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第八章 风波 ...
-
“方才也不知识谁随声附议右相大人的。在不知道是自己的儿子李秀男之时附议右相大人的话明显自己也是认为封秀男为贵嫔是不可取的,当听到是李秀男时立刻调转方向认同此事,李亿大人也实在是恬不知耻。竟不知羞耻为何物,立场随意颠倒。陛下,如李亿大人这般说出的话根本不足以采用。”伍序一改平时的沉默不语,今日咄咄逼人。
够了,你们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争吵不休成何体统左相明显还没说完话你们倒是急着插嘴,像官员该有的礼节吗左相你是否还有话未说完现在可以继续说了。”赵嘉瑞制止伍序的话,示意徐博文可以继续说话了。
“陛下,臣记得前朝的康敏帝不拘一格降人才提拔吴武用,一力主张将吴武用从一介平民封为两品大员左前锋营统领。当时满朝文武皆反对,康敏帝坚决要用吴武用,最后事实证明康敏帝是对的,在关键时刻只有吴武用一人出来力战敌军。吴武用成为前朝最为有名、战功赫赫,威震天下诸国的人。即便是现在再说起吴武用大将军,武将之中谁能不敬佩仰服。以往的典章制度有优点也有缺点。人无完人,而人制定的典章制度又怎么可能完美无缺呢一定会有不足之处的。旧的典章有用之处可取,无用之处则该抛则抛。从古到今没有什么典章制度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是于陛下、于国有利则用,若于陛下、于国无利则弃之。幼齿小儿也知循规蹈矩遵循旧的习性去做事,倘若习性不良还要继续遵循下去吗即使再不适也应该去除才是。今日李秀男的事虽然与吴武用的事情不一样,但是陛下欲册封李秀男为贵嫔,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仅仅只是指前朝才可以,后宫一样可以,凡事皆不可以一成不变,。而且后宫册封妃嫔的标准除了长相之外还有品行、谈吐举止、才艺,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贤德。无论是前朝官员还是后宫嫔妃对陛下来说都是一样的,并不可以因为后宫嫔妃是男子而去轻视他们,男子有时甚至可以做到连女子都做不到的事。旁的不说就说当今皇太父吧,先帝在时皇太父曾三次救驾。先帝驾崩后朝野动荡,北边的临月国趁先帝驾崩之时起兵攻打,想要趁虚而入。皇太父一人主持朝政更是启用了现在还在边境驻守的车骑将军王忠为帅抵御外侮,大战后胜利而归,后来王将军镇守北门关。先帝驾崩未有立太女,也未有遗诏,是皇太父召集各位大臣,王公贵族们共同商议立储之事。经过几天几夜的讨论最后才定下由陛下您继承皇位,陛下您是所有大臣、王公贵族共同商讨才推举出来的,也就是说大臣们都是认为陛下您继承皇位会是明君,会将我朝发展壮大。既然如此,众位大臣就应该相信陛下的识人之眼,李秀男是能够称的贵嫔之位。老臣相信陛下有识人之明,独具慧眼,老臣拥护陛下之决断。而且陛下,这旧的典章制度确实也该整理修改了,旧法该改。好的留下了,不足的地方剔除,请陛下下旨重新整理所有的典章制度。”左相徐博文抑扬顿挫且声情并茂的把这么长的一段话对着文武百官大声的说了出来,左相年纪虽大可是说起话来还是中气十足。左相的话音刚落李亿就急不可耐的附议左相的话:“臣附议左相所言,臣拥护陛下之决断。”文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发一言,右相依旧气定神闲的跪在一旁冷眼看着左相,不发一言。右列的武官们齐声下跪:“臣等附议左相所言,臣等拥护陛下之决断。”一时之间,朝堂之上出现两级分化的局面。
文官们的唇枪舌剑,文臣以右相为首反对将李秋枫秀男册封为贵嫔,而本该对此事不发表意见的左相站出来支持皇帝的想法反驳右相。然而,一向不参与这种文官哓哓不休的混战的武官们却也站出来附议左相之言而支持皇帝。朝堂之上的气氛很微妙,本只是商讨李秋枫是否该封为贵嫔之事,而现在已经演变成针对所有的典章制度,这是要变法!现在文武百官全部安静下来不再继续诉说,低头跪在一旁等待皇帝的决断。
其实当赵嘉瑞听完左相徐博文的一番叙述之后之后心情大好,恨不得将徐博文引为知己,丝毫不记得之前还那样的嫌弃这位老丞相。其实徐博文一直是自己独来独往不拉帮结派,一向是固执的让人想和她大吵一架。但徐博文一向德高望重,在百姓官员之中极具声望。徐博文身为四朝元老,思想顽固但品格高尚一向不屑与某些朝臣勾结。当所有人一位这位老丞相对这件事会抱着不予理睬的态度或者默许右相的做法,因为右相为了拉的左相的支持是拿出了典章制度的。一向遵循旧法度的左相势必会帮助她,就算不帮助也不会说什么。但是,让大家觉得出人意外的徐博文非但没有默许右相的行为,也没有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就那样突然站出来好不客气的回击右相的话,不但表明自己的立场支持皇帝而且还提出要“变法”。文臣们见到这个场景哪还敢再说什么,静观其变吧。是什么让顽固不化的左丞相从抱着旧法到放手去拥抱变法呢
“各位爱卿的意思朕也听到了,大概知道各位爱卿的意思了。方才左相的话让朕觉得是振耳发聩,人,不能一成不变。变更典章制度势必要实行,目前所用的典章制度还是本朝开国时候订立下来的,不当之处、漏洞多到朕已经不能忍耐。朕永远记得朕还没坐上这皇帝的宝座之前的所有遭遇,朕的那些遭遇难道不是这古老的典章制度带来的吗朕要变,朕要改,朕要完善之典章制度。从前朝到后宫全部要改变,也是该改变了。深受其害的人以朕为例,朕决心采纳左相的意见,朕要“变法”。所以,朕要把后年的科举提前到今年,并且关于五年后的史官考核一并于今年举行。待会就把朕的话给拟成圣旨昭告天下,再者,关于李秋枫册立贵嫔这事勿用再议。朕认为李秋枫当得贵嫔之位,此事朕已决定了。”说完后看了一眼在一旁的云衫。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恰如其分的退朝声一出,大臣们看此事没有挽回的余地而且皇帝还拿出之前皇帝遭遇的事情出来说事已经不能再就此事过多的纠缠。再去提这件事只能让皇帝不高兴甚至是大发雷霆,何必去触这种霉头呢。
“臣等无事启奏,恭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事能这样定下来也多亏左相徐博文的支持,赵嘉瑞用赞许的目光看了看徐博文满意的往后殿走去。
皇帝似乎忽略了变法的难度,这变法又岂是那么简单的呢。不仅仅是人才上现在还没有值得完全信任的人才,而且既然要变法,就要以新法换旧法,这事谈何容易啊。不说提出的新法百姓和大臣们的接受度能有多高,只说就算有这个新法,新法是否实施下去能有多少的完成度呢,看看这满朝文武的反应就可想而知。新法是否能带来益处,又以谁来为首实战来推行新法,这所有的问题都没解决,对于百姓来说如果新法推行不能带来显著的效果,这新法推行又不是一年两年能够推行完全的,以后这势必会造成民怨,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散朝之后徐博文回到府上。才刚进门,管家就上来回报:“老爷,方才慧王又派人来请您过府一聚,说是有要事要商现在还在偏厅等着呢。”徐博文不急着回答而是回到卧房把朝服换成了轻松的便服。
换了便服的徐博文又来到了书房看书,管家则在一旁等着自己这位大老爷的话怎么处理这件事。过了有一会,徐博文把书放了下来。“你怎么还在这里当怎么回复慧王还要我教你吗上次去过慧王府后我不是对你说过再也不见慧王府的人嘛不过待会再告诉来的人让她回复她们王爷,慧王上次讲的事情我经过考虑后同意了,以后不必再就那件事情来找我了。对了,这三个月内无论何人来找我都不见。”继续看着自己的书不再理会管家。
“是,老爷,我这就去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