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七章 借肚子生孙子 ...

  •   西晋泰康三年(282年)年底,由于到了年关岁尾,武帝准许齐王过完年再走,已算是顾及兄弟之情。
      可是过年七天乐很快结束了,武帝早已催促齐王快快上路。
      这齐王司马攸哪里愿意离开繁华的京师远去青州,乞求武帝准许自己为母后守陵,想以此为由赖在洛阳。
      司马攸这点把戏武帝早已看穿,驳回了他这一片孝心。
      寒心呐!
      亲哥哥竟如此对待自己!
      司马攸口吐鲜血,竟然悲伤过度得了病。
      武帝听说齐王得了病,也意思意思派了御医前去诊疗,这些个御医也是老滑头,早就摸透了武帝猜忌齐王的心思,居然诊断齐王没有病。
      这下可惹恼了武帝,齐王居然玩装病这一套忽悠自己。
      于是武帝横下心来,下了好几道圣旨催促齐王滚蛋。
      加之自己的心腹党羽庾纯(就是早先和贾充恶斗的那位好汉)被武帝贬斥出朝廷,此举如同断己一臂啊,哥哥显然加大了打压自己的力度。
      这里提一下齐王党的另一个骨干成员任恺的结局,自从他和庾纯挤兑贾大爷失败后,依然没有停止和贾大爷的死磕,后来甚至在酒宴上和贾大爷老拳相向,朝中文武也圈入其中,最后发展成群殴,这件事影响非常不好,可谓斯文丧尽,这位仁兄最后还是没斗得过贾大爷一党,最后基本被排挤出权力中枢,得了抑郁症病死于家中,这个人虽然生活奢侈,一顿饭耗费万钱,但是他算是一个忠臣,下文提到的司徒魏舒就是他推荐的人才。
      咱们回到齐王这里。
      齐王看到哥哥如此态度,心如死灰,知道自己肯定要走人了,走之前还得入宫和哥哥道个别意思意思。
      齐王司马攸这个人比较注重仪表,说白了就是好打扮,人家齐王才三十几岁,正值英年,这也无可厚非。
      就算是病得再严重也得打扮得帅帅的,人生苦短,必须性感!
      进了宫见到哥哥,说了一大堆多多保重之类的话便起身离开了。
      武帝看到弟弟依旧是往日般神采奕奕,不像个重病之人,心中更加相信那御医的话,怕要是真到了自己百年之后,这齐王还不知道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但他万万没想到,两天后传来了弟弟逝世的消息。
      随着齐王的离世,齐王党轰然倒塌。
      武帝毕竟是个有血有肉之人,弟弟突然去世,他还是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毕竟是一个妈生的啊。
      武帝亲自举行葬礼,在追悼会上,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囧哭得特别凶,司马囧还是个孩子,武帝也于心不忍劝侄儿节哀,谁知司马囧嚎得更凶了,他告诉武帝要不是御医误诊,他老爸也不会这样。
      武帝大为光火,立即命人抓住御医砍了头。
      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所谓世袭罔替,武帝下令司马囧继承父亲的齐王之位,这哥么虽然还小,长大后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也是日后作乱的八王之一。
      同时给司马炎上谥号为“献”,司马攸是晋朝皇室中少有的贤才,神似那《杨家将》里的八贤王,奈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落得个英年早逝,时年三十六岁。
      另一个“八贤王”扶风王司马骏,就是善于带兵的那位,司马骏先前听说武帝要赶齐王出京,赶紧上书阻止。
      结果是武帝当然不会鸟他这个异母兄弟,同母弟弟都容不下,怎么会听他的。
      司马骏得到这样的答复,居然得了抑郁症,忧愤成病,哀莫大于心死啊。
      司马攸和司马骏,一文一武两贤王,竟然同时撒手人寰。
      如此巧合不禁不让人怀疑武帝是否痛下毒手,当然这只是猜测而已。
      司马骏生前在西北地区爱民如子,深得各族百姓人心,百姓听说他去世,为他树碑立庙,伤心得纷纷落泪,颇如羊叔子当年的故事。
      真不知是不是老天爷故意安排这两个“八贤王”同时去世,因为西晋宗室里几乎只有这两个人有能力挽回西晋这辆开往悬崖的列车。
      无情最是帝王家!
      真是天要亡西晋政府啊!
      两王爷去世后,武帝调整了朝廷的人事任免,升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尉,录尚书事(相当于军机大臣),光禄大夫山涛为司徒(主管全国人口),尚书令卫瓘为司空(主管全国土地、风化、祭祀)。
      三公之位就此敲定,相当于西晋政府的三个常委。
      但是山涛年事已高(八十岁了),没过多久就老死于家中,武帝又升任左仆射魏舒为司徒。
      魏舒是个孤儿,从小就学习刻苦,门门都是一百分,所谓学而优则仕,他参加郡里的公务员考试,分数考得很高,通过了选拔先做了渑池县县长,在地方锻炼了几年,后来青云直上,几年就进了中央当了尚书,现在又晋升司徒,位列常委。
      魏舒可不是凭着马屁功夫得以高升,他处事精明而果断,生活作风勤俭节约,为人乐善好施,和前司徒山涛的行事作风很相似,所以威望和山涛不相上下。
      而且他和常委之一的司空卫瓘关系很好,两个人的工作自然配合的相当好,由于三常委之一的太尉司马亮是藩王,坐镇豫州不在中央,所以朝里的大小事务都是魏舒和卫瓘在忙活,他俩一同整饬朝纲,连三杨都要礼让他们三分,两常委稍微扭转了一点朝中的歪风邪气。
      所以西晋泰康年间,武帝虽然夜夜笙歌,不理朝政,但是在这几位的苦苦支撑下,天下也相安无事了好几年。
      重点说说卫司空这个人,卫瓘父亲曾经是曹魏的尚书,不幸去世的早,卫瓘很早就顶了老爸的官职,二十岁就官至尚书郎(相当于中央各部委办事员),后来帮助司马家整死了猛人邓艾和拔除了钟会这个刺头,可谓西晋开国功臣,西晋建国后封了菑阳公的爵位。
      他还有个名人孙子——中国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玉一般的男子)。
      卫瓘的女儿曾经被武帝看中并作为儿媳妇的首选,可是后来被贾充给阴了,这件事就黄了,前面也说过。
      虽然这样,但是他和武帝还是成了儿女亲家,他的四儿子卫宣娶了武帝女儿,卫瓘也算是得偿所愿,成了皇帝亲戚就是不同,武帝对他卫家也越发恩宠,仗着这点,卫瓘这个老滑头也干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什么事情呢?
      淌废立太子这趟浑水。
      前头小生说过,历史上凡是淌过这趟浑水的几乎没有好下场,而且死亡率奇高。
      卫瓘这个人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迂腐,说话净拐弯抹角,他想建议武帝废了司马衷那个智障太子,见了武帝却吞吞吐吐,不敢直说,每次都说要有事密奏武帝,可是到了武帝面前又把口水咽了回去,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这样,武帝也被他搞得一头雾水。
      卫司空平日里不是挺能吹得么,怎么最近得了口吃?
      有一回武帝宴请群臣。
      卫瓘上来就猛的干了好几杯,顿时满脸通红。
      卫司空是个酒鬼?
      当然不是。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假装喝多了,突然跑出来跪在武帝的龙座面前说有事要奏:“微臣有事起奏,但不知当讲不当讲?”
      武帝说道:“司空有话但讲无妨!”
      卫瓘又玩起了那一套欲言又止,还来来回回折腾三次。
      武帝再次云里雾里,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
      突然卫瓘伸手拍了龙椅一下,唏嘘道:“此座可惜啊!此座可惜啊!”
      此语一出,群臣一片哑然。
      武帝一下就明白了这老朽的话外音,用手拍着卫瓘肩膀说道:“卫司徒当真喝高了?”
      卫瓘答道:“微臣不胜酒力,惊扰陛下,微臣告退。”
      卫瓘立马明白武帝在给他台阶下,知道自己话太多了,又乖乖的回到了自己座位独自喝闷酒。
      宴会也继续照常进行。
      过了几天,卫瓘的话时常在武帝耳边响起,武帝顿觉卫瓘的话确实一语中的,但是废立太子何等大事,岂能说废就废?
      何况武帝还是对自己这个弱智儿子存了些许希望,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特地摆了酒宴把东宫的太子属官全都请了过来。
      皇帝请客哪个敢不给面子?
      与此同时武帝把一道关于处理政事的试题差人送到东宫,命令太子司马衷立刻作出答复,写出答案再送回来。
      原来武帝宴请东宫的人就是为了把司马衷的智囊团给调走,让司马衷凭借自己的能力回答他出的试题。
      傻太子也看出来老子出题是在故意考他,正要召集智囊团却发现都没了影,司马衷这下抓瞎了,急的团团转。
      司马衷一看坐在床边的贾南风,一晃眼他俩已经结婚好几年了。
      司马衷只好和贾南风一起想办法。
      贾南风虽然出身于文化人家,但也只是粗通文墨的半吊子,本打算自己为老公捉刀代笔,却又怕万一没答好摊上大事,况且这道题关于政事,搞不好还会弄掉了老公的太子之位,自己的皇后美梦也将成画饼。
      作为一个一心要做“吕后第二”的女人,她不得不作困兽犹斗。
      贾南风思前想后还是找了个小官当枪手,答案也是引经据典,博古论今那一套程序,毕竟关于政事的解答还是朝廷官员比较专业。
      即便这样,多疑的贾南风还是不放心,虽然多疑是个毛病,但是无疑又是一个优点,贾南风后来能够掌控朝政也正是靠着其多疑狡诈的个性。
      写到这里,小生想到电影《铜雀台》里的一句台词,发哥饰演的曹老板说的一句话:
      孤能走到今天,就是从来不相信任何人。
      这正是贾南风的心声啊。
      她找来了自己的心腹给使张泓,给使是个什么身份呢?
      就是供人使唤的仆人,看到这里很多人会以为这哥们是个死太监,但小生查阅过很多资料,发现历史上好多给使都曾外放做官,并且还能娶老婆生孩子。
      给使很显然不是太监。
      例如后来隋文帝的给使李圆通,一个身世悲惨的私生子,隋文帝的保镖兼大将,外放锻炼后一直做到兵部尚书的高位,他的儿子李孝常是李唐开国功臣,受封义安王,后来谋反被杀。
      而且刘备、孙权的宫里都有这样的给使存在,也有外放做官的记载。
      这么看来,这个张泓极有可能是贾南风打着给使名义招进来的智囊军师,好比《雍正王朝》里雍正当亲王时藏在府中的教书先生师爷邬思道。
      贾南风给张泓看了枪手写的答案。
      张泓看后却直摇头,说道:“太子学文化学不进去,陛下和那帮老臣一直都知道,而这个答案写的非常专业,很明显是他人捉刀代笔,如果圣上一经查究,肯定会把这个枪手给揪出来大刑伺候,那时恐怕太子地位难保啊(太子不保,您也跟着玩完儿)!”
      贾南风大惊失色:“这可如何是好!”
      贾南风吓得脸色铁青,而张泓却不紧张,张泓从容说道:“主子不必忧虑,小的有法子。”
      原来此人早有对策。
      贾南风缓过神来,说道:“有何良策?快快说来!”
      张泓答道:“与其搞得太专业,不如言辞直接一点,就和平时说话一样,所谓话糙理不糙,这样圣上自然不会多疑。”
      贾南风喜形于色,说道:“劳烦您为太子殿下代笔,此事若成,他日你我共富贵!”
      张泓再次摇头说道:“非也!非也!我不能代笔,必须太子殿下亲自来写,否则圣上必定发现马脚!”
      贾南风听了拍案叫绝,大呼精彩。
      于是他们二人逼着太子司马衷勉强完成了答复,张泓不放心又检查了一遍,方才差人送与武帝。
      武帝一看,虽然言语方面过于粗鄙,多是白话(据记载白话文始于唐代,私以为就凭《晋书》这里的记载,白话文诞生当推前四百年),但是大意基本上符合自己的答案。
      原来这小子只是不善于言辞表达而已,脑子还是清楚的。
      因此武帝也放下废太子的念头。
      为了堵住卫瓘的嘴,他还把这篇文章给卫瓘欣赏,卫瓘一看就明白了皇上的意思,要他少管闲事,从此再也不提废立太子的事情了。
      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多嘴为日后满门尽灭种下了祸根。
      当然卫瓘对于西晋这几年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过多久又联名已经升任尚书左仆射的刘毅刘书记、太尉汝南王司马亮上书武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关于这个九品中正制,凡是学过中学历史的诸位再熟悉不过了,乃是前曹魏重臣陈群的力作。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相当于那个时代的公务员考试,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曹魏延康元年(220年)制定的制度。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成为当时的政府体制,当然只有士族地主(如司马家,荀家,袁家,杨家,杜家,羊家等为代表)以及少部分庶族地主(曹老板就是典型代表)出身才能有资格参加考试,也就是说进这个体制对家庭背景要求极其苛刻,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就是说的就是这个九品中正制。
      那个时代寒门学子几乎无出头之日,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出身农家的猛人邓艾,但是人家老祖宗也是南阳大族,他很有可能是邓禹(邓禹,东汉开国功臣之首,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之首,杰出军事家,政治家)的后代,另蜀汉重臣外交家邓芝就是邓禹这支后人。
      邓艾基本可以认定是落魄士族。
      这个制度虽然起到了拉拢世家大族稳定朝廷统治的作用,但是却使朝廷的人才选拔面过于狭窄,导致错过很多草根式的人才。
      刘书记,现在应该是刘副总理,他和卫司徒以及汝南王司马亮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向这个制度发难,他们认为应该由基层乡里直接选举人才。
      司马氏也是大士族之一,武帝岂会干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这种缺心眼的事,他哪里会听这三个人的,况且如果真对士族开刀,恐怕弄不好他们司马家都会被那些士族给赶下台,这也使得这个制度延续了四百年之久,直到隋朝出现科举制度才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这个事件过去没多久,刘毅就递了辞呈,后来老死家中,刘书记是西晋少有的清官,在当时奢靡之风盛行之下他居然能独善其身,可见人品高洁,对于西晋政府,刘书记的死无疑对朝政影响巨大,好比当年董允(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以侍中守尚书令,诸葛亮去世后任大将军费祎的副手,蜀国副总理,蜀汉四相之一)之死于蜀汉的影响。
      紧接着司徒魏舒也告老还乡,旋即离世。
      西晋又失去一个明白人。
      三常委挂了一个司徒大人,总得补个空缺吧,武帝诏命镇南大将军杜预回到中央接替魏舒的司空职位。
      我们这个老朋友杜武库这年已经六十三了,从荆州到洛阳可谓路途遥远,杜武库这把老骨头哪里受得了这旅途颠簸,竟然病死在途中的招待所里。
      一代儒将,猛人杜武库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杜预虽逝去,但是他们京兆杜家以后还会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
      自从武帝下令削减地方州郡兵力后,地方文恬武嬉之风也越来越严重,朝中的腐败之风也像传染病一样在地方州郡蔓延开来。
      坐镇地方的大员里只有杜武库看得很明白,他常说天下虽然安定,然而国虽大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不应该重文轻武,应当崇文宣武,哈哈北京即视感。
      而西晋现在的状况就好比一个畸形的庞然大物,一条腿太粗,另一条腿却肌肉萎缩,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先前尽管武帝削减了地方的军力,但是杜预不敢懈怠,未雨绸缪之下他在荆州周边修了很多坞堡,有点像鬼子的炮楼,猛人邓艾在任雍州时也曾在西北修筑这种炮楼,后来树先生作乱,很多军民都躲进炮楼里才得以活命。
      杜预在任时又兴修水利,开通漕运,发展了南方的经济,这一举措甚至影响了后世,为南方的开发做出了突出贡献,当时荆州的人民称他为“杜父”,敬仰之情可见一斑。
      杜预生前喜欢博览群书,之前由于军务繁忙没有时间看书,天下太平后他老人家也有时间研究学问了,写了本《春秋经传集解》,流传于世。
      杜预死后,尸骨得以回到家乡京兆杜陵,武帝追赠开府,谥号“成”,这个字也确实涵盖了杜预同志的一生,他无论文治武功,各方面都是一个成功的人,除了光膀子干架。
      杜武库一挂,西晋开国功臣里有能耐只剩下卫司空了,卫司空现在的处境好比风箱老鼠,内为贾氏所嫉,外为三杨所嫌,两头受气,倒霉只是时间问题。
      卫瓘儿子卫宣娶了武帝女儿,是个驸马爷,前面提过。
      但是他这个人有个不良嗜好,什么嗜好?
      嫖妓呗,根据他们卫家的优秀基因,这位卫驸马肯定也是生得油头粉面,风流倜傥,美人爱帅哥,帅哥多风流啊,其实这在当时也算不得什么不良嗜好,男人么,都好这口,何况驸马爷帅哥一枚。
      可别的男的可以这样,单单你卫驸马不行,因为你是驸马,你这么搞公主不得气死?皇家颜面何存?
      做男人难,做公主的男人更难!
      所以这对小夫妻很不和谐。
      某日,卫驸马例行公事,去某某院找按摩女郎,正巧被国丈杨骏给看见了,估计杨骏也经常去那种地方。
      杨骏早就知道卫驸马和公主夫妻很不和谐,这可是把卫家扳倒的战机啊!
      遂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找了一个心腹纪检官员上书弹劾卫氏父子,揭发卫驸马生活不检点,有辱皇家体面,劝武帝强制卫宣和公主离婚。
      卫瓘在朝中也有耳目,早就嗅到了不祥的味道,主动写了辞呈要求告老还乡。
      武帝觉得卫瓘认错态度如此诚恳,准许他保留爵位退休回家,并同时把繁昌公主接回宫里娘家居住,表示与卫家断绝婚姻关系,这就算离了婚了。
      后来武帝可怜女儿年纪轻轻就离了婚,有些舍不得,又打算和卫家复婚,但是来不及了,卫宣遭受打击后就离开人世了,可怜繁昌公主年纪轻轻便守了寡,悲剧啊!
      卫瓘到底是老了,当年坑邓艾忽悠钟会的手腕早已不在,这回因儿子坑爹被三杨彻底整瘫。
      前面说过司徒魏舒早已病故,此次卫司徒又被扳倒,朝中三常委只剩下太尉汝南王司马亮和三杨分庭抗礼,至于贾党,由于贾大爷的死实力大损,贾南风还未成气候,暂时对三杨构不成威胁,所以三杨压根没把贾党放在眼里,不过数年后三杨就要肠子悔青,此话按下不表,后头再叙。
      但是司马亮和卫司徒不同,他此时已升任大司马,坐镇许昌都督豫州军事,不在朝中,且手握重兵出镇一方多年,颇有威望,三杨一时也鞭长莫及。
      这年几个年幼的皇子已经长大,也到了该滚去封地待着的时候了。
      武帝封司马柬为秦王,都督关中诸军事;
      司马玮为楚王,顶了杜预的空缺都督荆州;
      司马允为淮南王,都督扬州诸军事;
      司马乂(音义)为长沙王;
      司马颖为成都王。
      上面提到的司马玮,司马乂,司马颖几个都是后来捣乱的八王之一。
      还有皇子司马晏为吴王,司马炽为豫章王,最小的儿子司马演为代王。
      下面咱们的一个很纠结的人物出场了,为啥纠结,因为这个人可谓来路不明,这个人的来路也成了后来史家纠结之热点,总之是含糊不清的人物。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那武帝孙子司马遹(音玉),此次受封广陵王。
      为什么说这孩子来路不明呢?
      原来,太子司马衷跟贾妖婆大婚之前,司马炎担心傻儿子不懂夫妻生活,便把自己的老婆之一——才人谢玖(父亲是个屠夫,和东汉灵帝何皇后出身相似,区别就是一个是杀羊的一个是杀猪的,何皇后他哥就是个杀猪的,那个被一群残疾人干掉的何进何大将军)发往东宫侍寝。
      所谓侍寝,其实就是去教司马衷成人之礼(夫妻生活)的,所以谢玖肯定是这方面的专家,床笫老手,人美活好!
      谢玖这么好的技术是跟谁学的呢?
      很显然是武帝司马炎么。
      写到这里,小生可谓三观俱毁,对司马炎佩服之情有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真是中国好老爸!
      这种事都怕儿子做不好?
      其实司马炎纯属多心,所谓食色性也,饿了就要吃,饥渴了就要那个,你看那动物都是这样,人也是动物,乃是原始本性,跟智商什么的没啥关系,再说古代皇室一直都有专门教授皇子生孩子的太监,且专门设有挂满春宫图的房间供皇子们学习观摩,这些个皇子们看了这种画面,时间一久弄得个个□□焚身,宫里的宫女就成了他们发泄□□的工具(那时的宫女都是穿那种没有裆的裤裙,不小心就会走光,皇子们看见后来了欲望,掀起裙子就上,倒也方便快捷),因为这点历史上很多皇帝的第一个儿子多为宫女所生。
      太子大婚之后,谢玖这种人美活好的主早被贾妖婆排挤的够呛,司马炎便让人把谢玖接回宫中来住。
      武帝此举更牛,美女自己用过了,再送给儿子用,儿子用过了,他收回来自己继续用,真是父子之间不分你我啊。
      从古至今女子皆好比玩物一般,被人用来使去,可叹。
      谁知谢美女回来后肚子居然一天天大起来,这也忒快了。
      那么问题来了,学生孩子到底哪家强?
      司马炎?还是司马衷?
      这个儿子到底是司马炎的种还是司马衷的,到现在还是一个历史谜案。
      其实这个孩子到底是孙子还是儿子,只有司马炎自个儿知道。
      总之太子司马衷的第一个儿子就在这样来路不明的情况下诞生了。
      最搞的是司马衷居然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个儿子,武帝自己把这个孩子养到三四岁的时候才告诉司马衷他喜当爹了。
      人家是借肚子生儿子,武帝他是借肚子生孙子,小生也找不出什么词来形容他了,可谓“千古一帝”。
      这个小娃娃从小脑子就特别好使,和他老子司马衷恰恰相反。
      按照遗传学原理来看,老子智力有问题,儿子应该也好不到哪儿去。
      那么问题又来了,生孩子到底哪家强?
      这又让我们不得不怀疑司马衷喜当爹。
      司马炎特别喜欢司马遹,经常带他在身边。
      有这么两则故事体现了司马遹的神童天赋。
      有一天晚上宫中失火,司马炎带着小孙子司马遹登楼观望,这时才五岁的司马遹拽着爷爷的衣袖死命不放,并把他拉到昏暗处,并小声说:“黑夜里应当多加防备,不能让火光照到爷爷,这里太危险了。”武帝从此对这个孙子刮目相看。
      还有一回更绝,武帝带着孙子司马遹来猪圈参观学习。
      司马遹一看到肥猪,张口就来,说道:“猪已经吃得这么肥了,为什么不宰了犒劳文武百官,而让它们在这里浪费国家粮食呢?”
      司马炎听后那是拍案叫绝,在群臣面前经常夸赞这个孙子,称这个孩子一定能让大晋朝兴盛发达。
      还要补充一点,很多人说这个孩子长得很像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那鹰视狼顾的晋宣帝——司马懿。
      祖爷爷投胎了?
      武帝得了这么个宝贝孙子,更是觉得大晋朝后继有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他恐怕不知道一句古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啊”。
      司马衷太子之位得以稳固,不得不说有神童司马遹的功劳。
      这个孩子的出现对贾南风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就是他老公的太子之位得以保障,坏事么,只是这个孩子不是她自己生的。
      贾南风估计知道自己长得不咋地,导致了其内心扭曲变态,虽贵为太子妃未来的皇后,但她的内心却是极其自卑的,自卑的人主要分两种,一种有自知之明会默默无闻下去,而另一种则相反,他们会对这天生的不公发起强烈的反击,说白了就是报复社会。
      而贾南风显然属于后者,其实平心而论贾南风也挺不容易的,由于自身的丑陋,这个女孩子不免从小就受人白眼,可谓尝尽人间之冷暖,所以她不允许那些漂亮的女人活得比她好!
      她嫉妒那些女人嫉妒到变态,关于善妒这一点,她和死去的婆老太杨艳皇后倒是极为相似,甚至青出于兰。
      难怪杨艳看贾南风顺眼,原来她们有共同语言——漂亮的小三都去死吧!
      谢美女后来带儿子回到东宫居住,贾南风立马喝令左右把谢美女幽禁起来,谢美女这回歇菜了,她不但看不见司马衷,就连宝贝儿子司马遹也见不着了。
      贾南风又命心腹宫女密切监视东宫的其他嫔妃的肚子,这个女人一手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计划生育”情报系统,任何女人都不准和太子搞暧昧。
      司马衷虽然对贾南风这个丑老婆言听计从,毫不嫌弃这个糟糠之妻,但是再蠢的男人都是视觉动物,司马衷看到美女有时候也要偷一回腥。
      这里插一句,小生作为一个综合条件尚可的男孩子,站在男人的角度劝告广大女青年,要想嫁得好,自己的外形方面必须不断完善,因为还是那句话,男人都是视觉动物,哪怕自身条件再差的男子都是先看外形的,因为没有人想上你的内涵!
      回到正题,后来就有一个姓郑的小老婆怀上了司马衷的种。
      贾南风听说后大为光火,丫的竟敢勾引我老公!
      不弄死你对不起老娘我这手艺!
      下面这段请正在进食的朋友注意,福利来了!
      贾南风一把夺过侍卫手中的大戟,抄起这大家伙气势汹汹直奔小老婆住处,见到郑氏二话不说,上来就是一个突刺,大戟戳进了郑氏的肚子,接着用戟把郑氏的肚子划拉开来,一套“无痛人流”技术动作娴熟老练,郑氏倒在血泊中当场毙命,未成型的胎儿从腹中掉了出来。
      场面极其血腥,口味非常之重,一幕重口味惊悚片现场直播!
      宫里的目击者早就吓得跑了没影,估计看了这画面这辈子都有阴影。
      平日里一向自卑低调的贾南风终于露出了凶狠狰狞的本来面目,写到这里,不禁佩服贾南风好大力气,一个女子居然能熟练操作大戟这样的重武器,真可谓女汉子!
      老娘我要把我得不到东西加倍讨回来!
      这么一套无痛人流做完就惹了大祸了。
      杀了人了,司马炎听说后大为恼火,下诏要把贾南风废了,并关进金墉城。
      说说这个跟小说家金庸同名的地方,金墉城是曹魏在洛阳西北角修筑的一个小城,原来建这座城旨在洛阳受到进攻的时候构成掎角之势,可以率军驰援,但是后来的历史走向证明这座城并没有发挥其军事上的作用,可谓聋子耳朵,摆设。
      当然我也没说这座城一点没用,金墉城和曹魏时的邺城一样,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成了一个关押□□的高级监狱。
      贾南风这回真要蹲号子吃牢饭了?
      这个时候,贾家平时积累的人脉发挥了作用。
      前头说过,贾南风老妈郭槐一直在极力讨好杨家,而作为皇帝亲家的杨家也知道贾家(虽然现在贾家势力大不如前)的存在对于巩固司马衷的太子之位是十分有利的。
      于是三杨纷纷上书武帝为贾南风求情。
      连皇后杨芷都帮贾南风说话了,皇后杨芷劝道:“嫉妒心是女人的天性,毕竟太子妃少不经事,所以现在还小脾气爆了点,贾妃这孩子长大后,肯定会改的啊。”
      这又是当年杨艳皇后对于司马衷的那套理论,什么童心未泯,什么大器晚成种种。
      三杨也添油加醋,贾充为您立下大功,人家刚刚故去,陛下就忍心把人家的女儿打入冷宫终身监禁么?
      言下之意就是您也不想想当年是谁把您扶上现在这张龙椅的。
      呵呵,你们杨家一家老小现在不遗余力地为贾南风说话,可你们哪里想到一家老小以后都要身首异处啊!
      真是莫大的讽刺。
      武帝不免忆起贾大爷当年“雪中送炭”的力挺,想想还是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将来去了地下如何面对贾大爷?天下人将会如何看他。
      还是把贾南风从金墉城监狱给放了出来。
      贾南风算是躲过一劫,不过她也让世人见识到了她的凶狠手段,于宫中威名大振,杀人立威果然大有效果。
      天有不测风云,死灰亦能复燃,贾南风这亡晋的星星之火差点被武帝亲手浇灭。
      这年是西晋泰康十一年(290年),也是泰熙元年,泰康年结束。
      公元280年——289年这十年,晋武帝灭吴结束三国乱世,统一全国,经济繁荣,西晋初期出现了太平盛世。
      期间西晋制定了“占田制”这一土地制度,使得农民依法占有了一定的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辟田开荒,从事生产的积极性。
      再加上晋武帝注重在各地招抚流民,兴修水利,西晋初年,由于三国乱世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人口也大幅度上涨。
      出现了短暂繁荣的十年,这十年史称“泰康之治”。
      作为开国之主,这十年大概是司马炎为数不多的历史贡献吧。
      泰熙元年(290年),三公之一的司徒一位由于魏舒和杜预的亡故,一直空着,这回武帝让王浑当了司徒补了空缺。
      前头由于卫瓘的主动辞职,司空的位置也空了出来,武帝让之前跟杜预不怎么对付的石鉴当了司空。
      对于主动辞职的卫瓘,武帝还是给足面子,加封他为太保,和前两位不同,太保多为荣誉官职,其实无实权,卫瓘离权力中心越来越远。
      这时的朝内主要是司徒王浑,司空石鉴和三杨共同掌握实权,这两位的能力可比不了魏舒和卫瓘,哪里斗得过三杨势力,渐渐不敌。
      加之武帝已步入晚年,之前由于终日奋战于床笫之上,搞得一身的疾病,几乎不能上朝,更别说跟美女们嘿咻了。
      武帝这次生病可不同上回,这回他是缓不过来了,朝政大权自然完全落入了杨家的手中,杨芷坐镇中宫于内控制武帝,三杨手握大权于外控制百官。
      凡是朝廷大事,他们父女都事先互相通气,然后才能实行。
      到了泰熙元年四月,杨皇后见武帝病情加剧,干脆要父亲杨骏住在宫里处理政事,省的来回跑来跑去。
      这样一来,凡是朝廷的诏命,都是出于杨骏之意,那些个亲王和文武百官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了。
      朝廷的重大人事任免也全都操控于杨骏之手,很快朝廷里到处都是杨骏提拔的心腹党羽。
      此时武帝已经昏睡多日,估摸着时日无多。
      他自知大限将至,使劲睁开双眼,环顾四周发现只有杨骏立在一旁,心中奇怪,说道:“你怎么在这?快去令中书草拟诏书,召汝南王司马亮辅佐朝政。”
      杨骏惶恐,诺诺而去。
      杨骏一走,武帝又昏睡了过去。
      杨骏只得慌慌张张跑到中书那里命令中书起草诏书召汝南王司马亮回朝,与杨骏共同辅佐司马衷。
      这可以说是司马炎挽救西晋的最后一次努力。
      杨骏玩了招狠的,扣下诏书,秘而不宣。
      趁着司马炎弥留之际,皇后杨芷召心腹中书监华廙、中书令何劭入宫,又重新起草了一份诏书。
      内容是杨骏为太尉、加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
      没有汝南王司马亮的屁事。
      这是矫诏啊!
      也就是说这道诏书让杨骏一个人把持了西晋所有的军政财务大权,基本上和皇帝没啥区别,就差一身黄皮子了。
      四月中旬,杨皇后与华廙、何劭拿着伪诏给武帝看,劝他答应。
      武帝听何劭念完诏书,艰难伸出手来。
      何劭赶忙把诏书递上,武帝接过诏书,微微张着双眼,看了一会便紧皱眉头,一句话不说,将诏书狠狠掷于地上。
      杨皇后等人见武帝如此态度,也都作了睁眼瞎,拿着武帝“默许批准”的诏书出了宫。
      这帮人走后,弥留之际的武帝回光返照,叱问左右,说道:“汝南王到了没有?!”
      没有人回答他,他的言语显得无比苍白无力。
      武帝默然无语,公元290年,西晋泰熙元年,这位没什么名气的开国皇帝一声长叹后离开了人世。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司马炎才发现自己早被杨家下了套,他才明白自己恐怕真的要和汉灵帝比肩了,他开始为自己父祖三代所开创的晋朝前途担心,但一切为时晚矣。
      司马炎在位二十五年,享年五十五。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7章 第七章 借肚子生孙子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