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0、机缘巧遇 ...

  •   吴依凡不知所踪,一家人俱是伤悲不已,整日以泪洗面。如此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方渐渐平静下来,但终不免睹物思人。看到吴依凡之前用过的东西,难免伤心一阵。
      福王已经彻底垮台了。皇太后重新诏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恤阵亡将士。同时,下诏这一年会试取士不拘名额。随后免大名、真定、开封、卫辉等受灾地的税粮。大赦天下。
      一时举国同欢。
      由于福王手握大军,是以皇太后也不敢轻易对他采取什么实质性的惩罚措施,只是象征性的削夺了他的封号,贬为庶民而已。
      不久,皇太子见深即皇帝位,号为“景泰”。
      景泰帝即位,将吴天佑晋升为兵部侍郎兼任京畿北路招讨使,统一调配北方二十万大军,并特准兵部门下同章事,准许自行在府邸处理军国大事,只需在皇帝征召的情况下才需要进宫议事。将张氏奉为“国姥”,玉薇钦为“一品诰命夫人”,驱虏则被皇帝认为义子,加封“净王”之号,寓意大明清净明和。此外,一一把那些功劳卓著的各派门人提拔为禁军统帅,或是都尉,把他们作为自己统治的最坚强基石,并对各门派进行亲题嘉奖。与此同时,改组锦衣卫,将对大明忠心的各派门人提升为锦衣卫,东、西二厂和六扇门的统领,继续为大明朝廷效忠。
      而对消失的吴依凡,则是名誉上赐予“靖国公”之公爵头衔,加封“振国大将军”之衔,赏赐将军府邸别苑一幢。除此之外,厚待他的家人,不但将李氏和雪茵、荷茹分别封为“国姥”和“一品诰命夫人”,还将“靖国公”之爵由人初继承,钦封盼归为“青青郡主”;更赐银钱布帛无数。尽管这赏赐之丰厚,确实可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但终究又触到了伤疤,不免又赚了一把眼泪。李氏以为住在恭顺公府中人多热闹,又比较习惯,故而退却了府邸,依旧与张氏同住。
      然世事皆如俗语所云“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正不知是福还是祸!
      皇权之诱惑,远胜于普通金钱美色之势,拥有皇权,则意味着拥有了一切,谁能轻易放弃到手的皇权呢,更何况是热衷于政治的人呢?福王虽然被赶下皇帝位,但是凭借着手中的残存势力,依旧不死心,仗着和瓦剌的一纸盟约,盘算着将所有的队伍收拢到关外,养精蓄锐,以期再度进入皇宫。
      虽然皇帝知道福王的野心,但他手中的精兵确实在是一大隐忧。正所谓狗急跳墙,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将福王逼急了,恐会生出变端,到时边患未减,而内忧更难平了。为今之计,也只能是听天由命,依造化行事了。
      福王虽败,却并不甘心。
      退至关外后,便立即着手反攻之事。
      他首先致信自己曾经的盟友瓦剌,要求青莲派兵助阵,逼迫鞑靼陈兵大明边境,给大明皇帝加压。此时青莲已经完成了权力的争夺,整个国家机器已经掌握在她的手中,谁不知道政治本是利益的妥协与攫取瓜分,此刻,己方之利已然夺得,因而不再需要福王的什么帮助了;更何况,如今福王已经下野,利用价值更加有限,甚至可以说没有了利用价值,因此,她并不想如约派兵出阵。
      但宝昌此时却有攻打鞑靼的意图:自己当了皇太子,掌控着瓦剌的所有兵马,正是报玉真公主侮辱之仇的时候了,他想让玉真公主看看自己是不是一条没用的虫。同时,他想看看自己指挥千军万马是怎样一种威武豪壮。他竭力劝说着青莲,“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内政已在手,正是震慑邻国的时候了,何不借此机会,向鞑靼展示一下我国的雄风呢!”
      青莲一直都处于胜利的喜悦之中,她早已升起了让邻国臣服自己的雄心壮志,宝昌的话一出口,便碰到了她心中的要害,青莲再不迟疑,立时下定决心,派兵出征鞑靼,并派人通知了可汗。
      第二天,青莲亲自挂帅,宝昌为监军,带领浩浩荡荡的五万大军朝鞑靼开去。
      青莲向鞑靼下了战书,驻守边疆的官吏也听到了传得沸沸扬扬的鞑靼与瓦剌结盟,要一起进攻大明京师的消息,慌忙不迭,将消息呈报朝廷。皇帝接到如此紧急的奏章,一时也忙了起来,纷纷向大臣们征求意见。这帮臣子,平日里只知道见风使舵,哪里经得起这样的大场面;以往鞑靼单一进攻都挡不住,酿成了“土木堡之变”,如今两国联军同时进攻,料也不是敌手。于是,战还没打,以内阁大臣欧阳衮为主的文武大臣,就积极主张“不如放弃边疆防守,将兵力悉数收回至京师,尚有机会与敌军来个殊死相搏。如果分而抗之,则可能被各个击破,最后连殊死相搏的机会也没有。”
      面对来势汹汹而又凶残的敌军,假如实力实在相差悬殊,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是,边疆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之前明军不堪一击节节溃退,是因为用人不当,战略战术失策;随后,兵部侍郎于谦率领十万大军,分兵而进,不仅击退了敌军的进攻,更是收复了大同卫在内的重要军事据点,一时敌军闻风丧胆,使大明国威威慑敌军。
      如今敌军尚未来到,大臣们便纷纷提议自先撤回至关中,实在是对大明王朝的一种侮辱;再者,大军一撤,边疆百姓势必要受到蛮夷的蹂躏,这如何使得?这两件事,对一个刚刚登基,正想着扬名立威、拉拢民心的皇帝,哪能受得了这个。于是,龙颜大怒,将众大臣狠狠地斥责了一顿。众人均不敢再言语什么,只得听任皇帝处置了。皇帝见大臣们此时此刻不但一筹莫展,反而变得噤若寒蝉,整个大殿变得鸦雀无声,变得更是脸色铁青,脖颈粗红,大骂道:“一群脓包,朝廷养你们是干什么用的,平日里唧唧咋咋尽是歌功颂德,一到关键时刻除了投降卖国,就连一句像样的话也说不出来。所谓的为国效忠难道就是这样的吗?”
      皇帝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该骂的话也骂完了。一时也没什话说了,只好无奈挥手退朝。
      皇帝愤愤的回到御书房中,心中的火气一时也很难消停下来,想到此事事关北部边防,兵部侍郎兼任京畿北路招讨使吴天佑掌管着北部边防,此时应该应经得到了消息,便令人传旨,征召吴天佑进宫,商讨对策。
      吴天佑一进宫,便是满面微笑,见到皇帝,依旧是笑容不断。
      皇帝见了先是诧异,继而也高兴起来,问道:“爱卿如此高兴,是否已想到了退敌之策?”
      吴天佑摇摇头,道:“没有!”
      皇帝很是失望,没想到素来仰仗的柱石此刻也没什么办法,简直连心都寒了。
      吴天佑见皇帝满面忧愁,又是一阵大笑,这样一来,皇帝更是不爽了。吴天佑见时机已到,忙奏道:“陛下不用担忧,区区数十万敌军,微臣根本就不放在眼里,微臣愿主动请缨,剿灭敌寇。”
      皇帝一听,立即喜笑颜开,马上就对吴天佑大加赞赏,道:“朕就知道卿家是朕的幸运星。那刚刚爱卿大笑,想来是为此事了。”
      吴天佑摇摇头,道:“不尽然。微臣已经听说了陛下朝堂上的一番言辞,我大明有你这样一个圣明的中兴君主,还不值得为天下百姓高兴吗?实在是天佑我大明。”
      皇帝此刻倒变得相当的腼腆了,道:“保护我大明子民,这本来就是作为君上的首要责任,有什么值得一说呢。”
      之后,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家常,便散了开去。
      吴天佑将出征之事和玉薇说了,两人虽然都极舍不得,但却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当晚,小夫妻夜话离愁别绪,这个叮嘱完又叮嘱那个,好像总也有说不完的事儿。次日,吴天佑便辞别家人,率领大军向北而去。
      鞑靼接到瓦剌的战书,也立即紧张备战。派也先率领两万大军支援前线。也先前脚刚刚踏出,边防官便又传来急报“大明出动二十万大军向北边开来”。鞑靼可汗急得没办法,自己还没决定是否要跟瓦剌合作,大明又前来侵扰,真真可谓是腹背受敌。
      可汗正一筹莫展,此时玉真公主听到战报亦进宫来,看到父汗如此焦虑,便主动请缨,要求带着瓦剌的战书前往大明军中劝解,以期能够不战而和。可汗见别无他法,只能采取了玉真的建议。
      话说玉真公主主动请缨,前往大明军营和谈。是日一早便回到寝宫中,将此事告知了陆霏霏。顺道将所有的事都交代清楚,并严厉告诫众人不得像以前那样,趁自己不在而凌辱远主,否则,将不再顾任何人的情面,就地处决。
      众人唯唯诺诺,齐声答应了。
      次日,姐妹俩又是一番依恋不舍,难舍难分。
      玉真公主带着使团出发了。
      广阔的草原上平坦得如无风的江面,远远看去,真真与天地相拥合。阵阵微风刮过,青草有如海边的翠浪,此起彼伏,似乎在为什么而欢呼雀跃,又好像是要迎接什么的到来。
      马队在翠浪中若隐若现,如天兵神将,神出鬼没。快速前进的马队好像遇到了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骤然停了下来。仔细看过去,不是什么断裂沟壑,也不是什么猛虎恶狼,而是一个躺在地上的渺小的躯体。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