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爱的罗曼史 ...

  •   ——观电影《禁忌的游戏》后感

      “《爱的罗曼史》是本片的配乐。”
      有时候,我承认自己很幼稚,因为一首我所喜爱的歌曲,可以去看一部1952年的黑白电影,从来没有听过这部电影的名字——《禁忌的游戏》,也不知道它的内容是不是我感兴趣的,比如爱,比如生活,比如快乐,“也许它会有呢?”听着音箱中潺潺流出的那首“爱的罗曼史”,我在口中淡淡地吐出这样的字眼。揉了揉刺痛了的眼,今晚,我注定要陷落在这“禁忌的游戏”之中。
      故事开了头,让我十分的意外,这是两个孩子的故事,没有爱情,没有战争,没有快乐,没有生活。没有红黄蓝的感官刺激,徒有的黑白叠影,让人感到困乏。然而,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却在影片的进度中起了某种化学反应,也许那是一种名叫“看下去”的冲动。
      所谓“禁忌的游戏”,不过是两个不懂事的孩子的善意的恶作剧罢了:男孩米歇尔为了安抚女孩波列特,用从墓地里偷来的十字架,埋葬了她死去的小狗。说它是善意的,那是因为波列特亲眼目睹了自己父母和小狗的死,米歇尔安葬小狗,是为了弥补女孩心中那因战争而产生的阴霾;说它是恶作剧,那是因为对于那些“有信仰”的大人来说,两个小孩子去偷墓地中的十字架,是一种亵渎,不单单是对神的亵渎,更是对他们的权威的亵渎。
      也许是黑白的作用,早晨醒来的波列特,犹如一个谪地的天使,柔和的光线笼罩了她,那睡眼惺忪的模样,完全的可爱而又纯洁,米歇尔恰好走上阁楼,把一只毛绒绒的小鸡放在她的手心里,这样的场景是那样的随意而又温馨,却让我的心为之刺痛:战争之下,任何的生命都是那样的脆弱,更何况是那些沦为孤儿的孩子呢?可想而知,那些孩子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或者,在某个寒冷的早晨,变成“卖火柴的小女孩”,又或者,被人送去孤儿院,做一辈子的孤儿,他们是那样的无助,因为,他们是孩子,他们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此时的波列特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了米歇尔,一个愿意在她伤心时抚慰她的男孩,而这,也恰恰是让我伤感的原因,这残酷的世道能够容许他们的友谊吗?
      是的,世道是残酷的,像波列特这样的孩子还知道牛奶杯中有苍蝇,而那些大人却早已被这世道磨平了棱角,他们接受污垢,他们喜欢妥协,他们拥有贪欲,唯一存留下来的,也只有那份卑微的权威感,于是,在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前,它便在其中隐隐作祟:两个无助的孩子不断地被那些大人欺骗着、恐吓着、分离着,最终,可怜的女孩不得不离开了那个唯一给予她温暖的男孩,当男孩愤怒地将他们搜集了的十字架抛入河中的时候,我知道,一些东西在幻灭。
      不忍心看完《禁忌的游戏》,总是残缺不全地看着它,一如片中米歇尔和波列特的童年,那里,尽是欺骗、恐惧、忧伤、丧失、迷茫,到最后,就连唯一的友谊亦要失去。片尾,当茫然无措的波列特在车站中呼喊米歇尔的时候,一如既往“fin”出现,那首曼妙的“爱的罗曼史”在此刻浇凉了我的心。这是一种反差,爱本应该浪漫无比,关怀本应该温暖无比,然而,失去了情感依托的波列特,在茫茫的人海中,又是那样的无助孤独,那双满是泪水的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期望的是和平么?美好么?抑或仅仅只是再见一次那个曾经给予她温暖的男孩?
      五十多年过去了,旧的电影会被遗忘,过去的人早已逝去,悲剧也已经停止,只有音乐亘古不变,如今,当那些初学吉他的人弹起这首“爱的罗曼史”的时候,会不会想起,半个世纪前,有个男孩曾经陪着一个女孩,玩过一个禁忌的游戏呢?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