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6、第二十章 猜测 ...

  •   很多年后王策想起那天在船厂里见过的东西,依旧会觉得如梦似幻,无数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看到的奇景,自己亲眼目睹。

      “王策,群英会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郑郃的话将他拉回这座黑漆漆屋子。

      王策心中腹诽,当时年轻,气壮干云,几句话就被忽悠上了船,谁想到现在比那时保护朱元璋还要难。

      “先不提群英会,你这次说是奉皇命见我?不可能只是七杀和贪狼的事。”他也调整了情绪,回到问题本身上来。

      这些年郑郃没主动传信,上一次找到自己还是因“郭桓案”,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后被揭发,以其涉案金额巨大,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

      郑郃当时问及王策南洋是否有大量白银流转,怀疑那部分官粮官银的巨大缺口去了海上,账目完全不对,陆地上也难以掩藏。经过调查,王策发现的确如此,据实回报,大明权贵与南洋诸多势力藕断丝连,海上突然多了许多重铸的白银,疑似销赃。

      郭桓案涉及面甚广,朱元璋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

      南洋固然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风暴,但大明一直以来的态度都是:可以乱,但对大明恭敬顺从就无碍。

      这也是如今皇位上朱元璋的姿态。

      “圣上让你查一个人。”

      王策有些诧异:“谁?”

      “姓氏名谁不清楚。”

      “不清楚……”王策翻了个白眼:“这怎么查?”

      “此人是一位妖道,有一句‘歌诀’。”郑郃轻轻念道:“地狱饿鬼见旁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遇佛出世,喑哑缠身八无暇。”

      他念得字正腔圆,只是这段话却仿佛自身有一种阴森森的法力,听得王策就觉得脖子后面发凉,令他回到了船岛上绝望生死战。

      王策的反常和僵硬被郑郃看在眼里:“你认识此人?”

      “……见过一面。”

      “如何?”

      “一言难尽,是个棘手的可怕角色……你不是要问群英会到底后面遇到了什么麻烦么?你口中这位‘八无暇’出现袭击了我们,那时我们怀疑贪狼下手杀了鬼头刀的副手夺了奇宝‘海藏珠’……”

      王策眼前浮现出八无暇乘坐亡国之舟驾临船岛的模样,他就像是恐怖本身的影子,无法捕获,不能抵抗,无孔不入,来去如魇。

      郑郃认真听完王策的简要描述,蹙眉道:“可据我所知,妖道‘八无暇’出没于在沿海一带陆地,他携裹信徒,行踪诡秘,包藏祸心。”

      王策吃了一惊,八无暇又哪来的功夫在陆地上行动?他的主战场难道不是在南洋整合诸多海盗势力?

      他脑子里有了另一个疑问:“那位为何对八无暇如此看重?”

      “八无暇一事非同小可……”郑郃回答之前也沉吟片刻,似在整理思绪:“你可知红巾军?”

      “废话呢嘛,那位不就是靠红巾军赶跑了蒙古人。”王策皱眉:“难道这八无暇和以前红巾军余孽有关?”

      郑郃早就习惯王策天马行空的称呼方式,道:“红巾军又叫香军,因每次聚众都焚香,韩山童借白莲教以‘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口号聚拢信众起义。”

      “圣上也曾借用了红巾军之力,整顿后得以驱逐蒙元,重塑河山。”

      韩山童的故事民间倒是流传甚广,大名鼎鼎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就是此人手笔。加上其原本就属白莲教,还有许多传闻,说是韩山童本为金刚忿怒相降世,以明王怒火洗涤人世。

      王策知道郑郃必定还有下文,此人和自己不同,每次讲话喜欢绕弯子,生性慎言慎行,绝不可能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全盘托出,得有耐心。

      黑暗中,郑郃从容不迫道:“还有一点你不要忘记,红巾军当初就是以‘光复大宋’作为旗帜起来反元,韩山童更是说其父为宋胤,亡国才变了姓氏。白莲教已经被剿灭,香军也早就消匿,这两群人在盛世下是不应存在的。”

      王策听懂了,如此传教一旦有了气候就会造成大规模造反。

      “妖人八无暇点香聚众,自诩宋氏亡国之后,更是以佛道两门之形象布道,据锦衣卫调查统计,已有数千信徒跟随。此人行踪鬼匿,并非盘踞在某一特定地缘,不过出没之地大多是沿海村落,蛊惑煽动,影响甚大。”

      郑郃顿了顿:“圣上亲口下的命令,务必查清妖人八无暇来历,及时上报。”

      王策一听就感觉不对劲,朱元璋何等霸道,处理丞相胡惟庸和凉国公蓝玉眼睛都不眨一下,为何会对一个民间妖人如此慎重?

      此前郑郃讲了一大段关于白莲教与香军的事,绝非闲聊,郑郃作为朱元璋的近侍之一,不像王策这样的外臣,有的话是不能直说的。

      稍微脑内思索一番,王策明白过来。

      老郑这言下之意很是深远,朱元璋自己原本就是借佛门威望依靠点香聚众起家造元蒙的反,对于民间布道传教极为提防。礼部下设僧录司、道录司,僧录司统领天下僧尼,道录司节制世间道士,各有主官名正印、副印,封正五品,参与朝堂会议。以僧为例,地方僧官部分,府设“僧纲司”,有都纲、副都纲各一员;州设“僧正司”,内置僧正一员;县设“僧会司”,内置僧会一员。道录司亦然。

      看似给予了佛道两脉极大尊重与权力,实则是给佛道两派套上了重重枷锁,县州府乃至于中枢都有层层监管,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民间利用佛道起事的可能性。

      “如今大明是以儒教为主,三教并用,儒门不必讲,读书人一心读圣贤书,开太平,朝堂上报国之士大多出自于儒门。”

      隐晦地点了一下儒门的强大影响,郑郃语气变得更加肃穆:“佛道两教也不可小觑。佛门人数众多,信徒甚广,加之佛庙遍布神州,历经多朝而不倒。道教则是圣上十分尊重的,正一道龙虎山天师府的张天师之称虽被废除,但仅换成‘真人’,有真人印,秩正二品,足见尊重。”

      王策嘿嘿一笑:“老郑,这里就咱们两个,你还讲那些虚头巴脑的,没劲儿了啊。”

      不像郑郃身处漩涡,但王策天生就机敏锐察,从小独自在广州府码头讨生活,眼色和脑子不好的小孩儿是活不到现在的。

      先说道教。

      洪武初年,朱元璋对群臣说:“天至尊,岂有师?以此为号,甚亵渎。”于是革去“天师”之号,只称“真人”。

      别看仅仅是一个名称,相当于将道教尊主给革了。如同是将一位皇帝降格为王爷,给了二品,看似尊贵,实则反而变相居于朝廷之下。老朱本人才是道教顶上之人,他是天子,自然不允许有天之师。

      再讲佛门。

      朱元璋以前就是和尚,对其中门道最清楚不过,俗话说,自己人下手是最狠的。道教他还只是名义压制,佛门则是辣手摧花,干了几件要了各路佛爷命的事儿。一是自己参与佛门分类,分寺院为禅、讲、教三类,要求寺院僧众分别专业。禅指掸宗;讲指华严、天台、法相诸宗;教取代以前的律寺,从事瑜伽显密法事仪式,举办为死者追善供养、为生者祈祷求福。

      后又诏令禁止寺田买卖,不许僧人以化缘为由,强素捐助,奔走市村;不许僧人交结官府,也禁止俗人无故进入寺院。

      朱元璋要求僧侣依据条例:或居山泽,或守常住,或游诸方,不干于居,不妄入市村,官民欲求僧以听经,岂不难哉!如此,则善者慕之,诣所在焚香礼请,岂不高明者也!

      不给钱,也不准其他人随意给佛门子弟香火,禁止随意入世,僧录司更是严格发放度牒,这一系列手段简直把佛门烟火气去了大半。

      当即将这些话倒豆子一样和郑郃说了,王策也不担心。老郑这人有一个好,你给他说的东西他都会烂在肚子里,之所以嘲笑他打报告,也是讽刺他做事总是自诩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过于刻板而已。

      “你不要老是阴阳怪气。”郑郃叹了口气:“你这脾气,真的回去了未必是好事。”

      “我又不像你们喜欢呆在京师,我只要今上答应我的,给我几艘船再定期给粮饷,让我以水师名义海上巡游即可,自由自在,这才是我想要的。”王策嘿嘿一笑。

      “先谈正事。”郑郃扭回话题:“你也知道,如今儒释道三门对大明影响力巨大,形势微妙,尽量以安抚为主,因而那八无暇身份就必须确定,查明与儒道释三家是否有关联。若是与三家有所关联,就极可能是谋反的前兆。”

      “你错了。”王策幽幽道:“或许是比谋反……还要麻烦的情况。”

      郑郃皱眉思索:“何意?”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96章 第二十章 猜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