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4、第五十二章 ...
-
而在另一个地方,正商讨着华廷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这两个制度,独立于讨论行政区划、政治制度和最低行政制度,但也有所关联。
总的来说,会议将学校分为两类——官学和私学。华廷对学校的态度是:大兴官学,严控私学,打压书院。
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归太学宫管辖。而太学宫就设在北京城皇城之中、紧邻宫城西侧。
官学从上到下分别为:学宫、学院、学府、学馆、学园、学堂,而私学则分为:私塾、学社、书院三种。
在官学上,北京京师、东京江都、南京桂林、西京长安各设立一所学院,共四所。每京学院管理辖下各省学府,管理京内的学府、学馆以及各县学园。
在四京和各省各设立一座学府,后来共有二十七坐。各省学馆管理辖下各府的学馆。
在各省下各个府皆设一座学馆,管理辖下各县学堂。
在各府下各个县皆设一学园,管理辖下各个(厢坊制)厢、(屯甲制)乡、(会社制)会的学堂。
在私学上,宗族富户组织的私塾须向当地学府、学馆报备,私塾先生由学府、学馆派学园教导来。
名士开办学社也需要得到学院的批准,其本人也须常到当地学府、学院讲学,当然,可以邀请学院的教导来学社讲学,互相之间也可邀请。
天下书院能关闭则关闭,不能关闭的则合并,又有些转化为地方官学,只留少数影响巨大、源远流长的留存于世。书院挂名于学宫之下,其中教导也须常到学宫、学院讲学,受学宫节制。
学堂开设在厢、乡、会中,所有在编户口闲时都可以去学习,没事干的稚龄孩童一般都会去学习。教授的也只是一些常用汉字和简单的算术,还有一些音律、乐器、棋艺、书画甚至工匠技艺。由当厢、乡、会中的人获得县里学园承认后担任先生,各行各业都可以。
学园开设在县中,十六岁以下的人通过考试都可以进入学习,考试只要求认识一些常用汉字和能够进行简单的算术,不论男女,但分开教习,生员称为“童生”。学园中教授许多课目,以礼仪、音乐、骑马、射箭、书法、算术与几何这“六艺”为主,还有棋艺、工匠技艺等,各地情况也不尽相同。由县里人获得学馆承认后担任教谕,一般要馆生功名。
学馆开设在府中,学府开设在省中,三十岁以下的人通过考试可以进入学习,生员称为“秀才”。教授的东西也更多、更细化、更深入,教导师傅则需要经过学院的考核、指派,并有定期考核。
学府的毕业考试又称“乡试”,一般而言,每人每科只有三次考试机会。通过乡试,才能进入学院、学宫学习,获得“举人”身份,没通过的也可以参加吏员考核。
吏员考核一般也就在学馆、学府中考试,按需录取、按需分配,进入当地的政府中担任吏员。优秀吏员也可以经过学馆、学府推荐,进入学院进修。
学院开设在四京中,学宫开设在北京的皇城之中,四十岁以下的人通过考试可以进入学习,生员称为“举人”。而学院、学宫已经开始分科了,分成政科、军科、法科、医科等不同科目,乡试考试时靠的哪一科就学哪一科,要改则需要重新参加那一科的乡试。
在学院、学宫学习过一段时间的生员可以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同样也分不同科目,同时也有太常院、鸿胪院、宗人院也会不定期的组织考试。会试名额有限,学宫生员优先,余下的才轮到学院生员,通过的获得“进士”及第。
宫院中的生员除了通过乡试考取上来的以外,还有推荐上来的。他们一般在进入宫院进修前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拥有实干,从优秀吏员、讼师、军士官中推荐上来。
优秀吏员可以进入宫院进修,学习政科,学成后若通过“会试”,则拥有与正常科举上来的士子有同等待遇,没通过的也可以获得“政科举人”的身份。
从底层军官在战时直接从普通士卒中任命出来的军士官,资质好的进入宫院进修,学习军科,通过后可成为将官,未过也能成为高级军士官,获得“军科举人”的身份。
优秀的讼师也可以进入宫院进修,学习法科,参加法科科举考试,通过的成为法官,未过的也能获得“法科举人”的身份。
在明朝,做官都得经过科举,否则只能做吏,官吏的地位天差地别。而科举分又成两层:下层是秀才、举人,没法当大官;上层是进士与翰林,也没有做小官的。
对政府而言,应该有一个把下一辈的人才培养在那里的地方。汉有掾属,唐有门第,宋在馆阅校理之职,而明则开始把培养人才的机构归并到考试制度里。科举原本只能物色人才,不能培植人才的,但在明朝的翰林制度下却可培植些人才,而这些人才都集中在中央,这影响就很大。
而八股取士制度,虽然与唐代考律诗、宋代考经义一样,只是一种考试标准,但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斲丧人才的。这一点,明朝中后期的人们也意识到了,只要后人不是别有用心,那是一定要改的。
所以,华朝在明朝科举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良。让吏员有了做官的可能,而通过“政科”科举的人也需从小官做起;将翰林与行政系统分开,设在太学宫下,但只是研究学问、编纂书籍。
华朝的科举制继承了明朝的这种培植人才的制度,并将其扩大。在中央设立太学宫,各个省府县中设立学院、府、馆、园、堂,培养格式人才,并通过层层选拔,将最优秀的选到中央来。不过与现代的学校制度不同的是,这时候学科还很少,分成各科,考试时只考一科,而不用全考,考完了也只学一科。
会议还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废除了八股取士的制度。“政科”考试采用新的考试方法,主考策论,其他科也各考与自己相关的内容。比如“军科”靠主考兵法、武术,“法科”主考《大华律》,“医科”主考药材、辨证等……还不全是书面考试。
新的科举制度的流程与明朝相比,县试、府试、院试被融入到了府、馆、园的入学考试中,而乡试、会试、殿试则被保留了下来。
【第五十二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