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四章 无际 ...
-
回到孽情司,德妃正在与另外几个妃子吵得面红耳赤,贤妃在一旁闲适的喝茶,似乎对这场面早已见惯不怪。而我一见这场面,脑袋就有些发胀。但躲已经来不及了,德妃一见我,立刻跑来把我拉过去说要让我给她评评理。
不过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女人一多,就喜欢较真。
这几个下来的,除了德妃年纪轻轻,其他的都是有些年岁的妇人了。许是那勾心斗角的后宫待久了,如今做了鬼在这孽情司,仍是免不了兴点小风小浪。
这回的风波争得比往常越加厉害。
说的却是景钧明的废后,赵如意。
赵如意,赵如意,却是一点也不如意。我与德妃以及贤妃的闲聊中大致知道她后来过的很是不顺。永兴二十七年嫁与景钧明成为太子妃。宣和三年,景钧明登基的第三年就因为害死德妃而被贬为素妃,从此搬进冷宫度日。
德妃死的早,不知日后情景。到底是我与她们为数不多的共同认识的人,与其他后妃的闲谈中不免要提上一提。却是个截然相反的说法,她们说赵如意并非德妃说的那样坏,只是性子比较直,容易得罪人。到了冷宫也很是安分守己,只是有几次因为琐事与皇后起了冲突。言语中暗示德妃一死之案仍是存疑。
我对这个倒不甚感兴趣,生前的人尚且不去查证,我这只死了几十年的鬼又能如何,不过都是些趣谈罢了。
这次的争执便是因此事而起。
研妃说,德妃并不是赵如意害死的,谋害她的另有其人。
德妃自然极力反驳,道是死前最后看到的那个人就是赵如意的贴身女官,而那碗渗了毒的汤就是她送来的。
研妃嗤之以鼻,若我如姐姐想要害死,何必亲自派人送来一碗汤,落人把柄。
德妃气的一噎,悻悻瞪着她,难道是谁害死我的我会不知道?
两相对峙,俨然又有干架的趋势,其他妃子赶紧过来劝。
不过都是生前旧事,谁害的谁,谁说的是谁说的不是,到时候主事的那几个下来了,孽情司的本子一摊,都是一目明了的事,又何必想不开。我劝的头疼,以最后德妃气哼哼的出走为终结。德妃一走,我又不得不追出去安慰她几句。
她绞着手指仍是在生气。
一个生前杀了你的人被人洗白了,对她来说是多么可恨的事。
我劝她不开,只好同她讲,其实我更怨。做人的时候,年纪轻轻就死了,尚没有寻个如意的夫人。后来好不容易死了,却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投不了胎。
她仍是摇头,你不懂。
你没爱过一个人,你也不想去恨任何人,你怎么会懂?
她睁着一双分明的眼睛看我,“其实我确实不知道到底是谁害的我,但若是连我自己都承认了这个事实,那么我这一辈子活的还有什么意思。我喜欢陛下,可他只喜欢她。你知道吗?其实陛下最喜欢的那个人不是你的妹妹,而是赵皇后。他亲口同我说的,他曾因那个人而落水。”
落水,落水。
原来如此。
那日我同赵孺卿商量好,他化装中小厮混入如意所在的画舫。一靠近我这边,他就借机把她推下水,好让卢敬淳有机会英雄救美。如今想来,这计谋怕是早早被他识破了,为了一把扇子,不惜自己掉下去。哈哈,赵卿儒那个笨蛋,做事当真一点也不靠谱。
笑着笑着,又突然笑不下去了。
德妃歪着脑袋打量我,你怎么了?
我摆了摆手,笑的促狭,“错了错了,你我都错了。”
他爱的那个人不是温语,也不是如意。
江上白衣影,云水深处声。
唱兮相逢,和兮从容。
一揖一战,古今重。
并肩策马江山诺,日月沉眠碧落同。
死生契阔,死生契阔。
久违天下事,向来梦魂中。
这世间能有几人与他策马江山,死生契阔,想来到底,不过一人而已。
德妃说我没有爱过一个人,也不想去恨任何人。其实她这话错了,大错特错。
我爱过一个人,也恨过很多人。
起先,我最恨的确实是他,那种恨日久天长,以为自己忘了,只要一打个照面,又是念念不忘。几天,几月,几年,月月年年,爱恨如附骨之疽。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了真相,而真相念念不忘至残忍,一个岁月转身,都是物是人非的模样。
永兴三十一年,西夷来犯。太子自动请婴,挂帅出征。
我那忠君爱国的父亲在落水之事发生不久之后就将我赶进了军营,太子出征,特地将我安排成了他的近侍,就近保护。爱国忠君,忠君爱国,我卓氏一门活着,太平时要忠君,战时则是卫国。护卫太子周全,一向是战场上将领的首要之责,而身为振国将军唯一子嗣的我,从小便被灌输着忠君爱国的思想。直到泾阳关一役,利箭穿过胸膛,才知道,其实我才是被荼毒最深的那一个。
景均明那一脸不敢置信的样子我至死不忘。其实若换做我,我也是不相信的,毕竟在我们相识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我都是恨着他的。而我最后也终不负他望,成了新君登基封赏的第一功臣。当然,这都是后话,前话便是太子这次之所以御驾亲征,乃是因为十年前一桩噩梦。
这是他的噩梦,亦是我卓氏一族的噩梦。
姐姐流风长我一轮,长太子八岁。从小被父亲当男儿养,十七岁就带兵出征,东征拂海,西抗西夷,南下御敌,驻守北境。到二十岁时,已是大兴数一数二的少年女将军,声镇朝野,如日中天。父亲因有了这样的长女,对我的教育也就宽限很多,她是我们卓氏一族的骄傲,可这样的骄傲却只活了短短二十四年。
永兴二十一年,因边境牧民划地之争,最终演变成两国大战。两月后西夷战败,派来时辰奉上国书祈求联姻,皇室没有适龄公主可出嫁。姐姐献上一计,以和亲为名,趁机打入西夷小国国都。诸位大臣商讨许久,觉得此计一旦成功,大兴西部的边境问题就算是彻底解决了。是以,姐姐成为代嫁公主,亲自前往西夷,为表诚意,由当时还是康王的景钧明护送,好让功成回来后能顺利封为太子。
哪知这一去,就成了永别。
我亦是三个时辰前,在地府重逢姐姐时,才堪堪明白过来。
姐姐并没有死,她只是在和亲过程中同西夷王看对了眼,诈死逃离而已。知道这段真相时,幸好卓将军已经入轮回多年,否则他呕心沥血教养出来的他声声引以为傲的骄女竟然会为了一个男人弃家国不顾,非得从棺材里爬出来再死一次不可。
爱恨一纠缠,一个醒转,都是片面的真相。
害死姐姐的不是景钧明,害死德妃的也不是赵如意。事实如此多变,而我也在经年的回忆里,一点点拼凑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把折扇道尽风流。
姐姐诈死,替他瞒住消息只说是下落不明的人,是他。
被卓氏一族记恨的人,是他。
义无反顾被皇帝责罚,闭门思过两年的人,是他。
如此情深意切,我又怎会不知。
江上白衣影,云水深处声。唱兮相逢,和兮从容。那是他们的初逢。
唱兮相逢,和兮从容。一揖一战,古今重。那是他们同山战场时的慷慨激昂。
并肩策马江山诺,日月沉眠碧落同。死生契阔,死生契阔。久违天下事,向来梦魂中。梦中再见,死生契阔,那是他的愿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再相逢。
多么执意情深,却都是另一个人的。
她要走,他不挽留。
她不回来,他就替他隐瞒。
可惜到头来,爱恨涛涛,温语、如意,自始自终她们都不过是个多余的存在。可惜了孽情司那一群大好年华的妃子,韶华至迟暮,她们争着抢着的那个人,始终都不曾对她们有片刻真心相待。还有我那妹子,世人眼中传奇的恩爱帝后,原来他的爱与她无关,那么骄傲的一个人,也难怪她会做出如许极端的事情来。
毒杀后妃,拾掇卢敬淳造反。
我走向思孟楼,同孟良道,让我拖一回梦吧,我不想再等了。
若要斩断这情缘,也并非没有后路。孽情不断,也不过是来生不能为人而已。
孟良错愕,半晌道,“你可想清楚了。”
我点点头,“都想清楚了。”
梦里时光正好,亭外是淫雨霏霏,亭内一派宁静祥和。湖面上烟柳画桥,过眼处人面桃花。故人相逢,久别重聚,自当把酒畅饮,不醉不归。
景钧明感慨,“无际,这么多年,我还是第一次梦见你。”
我笑笑,“难为陛下还记得我。”
我亦微笑,“陛下是一代明君。”这话也不是我瞎编的,阴司薄上明明白白写着呢,大兴宪宗帝,中兴之职,乃一代明君。
他举杯再笑,“当初我答应你做一个明君,我做到了。”
当日泾阳关前,也不过是一个晃神罢了,逆风窜来的箭矢他却硬生生没看到。那一刻千钧一发,我没来得及想太多,等利箭穿堂而过时,我才看到对面那张银黑的面纱,那张面具下的脸,弓尚在手里,她却微微撤了脸,似乎很不愿意见到我们。
我不知道她是谁。
他却还在望着那个背影失神。
我虚虚一笑,也不知怎么地,就同他道,“殿下,我卓氏一门自小就发誓忠君爱国。今日我卓流云救你一命,不为其他,只求来日陛下登基,能做一个明君。”
做一个旷世百代的明君。
他神色疾利,一让我不要再说话,我却只能越说越多。
说到后来,面目模糊,很多话连自己都记不得了。
小孟的造境能力就是好,方才还是白日平湖,现而又是明月万里了。
酒过三巡,景均明同我抱怨。说什么每日五更起三更睡,日日早朝不歇。今日东边洪涝,明日西边大旱。朝堂上群臣各个端持着一张禀然公正的脸,稍不留神还要被上奏批朕不该殿前失仪。回了后宫,嫔妃们唇枪舌战。他说的直叹气,真是明君难为啊!
末了,执着我的手道,“无际,你回来吧,你回来朕肩上的担子就轻了。”
我微笑着抽开手,“陛下想必是喝多了,认错人了。流云这次来,便是同陛下做别的。这一生生前身后纠纠缠缠几十年,也该罢休了。还望陛下记得你我的承诺,好好做一个明君吧!”
天空泛起了白雾,一层浓似死一层。
他死死抓着我的手,我已听不见他在说什么了。
是梦,都该醒的。
自从知道姐姐诈死之后,我便不再恨他了,我只是对他歉意。想在这里等,等他来时对他说声抱歉。
直到听到凡世流传的那首曲子。那曲子自第一次听,我便明白了,只是一直不愿意承认而已。如今时日一天天过去,总有一日他们都要下来,温语要来,卿儒也会来。一个个来来回回,又是一笔糊涂账。
是再也不能等了。等到了又如何,一声道歉又何如,一入轮回,往事云烟,执着的遗忘的一切皆成空,不过是一场自作多情。
后记:《大兴本纪杂闻录:宪宗纪事》
宪宗帝,大兴第七代皇帝,开中兴之势。在位五十七年,一生励精图治,殚精竭虑,抚万民,灭西夷,安四方,被后世尊为一代明君。
宁和一十九年,帝于承乾宫驾崩,享年七十二。死前留下遗召,传位镇宁王之子景烨,陪葬物一律从简,只指明一卷画轴。
最后嘴里道的是,无际,我来见你了。
这无际究竟为何人,史书无记载,野史编纂颇多,不宜为真。倒是宫内传出的一桩秘闻,颇有几分意思。宪宗帝死后,有好奇的太监曾偷偷打开画轴,画上空无一人,只提有市井传唱的帝后曲,只封面题有一行小字:东宫两载,竹马无猜。一诺无际,明君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