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自殇 。重生 ...
-
从新生书画大赛的决赛现场回来,莫名地有些哀伤。我是作为工作人员,作为督场去的。看着赛场上选手们尽情地泼墨写意,听着他们笔走龙蛇地挥洒激情,我有种心酸的感觉。尤其是看到画国画的选手们――他们在宣纸上创造生命,在笔端绽放生机的时候,我,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观看,用他们的眼睛去透视整个画中的世界。
静默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些东西已经再次从心底发芽,那潜伏在心底被尘埃掩盖已久的东西在这明媚而阴冷的初冬的早晨,在次张开了双翼如褪壳的蝉,高鸣着飞向天际。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应该画画的,虽然我真正学画的时间并不太长。但我却知道,在画中,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个世界完全由我自己来创造,当我将上面泼满黄,这里将充满麦香;当我将上面撒满绿,这里将充盈青苹果的微酸;当我在上面画上各种颜色,这里便是宇宙的银河。我是这里的主宰,不受任何的羁绊,在这里我可以创造神迹,在这里我可以描绘理想,在这里我可以展望整个世界!
我曾自己摸索过许多类型的画法,如一开始的蜡笔画,铅笔画,到后来的水彩,国画,再到素描,水粉。虽然或许不太专业,可自己沉浸于其间却是其乐无穷的。
我是一个沉迷于“中国风”的狂热分子,许多东西大概只要跟国风或者民风沾边的东西我都会狂爱无比。在我的MP3中还经常会出现民歌京剧采茶之类的,“常人”无法“理解”的歌曲。我还曾经狂热无比地去查找资料,想要自己裁一件汉服(汉朝时的便服),后终因条件所限终于作罢。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缘由,我一直都最爱国画。
无论是细致入微的工笔,还是点到即止的写意,我都陶醉其间。犹记当年的自己,时而研磨名家笔法,时而自己开卷泼香。神聚乎其内,气行乎其间,行冲乎其外。有时屏息而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时大笔如椽,畅快淋漓,一泻千里。腕不动而肘动,纸不动而笔行。赭石蘸水忽而为藤,焦笔着墨骤然成茎。中国画就是如此,就算是不费一色,只用水与墨,无论花鸟鱼虫都可以神似;就算是大军纵横,鸟叫蛙鸣,只需几尺宣纸几笔勾勒,亦可以意到。
我很少画竹,因为那竹子太有气质了。“你画的竹子没有风骨。”我的国画老师说。当时我正在拿着一本画集临摹,听了老师的话我不断地对照画册看,却觉得自己画得和画册上面的原图满像的,正纳闷时,老师说,“那画上的竹子本来就没有什么风骨了,你再临摹,那就已经不是竹子了。并不是你在画技上有什么错误,只是要绘‘岁寒四友’,用的不是技法,而是气质,是风骨!”那时我并不懂,只是大概知道“岁寒四友”都很难画,所以绝少有再画。画的大都是雍容华贵的牡丹,或是高洁纯净的莲花。偶尔也有些田趣,画一画母鸡与小鸡,或者是青菜萝卜什么的。
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用一张旧的习作去参加比赛,原本只是想敷衍一下学校的美术老师,没想到却意外地拣了个全国铜奖回来。当时的我完全沉浸于兴奋与惊讶中,完全没有意识到,我的绘画动机如脱轨的齿轮,从此一点一点地改变。
再后来上了初中,完全沦陷于作业堆中,在数不清的课本和参考书的鞭笞和奴役中,攀爬一座座习题的高峰。原来的兴趣班,早已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假期强化班。至于什么绘画或者陶冶情操的东西,在分数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偶尔的画画便是在大的节日前的海报和xx大赛前的赶稿。绘画在那时不过是一种砝码,以增加自己重量。更甚,有时绘画本身变成为了一种沉重,一种负担。人如同蚂蚁一般肩负着几十倍于己的重担,踽踽而行,肩上的担子像弹簧一般,两头的重物在上面愉快地弹跳着。当负担超过一定的程度时,“啪”一声断掉的:要不就是肩头的扁担,要不就是我们的脊梁。
于是乎,为了那岌岌可危的担子和那疲惫的脊梁,在不知不觉中我已做出了选择:将某些东西遗弃,将某些东西深深的埋藏。
年岁从脊背上碾过,幸得只是短短的十几年,还不足以压弯我的脊背,但我早已不是那个当年围着老师学画的小女孩了。时间将我的身形拔长,见闻将我的脑壳填充。
只是,我并未记得,也未意识到:饮风食露的玉蝉在来到风中轻吟之前,都曾是深埋于九泉之下的。我也并未想到:某些东西是无法封冻或者深埋的,只要时节一到,他就如清蝉一样,蝉蜕而出,展开一对透明的翅膀,震动着,吟唱着,飞向天际。
现在想来,忽然明白了当时国画老师所说的话。要画好“岁寒三友”要用的远不是技法,而是气质。但是老师却说错了一点:当时的我并非是在临摹画册上的竹子,而是在画我自己的竹,只是那竹与画册上的太像罢了。
或许就是在那天早上,或许又是在某个强撑着脊梁咬牙向前的早晨,在不知不觉中,我便已殇逝,坠于深泉之下……
可是当清蝉重出土地的时节到来时,我,又已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