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不争则无尤 ...

  •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历代各家对此句解释颇多,且争论不休。我个人认为留侯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留侯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其一:为韩刺秦;其二:圯下纳履;其三:佐刘定汉;其四:功成求仙。《太史公书》载,张氏五世相韩,会秦灭韩,良弟死不葬,举家财而求壮士,为刺秦事。后果得壮士执大铁锤刺始皇于博浪沙,惜未中。可见张子房对故国韩怀有强烈的感情,且年少气盛胆大敢为。始皇一生遇刺两次,一为荆轲,一为张子房。荆轲历来为后人称颂,有“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句,张子房亦可与荆轲比肩。另,韩在战国后期积弱,秦使远交近攻之策,权重者赂之,不听者刺之,张氏相韩,首当其中。
      圯下纳履是兵家一个典范,苏东坡《留侯论》中认为此事显现了张子房能忍,能忍则能成就一番大事。张子房在圯下得《黄公望书》,潜心学习十年,后果能佐高祖平定天下。楚汉之际,群雄并起,烽火不断,汉王先处劣势,后得天下张子房发挥了莫大的作用,《高祖本纪》中多见“用张良计,得脱”句。汉初人口凋敝,高祖封功臣一百四十一,萧相国侯八千户,独留侯得万户,为其功高。现在各家对“不争无尤”的诟病多是,无为无过,若天下人都持无为的态度,那么,事情也就没人干了,这是不负责任,不可取的态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老子的“不争无尤”只能运用在事成之后,例:范雎与文种。而不是之前,若是在事成之前便“不争无为”,又是哪里来的“尤”?至于为什么以“不争无尤”为极上智慧,则是因为,通常在做成一件事情之后,比如说平定天下,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利益。史家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又有,“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赢百倍,立国家之主赢无数。”而人,无论之前表现得多么明智聪颖,谨慎沉静,在这样的利益面前,很难自持,稍有不慎,便身死而国除了。这个时候,进无益,只能退。
      司马光有言:“汉三杰而已,萧何系狱,韩信蒙诛,子房托于神仙。”汉初定天下以后,高祖在外平定黥布之乱,举国托于萧相国,后高祖归来,有一小民言相国买田宅,即下狱。淮阴侯信先为齐王,迁为楚王,贬为淮阴侯,后以谋反罪死于长乐宫。汉初权力斗争之残酷惨烈,可知矣。张子房的高明之处在于,汉初封侯后便称病不出,闭门谢客,一心求仙。真正退出权力斗争的漩涡,得免祸。但是,知道怎么做是一回事,做到又是一回事。古来在权利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人只在少数。同时代中,汉初功臣武帝年间侯国犹存者,无几矣。有身死无嗣而国除者,有谋逆而国除者,有酎金而国除者。往前推三百年,商鞅在变法大成,孝公将薨时便有友人劝他:“君之危若朝露,归,可以少安,不然,亡可翘足而待。”商君不听,不久遭车裂之刑。商鞅变法时与汉初不同,不可同日而语,历史也不能假如,商君之死不是因为他没及时隐退,隐退也不一定就能免祸,但是盛极时劝退,已经是中国智慧的传统了。
      至于求仙之事是张子房心之所衷,还是保身之法,又不得而知了。张子房晚年不理会朝廷之事,唯一做的一件就是,为吕后出计存太子。如何看待,也未可知。史书中载,张子房状貌若妇人女子,后人怪之。依照老子的理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焉知貌柔之人不能做出一番伟业来?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