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9、假借圣旨 ...
-
寒风依旧,只不过较昨日多了几分沉寂。经昨日一役,官军对天牢的防护更在严密,除了保证原来的岗哨有人把守之外,还新设了数十个岗哨,并增加了数十名士兵轮流执勤。
鞑靼可汗接到消息,一早便赶到天牢查看情形。
可汗将值勤的将军叫到帐中,道:“他没什么闪失吧?”
“托可汗鸿福,幸亏发现得早,没出什么大乱子。”值勤将军毕恭毕敬答道。
“那就好,可曾问出来人为何而来?”
“由于昨晚来的敌人实是彪悍,若不动用弓箭手,恐难以抵御……所以……现在只找到一个尚有一口气在的俘虏,但他死活不肯说,末将也不敢对他用重刑……所以,还请可汗恕罪!”言罢,值勤将军诚惶诚恐的跪倒在可汗面前。
可汗亲扶起值勤将军,道“赵将军言重了,赵将军能临危不乱,的确是深谙兵法的将才,至于能不能问出点什么,这也不是什么紧要的事,记住,这里面关押着至关重要的人物,日后一定要加强防范……”接着又嘀嘀咕咕在赵将军耳旁说了一通,赵将军只是一味点头应承。
随即,赵将军派人驾来一辆马车,走进层层密室,将一个中年男子带上了车,跟随王驾一同往王宫去了。
昨晚一战,确实给整个瓦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谁都知道天牢里关押了什么样的重要人物,而且,此前也来过不少刺客劫狱,经历几番风险终于还是能安然无恙,而昨晚的那场厮杀却是历来表现得最有组织、最严密的。作为身在王城的大臣,这样的处境他们是心知肚明的,昨晚的大举动,他们也不可能没有耳闻。早朝上,围绕着这件事情,分成了数排,或主张立即将此人杀了,以除后患;或主张建起一座秘密的石室,增加机关、增派人手,严加防范。
也先都不同意他们的意见,将自己的主张条分缕析地对可汗说道:“大王,末将以为这都不是治本之法。依臣愚见,或不如将大明英宗皇帝送归中原。这样一来,有几个好处。其一,减了我朝负担,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外族而浪费如此多的兵力;其二,却又不可杀害,虽然中原新皇已立数年,但是朝中还有不少部属,杀了英宗肯定会引起他们的敌视,我朝与大明刚建立起来的友谊定然岌岌可危,杀一人而损天下福祉,不利也。而将英宗皇帝送回中原,一来可以让他与现在的大明皇帝争夺皇位,这样一来,势必削弱中原对我朝的压力;假如英宗皇帝重得尊位,必会对我邦感激涕零。”
尚书左丞拓跋弘移位出列,反驳道:“大将军此言差矣。当年,我军直入中原,将英宗俘虏,对他来说是埋在心头的奇耻大辱。此时如果将其送回中原,无异于放虎归山。假如他重新当政,难保他不会倒戈相向,我朝历尽艰辛方得到的安宁将付之一炬;如果他没有重掌大宝,大王您想,当今的中原皇帝会怎样猜想我们的这番举动?所以,臣坚决反对放虎归山!”
众大臣纷纷觉得尚书左丞拓跋弘的话言之在理。
也先也出列,驳斥道:“尚书大人言重了,我邦与中原的争夺历史已久,总免不了瓜葛,既是此前的历史遗留问题,当下我们重视起来,积极解决,这是对历史重新审视。话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中原素称礼仪之邦,以孔孟之道治理天下,焉有小肚鸡肠之理。只要我朝将缘由说清道明,相信他们也没有借口对我朝不利。正所谓师出无名,其行不利。反倒是我朝总是将英宗扣押,会留给大明借口,到时候他们万众一心,恐对我朝有极大不利。”
大臣们各执一词,但也是头头是道,可汗一时间难以下决断。
正在此时,一名内侍匆匆跑进帐殿,附嘴在可汗耳边说了一通,然后将信封打开,把信递给可汗,可汗看了里面的内容:
尊敬的可汗陛下:
你我两邦结兄弟之谊已久,万事皆需开诚布公、以礼相待,正所谓放下前仇旧恨,开启朗朗乾坤。两邦协议退兵,开市通商,两国百姓各得其利,无五胡之乱,无征伐之弊,可谓大同。然贵邦之交似有不当,我族皇兄数年前听信奸佞谗言,轻师北伐,以致损害两邦数百年友谊,还落得九龙北归,实是失足千恨。
方今天下太平,众心归一,此诚大化通天下也。父母之情,兄弟之谊,朋友之意皆归于一统。若有人断人亲情,阻人团聚,实为天下之罪人也。春秋之时,郑伯轻言黄泉,招致贤士诟病,后悔之晚矣,赖贤臣有策,取到地下,方得母子团聚。寡人实不想重蹈覆辙。今我皇兄久困于北地,身为皇弟,理应救其于困苦,以尽兄弟之谊。
万望可汗体谅寡人之诚心,早日送归皇兄。
朱祁钰亲笔
上面的红章“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着实是大明皇帝的玉玺印。
看到这封书信,可汗终于决定将英宗皇帝送归大明。
对于这个决定,大臣们疑惑不解,刚才还说要考虑考虑,怎么一会儿就做出了决定?大臣们窃窃私语在讨论什么,朝中渐渐变得躁动起来。
可汗命人将大明的信交给大臣们传看,道:“既然大明朝有言,倒省了烦心事。”
大臣纷纷传看信件,不相信的都是瞪大眼睛再三查看,期望能看出什么端倪。不过,他们实在在信的内容上看不出什么问题,尚书左丞拓跋弘移位出列,进言道:“大王,微臣觉得此事实在蹊跷。想这书信,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天牢发生骚动之后才到,未免太过巧合了。”
也先在暗自发笑,他连信都没看,只是过场性的接了一下,马上就传到身边的大臣手里去了。他心里很清楚,这是福王伪造的信件,内容还是与自己商定之后写的,此时又何须再看。
听到拓跋弘的言辞,也先也站出来,说道:“大王,末将倒认为这不算什么大巧合。您想,中原离我邦路途如此遥远,纵是八百里加急的书信,没有十天半月也到不了。在十天半月之内会发生多少事,恰遇上这么点巧合,实属正常。”
可汗觉得也先说得在理,道:“也先将军说得有理,就这样吧,即刻派遣百骑护送英宗回朝。”
既然板上钉钉,大臣们虽仍觉得疑惑,但也没有再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