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第 13 章 ...
-
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赏析:
类似爱情
人生匆匆数十载,如蜉蝣之于天地,不过转瞬间。世事如此凉薄,唯有那不变的情感温暖着人心。
晒着冬日的暖阳,暖暖的午后,读到这首《春梦》,不禁惊叹,这首诗竟是岑参所作!诗中一扫往日的豪壮,显得这样脉脉温情。
思来想去,难怪如此,江南的柔媚,会勾起人心底最柔软的的一块,让人不由自主的就深陷了进去。
江南,是多少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多情如白居易,也在面对着江南的莺莺燕燕时赞赏一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是烟雨蒙蒙的窄巷,是戴望舒日思夜想的那个如“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撑着油纸伞,哀怨又彷徨的走过,“冷漠、凄清,又惆怅。”
江南,是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中,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郑愁予达达的马蹄声,犯下的美丽的错误……
江南,让多少人心底泛起层层涟漪,不经意间,就想到天荒地老。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洞房花烛夜,春风都吹的这样轻柔。春意绵绵,吹皱一池碧水。昨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对镜梳洗,却遥遥的忆起远在湘江水畔的美人。新婚燕尔未久,他就离开了美人远行。她远在湘江水畔,想见却不能相见。“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枕上春梦了无痕。也只有在这无边的春梦中,我才如同插上翅膀,片刻之间行尽这江南数千里路,来到她的身旁,与她执手相依。
诗篇写得如此香艳婉转,勾勒出一副迷离梦幻的场景,透过那烟云氤氲的春日细雨,甚至能看到,岑参眼中快要滴出水来的柔情。
可是,这柔情,却不是爱情,它是写给类似爱情的,友情。
这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以男女之间的爱恋关系来比喻非男女关系。最开始是用来比喻君臣关系,后来逐渐引申为比喻友情之意,大抵是因为古时的诗人多为男性,终日纠结于男女之情似有不妥,而这些微妙的关系,如同爱情一般,互相猜测、揣摩对方的心思,稍不留神,便有“多情还被无情恼”的局面吧。
这种传统最早出自于屈原的离骚。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大不相同,风物也多不相同,楚国人的感情多炽热、直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流传下来的楚辞中窥见一斑。在经济文化条件及其不发达的远古时期,人们把一切未知的现象都归结为神灵意志的体现,因而祭祀神灵是古代人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不同于中原祭祀的庄严肃穆,楚国人在祭祀时总是把神灵想象成为自己的情人,祭祀的过程就像是与神灵谈恋爱的过程一样,如《九歌》这一纪录祭祀活动的楚辞中可以看出,就是一篇篇真挚的爱情告白。楚国人对待神灵的这种方式也延续到君臣关系上,因为古代时候人们认为,皇帝的任命是由神灵来决定的,既然祭祀者与神灵是一种恋爱关系,那么以此类推,大臣和君王也是一种恋爱关系。这一关系的描写集中体现于离骚之中,如果不了解背景,单纯从字面上阅读离骚,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女子被抛弃后的烦闷,结合这一特定的文化背景,才能从中体会到离骚的深意,屈原以香草美人来自比,寓意君臣关系的和谐与破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以男女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这一传统为后世文人沿袭,并不断地引申为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等,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有的传统。
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再来谈谈这首诗,更能体会到其中隐含的深意,那远隔数千里之外的人,那隔着湘江水让我无比挂念的人,哪里是什么美人,他其实是我最亲密的挚友啊。我与他之间的感情,并不是什么山崩地裂乃敢与君绝的爱情,但这相思之意是相通的,远隔千里难通音讯,我是多么渴望能片刻行尽数千里,赶去江南见他一面,把酒言欢啊。
大抵一段真挚的感情,无论友情还是爱情抑或其他,都让人相思寸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