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后记 ...
-
我写此文的初衷是希望揣摩经典,在模仿的过程中达到练笔的效果而已。但是写完之后,感伤感叹和震撼却一同涌上心头。
一个看似无力的女子,反而做出男子都怯懦不能之事。山伯志向高远,却又因此时时顾及世情;英台纯真执着,面对重重屏障,却越来越勇敢……
梁祝的遗迹最初被命名为:义妇祝英台墓,却不提梁山伯,我想也因为祝英台的灵性较之梁山伯,则更为出色拔萃,令人绝叹。
然而,虽然山伯在文中地位不如英台,但是英台的最后形象,却又离不开山伯当初的熏陶激励,两人的合体通过英台的拒婚表现出来,也只能从英台身上才能表现出来。
在漏洞百出的封建道德体系中,英台仅凭借着纯真,坚定的否定了个人的所谓家族使命,她拒绝成为士族财权交易的物品,也最终成为冲破环境桎梏的一个英雄楷模。她懂得孝道,也一定有着为人子女的责任感,但是她最后还是无视了这一切——她知道婚嫁的目的是多么无情,以及这个目的的本质是多么地丑陋。
环境的压迫导致人性的扭曲是永恒存在的,无非是我们和梁祝中所有的局外人一样,看不出来,或者是毫无抵抗的勇气罢了。故事还在重复上演,只是结局可悲可恨,没有人再能够站出来,只有《梁祝》——可歌可泣!
此外,尤其需要提出的是,我在写作的过程中虽然是按照电影的脉络延展着故事,但也或加入或渲染了其他几条线索,如蝴蝶、蝴蝶画、琴声、言辞、若虚、雷雨……这些线索明暗交织,共同推进着故事的发展。
尽管我自知笔力不足,没法完美融合,但是我最想交代的一处是,我把梁祝这个神话故事,依照电影的暗示,擅自给现实化了。文中中秋节的那天晚上竟然晴天霹雳,既能解释是上天对苦命鸳鸯将要私定终生的示警,也可以认为是那个自然气候反常的秋天的开始。于是后来,深秋暴雨,大地龟裂,相互印证,都是自然气候反常的表现。
我倾向于解释为:正是自然气候的反常,让英台在祭奠山伯的时候,巧合地遇到了地动使得山伯坟裂,然后她在看到山伯的尸体之后,突然悲恸之至才选择了殉情——她本来应该是决定服从父命的。
所以说,是大自然的反常现象(天哭地裂),偶然、巧合地遇上梁祝,才得以让这个故事成为了最伟大的爱情悲剧,而并非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