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山村教师小院的“小神童” ...
-
二十八年前初秋的一天,在四川S城的一条通向老鸦山公社的黄泥公路上,一辆解放牌客运车正满载着赶集回家的山区农民,一路疾驶而去,车后扬起了滚滚的浓烟。所谓“客运车”,现在看来,实在太简陋了,就是一辆用军色帆布做篷子的大卡车,里面左右各设有一块硬板子,就是座位。
在这些旅客中,有一对抱着孩子的年轻夫妇。他们并没有华丽的衣作,但一眼看上去就是城市里的人。女的身穿白底子上印有小圆圈的花布衬衫,一条灰色的确凉裤子,一双塑料凉鞋。样子清瘦文静,她叫陈会,原是老鸦山的知青。后来贫下中农推荐她读了中师,根据当时“哪里来,就哪里去”的政策,所以她又回到了老鸦山公社,在乡初中当了一名教师。男的高大健壮,穿着一套制服,一看就知道是位工人阶级。他叫夏力,也当过知青,但他还幸运,被招进了8城的机械厂,当了一名工人。当时的工人老大哥是很“吃香”的。他俩本是初中同学。工作后,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相遇而结缘。今天陈会生生孩子满了假期,他是来送陈会母女俩的。现在陈会怀里抱的那个女婴,就是他们的孩子夏天。孩子刚满两个月,正睡得熟呢。红扑扑的小苹果脸,实在讨人喜欢。旁边还有个老太婆,她就是陈会的妈,七十岁了,白发苍苍,为了外甥女,今天也跟着来受罪了。
车子在起伏不平的崎岖的山路上行驶,自然颠簸得厉害。陈会本来就有晕车的毛病,车行驶一半就扛不住了,只见她脸色煞白,满头冒冷汗,但她坚持着,咬着牙,眯着眼,不敢吭声。夏力见陈会这狼狈的样子,知道她又晕车了,赶紧放下手里的包袱,接过来孩子。陈会紧张难受中熬过了一个多小时,老鸦山公社终于到了。夏力抱着孩子第一个跳下车,接过包袱,扶着陈会下了车,陈会再也忍不住了,跑到路边就是一阵呕吐。他晕呼呼的,脸色蜡黄,不过吐后心里要轻松点了。
刚走几步,路边开茶园的一位家长高声招呼道:“陈老师,你来啦!我们这些娃娃都盼着你早点来教他们呢。晕车了吧?快来喝杯茶,休息一下。”家长的热情让陈会打起了精神,笑着,坐了起来。家长老板一阵寒暄,冲了两杯花茶,就忙着张罗生意了。这公社四面环山,主要单位只有乡政府,乡卫生院,乡供销社和乡初中。这里也是这个山区最热闹的地方。每当逢集这条狭小的黄土泥地的“小街”上挤满了赶集的农民,这里就是他们的交易中心。
休息少许,他们抱着孩子,提着包袱向学校走去。这所乡初中已有多年的历史,培养了不少本乡农民的子孙后代。有些恨贫读书的发奋子女从这里走出了山村。近几年,有不少城市知青师范学校毕业乡村学校来工作,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乡村教育教学质量迅速地提高,陈会就是其中的一个。
来到校门口,首先看见的是一个黄土泥地的平整的大操场,旁边是一付破旧的篮球架。另一边是一个沙坑。很显然这里是同学们做操和上体育课的地方,也是老师们放学后运动打球的地方。他们走进学校,来到教师宿舍小院,老师们都忙着迎出来看孩子。小夏天这时也醒了,睁开黑溜溜的大眼睛,不停地向四周打量着。老师们都高兴地争相传递着看孩子,有的说像爸,有的说像妈。孩子有些认生,娃娃大哭起来,他们赶紧递给陈会,孩子便转哭为笑了。
这乡初中一个年级四个班,一共十二个班。有教职工二十多人,十二间教室都是红砖平房,教室宿舍也是红砖平房,今年才修建落成的。房子十二套,围成一个长方形,都是一室一厅两间屋子。不愿在学校吃的,要自己开锅,可以在屋后搭一个简易厨房。陈会有老有小,一家三口了,当然也准备请人搭个厨房。在这里安营扎寨。夏天爸爸每周休息时就来这里看望她们。陈会母女每年要待到寒暑假再回城里的家。今天小夏天爸爸还要赶回去上二班,所以匆匆回城去了。
陈会是个聪明能干的人,在工作上也很负责任,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她所管的班级,班风正,学风好;所教学科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现在有了孩子,她也不甘示弱,常常待孩子睡后熬夜备课,做家务,星期天也不能休息,用布袋背着孩子改作业或刻卷子。还好的是外婆身体硬朗,对小天天的关照仍然是无微不至。虽然当时教师经济上拮据,但对小天天生活上的需求,还是竭尽了全力。小天天八个月断奶后,外婆用奶粉、鸡蛋、稀饭粥轮着喂她。当时她会蹒跚走路时,就调皮了,也许闲外婆喂的次数多了,也许同样的东西吃厌了,她看到在准备这些东西时,她就躲到朱阿姨家里藏起来。弄得外婆到处找她。
有一天晚上,外婆不太舒服,早睡了。陈会让小天天坐在小凳子上,自己端来一盆衣物蹲在小天天旁边洗,一边洗一边教小天天唱儿歌。陈会衣物洗完,小天天的儿歌也学会了。大声唱着:“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待陈会晾好衣服过来。小天天忽然朝妈妈说了一句:“妈妈,你好辛苦呀!”这句话让陈会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她感到惊诧,孩子如此小,竟然知道妈妈辛苦。也许她看多了妈妈的操劳,留下了这些的印象。陈会感动万分,眼睛顿时红了,立刻把小天天抱起来,久久不愿放下。
两岁那年,有一天,爸爸从城里买来了本儿童唐诗。别看小天天走路都不太稳当,说话可清楚了,每首唐诗朱阿姨只教她两三遍,她便能跟着朱阿姨一起背下来。这样一学期下来,两岁的小天天居然能把全本唐诗背下来。并且不用别人给她开头,她只要看看诗旁配的插图,就能背出整首唐诗。小院的叔叔阿姨都夸她聪明,并且叫她“小神童”。小天天这下可得意了,早上起来自己常常拿起那本书,提起她的小塑料板凳,坐在家门口,一边看插图,一边高声背唐诗。她那童稚奶甜的诵读声,打破了这个山村教师小院早上的宁静。老师们都相继跑出来,抱她,逗她,这时小院便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