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 6 章 ...
-
一、阴差阳错
萧燕燕,汉名叫萧绰。燕燕是她的契丹名,或说是小字,又音译作叶叶、雅雅克,也许是她母亲燕国公主的名号,人们才称她为燕燕。其实,萧绰才是她的本名。
萧氏,本来是契丹贵族乙室、拔里氏。自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仰慕西汉高祖刘邦及其布衣将相之局,遂将耶律氏兼称刘氏,而将乙室和拔里氏比为萧何,遂为萧氏。萧氏是契丹的大姓,世任国事,而且耶律阿保机还把萧氏定为皇后家族,所以,辽国自耶律阿保机以后的皇后几乎无例外地姓萧,故萧氏号称\"国舅帐\"。
萧绰出生于辽第四代国君穆宗应历三年(953)五月。其父萧思温,乃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驸马都尉,萧思温父亲忽没里是宰相敌鲁的本族弟弟。萧思温自幼较注意读书,在同列之中属于较有学问的一位,精通书史。因此,举止作派也与常人不同。辽太宗耶律德光时,他任群牧都林牙(林牙,契丹官名,相当于学士,掌管文翰簿书,群牧中所置,仅掌簿书),作为一名军人,他常把精力用在修治边幅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把梳子。这在行为举止粗犷豪放的契丹人中是很出格的,手下的僚佐们都对此议论纷纷,说这种样子哪是统兵的材料!倒像个闺中绣女。尽管人们说他非将帅之才,由于是贵族子弟,又是辽太宗的乘龙快婿,仍被委以重任。不久,萧思温就做了南京留守,驻防在幽州(今北京)。辽穆宗时,他与后周北伐军作战,从无建树,后周世宗柴荣大举北伐之际,连克易(今河北易县)、莫(今河北任丘)、瀛(今河北河间)三州之地以及莫州以北瓦桥关(位今河北雄县)、益津关(位今河北霸县)、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信安镇)三关之地,萧思温竟然束手无策,后来怕失守要塞,朝廷怪罪下来不好交待,就主动提出迎击,他率兵赶到前线,正赶上周世宗柴荣病于军中班师,萧思温竟谎报军情,说后周军队主力已不知去向,自己退往益津关,只与前来抵御的2000多步卒打了一仗,获得胜利,就算向朝廷交了差。不久,柴荣病死的消息传至辽军之中,萧思温遂班师回到南京(今北京)。不久,被招回京城,参与国政。在辽穆宗时期,萧思温一直以皇族密戚参执国政,但无所匡辅,士大夫对他评价不高。只是他很得皇帝亲重,常侍从左右跟随皇上出行。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有一种说法很有意思,即萧燕燕的父亲是辽国待中、守尚书令萧守兴。而萧守兴契丹名喂呱,系侍中解里钵长子,亦曾为林牙,在守边期间与宋朝军队作战也败绩不断,被人称为\"柱石非材\"。以萧守兴为萧燕燕之父者有宋代叶隆礼所撰《契丹国志》和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说萧燕燕是萧思温之女者有元代脱脱修撰的正史之一的《辽史》和宋朝人王禹僻的《东都事略》以及宋朝官修《仁宗实录》(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注所引录)等。我们仍然按照官方记载文献,认为萧燕燕与萧思温是父女关系,至于何以会有萧守兴一说,这里不作深究。
萧燕燕的母亲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女--燕国大长公主吕不古。也就是说,萧燕燕的外祖父乃是被史家誉为\"威德兼弘,英略间见\"的辽国名君。显然,她是位家世显贵的千金。自幼聪明过人,天慧早开,是位喜爱读书、性格执拗的姑娘。有一次,萧思温颇有兴致地观察几个女儿扫地,有几个马马虎虎,仅洒扫一遍,就草草了事,只有萧燕燕认认真真,打扫得千干净净。他禁不住高兴地说:\"看来燕燕一定会有出息。\"因此,他对这位小女儿格外宠爱。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萧燕燕已长到十五六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萧燕燕的两个姐姐也已该婚配,大姐嫁给了齐王为妃,二姐后来嫁给了赵王。由于母亲死得早,与萧思温没能生下儿子,因此,萧思温尤对小女寄予厚望,而广袤富饶的大草原赋予萧燕燕出众的容貌与过人的智慧,这使得萧思温更视其为掌上明珠,一心一意要给她找一个好婆家,嫁一个如意郎君。据说,在萧思温的反复斟酌下,他准备把这位宝贝女儿嫁给韩德让为妻。萧思温何以要选中韩德让托付小女儿的终身呢?
原来,韩德让也并非等闲之辈。韩氏一门在辽代世代典掌军政。韩德让的曾祖、祖父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国时,就一直是皇帝的亲信。韩氏据说祖籍蓟州玉田(今属河北),是当地殷实人家。韩德让的祖父韩知古少年时代被掳人北国,从此韩德让父祖即在契丹部落中谋生。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与耶律阿保机极为熟悉,后来韩知古因通晓经史、议论伟然被阿保机建国任为彰武军节度使(遥授),总知汉族方面的事务,并协助耶律阿保机协合汉制、国制,奠定立国规制,在朝野上下深得赞誉。由左仆射迁中书令,随耶律阿保机东征西讨,成为契丹开国功臣之一。韩匡嗣出入宫帐,侍从宫中,深得耶律阿保机和他的皇后述律氏的器重,像亲生儿子一样看待。韩氏父子出入于皇亲国戚之间,如履平地。韩匡嗣在穆宗时,受命任西南面招讨使,负责防御宋朝的进攻。萧思温曾任南京留守,与他有相同的经历,对韩家了解颇深。特别是韩匡嗣的儿子韩德让,自幼喜读汉文典籍,文化修养深厚,文韬武略,均名冠一时,且此人志向远大,仪表不凡,又加上韩家与皇室的特殊关系,韩德让自然被萧思温选中。看来,由于与宋朝不断打交道,契丹族中上层贵族对于汉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仰慕,韩氏父子熟读汉家经史,是当时契丹部落中出类拔萃的汉官代表。对于这门亲事,萧燕燕暗中高兴了一阵子,她对韩德让的人品才学早有耳闻,自己能与他婚配,也算是天作之合。婚约定下后,萧燕燕对日后的生活充满了憧憬。然而,还不等她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萧燕燕的生活就发生了重大变化。浪漫的幻想被现实所取代,萧燕燕的命运由此发生了改变。原来,她与韩德让定婚不久,朝廷突然发生了政变。
辽穆宗自即位以来,荒淫无度,不理国事,每每酣饮作乐,通宵达旦,天亮了才去睡觉,天将过午时,才睡眼惺松地起来,国人给他取了个绰号--睡王。此人残忍暴戾,湎酒嗜杀,身边人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以致于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应历十九年(969)二月的一天,前往怀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行围狩猎的辽穆宗因猎获一头熊,又开怀痛饮,萧思温与夷离毕(契丹参知政事)牙里斯等进酒上寿,辽穆宗心情很好,喝得酩酊大醉。当天夜里,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古等6人乘机闯入行宫,将他杀了。事情发生后,随同前往狩猎的侍中萧思温立即伙同南院枢密使高勋、飞龙使女里等率精锐甲骑千余拥立辽世宗的次子耶律贤为帝,这就是辽景宗。这一年,萧燕燕恰好17岁。辽景宗登基后,拜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辽代置官,因官署分设于皇帝牙帐南北,有南面官与北面官之别,南面官仿汉制,北面官沿旧俗--委以军政大权;为了报答他的拥立之功,辽景宗特别提出要选他那位袅袅婷婷、独具丰韵的女儿萧燕燕为贵妃。这样,萧燕燕没有成为韩德让的妻室,反倒入宫成了辽景宗的妃子。事隔不久,就被册拜为皇后。
萧燕燕未曾设想过这样的生活,随之而来的皇后生涯的艰难步履,更是她始料不及的,是命运之舟把她载上了这一航程。想来,她的心情是复杂的。这一安排,竟将一个初出闺阁、纯情天真的少女推上了政治权力的核心,渐渐地,她的一举一动都和大辽国的国运休戚相关了。
二、致力中兴
辽景宗即位时,大辽国已享国50余年。一度东西横行、声威万里的强大王朝,由于近年来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的倾轧和各种矛盾的日趋激烈,已走上了败落。国内百姓贫困,积怨甚重,隐忧不断。在中原地区建国已有数年的北宋,对辽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宋太祖赵匡胤用兵四处征讨,已荡平群雄,基本完成了中原的统一,并屡屡向辽的附庸--太原的北汉政权用兵,因此宋辽之间常有磨擦。为萧燕燕举行册立皇后大典的当天,就又接到辽军大败的战报。在这种内外困顿的艰厄之中,辽景宗徒有整振之举,无奈因病魔缠身,心有余而力不足。
辽景帝的病,说来话长。
大同元年(947),辽太宗耶律德光暴死,太宗之母述律皇后欲立太宗的少弟耶律李胡。辽太祖述律后,在当时可非平庸之辈,她出生于契丹右大部,为人简重果断,颇有雄略,耶律阿保机建国,行兵御众,述律后都积极预谋。阿保机曾率兵远击党项,室韦部落黄头、臭泊乘虚袭击契丹,被述律后亲率部众横击,大败而归,述律后威名远播。在处理契丹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时,也颇讲策略,以故深为时人赞誉,后晋李存勖为了结援契丹以自固,尊称她为叔母,吴国李升曾进献猛火油。对耶律阿保机要带3万精骑进攻幽州(治今北京)一事,劝其审时度势,以免出师不利而造成自己被动。故而,述律后参与军机,驰骋疆场,在朝中颇有威望。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曾临朝称制,摄知军国事务。当辽太祖安葬时,她表示要以身殉葬,由于亲族及百官力谏,她才收回成命。但是,述律后为表决心,毅然砍断了自己的右手腕放在了辽太祖的灵柩之中,此举使她获得了\"断腕太后\"的名号,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特为置义节寺,立断腕楼,为述律后树碑立传。耶律德光得以继位,也是她任智用权,使辽太祖册长子耶律突欲(倍)为东丹王,改立中子,耶律德光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述律后以其刚猛手段威慑左右,凡有智谋而不为所用者,她就借口排挤、陷害。常用的方法就是对人说:\"你去代我给先帝送个口信。\"当此人到达耶律阿保机的墓所,就被杀害。述律后在朝廷之上,可谓是呼风唤雨。儿子耶律德光在由汴州(今河南开封)回师途中,突发重病,崩死栾城(今河北栾城东),终年46岁。述律后故伎重演,又想立少子耶律李胡。请将惟恐述律后计谋得逞后大加杀戮,他们的确对述律后的铁腕心有余悸,于是,当奉护辽太宗梓官到达镇阳时,众将拥立了东丹王的长子耶律兀欲柩前即位。然后取道定州(今河北定县),率兵北上。述律后对长孙捷足先登,大为恼火,派李胡率兵迎击,不准耶律兀欲兵人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李胡不敌来势,她又亲率大军在潢河之上设防,因军队倒戈,她被幽禁于祖州耶律阿保机陵墓之侧。经过这一场流血之争,耶律兀欲势压群雄,坐稳皇位,是为辽世宗。辽世宗的次子就是辽景宗耶律贤。
辽世宗即位不到5年,又因一场流血政变而丧生。事情发生在辽世宗天禄五年(951)九月。年初,郭威政变,黄袍加身,建立后周,太原(今属山西)刘崇亦建汉氏割据政权,史称北汉。郭威派兵讨伐,北汉遣使向辽乞援,辽世宗不听臣下劝阻,亲自率兵南征。当到达归化州详(一作样)古山(今河北宣化),因在行宫奠拜先父,君臣宴饮,大醉而罢。同行的耶律察割利用军中不满情绪,于当天夜里拥兵作乱。察割乃宗室明王耶律安端之子,善于骑射,貌恭而心狡,在外人看来十分懦弱。当年耶律阿保机却看出此人凶顽不顺,决非懦
弱,对近侍交待:\"此子目若风驼,面有反相,朕若独居,勿令入门,以防不测。\"在辽世宗即位时,因投机取巧,深得信任。发动政变后,辽世宗与怀节皇后萧氏、纪子甄氏等人同时遇难,辽世宗只有34岁,怀节皇后萧氏时刚刚生下萌古公主。当时,辽景宗耶律贤只有4岁,兵变发生时,到处一派混乱,御厨尚食刘解里急中生智,乘人不备,把他用毡布包裹起来,藏匿于柴草堆中,才幸免于难。但因惊吓过度,小小年纪就得了重病在身,多年不愈。察割谋反被诛,平叛有功的太宗皇帝长子、寿安王耶律璟即位,是为穆宗皇帝。终穆宗之世,耶律贤被安养在永兴宫中。他即位以后,又染风疾,病魔缠身,无法正常地视朝决政。辽景宗遂不得不开始倚重于皇后萧燕燕协助他处理政事。萧燕燕看着常年卧病在床的皇上,目睹国家多年动荡、局势危难的现状,也容不得她细想权衡,也就义无反顾地分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对她来说,舍此之外,别无选择。
保宁二年(670)五月,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在伴驾往阊山(位于今辽宁阜新南)行猎之中,被其政敌暗杀。事过数月,背后指使者国舅萧海只、萧海里及萧神(者见)才被查出。萧思温时因拥戴之功,又于北府枢密使兼北府宰相之上加拜尚书令,爵封魏王,深受宠重,萧思温被杀,使萧燕燕更深切地感受到朝廷内部矛盾重重,问题复杂,她心头再一次警钟长鸣,她暗下决心,定要使日趋衰微的国家再度振兴。坚定的信念促使萧燕燕锐意进取。慢慢地,她那临机不疑、处事果断、雷厉风行的性格越来越充分地显露出来。协理国政数年间,她对内政外交进行了大力整顿,取得了显著效果,国家混乱衰败的局势开始扭转。萧燕燕也由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成长为一位颇具政治经验和才干的人物。逐渐地,她成为大辽国政治的核心。
萧燕燕励精图治,日夜操劳,对国家大政兢兢业业,对于群臣的善言良策,从之如流,深得朝廷上下的拥戴;群臣对这位皇后也抱以真诚与忠贞,对她的理政给予真正的支持。数年之间,朝廷局势为之焕然一新。据《契丹国志》卷六中记载:此时辽国的日常政务,都由她一手条断决定,若逢刑赏政事,尤其是大诛罚以及大征讨等军国要事,她便集中蕃汉大臣共同商议,但仍由她做出裁决,最后只是向皇帝通报一下而已。一般地,辽景宗都拱手无异,听凭她全权处理。不过,辽景宗似乎并没有为自己徒占虚尊和皇帝之名分感到不快,相反,他为能找到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皇后作为自己政治上的代理人感到欣幸,病榻之上他常对萧绰表示自己由衷的心情。为了进一步发挥她的才干,使她放开手脚临朝理政,保宁八年(976)二月,辽景宗特谕史馆学士,自今以后,记录皇后之言,亦当称\"朕\"暨\"予\",并永著为定式。这就是说,在辽景宗时期,萧燕燕就成为同皇帝一样的实际上的政治主宰,并以法令的形式奠定了她的政治地位。到乾亨四年(982)九月,35岁的辽景宗病死。他在临终前颁遗诏:\"梁王(耶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更是无可争议地把萧燕燕推到了政治权力的顶峰。从此,萧燕燕更加飒爽英姿驰骋于辽国的政治舞台上。
三、内外归心
耶律 隆绪,是辽景宗与萧燕燕所生长子,即位时年方12岁,史称辽圣宗。萧燕燕被尊为皇太后,统和元年(983)六月,加尊号曰承天皇太后。根据景宗遗诏,她临朝称制,摄知国政。辽圣宗继位登基,十分平稳,没有发生往常屡屡出现的兵戎相见、大动干戈的情形,如果说这是由于萧太后数年来苦心经营的成效,那么她临朝称制以后,为了驾驭局势、消除隐患所作的努力,更显出她的英雄本色。
辽圣宗即位之初,宗室亲王各拥重兵,面对当国的孤儿寡母,难免心怀异念,史称\"时主少国疑,宗室拥重兵,内外震恐\"。面对严峻的形势,萧太后心存忧虑,思绪万千。为了稳定政局,振兴大辽国,她深知人事的重要,所以,十分注意广泛培植亲信。为此,萧太后充分施展出她高超的政治手腕,把契丹和汉族中的有识之士紧紧地网罗在自己周围。其中,以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契丹贵族和汉族人韩德让等为代表,形成了一个得力的集团。
耶律斜轸乃是萧太后的侄女婿,景宗时,因萧太后的父亲萧思温力荐,被委以要任,后官至南院大王,手握兵权,举足轻重。萧太后当然要把他作为自己的股肱之人,着力拉拢。在统和元年(983) 八月时,辽圣宗与耶律斜轸当着她的面互相交换了弓矢鞍马,相约为生死与共的患难之交。弓箭鞍马正是契丹族人立身起誓的信物。这样,萧太后委任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成为她的心腹。
韩德让,辽景宗时已官拜南院枢密使,职掌甚重,并且以\"厚重有智略,明治体\",享誉当世。论起来,萧太后与他尚有段未曾践约的姻缘,现在,她当然对韩德让另眼相看,同时很自然地想使韩德让效忠自己。对韩德让的态度尤能看出她的不同凡响。辽景宗刚死,她就对韩德让说:\"吾尝许嫁于你,现在皇上宾天,愿与你相谐旧好,再叙前缘。如今吾子年幼当国,愿你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这时的萧太后只是刚刚30出头的寡妇,依然魅力外溢,风韵绰约。听萧太后此言,韩德让顿时心头一股豪气,不由得倒向了萧太后,成为她肝胆相照的栋梁之才。有了韩德让的支持,萧太后心中更是踏实,她让韩德让总领禁军。负责京师宿卫,拱卫皇室。从此,韩德让在有生之年,一直深得萧太后的亲信,而他也的确不负厚望,充当了萧太后政治上得力的同路人。此事自然反映出萧太后非同常人的政治头脑,同时也包含了一具血肉之躯对美满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萧太后与丈夫景宗共同生活十几年,虽然也为他生儿育女,但景宗病体难支,她并没能享受到生活的真实情趣。景帝死后,正值壮年的韩德让确实让她情思萌动,久萦心头。真真是幽思缕缕,情怀绵绵。她大胆而坦荡地向韩德让道出了满腹心事,想来韩德让对她也是心仪已久。两人一拍即合,从此,韩德让出入帏幕,从无间断。两人同卧一帐,共乘一车,对案而食,形影不离,宛若夫妻,打得火热。后来,萧太后一时醋性大发,派人鸩杀了韩德让的妻子李氏。据说,萧太后所生的儿子--楚王,就是韩德让的儿子,而且赐楚王国姓耶律氏。此后,萧太后在政治上更加倚重、宠信韩德让,统和十二年(994),以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守太保、兼政事令,后来耶律斜轸死,又破例让他兼领北院枢密使,不仅如此,还官拜大丞相,总揽辽国军政大权。大丞相之职、除韩德让之外,在辽代绝无仅有。统和十九年(1001),赐名德昌,统和二十二年又赐姓耶律。后又赐名耶律隆运。封晋王,令出宫籍,隶横帐季父房,位于亲王之上。并-且还特地按国君的仪仗给他配置左右护卫百人。史称\"宰相耶律隆运专权,有辟阳侯(汉代审食其受宠于吕后)之幸,宠荣始终,朝臣莫及焉。\"有些契丹贵族对韩德让深得宠任、大权在握感到不满,纷纷提出反对,认为:\"非我契丹种族,岂可如此委重?\"还散布了些流言蜚语,诽谤韩德让,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甚至连北宋朝廷都有耳闻。萧太后不为所动,下诏责问那些心怀私忿者:\"选官唯在得人,当以贤能为尺度,岂能把种族界限当成不可逾越的障碍!\"
生活上,萧太后对韩德让也是格外关心,问寒问暖,知冷知热,而且不允许任何人冒犯他。统和六年(988)四月,胡里室将韩德让横撞落马,跌了一跤,萧太后大怒,一刀就把胡里室砍了。宫内起居,连辽圣宗也与他行家人之礼,恭恭敬敬,如待生父一般。韩德让死后,辽圣宗还极为恭敬地将他葬在母亲萧太后的寝陵旁边。韩德让倍受生荣死哀,这在历史上皇太后以私情见宠的人当中是少见的。其中的奥妙就在于,韩德让的确在政治上是位颇有才干、并且对大辽忠心耿耿的人物。萧太后临朝称制时期,他与耶律斜轸一直充当着她的左右手,许多政治上的措施,大多都有他们的功劳。
萧太后早在称制之初,曾不无担忧地对韩德让和耶律斜轸讲:\"如今妾身新寡,吾儿幼弱,宗室族属拥兵雄强,边防多事,亦未绥靖,究竟如何是好?\"说罢,还掉了几滴眼泪,二人见状,连忙上前表示:\"陛下信任臣等,何虑之有呢?\"衷曲款款,大慰人心。萧太后便利用二人参决大政,又委任于越(辽代贵臣的称谓)耶律休哥全权负责南方边防,对付北宋。耶律休哥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在南境颇有政绩,确实使局势大为好转。同时,萧太后又听从韩德让的建议,命令宗室亲王各归府第,不得私下相互交往,并夺了他们的兵权,局势进一步稳定下来,人心大定。她又用心对景宗时的老臣如室昉等人加以安抚,归为己用,使中枢政局出现了一个同心同德的新气象。故史书赞誉萧太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兼习知军政,能驾驭臣工,故多得其死力\",所言并非虚誉。
人事的稳定,萧太后得以着手大刀阔斧地对契丹旧俗和落后制度进行调整和变革。辽自世宗、穆宗以来,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日渐严重,例如旧律规定:契丹人殴死汉人者,仅赔偿牛马;反之,汉人就要被处死,并把汉人的亲属没为奴婢。所以汉族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民族对立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萧太后规定:从今以后契丹人与汉人相殴斗而死者,一律以汉法处理。当时她主持更改的法令规定有十数条。减轻了刑法,纠正了\"赏罚无章\"的局面,很得人心。为了切实使百姓冤有所伸,屈有所报,她不仅规定百姓可以直接到御史台诉冤告状、派官吏巡视各地处决积年难结的滞案,而且,她自己还多次亲自处理一些疑难和重大案件。这不仅缓和了民族对立,也缓和了阶级对立。据《辽史·刑法志》载:她称制的统和年间,南京(今北京)及易(今河北易县)、平(今河北卢龙)二州曾报告说监狱空了。当时情形略见一斑。为了更广泛地吸收汉族中有识之士参加到辽的统治中来,她不仅极为善待俘虏的北宋将领,并且诏令各地向朝廷荐举贤能,特别是从统和六年(988)以后,萧太后诏今举行全国范围内的科举考试,使辽的官吏素质和任官范围在制度上有了保障,影响极大。同时,萧太后还多次诏令安抚百姓,尤其对南部汉族集中的区域(南京府一带)的农业生产极为重视,这对于辽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10世纪末叶到11世纪初,正是契丹族在先进的汉文化影响和推动下,大步迈向封建化的时代。萧太后在民族的历史转折时期,站在时代前沿,把握时代脉搏,不失时机而又行之有效地大胆变革,吐故纳新,使行将颓败的辽王朝重振雄风,威服北部中国。由此可见,不能不说她在契丹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中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四、幽云烽火
幽云,是指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大致以今北京市和大同市为中心,包括今山西、河北、京津一带和长城内外。地势险要,关隘林立,一向为战略要地和中原在北方的前沿门户。五代时期,后晋石敬塘为了得到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支持而称帝,不仅甘作\"儿皇帝\",还拱手献出了这一广大地区。从此,幽云一带,不仅一直是民族杂居,纠纷频仍,而且多年干戈不息、烽火不断。从五代后周世宗柴荣起就屡屡北伐,试图收复。北宋建国后,更是作为重要国策,志在雪耻。宋太宗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四年即辽景宗乾亨元年(979),御驾亲征,讨灭北汉后,便乘胜追击大败而归的辽国援军,一度攻至幽州(今北京)城下。当时协理国政的萧太后命耶律斜轸和休哥率兵救援,将宋军大败于高梁河(今北京外城)。宋太宗身中两箭,跌落马下,摔了一身泥巴,后乘驴车逃回。
宋雍熙三年,即辽统和四年(986),宋太宗闻知萧太后临朝以后,与韩德让私通,引起内部贵族的不满,认为有机可乘,经过一番准备,于这年三月开始了大规模的北伐--雍熙北伐。宋军兵分三路:东路以大将曹彬为帅,计划出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西南),进攻辽南京即幽州;中路以田重进为帅,出飞狐口(今河北涞源北),谋攻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以潘美、杨继业为帅,出雁门关(今山西代县),谋取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宋军起初意在以东、中两路大军将辽军牵制于幽州,使其无暇西顾,西路军便可乘机攻取大同,然后东进,会师幽州。战报传来,萧太后临危不乱,沉着应战,她冷静分析,看清了宋军的意图,便从容布置。她命令驻扎南京即幽州的耶律休哥抵挡东路曹彬一部,并派兵增援;命令耶律斜轸为山西路兵马都统,率兵抵挡西路潘、杨一部。然后自己身着戎装,披挂上阵,率儿子圣宗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萧太后纵观全局,指挥若定,毅然决定以主力对付宋东路大军。不久,她便率兵在涿州迎住曹彬,与宋军对峙,她摆出进攻的姿态却不出兵,只在夜间派小股骑兵骚扰曹彬的大营,这样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牵制着曹彬。萧太后此时已派耶律休哥深入曹彬背后,截断其粮道和军需供应,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曹彬被围,水源被断,人马皆渴。不久,萧太后在涿州西南的歧沟关大败曹彬,接着乘胜追击。在易州之东的沙河,惊魂未定的宋军见辽军追来,不顾一切地抢渡逃窜,蹂踏溺死者大半,沙河为之不流。
本来,宋西、中两路进展顺利,频频得手,东路一败,中路军也难以支持,很快溃退。宋太宗见状,急令西路军撤退。这时,萧太后已抽出身来,全力对付西路军。她命令耶律斜轸连败潘、杨大军,逼迫其退至朔州(今山西朔县),使潘美屡吃败仗。潘美为了陷害杨继业,反而迫使他进攻朔州,并假惺惺地表示将在城南陈家口。予以接应。杨继业无奈,只得负气出击。谁知,正中萧太后的圈套。当杨继业与耶律斜轸遭遇时,辽军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杨继业不知萧太后早已令耶律斜轸设下了伏兵,便挥师急进。辽军伏兵一起,耶律斜轸又杀了回马枪,杨继业抵挡不住,只得率众后退。潘美先闻杨继业取胜,便欲出兵争功,继而又听到他败退的消息,便置之不顾,率兵先撤了。杨继业孤军奋战,自中午一直打到暮夜时分,退至陈家谷口,不见援兵。只得率部苦战。无奈,寡不敌众,突围不成。杨继业先命部下各寻生路,不必恋战。但部下全不为所动,誓与他同生死。结果,杨继业所率将士全部壮烈殉难。杨继业坐骑中箭,翻落马下,被辽将萧挞览、耶律奚底等擒获。杨继业戎马一生,身历百战,自从北汉归大宋王朝,满门忠烈。他受命镇守边关,威震敌国,攻无否克,战无不胜,人称\"杨无敌\"。当年雁门关大捷,枪挑大辽国驸马萧多罗,何等凛凛威风。可叹经此一战,既道计中伏,又缺少支援,一代名将成为阶下囚,杨继业凄苦悲凉之心,万念俱焚。绝食三日,壮烈殉国。
杨继业被活捉,大大鼓舞了辽军的士气。杨继业死后,萧太后下令将其首级割下,装在特制的匣子中,派人传谕沿边诸将及镇戍地。宋朝边关守将闻讯后也深受打击,纷纷弃城丢地向南退守,大宋北伐辛苦所得城池一时之间被萧太后轻易收复。小说《杨家将演义》中把杨继业壮烈殉国的故事描绘得极为悲壮感人,引人入胜。萧太后对于杨继业为国捐躯、忠贞不屈的高风亮节大加赞叹,为示旌表,特传谕修建祠堂,塑像供人四时祭拜,萧太后令人在古北口所建的杨继业庙,使辽、宋双方都深感慰藉。苏东坡在奉命出使前往拜祭时曾留下了抒怀诗--《杨无敌庙诗》: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大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教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就表达了杨无敌败非战罪、受尊异域北国的无限感慨。
杨继业死后,宋朝朝廷对于幽云问题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宋太宗曾对枢密院官员张齐贤私下里说:\"众卿们今后可以看到,究竟还有谁会干这样的蠢事。\"宰相赵普也提出异议,但对于为国殉难的杨继业,仍下诏表彰,诏书写得慷慨激昂:\"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可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
杨继业的死,对于宋王朝的刺激尤其深刻,萧太后的风采英姿令宋朝上下刮目相看。幽云大战,萧太后大显神威,全线告捷,使宋王朝从此放弃了收复幽云的打算,也从此一改对辽国的战略进攻为战略防御,并以保、定(今属河北)为中心,西到太行山,东到海滨的塘坫一带,修筑了东西删里的界河,广种榆柳,设镇驻守,以作防御。就这样,萧太后不仅稳定了南部边境,而且在与北宋的关系上占据了主动。自此之后,幽云之地的烽火暂告平息。萧太后为了大辽国的利益,却从未停止对北宋的进攻。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兵马南下,大多都是萧太后亲自披坚执锐,亲临前线,由于她的这种一贯作风,使萧太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武功卓绝著称的后妃。
五、亲御军戎
契丹部落起自草原,以鞍马为家,人人均以弓马骑射为能事。就连后妃们也往往长于射箭御骑,军旅田猎,常能与皇上、与军将一道,纵横驰骋,前述辽太祖的皇后述律氏大破偷袭的室韦即十分有名。萧太后指挥三军大战幽州更是千古传颂。在她执政时期,大规模的南下有多次,每次都常常是亲自披坚执锐,亲御戎车。而规模最大的一次挥师南下则是统和二十二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这年深秋九月,萧太后借草肥马壮之际,以大将萧挞凛(或译为萧挞览、萧挞林)、萧观音奴为先锋,发大军20万,倾全国兵力南征。此番南下,已年过半百的萧太后仍然身着戎装,亲御戎车,指麾三军,她依旧显得威风凛凛,豪气冲天!大辽兵马在萧太后的率领下,声势浩大,一路南下,她绕过宋军坚守的保、定等地,避重就轻,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对岸就是北宋的都城--开封汴梁。战报传到宋廷,朝野上下一片惊慌,有的主战,有的主和,有的主张弃汴京迁都。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氏,主张真宗弃城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枢密院官员陈尧叟祖籍四川,故他主张迁都成都(今属四川),都是属于畏避逃跑一路。朝中宰相(平章政事)寇准建议皇帝亲临前线,故此对王。陈二人加以驳斥,指出:\"避敌南巡,实乃下策。我大家天子神武,将帅协和,士卒骁勇,只待皇上车驾一出,契丹当望风瓦解,不战自退,廓清河北,正待今日。若陛下轻信怯懦之人胡语乱言,轻弃宗庙社稷,置河北军民于不顾,远幸南方,劳师浪费自不必说,我恐军民之心崩溃,斗志瓦解,被契丹乘虚而入,则天下何以保全?勿宁说一成都、金陵,恐怕天下之大,当无容身之处了!\"真宗皇帝在寇准的力争劝谏之下,放弃南巡退形之意,在寇准陪伴下御驾亲征。消息传来,宋军士气大盛。当真宗的战车出现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前线时,士兵高呼\"万岁\"之声传出数十里。
这样一来,无形之中使萧太后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宋朝军民顽强的抵抗使她不得不冷静地分析前线战场的态势。事又凑巧,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的先锋官萧挞凛在察看地形时,被宋军伏弩射死。军未交战,先失大将,辽军士气受到影响,加之大军深入,背后宋朝州城坚守,仍有后顾之忧。萧太后对这种处境有很清醒地认识,她决定以战求和。主意一定,她便派人到来营,答应北宋先前屡屡求和的要求。宋真宗本来就对亲征三心二意,终日提心吊胆,对战争缺乏信心,他见萧太后同意议和,便急忙派曹利用前去磋商。萧太后见宋使前来,故意吊宋廷的胃口,便提出要宋朝退出后周柴荣时收复的关南之地(相当于今河北白洋淀以东任丘一带),曹利用当即回绝,并回去复命。这期间,来辽之间的摩擦不断,互有胜负,但因宋军一方宋真宗缺乏斗志,辽军一方萧太后担心旷日持久,天气转冷,事发突变,于是又有了第二次谈判。这次,宋真宗告诉曹利用:\"只要不割地,就是多给100万金帛也无所谓,萧太后答应退兵就行!\"寇准和杨延昭(杨继业之子,即小说中的杨六郎)本来想借机让萧太后交还幽云之地,见皇上如此,也无可奈何。在曹利用临行前,寇准把他召到自己的帏帐中,交待他说:\"你虽然奉皇上旨意,此去议和,若是你许其金帛超过30万之数,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萧太后见曹利用二番前来,又对他提出关南之地。曹利用说:\"这些都是前朝旧帐,我朝不知。若是每年得些金帛佐济军需,还可商议,太后所说割地之请,我万不敢向皇上奏闻!\"辽政事舍人高正始抢上一步厉声对曹利用喝道:\"我太后陛下此次统兵南下,就是要收复故地,若止得金帛而归,实愧对我大辽国民!\"曹利用不慌不忙地反唇相讥:\"听起来你似乎是为大辽国民着想。若依你所言,这关南之地一日不得,干戈便一日不止。哼哼,如此连兵结衅,竟是利在何处!?\"曹利用此番话语,也正是向萧太后陈说利害,萧太后又岂能不知!她见此情形,便同意按曹利用所说议和。双方经过激烈的交涉和讨价还价,终于达成协议--此所谓\"澶渊之盟\":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维持旧疆。双方边民不得交侵,宋每年输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给辽。
双方结盟,又以宋真宗和辽圣宗的名叉分交誓书,此事在双方看来各得其所,萧太后也没有任何异议。因事关来辽双方自此之后的双边关系大局,故宋辽都极为重视。宋真宗率先将誓书送来。
宋真宗誓书送达契丹后,契丹圣宗皇帝也送来了同样内容的誓书。
澶渊之盟,使双方握手言和。然而,对于萧太后来说,沿边州、军各守旧疆之谓,实际上就是从法律上获得了合法占据幽云地区的保障,这一点对于契丹的发展(尤其是汉化、封建化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萧太后亲御军旅出征疆场,为契丹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方边境保持相对安定,萧太后又集中力量经营内部,营修中京大定府(治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统和二十五年(1007),萧太后在原来奚王牙帐之居建成中京,于奚地建节度使,都省统领,加强契丹对奚故地的控制。因其地位于上京、东京、燕京之中,故曰中京。南北通和以后,萧太后与圣宗君臣多居于此。中京武功殿,是圣宗皇帝的居处;而文化殿,则为萧太后所居。萧太后晚年的时光,大半都在辽中京度过。不过,幽州(今北京)地区的事务,萧太后也从未轻怠。契丹所管辖幽州地区的汉军,称为神武、控鹤、羽林、骁武等军,都是由萧太后亲自统领,其蕃汉兵将.也归她指挥调遣。
总之,澶渊之盟使契丹与宋朝关系进入新的阶段。萧太后的功业也达到新的高峰。这一年,儿子圣宗皇帝为她上了尊号,日\"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洪仁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因此历史上对她有承天太后一称。
澶渊结盟,各自罢兵。从此,宋辽双方进入了百余年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萧太后在第二年,还令在双方边境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在11世纪,中国逐步走上统一的历史进程中,萧太后看到双方势力均衡,能够相结盟好,化干戈为玉帛,对于宋辽双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乃至民族融合都有积极意义。正是这样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才使萧太后真正开创了一代\"中兴\"大业。
六、慈严兼施
萧太后不仅在风云莫测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大显身手;在战马嘶鸣的沙场,出生入死,义无反顾,军功卓著;而且,她在家庭生活中还是一位教子有方、慈严并重的母亲。
萧太后与辽景宗耶律贤共生了7个子女,4个儿子,3位娇女。长子即辽圣宗耶律隆绪;次子耶律隆庆,番名菩萨奴;三子耶律隆裕,番名高七;四子耶律郑哥,生下仅8个月即不幸夭折;长女耶律燕哥;次女长寿奴;三女延寿奴。对于子女,萧太后以慈母之心爱护他们,但是也不准他们放任自流,而是严加管教,各令有一技之长。
像次子耶律隆庆,自幼因风俗浸染,就喜爱骑马射箭,小时候与一帮孩子一起玩耍,也都是排兵列阵的游戏,他指挥的那帮小同伴,人人都不敢违其命令。辽景宗对此甚为惊奇,把他称为家中的千里良驹。萧太后也着意加以培养。他长太后,果然骑□□进,骁捷如风。每逢出征,萧太后都带他同行,屡立战功。统和二十一年(1003),萧太后任命他为兵马大元帅,加封梁王从行往定州(今河北定县),耶律隆庆与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等携手生擒北宋耶州刺史、禁军殿前都虞候王继忠。因功被委任为西京留守(治今山西大同),封秦晋国王,拜尚书今。萧太后的三子耶律隆裕,自幼喜欢道教,愿意同道士打交道,萧太后任命他为东京留守(治今辽宁辽阳)时,崇建道观,设置道院,延纳道流,诵经宣醮,用素撰荐献,萧太后也不强加干涉,对这位性情沉毅、姿容秀美的儿子倒有几丝偏爱,只是他身体状况不佳,一直令萧太后放心不下。
萧太后对女儿的宠爱更能看出作为一个母亲的天性。她把长女燕哥(齐国公主)嫁给了自己的弟弟萧继先。萧继先,字留只哥(一说留住哥),自幼聪颖伶俐,悟性过人,叔父萧思温把他养同儿子一般,萧太后也非常喜欢他。辽景宗乾亨初年,因娶齐国公主拜为驸马都尉。因对宋战争中功绩卓著,被拜为北府宰相。萧太后对女儿宠爱,但萧继先深知谦仰,生活极为俭朴,从无铺张,深得萧太后的亲重。次女长寿奴封卫国公主,三女延寿奴封越国公主,分别嫁给了国舅少父房之后萧排押(一译悻野)和他的同母弟弟萧恒德(一译肯头)。萧排押,字韩隐,为人足智多谋,精于骑射,统和四年(986)大破宋北伐军曹彬一部,后与枢密使耶律斜轸前往山西与潘美、杨业作战,战功卓著,历任南京统军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南、北院宣徽使、北府宰相。东平王,为政宽裕而善断,诸部畏爱,民以殷富,甚得佳誉。其弟萧恒德自统和元年(983)成为驸马都尉后,也屡蒙恩典,被萧太后委以重任占曾经在与宋军作战中临危不惧,攻陷城池,中流矢时,萧太后亲自探视,并赐药疗伤。不过,对于萧排押兄弟,萧太后虽加宠重,但一有过失或吃了败仗,就会免官或削其功臣之号以示惩戒,决不因为是自己的驸马而稍加宽贷。若是对自己的女儿关怀不周或做出令女儿伤心的事,
萧太后更不会客气。统和十四年(996),萧恒德出征回来,正巧越国公主生下儿子萧匹敌后得了病,萧太后嫌他不会照顾自己的女儿,就从宫中派了一位叫贤释的宫女前去服侍公主。谁知道萧恒德竟乘机与贤释勾搭成奸,事情被越国公主知道后,十分恼火,这一气,病情加重,竟命归黄泉。萧太后对萧恒德气死自己的女儿,不依不饶,大怒之下,将他赐死。有一种说法见之于《契丹国志》,说越国公主(延寿奴)曾在外出打猎时被鹿触诋而死,萧太后即命缢杀了驸马为她殉葬。但《辽史》中是说她因产后见驸马与贤释有私情,恚忿而死。女儿死后,萧太后还把她未出满月的儿子萧匹敌抱养于宫中,抚育成人。看来,《契丹国志》一书评价萧太后天性残忍,阴毒嗜杀,并不完全合乎实际情况。在亲族戚里之间,萧太后对于胆敢冒犯其尊严者确实是毫不留情的,甚至连自己的同胞手足也决不心慈手软。
萧太后的大姐嫁给齐王(原爵太平王)耶律德光的次子耶律罨撒葛为妻。齐王死后,寡居的齐王妃亲率3万兵马屯驻西北边境的驴驹儿河(又称胪朐河,今蒙古克鲁伦河)。她在巡视马场时,见一番奴,姿貌甚美,后知名唤挞览阿钵,齐王妃十分喜欢,遂召入宫帐之中待寝,此事被萧太后得知,把挞览阿钵抓来毒打一通,强行拆散了他们。事过一年,齐王妃又念旧情,向萧太后提出要选挞览阿钵为夫。萧太后无奈,只好答应他们,却令其西拒鞑靼。后来,齐王妃因手握重兵,预谋奔逃西北的骨历札国,与其联军谋夺萧太后之位。阴谋败露后,萧太后立即削夺其兵权,先归幽州(今北京)后又迁往怀州幽禁。二姐嫁于赵王耶律喜隐,乃是耶律阿保机的三儿子耶律李胡之子。长得身材伟岸健壮,善于骑射。因参与其父谋反一事被逮入狱。
景宗即位后,特选萧燕燕的姐姐嫁为妻室,以便能够笼络于他。但耶律喜隐轻率任性,屡屡谋叛,后被赐死。其妻对萧太后这位不近人情的妹妹怀恨在心,曾打算借一次会饮的时候毒死萧太后,结果被手下一个婢女告发,萧太后不假思索,毅然把自己的这位同胞姐姐用毒酒鸩杀。
萧太后日常生活中经常同王公大臣、亲信侍臣、儿女们一起聚会宴饮,或赛马,奕棋,观看马球,极为快乐,生活小节她也并不十分计较。每当宴集之时,有不拜不拱手施礼者,她也不以为怪。只要是场面热闹、华丽,她就会心花怒放。家人聚会时,常常显得其乐融融。子女们对她的慈祥也多了几分感受。不过,多年来萧太后对于子女的培养,最下功夫的还是长子耶律隆绪。隆绪即位时只有12岁,萧太后既不像西汉高祖皇后吕雉那样同儿子反目,也没有像北魏冯太后逼儿子传位于孙,更没有仿效北魏胡灵太后暴毒无比地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而是对儿子严加训导,悉心培养教育。她是把教子同自己的政治生涯联系在一起的。
对于儿子的教育是多方面的。萧太后为了使他增长治国安邦的知识,严格地督促他读书,尤其是对汉族文化知识,更是着意要他认真学习。平日临朝听政,断决国事,也让他随侍身边,耳濡目染,着力熏陶,像她曾亲口劝勉儿子为君之道\"宜宽法律\"等等。萧太后从不放过任何一次磨练儿子的机会。统和四年(986)北宋三路大军北伐时,她便要求年仅16岁的儿子同行。出发前,王公大臣纷纷劝阻,让她不要携幼帝出征,以防不测,萧太后根本不听,果断地带着他上路了。她深知,大辽国以鞍马为家,像她这样的女流之辈尚且长于骑射、习于军旅,将来儿子要君临天下、独掌朝纲,岂可不知料敌列阵、跨马征杀!
萧太后对儿子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也十分关心,这在朝廷上有目共睹。统和七年(989),谏议大夫马得臣就针对辽圣宗素日间喜好击马毯一事,提出劝谏,他说:\"击毯之际,全无君臣之仪,观非典雅;若是奔突之间,马失控御,有个闪失,损伤圣体不说,皇太后岂不惊惧!\"辽圣宗事后对他大加嘉许,萧太后也深以为然。到统和十五年(997)八月,辽圣宗在平地松林(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一带)围猎,正在兴致勃勃之际,萧太后突然对他说:\"前贤圣哲曾说过:欲不可纵。吾儿驰骋田猎,率意任性,倒也尽兴。但吾儿身为一国之主,万一有个鞍马之失,岂不是让为娘担心忧虑吗?还是收敛些的好!\"圣宗唯命是从。
应该说,这又是一位严厉的母亲。萧太后自然有她的道理。几十年来,她历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终于力挽狂澜,使大辽国重振雄风,威居北地,国内一派升平,这种中兴盛景来之不易。她把这偌大的摊子移交给儿子,必然要让他有能力挑起这副重担,否则,她绝不会放心,更不会甘心。正是如此,她在儿子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深深的慈爱包容在对儿子的严格教诲之中。辽圣宗也能体慰母亲的良苦用心,尊从母训,努力进取,终于成为母后满意的继承人,史称\"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为多\",这话一点儿不假。辽圣宗在位近50年间,能理冤滞,举才行,察贪残,抑奢僭,抚录为国捐躯者之子孙,赈济诸部之贫乏,斥责迎合不忠之罪,推却高丽女乐之归。其在位长久,最享令名盛誉,确实堪称一代盛主。
统和二十七年(1009)十二月,57岁的萧太后在南巡途中不幸病倒。辛勤操劳40年的她,想必已是功德圆满,不几天,就在行宫中安祥地离开了人世。对萧太后来说,早年立志振兴大辽的宏图如愿以偿,一个月前,又将一个蓬勃中兴的国家放心地托付给了她的儿子,她感到心满意足了。无论是有生之年,还是九泉之下,她都没有遗憾。她死以后,被加上了圣神宣献皇后的美谥。到她的孙子辽兴宗重熙年间,又改谥为睿智皇后。
帝后传奇之三代萧后
在辽国历史上,连续有三代皇后都姓萧,彼此间都有着亲属关系,她们不但美丽,而且都拥有着不亚于汉族女子的聪慧,从而让我们认识到了少数民族女子的才气和智慧,还有那伴随她们虽然富贵荣华但也坎坷不平的命运。
神机智略”的萧后——萧燕燕,汉名绰。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之后。公元969年,耶律贤即位为景宗,但由于他长期患病,军国大事一直由萧后代理。而982年,景宗死,长子耶律隆绪才12岁,是为圣宗。萧太后摄行国政。她重用汉人,稳定政局。986年,大败大宋伐辽的曹彬、潘美、杨继业三路大军(没错,她就是《杨家将》中的那个萧太后)。1004年,与宋朝签定了极为有利的“澶渊之盟”,将辽的国势发挥到了全盛。史称她“习知军政,赏罚信明,指麾三军,将士用命”,实在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心灵手巧的萧后——接下来的这位萧后,名菩萨哥,是萧燕燕的弟弟萧隗的女儿,被册为圣宗耶律隆绪的“齐天皇后”。她姿色明艳,聪颖巧慧,而且擅长手工艺,用草编织的清风、天祥、八方三殿,成为营建中京的模型;还发明制造了龙首鸱尾白金宝塔装饰的九龙辂诸子车。圣宗精通音律,萧后擅长琵琶,两人夫唱妇随,倒也伉俪情深。奈何深宫多争斗,齐天后没有儿子,而另一位不那么得宠深深嫉恨着齐天后的妃子却生了一个儿子木不孤,这位妃子也姓萧叫萧耨斤。1031年圣宗去世,虽然遗诏是说由齐天后为皇太后,萧耨斤为皇太妃。可即位的木不孤(即兴宗耶律宗真)毕竟是萧耨斤的儿子。萧耨斤扣下遗诏,自立为皇太后,独揽军政大权。先将齐天后迁到上京囚禁,后来又派人加害,最后,齐天后自缢身亡,结束了她被迫害的命运。
才气横溢的萧后——她是辽代著名的女诗人,她也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但她同时也是最为红颜薄命的一代萧后。她就是萧观音,萧耨斤弟弟萧惠的女儿。萧观音不但姿容俏丽,而且才华出众。她饱览史书,擅长诗词,精通音律,随道宗狩猎时咏下“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叫猛虎不投降。”这等气势不凡的诗歌,被道宗赞为“女才子”,从此有专房之宠。可道宗性格乖戾,刚愎自用,喜谀恶直,萧观音直言劝谏,反而失宠。萧观音也就填下了著名的“回心院”词十首,如“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是君来生彩晕,对妾故做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张鸣筝,恰恰语娇莺。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这些词辞藻华丽,寓意凄婉,哀而不怨,表达了萧观音对丈夫的深情。可惜明珠暗投,萧观音一腔真情却付诸流水。耶律乙辛为了打倒太子,而诬告萧后和伶人赵惟一私通,证据竟然只是萧后写过的一首诗“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中有“赵惟一”三个字。皇帝昏庸,郎心似铁,萧后最后还是落得个自缢而死的结局。
三代帝王,三位萧后,她们都有着不凡的才华,可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深宫里面,所拥有的身份地位,才华巧思也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平安和幸福。古代的女子,似乎总是以不幸的命运居多。我为她们感叹的同时,不禁开始庆幸自己投生在这个时代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