,人手就少了一半儿,这才就四处找人来帮忙。齐婆子碰巧路过,也被拉住不让走了,这才难得发了一笔小财。
人生缺憾事常有,足慰心怀者不过二三。
又开了新文,希望大家喜欢。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何家
下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
,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
[我要投霸王票]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