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史记》的诞生 ...
-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30多年,是位博学的学者。司马迁少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20岁以后,他周游南北,考察各地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和人文故事传说,为后来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
天汉三年(前98年)司马迁正想全身心地投入撰写《太史公书》(即《史记》)时,却遭遇了一场飞来横祸。
这年秋天,汉武帝派自己爱妃的哥哥、貮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远征,讨伐匃奴于天山。另派遣汉代名将李广之孙、别将李陵押运辎重。
一次,为牵制敌人,遣李陵率部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四千里至浚稽山,遭遇匃奴骑兵。匃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部。经过八天昼夜奋战,李陵部将士斩杀一万多名匃奴兵。但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孤不敌众。部将韩延年战死,李陵不幸被俘。李陵大呼:“我无面目报陛下!”后来投降匃奴。所部逃回汉营者仅400余人。
此战,李陵与匃奴骑兵对抗,充分发挥了□□远射的作用。以少胜多,战术是成功的。由于力量悬殊,尽管李陵部英勇猛烈的拼搏撕杀,但未能得到汉军的支援接应,造成几乎全军覆灭。
李陵兵败,消息传到长安,满城文武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汉武帝本希望李陵能英勇战死,后来听说他被俘、投降了,非常生气。众文武官员察顔观色、趋炎附势,见武帝震怒,也就跟着附和指责李陵的‘罪行’。
当汉武帝询问太史令的看法时,司马迁一面痛斥满朝官员见风使舵、随机落井下石;一面客观地分析具体战况和李陵平时的表现:他孝敬母亲、诚信朋友、待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恩信爱戴,能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风范。他说:“李陵孤军杀敌,英勇奋战、弹尽粮绝。因缺后援才遭被俘,貮将军是负有责任的。他至所以不死,投降匃奴,一定是要寻找适当机会,再来报答汉室的。”
司马迁直言不諱,为李陵辩护。汉武帝认为是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盛怒之下,将太史令司马迁打入大牢。
该案正好发落到当时酷吏杜周的手中。司马迁忍受了各种残酷的精神和□□的折磨,但他始终都不屈服认罪。他反复地自问:“这是我的罪过吗?作为一个汉室大臣,就不能客观地阐明自己的看法吗?”
不久,汉武帝虽为李陵不能殉节而震怒,但他毕竟是忠良名将后代、又是一员良将。反复思考,觉得司马迁说的也有道理呀。于是,立即令李广利属下的公孙敖带兵去抢回李陵。公孙敖去了,却无功而返。为了开脱自己,报告说:“我们抓捕到一名匃奴兵,他供说李陵在教练单于士兵,以攻打汉军。因此,臣没有完成任务”。这下,汉武帝信以为真,彻底愤怒了。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儿子,灭了李陵三族。並将司马迁处以“腐刑”。这就是史书上说的“李陵事件”。
(几年后,匃奴与汉室和好,汉派使臣去匃奴,李陵向使臣抱怨说:“我为汉将,率步卒五千横扫匃奴,誓死奋战,因孤不敌众而败。我没有负汉室,为什么诛杀我全家?”使者说:“听说你在教习匃奴练兵。”李陵大为委屈,说:“那不是我,是李绪呀!”李绪本是汉朝塞外都尉,后降匃奴。李陵因恨李绪至极,便叫刺客杀了李绪。公元前74年,李陵终老匃奴,一生未参于侵略汉朝的战争。)
“腐刑”又叫“宫刑”,就是阉割掉人的生殖器官。是对人身□□的残酷摧残,精神上是对人格的极大侮辱。
司马迁“每念斯恥,汗未尝不发背沾衣”,“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痛苦至极时,想到自杀,以了了之。
但转念又想起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等古代文人,他们受辱后,反成了愤世自强、激励向上的动力,而取得惊人的成果。顿时,他坚定了信念,充满了力量。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意义是不同的。他没有了愤懑,没有了怨恨。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忍辱生活下去。他深知一个史官的历史责任,他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使命,给后人留下先人历史的足迹。这样,死,才会“重于泰山”。于是,司马迁忍受屈辱,奋笔疾书。
后,遇大赦天下,遂任命他为中书令。
他奋发著述,至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撰写完成了传世千古的伟大著作——《太史公书》(即《史记》)。全书分2 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 列传,共130 篇。达52万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3000多年间的历史。其体例开创了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是我国经典《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形象逼真、语言生动的历史人物。司马迁富有文采的构思,在文学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为离骚”。
司马迁在完成《史记》后两年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