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9、Chapter 097 再回浦江(二) ...
-
对林生的印象仅限于晋升考核时的那次面试,费总虽然跟我分析过目前的人员关系,但并不会私底下谈论个人的脾性,更何况林生还是股东,所以我很谨慎地把握着语言技巧。
林生显得有些神采飞扬:“目前大陆有四家工厂,根据下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在这里的的目标产值要达到三十个亿,公司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与公司一同见证辉煌。”
老板们都喜欢给自己的员工描绘美好的蓝图,恨不得每一个员工都能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每天先闻鸡起舞,再秉烛达旦。
对于林生言辞中的激昂,作为下属的我是不能没有回应的,但凭几句话就立刻表忠心也不是一个理性专业的企业高管所应该有的职业素养,情绪并没有因为林生的话而受到任何起伏,我保持着冷静:“很期待能为公司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万事起头难啊!”林生转而叹了一口气,“下个月的董事会,今年上半年的Forecast1是一项重要的议题,可各工厂明里暗里的抵触……”说着,他摇了摇头,“你有什么想法吗?”
在心中暗暗盘算:据我所知,集团是将四十五楼和四十六楼直接买下作为在大陆扩张的据点,此举无疑是在造势,宣告对于大陆市场势在必得的决心。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今国内地产稳步上涨,物业作为资产还有无限的升值空间,将来出售或者出租都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回报。而办公室内除了少量必要的OA设备,再没有看到任何会产生折旧的资产投入。
人员方面:除了几个储备的应届大学生,所有高管全部来自于内部的调配,也没有看到大幅增员的实际行动,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意图一览无遗。
那么,一旦失败,寻找另一个合适的时机卷土重来,也是另一种坚持的方式。从香港抽调的高管自然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至于剩下的人何去何从?集团应该也是忽略不计的吧。
在现有四家工厂都处于盈利的情况下,董事会的战术还是求稳,保证现有盈利不受影响实现平稳过度。既然是由林生亲自带队,也代表了集团对这次的战略部署相当重视,但林生本人具体是个怎样的行事风格,我一时还有些拿捏不准。
以前,每家工厂一到年底做张利润不算难看也不算好看的财务报表,上交一定的利润,维持着表面的和谐,突然间想把手伸到实际的业务中去,当然没那么容易。
林生见我沉吟许久,目光渐渐变得探究。
我再次顿了顿,不再委婉:“除了吴州工厂,其他三家工厂做不出来。”
林生一听果然不愉,口气转冷:“那你的意思是不做?”
“不是不做,而是做能做到的。”
“什么是能做到的?”
“工厂做不出,但财务仍然可以根据以往的历史数据将各项费用支出按照市场常规值做一份尽量接近实际的预算作为决策依据。只不过……刚才会议上没有看到KTC的Forecast,所以我不知道今年针对工厂,KTC具体的管控点会在哪里?”
换句话说,KTC今年预算的钱打算花在哪里?工厂做不出来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KTC自己接下来想要怎么做!
林生反问:“你认为从哪方面切入会比较妥当?”
我并没有立刻回答,表现出对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太有信心。
林生鼓励我:“有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了也没关系。”
“KTC刚刚成立,对各工厂都还不了解。但任何公司的运作都离不开人,通过人跟人之间的沟通,或真或假都能带来相当的信息量。我认为我们可以先成立一个内部现场审计小组,从岗位设置、薪资福利、在职员工的构成等方面对各工厂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当然,这个内部审计小组也就是我们眼下需要建立的各职能部门团队。”
说到这里停住了,林生既然找我谈,那么人力资源一定被他纳入可行的切入点之一,同时我也在揣测,林生现在最想抓的应该是大陆地区的人权。但如果猜得不对,那接下来的话也不用再说了。
“嗯!”林生示意我继续说。
“目前只有四家工厂,分级制定各职能模块的权责,逐步收回四家工厂管理层所有关键员工的人事权,换句话说,让这些关键员工成为KTC的员工,而工厂逐渐演变成单纯的制造基地。”
职能部门之间需要相互监控,但如果各部门的经理都直接向工厂总经理汇报,那这种监控到最后就演变成了一人独大。
林生摇头:“实施起来会有困难,这样一来KTC短期的投入会很大,董事局会非常慎重,还有就是工厂的反弹会很大。”
“如果能把KTC从单纯的费用中心转换成利润控制中心呢?”
“哦,怎么说?”林生来了兴趣!
“先控销售和研发!所有的销售归口到KTC来管理,同时成立研发中心,任何新产品交给哪一家工厂量产由KTC依据工厂的生产能力判定,量产后必须支付合理的研发费给KTC,已经量产的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需要KTC支援,也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其他职能部门一样可以做到这一点,再加以时日,我们KTC甚至可以做到不仅仅局限于集团内部服务。”
林生似有不解,我微微一笑:“董事会既然在战略上明确了接下来将集团发展的重心放在大陆,那么意味着对大陆的未来市场有很大的信心,我们公司会这样做,其他跨国公司也不排除会有这样的可能性,咨询管理项目又会是一个新的利润回报点了,当然,现在只不过仅仅一种可能性。”
林生笑得意味深长,咨询管理这种轻资产的项目只要团队足够优秀,绝对是高利润的回报,看全球四大的影响力就知道了,那么他在跟董事会要预算的博弈中又添加了一注筹码。
集团有规定,因产品研发和工艺设定的绝密性原则,工厂在出现技术问题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向香港研发中心请求支援。
但每家工厂都在阳奉阴违,生产过程总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工艺问题,不严重的,自己私底下在当地找人解决,也掩盖了平时在设备和现场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实在处理不了,再向总部请求支援。因为最终还是要保证出货,各工厂又总是以处理周期太长效率太低为借口,香港方面鞭长莫及之下往往也只能不了了之。
作为技术出生的林生,对此应该相当不满!而我提出首先集中管控研发和销售,是不是正中他的下怀呢?
“所以,你是想先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把各工厂的销售和技术人员收编?”
“先摸底,再出制度,把中层管理和关键员工变成KTC的员工,这些人当中一定有工厂总经理的倚重的员工,一旦原有的运作模型利益链被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自然而然就发生变化!”
林生终于露出了笑意:“明天开始,我会将四家工厂每家先走一遍,为期十天,你觉得有没有必要一起?”
“不了,我现在去意义不大。”与其只是形式上毫无分量的露个脸后被别人忽略,不如先做点事让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个人存在,等到别人都好奇你到底是何方神圣时再出现,别人对你说的话自然就必须掂量掂量了。
“去到香港的人力资源部,跟那边的同事好好商量接下来怎么做,我会把相关的联络人给你。包括审计的具体重点、人员分级管理的实施周期和细则方法。KTC的Forecast1 Sophia没做,我自己做了一份,稍后会发给你。”
“如果可以,由集团直接委任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审计事务所,以除了吴州工厂以外的三家工厂连今年上半年度forecast都做不出来为理由进行一次财务内审,有了第三方出具的各工厂管理风险报告,接下来KTC要做任何改善也师出有名。”
林生一边在便签上写下几个联络人的信息一遍说:“董事会已经有了这个打算并且已经跟KPMG签订了审计协议,你到了香港看看需要不要跟他们交换意见,另外还有什么需要我协调的吗?“
脸上的笑容终于放开了一些:“确实还有一件事情需要林生的协调!”
“什么?”林生和颜悦色。
“我希望能在香港总公司接受有关产品工艺和设备运行及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对以后需要精确计算工厂各生产线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关键数据时会有很大帮助。”
“想法很好,我来安排!眼下KTC财务团队的组建你有什么想法?”
我看着林生微笑:“这个倒不是迫在眉睫,可以先放一放,给Sophia充分的自主权。至于财务数据分析和内部风险管控,等一步一步都走完,也就水到渠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