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投名状》与《集结号》 ...

  •   2007年的贺岁大片似乎是约好的:你想开开心心过年?我偏不让你如愿!
      不仅陈可辛不再歌舞升平地谈谈情恋恋爱,就连一向用幽默笔法怂恿着全体中国人哈哈大笑着过元旦的冯小刚都一改往日的风格,合起伙来挑战国民的自省意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于是,集结号里的谷子地爆发了,投名状里的赵二虎灭亡了。
      换句话说,“战争”这个主题让2007年的年末变得充满男性气息。

      其实,这两个片子是有太多共同点了。战争是两部片子的开场,对于死亡的递进式表述是故事结构的无意识巧合,对于观赏者心理底线的不断挑战是意料之中的后果。
      且不论谁好谁不好,我个人认为片子的上映时间还是相当科学的——从《投名状》到《集结号》,前后隔着不超过两星期,从古代到现代,冲击本身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刺激是要一步步来的。

      1、《投名状》的三次死亡
      《投名状》涉及三次撼人心魄的死亡,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惨烈。当死亡被如此血腥而悲壮的表达出来的时候,人们的心灵所遭受到的冲击无疑是在悄悄加码。冷色调的镜头、满布尘土的布景、肮脏沧桑的化妆,悄悄为死亡渲染出恰如其分的环境。

      影片开场,庞青云从死尸堆里爬出来,镜头拉远,一层层尸体呈辐射状散开,全景镜头里的侥幸生还者站在一大片“兄弟”的尸体中间,弱小而倔强。到这里,战争与死亡的大背景已经被交代出来,胜者为王败者寇,孤零零的生存比全军覆没更加具有心灵上的震撼力。
      这是个反讽的铺陈——因为“兄弟”的死而发誓要报仇的庞青云,终究还是可以与仇人联手杀死自己的“兄弟”。其实哪里还需要别人来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陈可辛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给这个故事哪怕一点点的温情,死亡的基调定得相当准确,也毫不留情。
      是准确而毫不留情地说:兄弟和女人都是衣裳,还是批发市场的衣裳,谁要谁拿去,只有自己是自己的手足。

      第二次死亡是苏州城里杀俘虏,这次是杀敌人,然而挑战的分明是人的道德底线。这种挑战完成了整个故事的逻辑架构——总是需要什么去加深两个人的隔阂,让人无法站在任何一方一边。无论是赵二虎还是庞青云,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心中所承认的底线,这是无可厚非的事。陈可辛的聪明在于他不给你咀嚼的时间,你甚至无法去判断你究竟赞成谁更多一点:一个充满道德感的莽夫和一个可以放弃道德的将帅,他们一个代表情感一个代表理智,你可以偏袒,但你不能断定谁就一定是错的。
      毕竟,莽夫答应了放大家一条生路,这是情感的妥协;将帅考虑到俘虏占据空城的威胁,这是理智的号召。挣扎的最终结果是推动了矛盾的继续运动——毕竟任何情节的延续实际上都是矛盾无法解决而又亟待解决的产物。
      所以,如果上次场死亡给你的是震撼,看到这里时,给你的或许就是揪心。

      第三次死亡是影片末尾,这次是手足相残。庞青云一边掉眼泪一边还是要铲除自己的兄弟,赵二虎一边恨大哥却一边仍然要救他,姜午阳以为问题的症结在女人……
      陈可辛用了大量的交叉蒙太奇,将叙事方式建立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无非也就是为了说他们全都上了当——在官场与政治当中,除了那个真正手握权力的统治者,所有人都是自说自话的傻子。
      不过,陈可辛仍然还是陈可辛,他的浪漫主义笔触仍然促使他延长了赵二虎的死亡过程——他死得慢一点,故事就更悲怆一点,沉重的绝望情绪就更浓郁一点。不要思考故事的真实性与可行性,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用看似清楚的时间段去刻意模糊掉时间与背景的故事。在故事背后,亘古都是这个样子。
      有权力的地方、有私欲的地方,无论中外,无论古今,这个虚构的故事中所影射出来的那些寓言都是赤裸裸的真实。

      2、《集结号》的死不瞑目
      《集结号》的死亡也是开门见山:影片开始,一群人冲进敌人埋伏圈,寂静的周遭环境、平视的视角,从一开始摄像机的移动就代表着我军的视线,节奏性推进。然而当视角猛然开始变成仰视、俯视甚至连景深镜头都一起上了场的时候,观众立即从我军的视角中挣脱了出来,变成战争的旁观者。
      冯小刚也是很聪明的:不发一言,却已经让观众们站定了立场,让突如其来的爆炸声、血肉横飞的画面感在瞬间刺激观赏者的大脑皮层。
      死亡的真实性毋庸置疑:身体被炸裂后的断面、血液或深或浅的色泽、半边身子所淌出来的肌肉组织……所有细节、道具、画面、色彩、光影都处理得相当用心,无可挑剔。
      真实的,就是最惨烈的。
      因为不像假的,于是指导员的死不瞑目就让看电影看得揪心扯肺的你一口气憋在胸口,瞪大了眼才能喘出来。
      所以冯小刚让我很惊讶:这样的开场,虽然有浓重的模仿痕迹,但是能为我所用成这个干脆利落的样子,就得承认,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太有才了!

      《集结号》的死亡也是循序渐进的:第二次死亡出现在接受任务后的夜晚。毫无疑问这里是全片的高潮,47个人在窑里窑外的反应本来都很正常,王金存这个人物形象也符合我国大部分主旋律影片中那种被影响被感化的“小人物——大英雄”的转变。不过与众不同的是之前的电影大多奉行语重心长的教诲或者顶天立地的榜样,但《集结号》中却启用了“死亡”的逼迫——在一个迟早都要死亡的环境当中,虱子多了不怕咬的精神刺激当中,尿裤子的士兵也可以微笑着拉响炸药的弦。
      相比《投名状》里一批批士兵的集体倒下而言,《集结号》选择了一个个士兵的个体倒下,前者通过整体死亡的气势震慑人,后者通过个体死亡的绝望刺激人,都是死,都是奋不顾身的死,都是一样的让人肝肠寸断。
      就这样,在不断倒下的尸体与后来人前仆后继的脚步当中,身上着火的士兵、微笑着走向死亡的王金存,甚至很多人,都永不瞑目地死去。
      这样的死不瞑目,不单单是因为没有听见集结号的声音,也是因为要将所有的悲壮都放大:好的电影就是这样,不需要用台词宣示什么,却用丰富的电影语言告诉你,你需要铭记什么。

      3、投名状、集结号
      无论是投名状,还是集结号,都是影片的线索,也是一场虚拟的精神寄托。电影最惨烈的地方就是用战争作为合理合法的载体去谕示这样的道理:精神的寄托常常都是不可信的。

      其实,也只有放在战争的背景下才可能把这个道理说通说顺。因为战争就是要打破一切再重建一切,然后再被新的战争打破……马克思的“否定之否定”原理其实也颇有道理。

      虽然很多人觉得《投名状》里的莲生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集结号》的后半场拖沓而减弱了悲剧性,但是我倒是觉得绝大多数电影里是没有废物的人与废物的事的——他们的存在常常看上去不重要,但又不能否认他们的作用就在于“不重要”,因为总要有那么一些不重要的人去串连起主人公之间的关系,然后负责去说些必须要说而又不能由主人公来说的话;而这样拖沓的结尾也无非是为了留下一个光明的结尾,从而使主旋律看上去更加主旋律。
      存在即合理,合理才存在。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
      《投名状》是这样,《集结号》也是这样。
      从心情的角度而言,这是个沉重的年末;从电影的角度而言,不管别人怎么看,总之我很愉悦。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