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第十七章 ...

  •   外官内调本已经罕见,从一州长史内调为左相更是从未有过之事。皇帝这一手让刚高兴没多久的郑元忠彻底懵了。这位新任的左相不比前任的张相,不但脾气好,还是个厚道老实之人。历任秦州都督,并州长史,雍州长史,在地方上勤勉爱民。在任并州长史时,曾遇并州大旱。当时并州官仓有官米几十万斛,梁宏准备用来救济灾民,掾吏不敢奉行,扣头请求梁宏等候皇帝的旨意。梁宏却说道:“人不吃饭就会死,哪里有时间上禀?如果牺牲我一人,能够救活数千人的姓名那就太好了。”于是打开州仓放粮救济,皇帝知道这事后自然没有怪罪,反而优诏嘉许他。再后来有人告梁宏收受贿赂,皇帝派人查证发现并没有此事,便要追究诬告人的过错,梁宏得知却反过来替诬告之人求情。
      梁宏一直在外为官,皇帝曾诏他入朝,被他上书推拒,一来二往皇帝便也不勉强他,让他在地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不知皇帝是如何又想起这位老好人,而梁宏竟然一反常态来了长安,郑元忠不免有些惴惴不安。
      要说这梁宏到任左相一职却是本本分分,郑元忠此时已经身兼四十余职,独断专行,任官用人皆出自私心,梁宏却是从不与他起争执,见了面还总是笑眯眯的,派人监视了些时日也未见什么端倪。
      郑元忠是纨绔无赖出身,目光短浅,弄权索贿比刘毅一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偏偏他的弄权只是在朝堂之上陷害忠良,却不能如刘毅一样控制藩将。杜预对无赖出身的郑元忠也是不服,在范阳出言不逊,不知如何传到了郑元忠耳中。郑元忠任宰相前曾有意讨好过杜预,如今见杜预对自己不服,大为恼火,便多次进言皇帝 ,削杜预的军权。皇帝刚开始偏袒杜预,可是之后因为郑家与杜预彻底撕破脸,少了郑贵妃在皇帝枕边为自己吹耳边风,皇帝对杜预也有些疏离。再后来郑元忠又多次上报皇帝说杜预要谋反,这话传到杜预耳中,到更是激起了他的反心。便暗地里招兵买马,做好准备。
      今年的端阳,皇帝诏杜预来洛阳。此时杜预在朝中的同党已经被郑元忠捕杀殆尽,哪里敢来?
      端阳次日凌晨,杜预出蓟城南,检阅了军队,并举行誓师,以讨郑元忠为名,并于军中张榜:“有异议扇动军人者,斩及三族!”
      时任河东节度使的李敢言是杜预的旧部,亦与杜预一同叛乱,三镇号称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挥师南下。
      一场伤及大唐百年国祚的叛乱,开始了。
      盖天下承平岁久,百姓不识兵革。杜预起兵后,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逃或降,或被擒杀。大军一路上所向披靡,进兵迅速,等到皇帝在洛阳接到叛乱的消息时,叛军已经渡过了黄河,进入了河南道境内。
      皇帝仓皇逃回长安,命大将白益鸿留守洛阳,开府库募兵,旬日即募得五万人。永宁七年六月初七,杜预的大军攻克河南道治所陈留,河南节度使高平宛被杀。六月初九,叛军攻陷荥阳,荥阳太守崔贺被杀。杜预留其部将安思远守荥阳,命邵全忠,孙季良,田恒志为前锋,进袭洛阳。途中与白益鸿部战于武牢。白益鸿所率皆为没有经过训练的新兵,而叛军却是训练有素的劲旅,尤其邵全忠,孙季良的军队,多是骁勇善战的骑兵。唐军刚刚列好阵势,就被叛军铁骑所冲垮,大败西逃。白益鸿收集余众拒战于洛阳城东的葵园,又遭惨败。再收兵与叛军战于洛阳上东门内,又败。
      六月十二日,杜预攻馅东都洛阳,叛军自四门入城,纵兵烧杀抢掠。白益鸿率残部与杜预战于都亭驿,再败。退守宣阳门,又败。最后只好率领败兵,自苑西破墙西走,退往陕郡。河南尹宋珣投降叛军,东京留守卢知几拒不投降,惨遭杀害。
      白益鸿退至陕郡后,又往西退守潼关,弘农、临汝、濮阳、济阳和云中等郡又相继陷于叛军之手。
      杜预自五月初六从范阳起兵,到六月十二占领洛阳,仅用三十六天。河北大部分郡县被已被叛军控制,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洛阳失陷的消息传到长安,朝野上下震动。刚刚安顿好的皇帝下诏,准备亲征,令朔方节度使云炜之,河西节度使莫翟,陇右节度使令狐邑率兵勤王。
      皇帝要御驾亲征,最为恐惧的便是郑家人。要知皇帝今年已经五十三岁了,身体又一直不好,如今太子稳坐东宫之位,皇帝没有废长立幼的意思,若是此去出了什么差错,那么太子便会顺势继位,到时郑家必然失势。
      皇帝刚与诸大臣商议完平乱事宜,出了殿便见郑贵妃一身素衣,不施粉黛,不带珠钗,抱着刚刚七个月的彭王跪在麟德殿外,泪流满面。
      “柔儿,你这是做什么?”皇帝看到郑贵妃这样,忙要扶她起来。
      却见郑贵妃一动不动跪着,哭道:“三郎要御驾东征,留我们母子在这。奎儿未满周岁,三郎你这一去,我们母子……”郑贵妃话未说完,又哭了出来。
      皇帝听了这话,不免双眉紧锁。“柔儿是什么意思?”
      “皇上这一走,臣妾在宫中,还能指望谁?怕是到时候要被人……”
      眼看郑贵妃要出言不逊,郑元忠在一旁忙开口道:“皇上,贵妃娘娘这是舍不得您啊!”
      皇帝想了想,叹了口气道:“朕又何尝不知道,柔儿你快起来,只是这军国之事,朕既已开口,就没有收回的道理……”
      郑贵妃却仍不起身。
      皇帝见扶不起来,便对郑元忠说道:“扶你妹妹起来。”
      郑元忠忙道:“皇上,贵妃娘娘这是心病,就是我扶起来,怕是也……”
      “这宫里是怎么了?”却见韩国夫人款款而来。她素来不遵宫中礼节,见了皇帝,简单行了礼。之后听郑元忠说了前因后果,韩国夫人将郑贵妃扶起来,对皇帝说道:“我妹妹珍爱圣上,片刻也不愿与圣上分开,这份心意圣上知道,可圣上却不是真心待我妹妹。”
      韩国夫人接着说道:“彭王年幼,我妹妹希望一家人能长久在一起。况且区区杜预,难道也值得陛下亲征吗?”
      皇帝听了韩国夫人这句话,默然不语。
      却听韩国夫人接着说道:“杜预一届胡杂,今日虽然占了洛阳,却成不了什么气候,他还不配陛下您御驾亲临。圣上有子嗣,太子,齐王都是人中龙凤,如今正是锻炼他们的时候,为何不派他们前去……”
      韩国夫人话未说完,却被郑元忠打断,郑元忠故意生气的说道:“军国大事,阿姊怎能多言!”说完便拉着韩国夫人跪下。
      韩国夫人一改往日无礼的气焰,也忙跟着说道:“妾身失言了,请圣上恕罪。”
      皇帝道:“算了,亲征之事朕会再做考虑。”
      ……
      其实睿宗皇帝提出御驾亲征也不过是脑子一时发热,在郑家人劝谏后也冷静下来。五十多岁的人上战场,不说旁人不放心,就是皇帝自己仔细想想也是心有余悸。
      几日后,皇帝召见了太子与齐王,体弱多病的太子主动请缨,要求出关平乱。
      未几,皇帝的制书便下来,任命太子李承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卢崇祚为副元帅,又在长安募兵,并把在京的边兵及飞骑集中起来,共计五万人,由卢崇祚统率出关平乱。
      李承熙得知太子要出关平乱的消息,有些吃惊。他本以为睿宗皇帝会让齐王出关平乱,而太子会留在长安,与郑家继续相斗。
      在平常人眼中,这位太子以江山为己任,在危难之时匡扶社稷,是个既孝顺又英勇的人。
      而李承熙却不会这么认为,他知道太子必然有什么计划。只是这位太子究竟想做什么?李承熙没有想出来,李承熙的幕僚也想不出来,于是只好静观其变。
      太子出征之日,皇帝在长安城东南的点将台为他践行。齐王与李承熙陪在皇帝身边,一同为太子送行。
      待轮到李承熙向太子敬酒,他特意从地上捏起一小撮黄土放到太子杯中,看着太子轻轻的笑道:“你可一定要回来啊,我在长安等着你。”
      李承熙虽然在笑,但脸上的嘲讽还是显而易见。
      太子自然也察觉到李承熙语气中的不善,他很清楚李承熙一直对自己没什么好意,故而也没有半分的恼怒。
      太子举起酒杯,微笑着说道:“放心,我一定会回来。”
      说完,便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成竹在胸的样子让李承熙着实有些厌恶。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7章 第十七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