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第 17 章 ...
-
蜀葵花歌
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
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
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
导读:
此诗作于岑参中年时期,面对着蜀葵花,感叹人生苦短,青春不再来。
赏析:
一朵花开的时间
在一朵花开的时间里,我遇见你。忘记在哪里看到这句子,这样美,似乎闭上眼睛,就能看到那如花的容颜,带着侵略性,盘踞在人心上。
花总是美的,美的让人淬不及防。
眼前开得鲜艳的蜀葵花,红成一片云霞。岑参也不由得驻足观赏。昨天已见有花开,今天亦有。花期到来时,朵朵花苞都放下了矜持,争先恐后的盛放着。
蜀葵,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呈心脏形,花朵艳丽,因原产于中国四川,故名“蜀葵”。
那盛放中的蜀葵花,乍看去姹紫嫣红一片,细细看却,今日之花与昨日之花却如此分明。看那花经历了这一夜塞外的风,已然摇摇欲坠,花瓣褶皱。花之将落,人又如何?岑参心中怀念起,那曾经倾国倾城的美人,将逝去之时,是否也如昨日之花一般容颜憔悴?
相传,蜀葵花神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据史料记载,李夫人是汉武帝毕生挚爱,在她去世后,武帝曾作《落叶哀蝉曲》一词,怀念之声悲切:“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这位如蜀葵花般美好的女子出身寒微,是宫廷乐师李延年的妹妹。李延年曾为她作了一首很有名的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倾国倾城这个词就是由此而来。李氏能歌善舞、风华绝代,一路受封为夫人,宠冠后宫。然而好久不唱,不久后,李夫人就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她病倒后,汉武帝时常前去探望,她却始终背对着武帝,直到临死前仍以薄纱覆面,坚决不让武帝见到自己的样子。这一切只是希望自己在汉武帝的心中永远是年轻貌美、翩若惊鸿的样子,而不是被疾病缠身后的容颜憔悴。
这世间最美好的,莫过于未得到和已失去,让人牵肠挂肚,丝毫不能忘怀。
于汉武帝来说,至死不肯相见的李夫人即是未得到,又是已失去,于是心心念念,甚至在李夫人死去七八年后所作的《秋风辞》中,依然“怀佳人兮不敢忘”。她成为他心头的一颗朱砂痣,在后宫三千佳丽云集的热闹中,依然让他觉得寂寞、孤独,只因,再也见不到她了。为此一向不信方术的汉武帝竟然曾数次传召方士前来为李夫人招魂,只为再见一次那如花容颜,用情之深,可想而知。
对着将残之花,自然想到红颜不再。数百年之后的曹雪芹,借着林黛玉的口说的最好:“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谢之时,残红满地,还有闺中痴女如黛玉着,和着笤帚小锄,提着绢袋,一一径扫,为残红建一个香塚——这简直是精致美好到极致的事了。可是,他日贾府骤生变故,又有谁能如此细心地为黛玉垒成如斯香塚呢。也难怪《葬花吟》字字血泪,黛玉泣不成声依然念道:“愿奴胁下生双翼,随风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虽无闺中女儿那般纤细,岑参这看似魁梧的汉子,心中也是那样的柔软。在花前站了这样久,他看着那日渐枯萎的昨日之花,心中感触良多。一阵风吹过,又有片片残红垂落。那不知惜花的洒扫小童,毫不怜惜的扫期落红来,只见那粉紫的花瓣,片刻之前还映着朝阳,此时已沾染上灰黑的尘土,像是要卑微到尘埃里去。他一时间心内大痛,连声疾呼“莫扫落红!”在小童不解的目光里,他弯腰捡起一片花瓣,轻轻地抚平皱褶,卷入袖中。
今日这般珍视这片片落红,不知来日我老之时,又会得谁珍重呢?虽然隔着漫长而遥远的时空,岑参和曹雪芹的心却想通着,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和疑问。“人生不得长少年”,他这样感叹着。可是那些真正的少年人,又如何听得进去,如何听得懂。
在东方,蜀葵花有李夫人这样的花神为伴,而在西方,蜀葵花的花语是“梦”。
大抵,人对万物的感知是相通的,这大朵大朵锦绣斑斓的花,一如我们长久以往不敢忘却的梦一般,在青春里盛开,在青春里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