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马场惊魂 ...

  •   王宫的书局光线一向不太好。高高的暗青色书架一排一排立着,间隔不宽,阴沉的影子吞噬了行走于其中的人形,宛如一副怪兽张开的巨盆大口。味道也是沉旧湿洼的,像是积压了多年的书本遇潮发霉,抑或是灰尘飘落苔草的凉凉略呛。
      “燕先生。”
      倚窗而立的老者微微回过头来:“小王子。”
      老者身材瘦高,额上有三道深深的皱纹,颌下蓄着花白长须,神态清癯,如高林隐士。
      拓跋珪恭恭敬敬地朝他一揖:“先生似有心事?”
      燕凤捻着长须,负手道:“今日是一个,呃……旧友的周年。”
      拓跋珪默默退到一旁。他有一种感觉,此刻老人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的听众。
      “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这句话,你可听过?”老人慢慢出声了。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苍老的脸上,时间有如静止。
      “世人皆道陈郡谢氏诗酒风流,雅爱清谈;寒门王猛扪虱说天下,权倾北方,只可惜风云尚未际会,斯人就已仙去了。”
      “先生原来与王猛相识。”
      “不,我从未与之谋面。”
      “那您说的旧友周年——”
      “你已经知道我祭的是谁了。”燕凤淡淡一笑,“中原人有句古话:朋友相交,贵在交心。虽然从来没有碰过面、说过半句话,不过察其作为,观其治绩,老夫神交已久,不得不佩服。”
      “燕先生过谦了。”
      “非也。王猛以布衣出身,如无能则不能当上异族宰相;又以秀才身份带兵,六万军队即平三十万燕国铁骑,上下无不咸服;战后开荒屯田,用典执法,文治武功,均功成赫赫。悲哉天纵英才,辞世竟如此之匆匆!”
      拓跋珪想起自己曾见的一幕幕,道:“遇上苻坚,他是幸运的。”
      燕凤感慨:“为支持王猛而斩杀重臣樊世,又处死太后亲弟,且一年之内接连五次擢升,秦王之知人信人,青史难见。”
      拓跋珪道:“可是我不喜欢他。”
      燕凤一笑,并没有追问原因,只道:“不喜欢他亦能看到他的优点,小王子要保持这份心境。”
      拓跋珪点点头,隔一会儿问:“王猛死了,那句话里的谢安——真是大家所指望的么?”
      “名门高士,偏居江南,领会不了北方故土已经浸透了多少杀伐,民生累苦。桓温一去,所谓北伐,更是无望。”
      “‘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应骂名千载。’——桓温一世枭雄,却没做到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
      “若把王猛比诸葛,桓温当比曹操。没做到前者,是因为他有野心;没做到后者,是因为他太善良。”
      拓跋珪微微一笑:“先生所评,甚为新奇。”
      燕凤道:“我一直认为,最终统一天下的,是北方而不是南方——不是因为南方不好,反而是它太好之故。”
      “请先生明教。”
      “认识小王子两年,小王子可否告诉老夫,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怎么讲起这个,拓跋珪心道。不过仍答:“不瞒先生,我胸无大志,不过以后好吃好喝,平安顺遂罢了。”
      “这便是环境太好的缘故。一旦处在安逸富贵之乡,人们往往容易失去上进之心,乐于现状,或是只注意自己的小圈子,为了眼前分毫利益而罔顾大局。当然,我乃指晋朝,对于小王子来说,本性淡泊是不错的。”
      拓跋珪一时不知他是褒是贬,只好笑笑。
      燕凤又道:“听小王子刚才所说,苻、王、桓、谢四人之中,偏向桓温似多一些。”
      拓跋珪赧颜:“这四人无一不是当世奇才,各具特色,岂是我能妄评。只是听人谈论桓温,觉此人至情至性,不免添一层亲近之意。”
      其实听得少,全为以前见过,却是不能对燕凤说的了。
      燕凤心有疑问,但不查究。
      拓跋珪问:“先生看好北方,恕我冒昧,如今北方最强乃秦,先生为何——?”
      燕凤睐睐眼,显出些老小孩的顽态来:“我跟你一样啊。”
      “诶?”
      “就是——不喜欢苻坚嘛!”
      “唔?”
      “再说,如今最强,并不代表以后也最强,你看当年的后赵、不可一世的石勒石虎……所以小王子,要笑到最后,决非易事啊。”
      拓跋珪见他并不正面回答自己问题,便顺着道:“兴国亡国,弹指一瞬,上位者最该注意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真说起来就复杂了,但总归一点是不变的: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塞外民族,尤其如此。”
      拓跋珪反复咀嚼这句话,忽尔一笑:“先生当初谏言代王置百官、设书局,其用意是否亦如是?”
      “哈哈,”燕凤抑不住爽利大笑:“好头脑,好头脑!”
      “先生对代有希望吗?”作为小孩子,他不妨问得直接。
      燕凤的眼神一下子锐利起来,拓跋珪被看得浑身不自在之际,老人移开了视线:“愿吾有生之年,得见中华一统。”
      语调用得极低,很久很久以后,拓跋珪回想起来,才清楚这句话里包含了多少沧桑与期盼。

      回程到殿内,屁股没坐热,拓跋仪进来:“哥,今天难得天气好,我们去骑马吧。”
      拓跋珪心笑这阵天气日日不错,哪来“难得”二字?这小子刚学会骑马,就迫不及待想练练身手了。
      宫中有一片专门的跑场,大得离谱。拓跋仪坐在一匹性子温驯的小马上,姿态倒甚是有模有样。
      拓跋珪靠在栅栏旁,拓跋仪驶过来:“哥,你也一起骑嘛,又不是不会。”
      一边驯马师傅们也道:“是啊,王子好久没来这儿遛马了……”
      “有一匹套得不错的马,王子要不要试试?”
      在一片七嘴八舌中,拓跋珪终于上了一匹他们力荐的好马。不似拓跋仪满场乱奔,他放任马儿信步慢行。
      果然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草浪一波拱一波,密密稠稠,在阳光下极有层次感。
      他深深地呼吸着新鲜空气。
      忽然之间,一声嘶鸣昂然响起。
      他看见拓跋仪的马人立起来……
      马的前面不远是支起来草搭着的几个高高叉栅……
      他一夹马腹,狂叫:“拦住它!拦住它!”
      两匹快马从他后面追上去了。
      “千万拦住它——”他呼喝着,□□所谓的“好马”不知受惊了还是怎么的,居然原地打起转来,死活不再往前一步。
      拓跋珪正要强力勒转马嚼子,第三匹马停在他跟前,马上男人挽过他马缰:“请先不要动。”他的手指线条流畅之极,也有力之极,马儿踢踏了几下后,竟乖乖服了软。拓跋珪发觉这个男人很年轻,两根剑眉划向额鬓,有股子冷厉的味道。
      先前的两匹马终于在那匹小马要不知死活冲向叉栅前笼住了它,拓跋仪低头死劲抱着马的脖子,看来有惊无险。拓跋珪吁了口长气。
      陌生男人也瞅了一眼,淡淡道:“没事了。”然后放开丝缰,扬鞭而去。

      拓跋珪一向很少动怒,这次却训足弟弟一下午,直训得拓跋仪从撒娇到耍赖到沉默直至白了脸。
      拓跋珪事后也不明白自己这次为什么会如此气急,拓跋仪吊在马背上随时会坠下来的模样仿佛施了咒,不断在他脑海中翻滚,有种久远的熟悉的疼痛。
      是什么时候见过一幅似曾相识的场景呢?不是凤皇,凤皇的点滴他都清楚的记得,可是再远就没有谁了,从开始到现在,自己的记忆很完整……但为什么这种近乎恐惧的担忧这么明显,有一个人,浑身宝光流转,笑嘻嘻地对他说:“看好喽,我只要跳下去、它接住我,以后连你都要听我的喽!”
      不要跳,不要跳……
      “王子,给您摆些吃食上来吧。”一个宫婢伶俐地道。
      他一瞬惊醒,抬首看看外边,已经黑天了。他点点头,刚张口想唤阿仪一起吃,才记起今晚还是不见的好,没得安慰反而被训一顿,他怕也憋屈得慌。这么想着,张口唤过一个侍卫:“去看看二王子在做什么,若在房里,嘱他吃些东西;若在外面,游荡够了便护他回来,顺他的意思做。”
      “是。”
      几盘肉制品与奶制品端呈上来,他捡起一块酥饼掰了一半,忽拔高嗓门道:“屋子里的人都听着,倘代王询问起来,便说去马场是我一个人的主意,记住了吗?”
      “记住了!”
      事实证明他想到的同时也想岔了。什翼犍得知马场受惊一事后,并未把他俩唤过去教训一顿,反而安排了一名最杰出的马术师傅从此天天带着他们上马场。他自己倒罢,拓跋仪却显然吃不消,偏生还跟他赌气,每日无精打采咬牙硬挺,让他琢磨着是不是该拉下脸来去哄哄他,毕竟二弟也止四岁。
      扭扭捏捏过了几天,他从马术师傅的嘴里探出当日拉他缰绳的年轻人姓翟名辽,丁零人,一杆虎叉使得出神入化。
      “他的马骑得比我还好哇!”马术师傅这么说着。
      拓跋珪放矮身体试图侧翻到马侧,视线颠倒中远远看见几骑如烟驰过,领先的是拓跋翰。
      难道访到好药了?他思忖着,上月爷爷突然腿脚麻木,几个儿子争先恐后的请巫医、寻灵药,个个巴不得代替老父受罪的样子——只是效果却不太大,爷爷现在即使拄杖,也难走出几步远。
      嗯,晚上再去梁眷那儿支两招。

      议事房内气氛肃重。
      北部大人叔孙普洛奏道:“此次秦王苻坚以幽州刺史苻融为北讨大都督,统兵十万;同时遣镇军将军邓羌、前禁将军张蚝等东出和龙、西出上郡,各率步骑十万,共分三路而来。我白部、独孤部接连大败,望代王定夺。”
      什翼犍阴沉着脸:“是刘卫辰那小崽子带的路是吧?”
      叔孙普洛低头答是。
      什翼犍猛捶一下几案:“不族灭此部,实不能平我心头之恨!”
      拓跋翰上前:“父王,儿子愿意领兵出战。”
      什翼犍摆了摆手:“苻融邓羌,皆非易与之辈……刘库仁现在在哪里?”
      “南部大人目前退守云中,继续抵抗秦军。”叔孙普洛答。
      “……将所有部落集合起来,大约可再抽十万骑兵。也罢,我便率这十万健儿,与秦军一决生死!”
      “父王,”拓跋翰跪下:“父王身体不适,还是由儿子代您出征吧!”
      什翼犍摸摸自己麻痹的两腿,再看看拓跋翰恳切的神色,长叹一声:“邓、张二人素有‘万人敌’之称,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若是平时,以你之勇武,为父必不拦你。如今此战关系重大,你可要想清楚了。”
      拓跋翰朗声道:“作为儿子只盼能替父亲分忧,作为世子只求能打败敌人护我部族,恳请父王成全。”
      叔孙普洛听着连连点头:“既然世子心意拳拳,代王就准了他吧。南部大人有智有谋,让他辅佐世子,也许有一拼之力。”
      什翼犍素来尊重叔孙普洛的意见,想想自己被病痛缠身,行动不便,终于点头应允。
      一场大战即将展开。

      夏季已过,秋季到来。草原上的草开始枯黄,形成一种半青半绿的景色。
      过了草原,是一些呈线向排列的山墩,然后是生着矮树丛的沙丘,有一条河缓缓流过,最后延伸到一个叫做石子岭的山脉。
      代军刚过草原时就发现了秦军设在岭上的高高的瞭望台,于是他们停了下来,在原野上安营扎寨。
      刘库仁年近五旬,长相是典型的匈奴人长相:深目、高鼻、蜷须,体格甚为雄伟。他对拓跋翰道:“我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更兼日夜行军,人惫马乏,不宜速战。为迷惑敌计,咱们日间不如多扎些假人立于野外,待到黑夜,再分燃篝火,使人以为我军数众,一俟休整完毕,我方气足,驱彼哨望,趁其混乱而袭之,可胜。”
      拓跋翰曰善。
      刘库仁又道:“代王身体可好些啦?”
      拓跋翰擦着鏳亮的箭头,仔细观察上面细小的倒刺:“比春末刚受寒那会儿稍好,来时正练习走路呢。”
      刘库仁道:“听闻世子日夜服侍左右,大神有灵,定会好转的。”
      拓跋翰笑笑不语。
      一个青年掀帐进来,见到拓跋翰,礼道:“世子,父亲大人。”
      拓跋翰凝目一瞧:“这位是——”
      刘库仁呵呵一笑:“犬儿刘显,几年前部落大会上带他谒见过诸部首领,不知世子可否还有印象。”
      拓跋翰观来人身材高挑,面目英俊,一时觉得颇为面熟,又觑到他腰间一把带鞘长刀,顿时想起来:“就是那个连败数人的少年勇士,是也不是?”
      刘显微笑:“世子记性真好。”
      拓跋翰听他承认,心头大乐:“好哇!谁道只有前秦猛将如云?我们代国也虎将集聚!对了,你那把刀——叫‘阴山錾’,对吧?”
      “正是,据说很多年前由代王赐给父亲大人。”
      刘库仁点头:“确实如此。当年我们独孤部投归代王,代王将这把与‘燕山脊’齐名的利器赐与我们,以示嘉赏。”
      “‘燕山脊’又据于何人之手?”
      “早年一直为燕国国君所有,燕灭后,不晓得是否还在慕容暐手中。”
      拓跋翰马上联想到自身处境,他无声轻叹,面容不改道:“来,让我仔细看看这把刀。”
      刘显依言解下,双手呈上。
      刀呈弯月形,铜制的鞘面上刻着云纹及火纹,略略抽开,一道寒光沁入人眼。
      “果然好刀。”手一挽,送刀回鞘,他戏道:“若持此刀与张蚝比,有几分胜算?”
      刘显答:“张蚝力大无穷,曾拖牛倒着走,与之单斗,机会七成。”
      “哦?”拓跋翰眼睛一亮:“那邓羌呢?”
      “廉颇老矣,六成。”
      拓跋翰拍席而起:“年轻人,你可知中原人有句古话:话不可太满,满则难圆?”
      刘显不急不徐答:“丈夫不轻口,出口必千金。”
      “既如此,为何不曾听过雄功伟名?”
      刘显勾唇:“世子见笑,我一直以为,预先谋筹比一味砍杀更加重要。”
      “啊呀呀,”拓跋翰朝刘库仁大笑:“你这儿子,倒有三分像中原人呢!”
      刘库仁有模有样的行了个中原的拱手礼,道:“代王自定都以来,大力提倡向汉人学习,又封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可见颇有成效啊!”
      拓跋翰点头称确实如此,又道:“我带来一名骁将,介绍与你们认识——翟辽!”

      ******************************************************
      PS:秦国伐代的主将应该是苻坚的另一个兄弟苻洛而非苻融,因为苻洛先前没出现过,我也懒得写了,为方便计,就用苻融代替。筒子们见谅。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1章 马场惊魂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