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将行 ...

  •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虽已入秋,江南的景致却依旧精致,带着它小家碧玉似的恬静与秀丽,在温润的细雨中从容不迫。太仓县府衙后院的静姝苑里,语书斜靠在窗边的榻上,素手持书卷,面容沉静,神情专注。发上只一支紫玉钗轻挽,浅紫色的家常襦裙与窗外碧绿的翠竹交相辉映,钟灵毓秀,仿佛能凝固成文人笔下优美的仕女图。穿着绣云纹青衣的婢女掀帘而入,未语先笑,规矩行礼后对语书道:“小姐总是这般,一看书就把奴婢们打发出去,难不成连茶水都不要人伺候的吗?”语书闻言起身,随手将手中书卷轻敲在青衣婢女头上,笑着开口:“你这丫头最是聒噪,若留了你在这,哪里还看得了书。”听得此话,丫鬟故作委屈,嘟嘴道:“原来小姐是嫌弃奴婢了?即便是奴婢聒噪了些,冉碧姐姐却是最文静的了,小姐怎么也不叫伺候呢。”语书走到房内书桌旁,放下手中书卷后转身摇摇头道:“罢了,我不过是随口应你一句,你竟准备了一箩筐的话来答我,果真是聒噪,也不知你这性子是怎么长的。”

      “点翠这性子,自然是小姐宠出来的。”两人正说笑着,又有人掀帘而入,笑着接口。语书和点翠闻言,都看向出声处,来人正是点翠口中的冉碧,穿着与点翠同色的绣鸟纹衣裳,手里捧着一个放着山茶花的青瓷托盘,向着语书屈膝行礼后,冉碧将手中的托盘递到语书跟前,“小姐,大少爷去年才移来的山茶,今年就开了呢。”语书看着托盘里的山茶,可能是刚摘的,上面还氤氲着雨水的湿气,却也更显娇艳。伸出手小心地摸了摸花瓣,语书脸上露出几分喜爱的笑意,可还未等笑意漫延开来,她就又收回了手,意兴阑珊地开口“山茶都开了,哥哥怎么还未到家呢。”见语书失了兴致,冉碧将山茶放到一边,劝解道:“小姐,大少爷前几日的家书里不是才说准备启程回家了嘛,想来要不了几日就该到了。”“是啊是啊,我昨日还看到夫人身边的浅秋姐姐带着小丫鬟打扫大少爷的秋爽斋呢。”点翠也迭声说道。

      “好了好了,我也是一时想起罢了。收拾收拾去给母亲请安去罢。”语书话落,冉碧取下搭在荷塘月色双面绣屏风上的素色团蝶百花裙为语书换上,点翠吩咐帘外静立的小丫鬟打来水服侍语书净面洗手,又重新上装过后,语书才带着冉碧往吴夫人的庆安堂而去。

      庆安堂是知县夫人冯氏居住的正房,位于府衙后院的中轴线上,距离语书的静姝阁并不远。语书到庆安堂时,冯氏身边的大丫鬟初夏正带着几个小丫鬟在外间收拾箱笼。看到语书,对身边的小丫鬟交代几句后便迎上前来,笑着道:“这下着雨呢,小姐怎么就过来了。”说着,一边亲手为语书打起帘子,一边略提高声音向内室的冯氏禀道“夫人,小姐来了”。

      冯氏在初夏吩咐小丫鬟时便知晓语书来了,此时正带着金嬷嬷从珠帘后缓步而出,看到语书,不由得露出端庄温柔的笑容,又见冉碧手腕上搭着的织锦披风,知道丫鬟们待女儿上心,满意地点了点头。不等语书施礼,就携着语书的手坐到榻上,带着几分责备和心疼道:“书儿,正下着雨呢,怎么就过来了,受了风寒可怎生是好?”语书搂着冯氏的手臂,语笑嫣然,“母亲放心,不过细雨,女儿穿着木屐,冉碧撑伞,无妨的。”“你素来是个懂事的,母亲并无不放心的,只你体弱,才不免叮嘱几句。”说着,看向语书身后的冉碧,嘱咐几句“平日仔细伺候”的话,冉碧恭声应“是”。

      语书含笑着听母亲的叮咛,打量着已到平日父亲回家的时辰了,却还不见身影,便关心道:“母亲,爹爹今日可是公务繁忙,怎么这般时候还未回来?”冯氏笑道:“不日就要进京述职,你父亲有些公务要安排,早时遣随风来回,说这两日宿在府衙了。”“既如此,母亲还要嘱咐爹爹保重身体才是。”“哪里还要你交代,母亲自然会交代随风几个注意你父亲身体的。”话虽如此,但见女儿体贴,冯氏心里到底是欣慰的。“那女儿今日就在母亲这儿用膳吧,母亲这儿的鸭舌好吃。”知道女儿是想陪伴自己,冯氏脸上的笑容又扩大几分,连声吩咐金嬷嬷,“快去厨房吩咐一声,小姐晚上在庆安堂用膳,捡小姐爱吃的做。”

      金嬷嬷应声而去,母女二人又说笑几句,初夏进来禀报说“夫人,箱笼都收拾好了,夫人可要亲自看看?”冯氏带着语书来到外间,一边查看丫鬟规整的行囊,一边询问:“书儿的行李,可曾收拾妥当?”“女儿前几日已吩咐沉朱带着小丫鬟收拾,想来是差不离了。”“嗯,沉朱是个妥当的。京城不比江南,要多带些棉袄大氅才好。”“女儿知道了。”

      见并无不妥,冯氏与语书回到内室,端起丫鬟新上的茶喝了一口,语书笑问冯氏:“母亲,爹爹安排好公务,可是与我们一同入京?”冯氏摇摇头,“此番入京,一则为你父亲述职,二则为你祖母祝寿。官员述职有时日限制,故而你兄妹三人同母亲先行,你父亲随后才到。”听到冯氏提及兄长,语书又想起在杭州求学的长兄吴语彦,正想询问几句,突听得院子里有轻快的脚步声响起。冯氏和语书不约而同地笑着打住话头,想来,除了府里的二少爷,是无人敢在庆安堂院子里发出这般响动的。

      果然,掀帘而入的正是吴语浩,十五岁的少年,面容俊朗,神采飞扬。与母亲妹妹见礼过后,大咧咧地捡了位置坐下,也不管茶凉与否,端起便一饮而尽,而后才开口道:“母亲和妹妹在说些什么呢?”“在说入京的事呢。”冯氏见不得他跳脱的性子,不免嗔怪一句:“多大的人了,坐没坐相的,哪有一点士家公子的风度。这整日也不见人影,不知又去哪里鬼混了。”“瞧母亲说的,哪里就是鬼混呢,不过就是去逛了逛庙会嘛。儿子还给母亲和妹妹带了礼物呢。”说着,向语书递去个哀求的眼神。语书见着心里好笑,却也是乐意帮自家二哥的,于是起身对吴语浩行礼,口中称谢道:“我就知道二哥最疼我了。”冯氏怎会不知兄妹二人的把戏,也不拆穿,只端起茶盏,笑着摇摇头。

      吴语浩见母亲脸上褪了说教的神情,顺势开口,“母亲方才说入京之事,入京何事?”冯氏放下茶盏,道“你父亲公务在身,不能与我们一同入京,说让你和彦儿护着母亲和妹妹入京。”听是此事,吴语连忙浩拍拍胸膛,朗声道:“我道是什么事呢,母亲放心,孩儿和哥哥定会好好照顾母亲和妹妹的。”又道:“不知哥哥哪日到家?我去接他。”冯氏知道小儿子虽然性子活泼了些却也是懂事的,三个子女也向来亲厚,心中熨帖,柔声道:“算着日子,这两日也该到了,到时候你随裴管家去码头吧。”说着,想到多年没有入京,自己还未向儿女交代在京时要注意的事,有心提点几句,不知又想起什么,欲言又止。语书心细,见状忙问何事,冯氏见一双儿女关切地看着自己,笑道:“无事,想到有五六年未曾入京,有些感慨罢了。”之后,三人又说笑几句,便到了晚膳的时辰。

      三人其乐融融地用完膳,又坐在庆安堂饮过茶,吴语浩先向母妹告辞离去。他已住到外院,距离内院有几分路程。语书正想向冯氏告辞回静姝苑,冯氏却略带几分踌躇道:“书儿……”见冯氏面带为难,语书心中有些奇怪,上前扶着冯氏的手臂,温言道:“母亲可是有何为难之事?”冯氏将手放在语书扶着她手臂的手上,看向屋内的丫鬟,肃声吩咐“都退下吧。”说完,在语书和金嬷嬷的虚扶下进到卧室,对金嬷嬷道:“金嬷嬷,去取了匣子来。”金嬷嬷闻言,抬头看向冯氏,又看了语书一眼,才朝着房内一个雕缠枝花的乌木箱走去,语书更觉奇怪。

      金嬷嬷从箱里取出一个刻有十里荷花纹案的匣子呈给冯氏,冯氏牵着语书走到床榻边,母女二人携手对坐,冯氏将手里的匣子递给语书,轻声道:“书儿,你还记得母亲初次遇到你是在哪里吗?”

      语书闻言一愣,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道:“女儿记得,是在通州。”

      原来,语书并不是冯氏亲生女儿,而是冯氏与夫君吴敬厚收养的螟蛉女。六年前,冯氏随夫进京述职,因刚生下次子语浩不过三月,不知自己又有了一个多月的身孕,路途颠簸,竟在途中小产了。冯氏已有二子,心心念念想有个女儿,谁知一时大意失了胎儿,心中悲痛内疚。恰在这时,遇到了浑身鲜血昏倒在通州官道的语书,那时语书不过五六岁的模样,冯氏恻隐之心顿起,求夫君救起语书,延医请药,亲自照料了四日,语书才转醒过来,却不知为何失了记忆。吴敬厚本想等语书痊愈后赠些盘缠送她离去,冯氏却道自己与语书有缘,认为语书是上天对她失了腹中孩儿的补偿,执意想收作螟蛉之女。吴敬厚不忍妻子伤怀,也担心语书失了记忆遭逢意外,同时派往通州询问的侍从回话说并无人寻人,于是便同意了妻子的请求,并按家中孩子的排行为语书起名,于是,失去记忆的语书就成了太仓县知县家的小姐。

      想到这些年冯氏和吴敬厚待自己的亲厚,想到两位兄长对自己的宠爱,语书几乎落下泪来。搂着冯氏的胳膊,靠在冯氏身上道:“女儿记得,女儿的每一分记忆都是父亲母亲和两位哥哥给的。世间孤女无数,唯有语书有幸,得遇吴家,女儿万不敢忘。”“傻丫头,你就是我和你父亲的女儿,是彦儿和浩儿的妹妹啊。今日提起这事,是因为上京时会路过通州,不知会不会遇上你的亲人……”

      “母亲是不要女儿了吗?”听着冯氏的话,语书心生惶恐,急忙出声。看着语书脸上掩饰不住的紧张害怕,冯氏将语书搂到怀中,安抚道:“母亲不是说了吗,你是母亲的女儿,哪有母亲不要自己的孩子的。只是,若遇上你的亲人,若他们也在寻你,错失了岂不可惜。再者,你不想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家中是什么光景,当年为何会孤身晕倒在路边吗?”

      语书当然是想的,没有记忆时常让自己感觉像无根的浮萍,可是,如果寻到了亲人,自己是不是就要离开吴家、离开父亲母亲和哥哥们呢?语书舍不得。冯氏自然知道语书的心思,轻抚着语书精致的眉眼,柔声道:“书儿,无论如何,吴家都是你的家,吴家的人都是你的亲人。”见语书放松下来,又说:“书儿,母亲是希望你能快乐。这些年,你一直乖巧懂事,你虽不说,但你心底不安,母亲又怎么会感觉不到,就是你两个哥哥,心里也是明白的。母亲今日同你说这些,就是要告诉你,父亲母亲和你两个哥哥心疼你。将来若是遇上你的亲人,只要你不愿意,母亲就不会让人把你抢走。”

      冯氏的话让语书落下泪来,冯氏捏着手帕为语书拭泪,愈加放柔了声音:“可是书儿,万一你的亲人也心疼你呢?万一这些年他们都在寻你呢?你失去记忆不记得他们情有可原,但若是知道了却不认他们岂不是让他们伤心?再说,母亲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疼爱我的书儿啊。”说着,伸手抚了抚语书手里的匣子,接着道:“这里面是你当日穿戴的衣物,母亲一直帮你收着,只想让亲人来见你时有个凭证,绝不是母亲不要你了。你要妥善收好。”语书含着泪点点头,母女两依偎着,在金嬷嬷的劝慰下又说笑几句,语书帮着金嬷嬷服侍着冯氏躺下,才带着冉碧往静姝苑去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