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面馆 ...

  •   有道是南人喜米,北人喜面。按家乡的规划我大致算个南人,大米平日里吃得最多,一两日不吃就会不舒坦。可若是在早上,我却是决计不吃米的,当初对我这点,母亲尝试过稀饭、蛋炒饭。蛋炒饭太油,午饭、晚饭吃我也不拿它不当正餐。稀饭就更别说了,七八年前,在我还不讨厌早餐吃米时,外婆做的一碗稀饭让我上吐下泻了两天。自那时起我就再也不吃稀饭了,哪怕是晚餐。
      母亲曾为我早饭吃啥感到过忧虑,还好,随后不久我就表现出对面食的喜爱,她也长舒了一口气。
      面这个东西,在我们这儿挺常见的,居民区附近,商业区边缘,到处都有面馆的身影。大概你路过一家“xx小面馆”,走下地下铁道,还没从另一个出口出来,就闻到一阵迷人的香气,那气味特别香,能让人再掂量掂量钱包厚度那种。出了地下铁道,就是一面锦旗,上面有两个人头大小的“面”字。
      再顺着路往前走些,路边都是小饭店。一家紧挨着一家,挤满了整条街。
      每到中午或晚上,小饭店里满满当当的都是人,甚至连店外的空地,也会尽量不影响行人的摆两三张桌上。桌子间的空隙,就够两个苗条的丫头或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经过。店家端着盘子,挪移在喧哗的人群中,声嘶力竭地重复吼着:“这份辣子鸡丁谁点的?”
      聊得正high的人飞快地瞟一眼店家手中的盘子,继续刚才没完的话题。或是激动地挥舞着小票:“诶,是我的!是我的!”直到店家来到他身前才停下。
      小饭店里,面食和套饭、炒菜都是有的。一般面食出来的时候,都不会只有一碗,店家总是一起煮,但面煮得快,也就没人抱怨。面煮好后,通常要撒上些香菜,那面的香味,比其它的都传得远。店家经过的几个还没上菜的人,总会直直地盯着那几碗面,下次再来这家吃饭时,说不定就看见他们对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大吃特吃。白色的烟儿消散在空中,氤氲着,红尘人间的意味就这样出来了。
      不过那些地方我去得不多,离学校不远不近的。我更喜欢距离近的,少走些路,省些麻烦。
      幸好,我家楼下就有一面馆。
      不过最初的时候,我去本是远些的面馆,与我家隔三栋房子。马路边,一棵叫不出名字的却常年墨绿一片的树下有个小房间,不知以前是干什么的,但它在我的记忆中面馆一直把它当灶台使。外面摆了一圈桌上,有张桌上上放着茶壶,漆黑漆黑的,冒着白气儿。
      有人来了,坐下,用不了多久,店家就会拿个白净的小碗(比面碗看上去还白净),倒上琥珀色的茶,小心翼翼的端来。
      这茶肯定不是什么“六安瓜片”、“西湖龙井”、“大红袍”一类,连“明前秀芽”、“普洱”都不算,不知到泡过多少次,但它一定要有。我们这的面调料多,味道大,吃第一口时固然爽,但吃了大半,也会觉得没什么意思,肚子有个六七分饱,食欲小了很多,这时再端起茶来喝一大口,吧嗒吧嗒嘴,突然觉得自己还能征战食场,再去和它杀个三百回合。把筷子一夹,又开吃。吃完后让店家满上,反正这茶成本小,不收费,没什么滋味,但也喝不出问题,店家满脸笑意,提着茶壶就来了,若有时间,不急着付钱,通常再唠嗑几句,熟悉聊社会,聊自己的工作家庭;不熟的聊面的味道,或着看见的新闻。和乐融融。
      后来,楼下多了家面馆,下楼就到,于是我就去那儿吃。这个店家是个女人,孩子比我还大一年级。她做的面味道挺不错,离家也近,人开朗善言辞,于是我就更改了吃面的地方。
      店家的记性很好,在她那儿吃上几次面,她就把你的口味记牢了。再去吃,只要告诉她你要吃面,她看你一眼,笑着打个招呼,然后按你的口味加调料。有时吃客没有零钱,店家找不开,就摆摆手,说没关系,下次再给,所以某些食客有时候付两份的钱也不奇怪,
      吃面的都是附近的人,不知那些人怎么想,总之现在我看那些人大部分挺面善的(小部分是熟人啦)。
      我已经在这家店吃了九年了。
      不知以后还会有多久,但这种烟火人间气,会成为我记忆中轻淡却难忘的一笔墨色。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章 面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