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救灾对策 ...
-
“为父也是甚为焦虑,自洪灾发生后,为父就向皇上请旨开仓赈灾,快马上京3天可至,如能顺利请旨,应在第7天就返回开仓赈灾的旨意,但是至今已8天了,并无任何反响,为父日夜煎熬,不知皇上是否已经得知洪灾情况,眼见灾民聚集越来越多,又不敢私自开仓,怕朝廷问罪,可不开仓又怕灾民饿死,实在是如在火上煎熬。”陶郡守忧虑的说道,说完又剧烈咳嗽了几声。
“父亲,孩儿沿途所见灾民甚多,还好目前为8月,还有部分野菜野果可以勉强充饥,但是今年秋收无望,得坚持至明年开春之后,这个寒冬,灾民将如何安置?食宿御寒衣物均是大问题,如不能妥善安置,怕民乱四起,加上北边银国局势不稳,往常每年银国都要来陶城采购大批粮食过冬,陶城现已自顾不暇,如何还有粮食卖给银国,银国若无粮过冬,定会南下扰民,边关将士又将苦不堪言啊!”陶公子忧虑的答道。
“孩儿,光说洪灾了,你去银国探访政局情况如何?”陶郡守关切的问道。
“父亲,孩儿探访了银国边境,今年雨水充沛,草原水草肥美,牛羊膘肥,牧民生活祥和,银国17部落推选的大汗哈蒙大汗也还算勤政爱民,17部落目前稳定,并无造反的迹象。银国稳定就是万幸,如碰上旱年,那就雪上加霜了,这是不幸中的大幸!只是,这个历年的粮食采购,估计会在11月,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来缓冲想法子。”陶公子答完,叹了口气继续问父亲:“户部尚书李大人历来和父亲交好,这次灾情上报按理不会压住不报,这么多天没有消息,难道是被丞相王大人压住,为难父亲”陶公子叹了口气,继续问道。
“折子十万火急上报朝廷,李大人不会压住,如收到折子肯定连夜上报,就怕王丞相又捣鬼,这个王丞相上次在我申报修筑黄河大堤款项的时候就和我隐晦索要黄金百两,我并未允诺,陶城作为边关,连年被银国侵袭,又不时有洪涝灾害,而每次需要朝廷抚恤的时候又极难说话,哪里有那么多的金子孝敬丞相,皇上体弱,后宫专权,朝廷腐败,让边关如何能安!”说完,陶郡守长叹了一口气。
“哎,朝廷的昏庸腐败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父亲,刚才进来的海安告知,有不明身份的人员在附近城域散播陶城已开仓赈灾的流言,四处灾民正向陶城涌来,几天之内这里的灾民数量估计要翻番,洪灾事件父亲是否有了安排?”陶公子微微叹了口气。
“灾情发生后,为父让松大、松四、松五迅速勘灾,加上各县府所报灾情,得知本郡下属9县中,有重灾2县,轻灾4县,估计受灾百姓约20余万人,估计死亡人数万余,为父得知此情况后连夜奏折上报朝廷,除明报外,还让松四、松五同时给户部尚书李大人和兵部尚书刘大人各送了一份暗报,恳请两位大人多支援,恳请户部上奏朝廷开仓赈灾并拨付灾民冬衣,请求兵部保障4万西北军今冬的口粮。上报奏折后让全郡各县查看朝廷备仓,估算粮食节俭省吃仅可支撑5月,也就是最多支撑到12月底。往年4万西北军口粮都是陶郡自给,今年遭灾,不知兵部是否会怜惜将士及时拨付赈灾粮草。对于眼下灾民,由于尚未收到朝廷旨意,并未敢开仓赈灾,仅是让部分西北军维持灾民秩序,等待朝廷旨意。”陶郡守沉沉的说道。
“父亲,灾民越聚越多,定会生乱,孩儿认为宜四处分流灾民,不能让灾民都聚集到陶城,最好分流到附近的县府,只是不知散发流言的主使是谁,意欲何为,不管如何,孩儿认为分流的事情事不宜迟,孩儿建议派出多只小分队到各县府和乡所进行人员分流。”陶公子说道。
“准!松大,传我指令,西北军派出10人小队共15队分流灾民,即刻出发!”陶郡守沉稳的说道。
松大领令,快速撤走。
“海安!”陶公子喊道。
海安正在沉思,通过上述对话,海安发现陶郡守确实是爱民的好官,只是年龄稍大,惊急下灾害应急的处置条理性有些欠缺,但是能发现确实是在为民着想,突然听到陶公子召唤,海安进入主屋,拱手行礼后答道:“小人在!”
“海安,对于灾情处置你有何建议?”陶公子问道。
“小人有几个建议,其一,陶郡粮食可能支撑不到5个月,小人在米香所购粮食就为大户人家仓管下人高价偷卖,因此,小人认为应重新彻查各县朝廷备仓实有粮食情况,并派军队守卫。其二,除朝廷在各县有备仓之外,各地富户均有私仓,且为数众多,应彻查私仓粮食储备,并想办法征用。其三,洪灾中大量人畜淹死,并未掩埋,会致使疾病滋生,造成再次灾害,因此,最好对死亡人畜进行集中焚烧。其四,灾民衣食无着,定会四处盗抢,治安防范尤为重要,最好能有军队维持秩序。其五,大量灾民闲置,可考虑以工代赈,修复水利设施,并因才分类做部分手工生产。其六,公子刚视察过既然银国水草肥美,牛羊膘肥,可考虑购进大批牛羊,腌渍或熏制以备冬需。其七,从外郡协商调粮,平抑粮价。剩下的,容小人再细细考虑。”海安沉稳的答道。
陶公子吃惊的看着海安,这个年轻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建议和法子,且思路敏捷,条理清晰,确实是个人才,自己并看未走眼,只是这样有见识的人才怎么会突然让自己遇到,会不会是敌国的奸细?但是从刚才的建议来看,这些细节确实是陶城所忽略的,并没有坑害陶城的意思,不管如何,这些中肯的建议还是应该采纳。
“好!海安如此年轻就有如此见识,前途不可限量,这些意见老夫都采纳了!第一个和第二个意见,怕只有熙泰你亲自去才成,等议完事后你就走。第三个意见,对于焚烧淹死人畜,历来我郡并无此种先例,怕百姓反对,是否还有其他处置方法?。”陶郡守问道。
“其他处置方法是有的,只是没有那么快捷,例如可以采取坑埋法,在远离水源处挖大坑后,用生石灰在坑的周围涂抹,边撒生石灰边将尸体集中放入坑中,最后应最少填土三尺。此法对于数量庞大的溺亡人畜,处置速度会较慢,且需要长途运输,而运输又是另一个麻烦事,会有尸体的渗液流出,所经路面会有污染和病毒传播,运输人员也可能会被疾病传染,所以,焚烧是最高效的方法。但是就如郡守所忧虑的,由于陶郡并无焚烧尸体的习俗,百姓可能无法接受,这个还需要对百姓进行部分强制和引导。”海安边思考边说。
“对于第三个建议,是要执行,但是采取坑埋还是焚烧,容我再仔细考虑。”陶郡守答道。
“对于第四个建议,松三,你再去盯着,防止灾民越积越多,盗抢事件发生,给灾民雪上加霜!对于第五个建议,以工代赈我很支持,等着眼下灾民稳定后再做细细打算。第六个建议,采购大批牛羊,这个很好,眼下正是牛羊最肥壮的时候,松六,你抓紧前去银国在陶城的商埠协商采买事宜,有情况速速报来。这第七个建议,老夫今天就办,发信向周围郡府求援。”说完,陶郡守满脸的兴奋,似乎又有了无穷的力量。
“孩儿,海安尽管年弱,但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你打算如何安置?”陶郡守问道。
“以海兄的才干完全可以胜任师爷的位子,但是海兄年弱,且无武力防身,怕不能服众,海安,你暂且和海平一并作为我的书童如何?”陶公子沉声问道。
海安想了下,眼下逃荒,吃了这顿还不知下顿在哪,既然有个安稳的去处,就暂且先在陶公子麾下效力,等着情况好转,再做其余打算。这样想后,海安答道:“谨遵公子命!”
“长途跋涉回来,孩儿,赶紧先下去歇歇,那个查看粮仓的事情明天再走也不迟。”陶老夫人温和的看着儿子,满脸的满足。
“是,母亲!”陶公子随即带着海安兄弟两回朝自己的住所走去。
远远看去,陶公子所在地为听松阁,这住所外并无太多的花草装饰,几棵松树、一个小池、一个亭子,但是意境还算儒雅。
“海安,这是主屋,我的卧室,你的是紧挨着的这间,至于海平,年龄太小,搬到闻华阁跟着府里的先生再继续识字,海安,对于这样的安排,你可有意见?”陶公子询问道。
海安一想,海平能继续读书是最好的,对于这样的安排,远远出乎了海安的预想,见公子问话,海安稳声答道:“并无异议!”
对于自己马上就要和姐姐分离,海平有着严重的不安,但是作为8岁的男子汉,海平极力忍住似乎要夺眶而出的眼泪,多想一直跟着姐姐,只是,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不能给姐姐做拖累,陶公子好心,还让自己识字,自己应该知足,但是,一想和唯一的亲人分离,海平的泪珠子还是掉了下来,海平拉了拉姐姐的手,什么也没说,恋恋不舍。
“海平,和先生好好识字,我会经常检查你的功课!”海安摸了摸弟弟的头,看着弟弟恋恋不舍,一步一回头的被陶府下人带走,海安还是难以抑制的难过,而这个情绪应该就是这个身体本尊作为姐姐的真实反应。
“海安,你所需物品吩咐下人即可,明天一早你和我走,今天你早些歇息。”说完,陶公子进了自己的屋子。
万幸!自己并没有成为陶公子的贴身小厮,万幸!自己还有单独的屋子,海安内心愉悦的就快跳起来,快速回到自己的屋子后,海安往床上一趴,多久都没有见到床了,简直就是太依恋了,海安满足的叹息。
饱餐一顿美食后,要了汤水,支走下人,海安躲在木桶里,终于把自己洗干净了,只是双腿内侧皮肤着水后实在疼痛难忍,除此,一切是如此的如意。洗完澡出来一看,桌上干净衣物上面摆着下人拿来的创伤药,看来,是陶公子吩咐的,尽管陶公子冷感,但其实也还是细心之人。
躺在床上,看着窗外月亮,海安想念着前世的父母,不知他们是否安好,会不会因为她的离去而悲痛万分,面容憔悴?经济学教授的父亲是否依然意气风发,教中文的母亲是否依然温婉如昔?遥想着远方的父母,海安迷糊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