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 2 章 ...

  •   据说,此前已经出现乐种种征兆,暗示这位权倾朝野的宰辅将不久于人世。
      一个是闾巷中传唱的童谣,有这样的一首:“百尺高杆摧折,水底燃燈燈灭。”有人说,高杆摧折,于是高氏中即将有英彦薨亡,水底燃灯,于文为澄,也就是说死的那个人会是高澄。虽然只是儿童口中的顺口溜,意义却不同凡响。古人认为谣谚乃是荧惑星之精降变为童子所为,因此,童谣中传唱的都是天意,非人力所能致。这是上天降象,示警于人间。第二件事,就是高氏集团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崔季舒,突然无缘无故地在北宫门外众位权贵面前反复吟诵鲍明远的一句诗:“将军即下世,部曲亦罕存。”这两句诗语意不祥,崔氏在吟诵的时候又语调悲凉,涕泗横流,岂非咄咄怪事。第三,便是掌管天象的太史奏言:“宰辅星光芒微弱,不出一个月,便有可能变生肘腋。”高澄却对此混不在意,只说:“太史这老小子刚被我打了一顿板子,他这么说,不过是耸人听闻,装神弄鬼地吓唬我罢了。”看来,高澄这厮捶人捶出了瘾,吃过他苦头的不只兰京一人。

      高澄虽然贵为大丞相,位极人臣,朝廷所有的政令,皆出于己,东魏的皇帝只不过是摆摆样子的傀儡,但是他并不满足,将皇帝赶下龙椅,取而代之,建立高氏的天下,才是他们父子两代孜孜以求的目标。高欢在位时,天下多故,时机尚不成熟,到高澄掌权时,高氏对东魏王朝的掌控已经十分稳固,朝野上下,布满了高氏的党羽。于是,效法前代,进行禅代,在和平稳定中进行权力的交接,也开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一天,高澄正与崔季舒,陈元康等心腹在密室中商议禅代以后百官的署置问题,正赶上兰京托着食盒进来,为各人添加酒食,高澄恶狠狠地看了他一眼,当着兰京的面对自己的党羽说:“昨天晚上梦见这小子拿刀砍我,哪天我得了空儿,非把这小子杀了不可!”按说高澄要想杀人,早就动手了,还用等到现在,估计他也就想吓唬吓唬兰京而已。没想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兰京听后心头一凛,心里暗想:“难道自己的谋划已经败露,反正也不过是一死,不行,不能束手就毙,临死之前,怎么都要拼个鱼死网破!”想到这里,他心里有了计较,于是暗暗将早已准备好的刀子藏在食盒底部,端着盘子,假称前去上菜。高澄见兰京又走进来了,不禁大怒:“我并没有吩咐,你进来干什么?”“我来要你的命!”兰京掣出刀来,挥刀便砍。事起突然,高澄事先没有丝毫防备,兰京又是将门之子,身手也是颇为了得。又抱了必死之心,每次挥刀,都颇为狠厉。高澄在条约躲闪的过程中不慎伤了脚。危急关头,逃命要紧,也顾不得自己的形象了,连滚带爬地钻到床下。于是兰京等人把床抬走,将高澄抓了个正着。大刀一挥,溅起一片血雾,一代枭雄,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人生之旅,时年29岁。

      高澄自己撒手人寰,身后留下六个未成年的儿子,其中的老四,就是为后人千古传诵的兰陵王。

      我们说兰陵王身世迷离,当然不是说不知道谁是他老爸,而是指他母亲的出身较为神秘。兰陵王兄弟六人,正史中对于其他五个兄弟的母亲记得清清楚楚,唯独高长恭例外,史书称:“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高氏崛起于代北地区的六镇,是鲜卑化的汉人,也有人认为他们本来就是世代栖居于此的杂胡。发迹以后,按照当时的风气,也向高门大姓靠拢,自称出自汉族的士族——渤海高氏。但是这种攀附伪托的可能性极大,经不起严格的推敲。代北地区门风朴野,本没有什么阶级和门第上的偏见,缔结婚约的时候也根本不受门当户对之类陈腐观念的束缚。高澄六子,除了长子河南王孝瑜出自元配元氏以外,其他几人,母氏出身都比较低微,其中,长恭之弟,高澄的第五个儿子安德王延宗之母陈氏,本是魏广阳王府内的家妓。家妓的身份,比妾还要低,她们不过是主人家里以色艺事人的歌舞班子,经常被当作结交固好的礼物被送来送去,生命和人身都没有什么保障。对此,史书中都没有什么避忌,丝毫不予隐晦,唯独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这不禁令人起疑,难道,兰陵王的母亲,连一个家妓都不如吗?抑或,风流放诞的文襄王高澄别有隐情,又或者,是著史者的疏漏。
      我以为,从史书中的蛛丝马迹推测,兰陵王母亲身份低微,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而且,这个女子辞世的时间也可能很早,以致于人们都已经淡忘了她的姓氏。“兰陵王不得母氏姓”,非著史者有意为之,而是在他作史的时候已经找不到任何传说和记载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女子一定生得倾国倾城的容貌,否则不会惹得风流成性,阅人无数的花花公子高澄频频回顾,并且在一夕缠绵之后,珠胎暗结,诞下那样震古烁今的超级帅哥——兰陵王了。

      世人皆称长恭为兰陵王,而正史中则记作兰陵武王。兰陵是徐州下辖的一个郡,此地向以盛产美酒著称,“所谓兰陵美酒玉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嘛。魏晋以后,各朝代所封的王多不再治民,他们只是于封地上衣食租税而已。这种收入称为“爵禄”,长恭也是如此,以为他近枝宗室子弟的身份而享有这样的待遇。如果严格按照等次来所,他应该算是一个郡王,“武”,则是他死后朝廷议定的谥号。根据谥法,“武”的意思是“功肇睿强”。事实上,历史上的兰陵王,也的确是以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而著称的。日本人田中芳树,还在自己的书中将他列为中国的百位战将之一。作为一位统帅,他治军严谨,恭勤细务,又颇能与手下士卒同甘共苦,在军营当中,即便是得到几个瓜果梨枣,也一定要与手下的将士分食,为人又比较宽仁,因此,深得将士拥戴。

      兰陵王的威名,是在邙山大捷之后建立起来的。

      北齐建立之后,与北周长期对峙,一山难容二虎,不管由谁统一北方,都得先将对方吞并。
      周武帝即位以后,联合突厥,采用南北夹击的战略,出兵攻打北齐。宝定三年末,北周派遣骁将杨忠领兵,与突厥的军队一起,攻破齐长城,兵锋直抵晋阳;周将达奚武率领河东的军队北上平阳,两路人马都未取得胜利,值得回师。撤军之前,与突厥约定,当年秋冬之际,再次联合攻击。秋天马肥,冬天黄河冰封,正是渡河作战的良机。北齐国势阽危,为了缓和与北周的关系,将羁押在晋阳二十多年的北周执政大臣宇文护之母阎氏送回,并附上一封情辞恳切的信。宇文护虽是权臣,执掌着北周的朝纲,却也是一个大孝子。北齐此举令他深为感动,但是,他既为人子,同时,也是北周的大冢宰,在家国利益之间反复权衡之后,他不得不凭一个执政者的理智也是本能做出自己的选择,因为当时的形势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突厥依约发兵,宇文泰担心失信于突厥,引起边患,不得不向武帝请求出征。
      北周此次发兵,几乎动用了倾国之师,大约有二十万人马,兵分三路,协同做战,兵锋直抵洛阳。

      大敌当前,国家危如累卵,危急时刻,武成帝派遣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领兵驰援。长恭当时乃是中军将,眼见敌人如麻般纷列于前,他于千万人当中,两次率领五百骑冲入敌阵,浴血撕杀之后,冲过周军的重重包围,来到金墉城下。
      敌人的鲜血染红了战袍,手中的兵器也在不停的砍斫中失去了锋刃,长途奔袭之后,长恭和他手下的将士人困马乏,身后的追兵又紧紧尾随,新的战斗一触即发。情势极其危急,糟糕的是,城上的守军已经认不出这伤痕累累,遍身血泥的将军,就是他们的兰陵王。危急时刻,兰陵王摘下头上的盔甲,露出那张帅得令人窒息的脸,城上的人终于认出这就是兰陵王。
      驻军军心大振,派出弓弩手援救。周军不敌,被迫撤走。此次战役之后,军中的武士编了《兰陵王》来庆祝胜利,也颂扬兰陵王的武勇。他们头戴面具,边歌边舞,这就是兰陵王面具的由来。金墉城下,千军万马当中,除下头盔的那一刻,如血残阳中的绝世姿容,便随着这首曲子永远流传下去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