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专诸 ...

  •   专诸刺杀吴王僚约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15年左右。

      先就《壮士吟》中郑少秋的表演谈谈个人看法,实在佩服秋官精湛的演技,开篇便将一个忠厚老实,甚至略显愚钝的专诸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对结发妻子的责任与对情人的爱情面前显得犹豫不决,结果伤害了两个爱他的女人。不识愁滋味的青年在经历了种种内心痛苦挣扎,现实的考验与背叛后,已然历练成泰山崩于前而巍然不动的成熟坦然。只是,任你如何绞尽脑汁,面对爱情,谁能做到两全其美,所做的唯有遵从自己的心意,抛却这困顿于俗世的肉身,与所爱之人共赴黄泉。

      原谅我将这部短剧描述成烂俗的言情小说,当年懵懂的自己所能理解的也就这么多。

      再单单从真实的历史来看,专大哥真是个“傻瓜”。别人的家庭内部矛盾关你什么事,这么不乐意好死赖活,一定要去当这被砍成肉饼的角色,该说你什么好呢?

      其实说到专诸,就不能不提伍子胥和公子光(姬光/吴王阖闾),伍子胥的光辉事迹相信人尽皆知,无需小人在此罗嗦,但需要知道的是,公子光提出愿意帮助伍攻打楚国,报父兄之仇的条件就是要将吴王僚除去,以便自己能登上王位。因此,寻找合适的人选刺杀王僚对于此二人是极其重要的。

      选择了专诸,幸或不幸?对于专诸个人,当然是不幸的,只是纵观全局,他的所为只能用“扭转乾坤”来形容!与吴王僚的无能不同,阖闾即位后,吴国逐步强大,居然能将春秋时的强国——楚国,逼至几乎亡国(楚昭王弃郢西奔,伍子胥掘墓鞭尸-东周列国志)若不是申包胥泣于秦庭,借兵将吴军赶出楚国并迎昭王回国,恐怕战国七雄要换名了。

      可以说,伍子胥能完成个人的抱负,阖闾能谱写吴国的霸业(当然后来是他的孙子夫差称霸),专诸的行刺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不知道历史中的专诸是为了什么卷入这场政治变革的中心,自己的生命就真的那么不值得珍惜吗?无论为名、为利,还是为了义,作为后世旁观者的我只是被那抹手持鱼藏剑,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坚定身影而震撼,那一刻毅然决绝的眼神中,一定是清澈得容不下半颗尘埃的。

      也许还有人会说,这个蓄谋已久的计划,并非定要由专诸行刺才能成功。已成定论的历史无法改变,也不能说若不是专诸,行刺一定不成功,只是相信以伍子胥和公子光的智慧,都相信他的能力,甚至甘愿将身家性命托付,单凭这点,专诸实在有万夫莫当之勇。
      (注:要知道,万一失败,伍子胥和公子光二人必死无疑,何况,王僚本就对光心存戒备,行刺之时穿了三层盔甲,真是可怕的鱼藏剑啊!不对,是可怕的专大哥啊ORZ)

      令人惋惜的是,专诸以生命为代价替阖闾取得王位之后,的确使吴国盛极一时,但阖闾的穷兵黩武,残暴不仁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比如仅仅因为女儿的自杀身亡便将修建墓室的无辜工匠、百姓统统封入墓穴陪葬),我们便不难想到,正因为这样的个性,以致其最终被勾践大败,身死战场。我便又在胡思乱想,专诸的死究竟是为吴带来了一位明君?还是可比商纣的暴君?也许吴的百姓根本就不在乎谁是他们的王,又或者谁能称霸中原,只要能过日子,有勇无谋的王僚或许还更好些吧。

      究竟是专诸成全了公子光的野心,还是公子光成全了专诸的名垂青史?又或者两者皆有?

      后世只道阖闾破楚立威,只知伍员报仇雪恨,只叹孙子兵法流传千古,多少威风凛凛,多少志得意满,又有谁想过那些死后不知尸骨何存的吴、楚的将士和百姓是否心甘情愿为各自主人的野心而抛弃生命。毕竟,有多少人能像专诸这样为人所牵挂……

      也许,就应了那句——春秋无义战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专诸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