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七、不安之夜 ...
-
木槿和大兰家靠村边,房子保住,里边翻腾的乱七八糟。箱柜都被翻开,目的是抢劫值钱的金银细软。棉被、衣服、鞋帽之物随处抛弃,像样的家具被敲破,一时敲不破的翻倒在地焚烧。粮食缸里空空如也,玉米、豆子全部被抢光,米壶、谷柜随手毁坏,鸡鸭被抓后把脖子一拧,连毛也不拔就架在凳脚上烧烤。
忆儿呢,忆儿呢?木槿看不清这些凌乱,她踉踉跄跄走在那条石板路上。她哭喊着儿子的名字,忆儿,忆儿,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忆儿是被日本人害死了啊,可怜的忆儿。
“槿姨,槿姨,快去,我娘叫你,”三豆拉住失魂落魄疯似的木槿。
院外东墙山根处,一个人直挺挺趴在地上。她身边围着一圈人,看到木槿,大兰哭得竟说不出一句话。木槿一看,禁不住两眼发黑,她强忍着没让自己倒下。
“哎,准备后事吧,”一位年青人站起来悲怆得说。
“耿大夫,你再给瞧瞧,奶奶还有救没?”大兰不死心,上前拉住若昀的胳膊。
若昀摇摇头,若不是他赶回为村民报信,估计死伤还会更严重。
木槿趴在孙奶奶身上痛哭起来。此时她万念俱灰,孙奶奶死了,忆儿也活不成了。大兰拉起她,哭着说:“让奶奶体面着走吧,这眼泪掉身上可不好啊”。她不敢言语,只有无助的哭泣。黑子忍着悲痛和村人把老人抬起来,她胸膛上有被刺刀捅的血口,鲜血干印在衣服上,几缕灰白的头发飘浮着。老人眼睛半张,死不瞑目。
大伙把老人尸首抬到家里,女人们边咧着嘴巴痛哭,边为老人清洗身子换衣服。大家恪守着古老的习俗,千万不要把眼泪滴在死者身上,否则,她走的会不安心。
收拾之际,听到院外一阵哭声,柳枝抱着孩子奔进来。
“妈妈,”孩子看到木槿,立刻伸出小手。
忆儿,我的忆儿,木槿看到儿子,惊喜过度,竟如傻了一般。一会儿,她摇晃着接过儿子,上上下下摸着,孩子好好地,一点事没有。她把忆儿死命地搂在怀里。哭傻似的,张着嘴,合着眼,泪水鼻涕流湿胸前。所有的悲痛是由心里向外倾倒眼泪,由喉咙激出悲声。
忆儿由于惊吓过度,小身子一直哆嗦。
随后进来三个人,为首是若昀,另两位则是孙老先生和玉春。孙先生看一眼炕上惨不忍睹的尸首,不由得老泪纵横:“作孽,王八蛋日本人,你们作孽啊!”
柳枝擦着眼泪对木槿说:“我和奶奶一起在院外看孩子,突然听到有人喊,日本鬼子来了。奶奶让我抱上两个孩子跑。我没多想,一手一个搂过孩子,奶奶是小脚,她人在后边。我拐过弯回头没看到她,只好跑回家,和公爹一道带着孩子们藏进地窖里。没想到,真的没想到,奶奶会遭此毒手……”她越说情绪越崩溃,不由得大声痛哭起来。
大家强忍着的眼泪又淌下来,愤恨、冤屈,在每个人心里燃烧。
夜半时分,木槿安抚着孩子们睡下,想着几十里之外的孙妈和双儿,她们是否也经历这种劫难,安全逃脱了吗?她觉得心里七上八下,如火烧一般,片刻不得安生。
“哇…..,”忆儿突然哭了起来。
忆儿小脸通红,木槿用手一摸,哎呀,孩子浑身烫热。
她抱起孩子在屋里来回走动着,要灌些水给他,忆儿却紧闭牙关,死命地摆头,一滴水喂不进去。
弟弟的哭声惊醒玉儿,一天的惊恐和奶奶的离世,让她跟着哭起来,木槿的心彻底乱了。
“咋了,忆儿咋了?”旁院的大兰听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披了一件衣裳进来。一看到忆儿没命的痛哭,身子疯狂地挣扎,直哭到两只眼珠向上翻白,四肢抽搐。用手一试,只有进的气,没有出的气,大兰吓得哆嗦起来。木槿魂飞魄散,忆儿这是要没命啦!大兰磕巴着说:“走,咱快去柳枝家,耿大夫没走,走,咱们快去。”
两个女人疯一样,跌跌撞撞抱着一路哭闹的忆儿,来到孙秀才家门外,忆儿渐渐哭得没气息。木槿实在撑不住,扑通一声瘫在地上,忆儿这是没气了,忆儿死了。
大兰死命叫嚷砸着院门,门打开后,若昀和玉春手里各持一根粗木棍,警惕的站在门口。
看到她们的模样,听着她们上气不接下气的描述,若昀立刻明白事由。
他赶紧把孩子接过来躺平,解开他的衣物,并示意按住孩子,吩咐玉春拿过一个筷子,放置在孩子上下齿列之间。忆儿牙关紧闭,他没有强行撬开,慢慢地拭了一通,放好后,让玉春用拇指按压忆儿人中,将他的食指张开,拉紧虎口,用另一手的拇指关节压在虎口上。做完这一切,若昀沉着从布包取出一根细长的银针,对准他的人中和合谷穴扎下去。
随着银针的拔起,忆儿渐渐停止挣扎,哭闹声小了些,从哇哇大哭到哼哼唧唧,身体从抽搐到不动,呼吸渐渐顺缓下来。
看到孩子平息下来,木槿的一口气才喘出来,她想上前感谢一下先生,不料腿是软的,人是软的。
身边的孙老先生和柳枝把木槿扶起来。这一天的闹腾大家睡得不太踏实,此时更是又惊又吓,失魂落魄。
若昀坐在桌边写下几副药材,对大兰说:“孩子是急惊风,这病起由外感时邪,内蕴痰热积滞,暴受惊恐,眼下暂时救下,还需要这几副药材,明天我到山上去采。
“你真是活菩萨啊,今晚若没有你这孩子命就完了,我的木槿妹子也完了。”大兰哭得鼻鼻歪歪,忙不迭地道谢。
第二天天不亮,若昀踏着薄雾去山里采药,回来时他丢弃以往稳健的步伐,脚步匆忙急促。若有熟识的人看到,一定不会认出这个行色匆匆的路人,竟是孙家镇上以沉稳儒雅著称的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