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乱弹 ...
-
七十年代究竟是怎样一个怎样的时间或者空间概念,我不知道;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也可以说与那个时代完全没有交集。
时间上的线性向度必然导出后头的年代,就像这本书的腰封上写的:「八十年代开花,九十年代结果,什么事都酝酿于七十年代。」
于是乎,有因有果,果又成因,还是很好奇那是怎样一个时代。
上中学的时候,最烦的就是历史课本上的现当代史,现在的教材不知道变了没有,当年读的教材,凭记忆,在初中有世界史、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三部份,皆为十六开本,比例最大的是最近的一个部份;高中的世界史是两册,中国现当代史两册,皆为十六开本;古代史一小册,三十二开本,仍旧是现当代部份最吃重——无论是老师讲课还是考试,这部份都压过其他。古今中外,古和外都是花边,中和今才是重点。
我当年最喜欢古代史,于是那本小册子基本上整本能够背下来,当然,是为了考试的那种背诵,还自己整理出这本书中的几条线索,包括重大的朝代更迭、帝王继位,疆界的扩展变化,文化上的成就,生产工具的革新等等——现在回头想想自己的整理是建立怎样的一个基础之上呢?是那本教材。教材还是「唯物史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样的知道下写出来的。还有呢?那就是一本书都是泱泱大国,五千年历史,我思想阴暗消极,烛照幽微不敢说,打着灯笼也找不到一个死角。
各有各的立场,于是史书也有立场,何况是用于教育的史书。
后来更喜欢看野史——无论是正是野都是演绎,于我,看了也只是纯粹图个乐子,所以我是读中文的。
我认准了一条,会读书和会考试是两回事,永远是两回事。
上大学时,记得很清楚,有个人文社科的老师说过:真正的历史真相是最大的一个圆;这个圈里有一个比较小的圆,是被书写下来的历史;再往里头还有一个圆,那就是我们可见的历史——这位老师是读历史出身的,他说历史越读越郁闷。
况且我也从来不觉得中国现在的历史教材就是真正的历史了。
在看到《七十年代》的广告时,一下子就想起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了,三联二零零六年出版的——和一些书一样,大陆一个版,大陆之外一个版。我只看了三联本的,从网上可见的两书封面来看至少是少了一篇,而三联本的序或跋里好像也有类似的说明。
牛津出版社出过章诒和的《伶人往事》、《最后的贵族》(即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往事并不如烟》)、《顺长江,水流残月》三本,后两本我看的就是牛津版,头一本只看过湖南文艺的。另百度百科词条上说,二零零五年章诒和主编了《往事并不如烟》系列。看到相关书评,大意《伶人往事》和《往事并不如烟》因出版地不同而有不同,我未比较过,不知。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我是对比过得,确实有删节,看阉本和全本,能给出的,只是无语。夏志清所着之《新文学的传统》在内地的版本可以看到有很多框框。
《七十年代》给出的时空于我,非常陌生。
我不知道大学的历史专业是怎么写这一段的——我念的那所学校并没有历史专业。
我是中文系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四个学分一学期,用的教材是高教版,袁行霈主编,共四册,课程四个学期,先秦诸子百家及两汉为一段,魏晋南北朝一段,唐宋一段,元明清一段——仍旧是遵从政治上朝代更迭的断代方式。近代文学史三个学分一学期,分两学期,上下两册,用的是高教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上册,好像晚我们一级的用的是北大出版社出版,钱理群、温儒敏和吴福辉着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现当代一学年,三个学分一学期,用的教材是北大出版社,洪子诚着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因知道有「北洪南陈」一说,当时一起看的还有复旦大学出版社,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学下来,好像不是学文学,而是学政治,和高中学历史一个样子——或者文学史划分断代的方法并不应该是政治上的方法,只是似乎也找不出更好的方法。上学的时候几个老师都提到断代的问题,只是谁也没办法解决。
只在唐宋一段,讲授这段的教授将唐宋文学史各分为六个部份,并不是按照唐朝初盛中晚的划分方法,也不是唐诗宋词的文体划分方法,至于唐宋的划分则是依照政治上的断代,唐朝文学那一段是必修课,而宋代的则是选修的。
文学史的笔记我至今仍留着,翻翻看看,想想当年,才知道已经不是当年了。
通常中文专业的研究生招生方向有几块:文字学、文艺学、古代文学史、近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等——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不同,主要看教授,有名的教授招生就比较容易。
说回近代及现当代。
先说近代。高教版的两册,从1917至1949为上,下则是从1949到1997——只用了上册,两学期学的就是这一段;我后来看了钱理群的《三十年》,觉得比高教的好得多,高教的大致按照20、30、40年代的小说、散文、戏剧来划分;后者则是按照三个十年分成三编,即1917-1927、1928-1937年6月和1937年7月-1949年9月,每章后头还附有此章年表,用以贯穿的线索除了时间,还有思潮运动、各种文体和重要作家。
再说现当代。在洪子诚的版本中被分为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和下编(80年代以来的文学),书后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年表,除了时间线,其他线索的处理方式和《三十年》类似。陈思和所编撰的则更像是单个作品或代表作家连缀而成的文学史,书后附有当代作家资料,在其绪论中做了明确的阐述,绪论的题目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有兴趣者或可参见。
这些文学史选取的对象也各有不同,只是倾向性看得很清楚,仍有和断代标准一致的倾向:就近代而言,左联的比例很大,而周作人、张爱玲、沉从文、梁实秋、林语堂等的着墨太少;而现当代,尤其是所谓的「二十七年文学」这一概念,二十七年的文学不在文学史里写出来,文学史里写出来因倾向性而变得非常不文学,反倒是后来提出来的一些概念,如「民间叙述」或「隐形书写」,这些东西更靠近「文学」的定义。
近现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最着名的就是钱理群、黄子平和陈平原的「三人谈」——这个谈的人太多了,我不懂,就不插嘴了。
文学史的问题,我觉得有三点,一者是断代的方法,即时间上的问题;二者是选取作者作品的角度;三者就是覆盖面,重新翻看了之前说的这些书,有个疑问,号称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关于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内容非常少,上课的时候老师基本上没涉及到,这是空间上的问题。
文学史,是史,是文学。史之要,史家之精神,我以为在陈寅恪先生所言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钱穆所言之「温情与敬畏」。而文学,能被以此二字表述的、其根本所在、文学之所以被称之为文学的核心,或者是人性的烛照,或者是对社会的关照,或者是对现实的批判,说真善美也好,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也好,可以有「立彻,可以有「视角」,但仍需「独立」,仍需「思想」。我以为一部作品的好坏,并不在雅俗,也不是畅销与否,只是好坏,文字是一个最为根本的标准。再细想,什么算是好的文字?我觉得是灵性和准确都是关键。我个人偏向于精准的文字,简明扼要又直戳要害,需要有灵性——就是符合「人人心中有而人人笔下无」的文字,神性也好、鬼气也罢,终究是人又不能太像人。
或者换一种方式,具体一部作品的好坏比起说怎样的作品是好是坏容易得多,就像评论经典比定出经典的理论、并拿着一二三四去套文本更准确。
回来说《七十年代》。我原本瞭解那段时间,主要依靠的就是文学史上的记录,原以为可以管窥洪荒,没想到实际是偏听偏信——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当年学得非常起劲、被言之凿凿的东西有些竟是荒唐,比如不存在的「白洋淀派」,基本上所有的现当代文学史都有提及,且算是吃重的篇幅,还有专人专文研究之。文学史或者只是文学的角度,如是角度写来不是偏颇,偏颇的是在文学的角度里产生了偏颇。
《七十年代》主要的作者大部份也是所谓的文艺工作者,作家、画家、诗人、教授,他们写下的东西比文学史全面,不过仍不是那个时代——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时代,还是千人千说,也像上头说的历史,可见的永远只是很小的一部份罢了。
有一个概念叫「沉默的大多数」——大多数是沉默的,这一点无可非议,不过大多数从来不代表一定正确。
我总相信「真理」不一定在谁手里,如果因为在谁手里那而成为「真理」的,那只能是伪真理。
无论是《八十年代访谈录》,还是《七十年代》,里头的人物大抵是同一时代的,我看了后者每篇前面所附的作者简介,大多是在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七十年代的他们在二十岁左右,算起来,现在的他们在五六十岁左右——书里有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希望这书能出成一个系列。我倒很希望能看到这个系列。
转念一想,要是在我五六十岁的时候,有人出这么一本书,写我二三十岁时的同龄人、或者所发生的事情,那会是怎么个样子?
看过一个段子,说,唐诗宋词元曲,那现在有什么?现在有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