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开封怪病 ...

  •   第八章开封怪病
      开封雪后,茫茫白雪铺在亭台楼阁上,撒在院落中,天地之间皓然一色,呈现出一个晶莹透剔的世界。

      骤雪初霁,冬日里的太阳显得格外地清晰,格外地耀眼。

      此刻陈家的轿夫走进曲折幽深的大巷口,熟门熟路地将轿子停在梦溪医馆门口。翠羽欢喜着将沈梦溪扶下轿,孟嬷嬷递来一个铜质的汤婆子,夏东则弓着腰,为她披上一件白色貂皮裘衣。

      天气苦寒,大户人家患病的人也多了起来。北宋人的身体素质实在是不怎么样,那些关在内宅中的女眷更是单薄,身子和瓷娃娃一样脆弱。到医馆来请医的人越来越多,她分身乏术的时候,还不得不推掉一些。

      “音姐姐,孟嬷嬷已将饭菜备好,你快来啊。”十四岁的王旭辰招呼道。

      清音摸了摸弟弟的头,将他搂在怀里。

      “今日夫子教了些什么?”旭辰的功课她再忙也是要问的,他可是王家最大的希望。科举取士,是目前唯一一条通向朝堂的道路。

      “教的是孟子。”旭辰摇着小脑袋背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由于家学渊源,她这个小弟,书读的是极好的。如能进云鼎书院,前途无可限量。只是她能耐有限,还没能说服一位愿意写推荐书的大人。

      “我若是回的晚了,你先吃饭就是。”弟弟正值十四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天气又冷,饿着肚子可不行。

      “夫子教导百善孝为先,如今爹娘都去了,长姐如母,我自然是要等姐姐回来一起吃饭的。”

      王旭辰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孝心,清音听着心里甚感宽慰。王旭辰虽衣食无忧,却也是个可怜的孩子,十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十三岁连姐姐都死了。自己占着他姐姐的身子得以重生,又幸而得到了全部记忆,若是因为自己没有本事,埋没了他,死后在阴曹地府中还有什么脸去见王家人。清音想到这里,觉得压力很大。

      ***************************************************
      吃过晚饭,王清音用药水泡着脚,手中翻着一本医书。

      夏东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一脸愁容地说:“掌柜的,赵太丞家联合开封城内数十家医馆,断了咱们进药材的门路。”店内的药材只能顶三到四日,今日他跑了八家药铺,没有一家愿意卖药材给他。他塞了一两银子给刘家药铺伙计,才打听到,原来是这阵子,掌柜的出了名,开封城内的女眷点名找她看病,其他医馆的生意淡了许多,于是各家的掌柜一合计,采取断药的方法挫挫梦溪医馆的锐气。

      枪打出头鸟,清音这阵子隐隐觉得各家医馆对她的态度发生了质的转变。她初开医馆时,各家掌柜等着看笑话,她的存在是无所谓的,如今她医馆经营的红火,抢了他们的生意,他们立马就坐不住了。在任何地方做生意,做得好了,总得找个后台的,否则,再有竞争力也开不下去。

      清音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她对夏东说:“明日你到洛阳,找东城最大药坊姓卫的掌柜,他自会供药给咱们。”见招拆招,只是缓兵之计,强而有力的后台,才是她急需的,只是一时间,到哪里去找靠得住的人呢。

      “这卫家可是有名的皇商啊,怎会...”

      清音解释说:“卫家是徐夫人的娘家,这点忙总归要帮的。”

      “那是。”掌柜治好了徐夫人失眠和心绞痛的痼疾,是徐家的大红人,供药这点区区小事,自然不在话下。

      “开封城里可还有别的消息?”

      “前几日,城西和城南的居民突发一种怪病,患者不但浑身无力,干一点重活就晕厥,严重的还吐血吐个不停。”

      “竟有这等事。”

      “这病还会传染。有的人家,全家发病,又没钱请大夫,那个凄惨就不用说了。”

      “找到医治方法没有?”

      “没有,不但没得治,连病因都找不到。开封城里有名望的大夫都去瞧了,没瞧出什么来。”

      “可有人死了?”

      “死倒是没死,还不如死了好,活着白受罪。这病已经惊动了官府,将这些病患,都隔离起来,赶到城西一座荒废已久的道馆里去。不过,也不顶用,陆陆续续还是有人犯病,以至于道观都装不下了。那道观啊如今和地狱一般,几百人在里头鬼哭狼嚎,那声音,别提多可怕了。”

      “听你这么说,我还真想去看看。”

      “没有官府的文书,是进不去的。如今府尹大人正焦头烂额,急的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天子脚下,圣上怪罪下来,连乌纱帽都保不住。

      清音暗忖,若是治好了这病,找了府尹大人做后台。这开封城,她横着走都不怕了。旭辰到云鼎读书的推荐书也不用愁。只是,疾病凶险,她没有十成的把握。万一失败了,这一家子老老小小可都断送在她手里了。她不能冒这么大的险。

      ***************************************************
      到了第二天,夏东神神秘秘地告诉清音,有一位寺庙的方丈病了,还未报官,若是她想去看,现在就可以去。

      清音立即就答应了。

      金梁桥西南巷有一处叫“宝禅寺”的寺庙,这寺庙地方偏僻,只几间瓦房。寺内门庭冷落,几个在寺庙里侍奉的婆子穿的也是破破烂烂的。清音一眼就看出,“宝禅寺”香火不旺,全靠信仰支撑着。

      那知客僧见了夏东,着急地小跑过来说:“施主,您可来了。方丈眼瞅着就要不行了。您快去看看吧。”

      夏东连忙拉着清音进了寝室,只见白须的方丈躺在床榻上,胸口剧烈地起伏着,喉咙里咕噜了几声,他吃力地支起上身,在痰盂里吐出一口血来。

      这...,不会是肺结核吧。

      肺结核这种难缠的病,现代社会战胜它的历史也只有区区几十年,在医学落后的宋代,根本不可能治愈。

      她认真做好防护措施,近前一看,方丈口唇、四肢震颤,全身抽搐,和肺结核的表现不同。再看那痰盂里装的满满的不明液体,怀疑是胃中的呕吐之物。又摸了摸肺部,不像有积水或肿块,一时间不好下诊断。

      她在脑海中将可疑病症的明显症状过了一遍,方丈的病每个症状都能搭的上边,但细究起来,又都不像。这病,确实诡异。

      有点像瘟疫,瘟疫不外乎伤寒、疟疾、鼠疫、天花等疾病。这些病会让人发烧,咳嗽,忽冷忽热,脱水,而且死亡率极高。在这个年代,都是不治之症。

      “方丈这个样子,已经有好几天了,吃什么吐什么。整天昏昏欲睡,今日更严重了,早上吐了血。”知客僧说。

      “有没有咳嗽和咳痰?方丈是否说过胸闷或者呼吸困难之类的?”

      “都没有。”

      清音看方丈年龄虽大,身体却很结实,又没有发热和盗汗的现象,推测他暂时没有生命危险。

      由于方丈吃什么吐什么,汤药之内的药对他无效。清音采用保守治疗,在他体内注入了自己调配的生理盐水和糖水,慢慢地方丈脸上逐渐有了血色,也不再抽搐。

      接下来不能对症下药,她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多谢女施主,没想到年轻轻轻,医术如此高明。”在知客僧眼里,方丈已是好了许多。

      “方丈患病前,做了什么事?”

      “和往常一样,念经、参禅,并无异样。”

      “可吃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知客僧摆了摆手,说:“没有,清粥小菜,平常都是这么吃的。”

      “可见了特别的人?”

      “也没有,咱这小庙,香客都是周围的邻居,没有外人。”

      疾病是有潜伏期的,有些传染病病人在潜伏期末排出的病原体具有传染性。所以,那些香客并不能摆脱嫌疑。

      “这周围,发病的人多吗?”

      “多,都被官府拉到城西道观去了,那个地方又冷又没有东西吃,还没人照顾。听说昨日死了几个,扔到乱葬岗埋了。大夫,您可千万不要报官,报官的话,方丈就死定了。”

      清音点了点头。心想这知客僧也是有善心的,宁愿冒着自己被感染的危险,也不把方丈扔到一边不管。

      “这庙里有多少人,其余的人可曾发病。”

      “包括侍奉的婆子,一共六个人,都好好的。”

      “你且回忆一下,这患病的人,都是干什么的?”

      “卖香烛的,卖炊饼的还有茶楼伙计,干的活计都不一样。”

      “年龄呢?”

      “老人多一些,年轻人和孩子少。”

      老年人抵抗力差,是疾病首当其冲的对象。

      “有一个人可奇怪了,是丰月茶楼的小伙计,三天前发病,和掌柜的病症一个样子。昨天我看到他,又能下床走动了,还能干活。饭也吃的下,除了脸色惨白一些,和平常人没两样。”

      难道是这位小伙计身体里产生抗体了?总有一些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人。

      “他在哪儿,你赶紧带我过去。”

      “两位施主,请往这边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