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第 8 章 ...


  •   邯郸客舍歌
      客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
      伤心丛台下,一带生蔓草。
      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
      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
      酩酊醉时日正午,一曲狂歌垆上眠。

      导读: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岑参漫游河朔,行至邯郸时,特意前往古丛台游玩,由古丛台怀古写到在邯郸客舍的见闻,表现了漫游时痛饮高歌的生活。
      赏析:
      醉酒当歌
      远行的客人,可是从长安而来?看你衣衫上还染着教坊舞娘的脂香,让人屏息向往。遥想长安繁花似锦,回望山门绣成堆。何不在朱雀大街上找一家小酒馆,一醉方休呢。春日暖,和风轻煦拂面,长安客啊,你又将去向何方?急急地马蹄踏起尘沙,何故辜负了这春光。
      天宝三年的初春,二十九岁的岑参刚中举不久,在等待任官的空闲里,他计划着一次漫游。这次漫游的主要地点是广阔的河朔地区,也就是现今的华北平原。岑参从长安出发,一路东行,途经各个重要的古城,于天宝四年春才回到长安。这次长达一年多漫游中,岑参结识了许多好友,丰富了见闻,增长了知识,为其诗风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达邯郸时,春风依然轻浮,吹开了少年的心。他驱马行走在邯郸的青石板路上,哒哒的马蹄声又印入了谁的梦中?一路前行,岑参此次的目的地是邯郸的古丛台,他想亲眼见一见存在在古书中的丛台美景是什么模样。
      丛台即武灵丛台,坐落于古老的邯郸城。提起邯郸,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吧,这个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在历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典故,邯郸学步、路不拾遗、完璧归赵 、一言九鼎、毛遂自荐、围魏救赵、退避三舍……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邯郸这个古老的城池。作为邯郸的象征,武灵丛台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根据颜师古的《汉书注》中记载,之所以被称为“丛台”,是因为这里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缅怀古时,那歌舞升平的年代,带给人多少幻想、期待。而今物是人非,只有古老的丛台还伫立在邯郸城,笑对世间沧桑。
      郦道元《水经注》中曾提到过漳水经过丛台:“其水又东,迳丛台南,六国时赵王之台也。” 岑参站在丛台下,看到的竟然是一片荒草萋萋,草丛中古时的遗迹已模糊到不可分辨。渐黄昏,更添一丝愁绪,他缅怀起当年的车水马龙,一片盛世繁华。而今,千百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繁华终成为废墟,满目疮痍,如何不让人感伤。
      是否这世间的一切都像一场繁华而盛大的烟火,夜空中华丽绽放后,淡淡消散在风中。
      离开丛台,岑参心情有些复杂。远远的,看到了客舍的酒旗,他决定在这名气颇盛的城中住上几日。客舍依傍着漳水而建立,临水而来的清风,吹得人心旷神怡。远远的岸边杨柳绿成一团淡淡的云雾,细嫩的柳枝轻垂水面上,点起层层涟漪。停靠在柳荫下的渔船,仿佛也被这团绿云倾倒,遥遥看去,竟像心甘情愿的被细软的柳枝系在岸边似的。
      夜幕渐渐低垂,丝绒般的深蓝天空上亮着点点繁星,邯郸城万家灯火,烛光摇曳,别有一番风情。客舍掌柜家的女儿正忙着卖酒,落落大方。
      此时的岑参,一扫白日的沉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烈酒一杯杯下肚,兴致却一点点的高涨起来。酩酊大醉后,再度醒来已是日上三竿,由不得狂歌一曲,大梦一场!
      世事无常,何不今朝有酒今朝醉,才不辜负这大好春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