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关于自己小文的啰嗦 ...

  •   抬头一看日历,2007年忽然已经接近末尾。
      这年年初的时候我挖了个不大不小的坑,却不小心把自己也给绕了进去。整个春天,直到初夏,都在被自己胡编出来的一个东西滥感动一把——虽然我知道这个东西很烂,至少看起来很烂。但毕竟是我自己写出来的再一个字一个字儿在笔记本上敲出来的,癞痢头儿子自家的好。
      现在掉过头来看看这几年的胡乱涂抹,大多数都是挖坑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写,结尾了却突然想要罗嗦一大堆。而这个故事不是,很不是。我早就想写一个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或许是小时候看了很多遍《地道战》的缘故?),却一直没有下笔。毕竟那是一个历史过于复杂和动乱的年代,却因为时间较近而极其细微。不小心就容易出太多的硬伤。对于自己,对于读者。我必须尽量地减少消除不必要的错误。
      但是今年年初我看了今何在大大的《闪电战》,彻底坐不住了。
      哦卖糕的,二战居然还能这么写,那我还怕什么。
      于是就奔图书馆抱了几本书,回家就动笔。
      写得很快,想得却很多。这个故事完全按照商业写作的模式来,最终却把我自己也打动。人物设定总是落了俗套这我自己不能否认,但我的水平也就到这个地步。而且我想要表达的也就是这么个东西:在难以自保的年代一段终于保不住的感情。
      故事的主角只有一个,莱因哈特•冯•诺尔曼。一般的耽美小说都是走双男主角路线,我想了想这对我来说比较难。两个人(为了不那么扭曲自己的世界观,两个直男),怎么相遇怎么在那样一种年代,一个对这种我比较萌的感情极端排斥的背景下被掰弯以及战后是否要掰回来的问题实在是太复杂了。所以我就走了投机取巧路线,小莱向前站,米歇尔•梅勒同志向后站。主角一主一副,视角大多数在莱因哈特这里。解决了。
      关于这个人设,还是流于金发美少年的俗套。名字的来源却不是银英——是文中出场不是很多却影响深远的一个人物莱因哈特•海德里希。再次声明。
      副男主角是一个美国潜伏间谍,米歇尔•梅勒。这个人完全出自苏联间谍小说作家尤里安•谢苗诺夫爷爷的作品《春天的17个瞬间》和《奉命活下去》。他就隶属于其中重要人物,美国中央情报局欧洲官员艾伦•杜勒斯的谍报小组。
      选这种视角其实也是一种讨巧(其实就是偷懒)。早些时候看的《天鹅奏鸣曲》写占领区巴黎的地下工作与肃反,《夜的第七章》写了类似《辛德勒名单》一样在集中营里德国军官和犹太男孩的爱情还都是完美结局。我不是很敢这么写。种族间的对立和战争双方的矛盾是比较难用一个“爱”字来化解的。我水平不如他们,搞不好就成了大雷文。而《春雪》一样的文我也不敢妄自下笔——我想写得稍微长一点,就要有足够的冲突,对立和萌。(其实想走潜伏特务路线真正原因是我比较萌《智取威虎山》……)
      所以就选了这样一种两人表面上一直是和睦战友,内里却从互相猜忌,痛恨到谅解,同情再到他们以为的爱的关系。有三个前提。一,首先梅勒是不痛恨莱因哈特这个人的。他可能觉得这个人比较残忍,不择手段。但是同样也可以对他的工作展开很有帮助。二,他的利益和立场与莱因哈特的也不是完全冲突(在后期甚至是一致的)。三,两个人要有充分的接触。要有足够长的共同交流时间。这样才有了和睦感情产生的基本条件。注意,这里还不是爱,只是好感。而且我认为,这两个人之间始终是不存在真正爱情的。或许梅勒在莱因哈特死后发现自己爱上他了。但是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虽然过得很快乐,但是那还不是真正的爱情。
      我想问爱情是什么?应该是从灵魂深处闹革命。让两个人完全的信任,理解。能够无条件地支持对方,哪怕对方的立场与自己完全相反。梅勒和莱因哈特的立场当然是截然相反的,但是他们在战争中恰恰找到了一个能缓和自己所代表的利益的立场:反纳粹,停止战争。所以这两个人才能和睦地相处在一起。加上长时间的性格磨合,会有一个比较平和的表象。对于这一点莱因哈特看得是比梅勒透彻的,他在感情上比梅勒脆弱,而且由于海德里希的缘故,有一点自卑。所以他才会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一段感情。在追捕杜勒斯,几次暗杀活动的时候都是小心地使自己的行动不超出自己的活动范围和信仰允许高度。而美国人看似从人身上保护他,实际想到的,要为他做的比他少得多。
      人物是生活在历史中的,不是穿越过去的。(要是穿越文的话,去看《战斗复活在第三帝国》吧。徐俊其实也蛮帅的)所以人物的能力,语言和历史视角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适当地让主角有一点历史透视力——废话这是小说啊,不稍微YY一点就不萌啊。而且我很偷懒地征用了不少历史人物。海德里希,希姆莱,汉斯•弗兰克,隆美尔,鲁道夫•赫斯等等。好处是可以不用做人设,这些人都是有历史学家给他们做了盖棺论定的。就算是在耽美类小说里这些人也都不止是出现过一次,我就很……快意?YY?最终还是懒的成分比较多……地照着历史书写了……感谢BBC公司的《纳粹警示录》等纪录片。果然都是一样的好资料,视频比书上等一万遍,有图的也比没图的上等一万遍。
      同样我有个毛病,或许叫恶癖,就是喜欢乱入。(或许是受《堂吉诃德》的影响?我觉得是因为《螳螂君》……话说犬姐姐这篇文真是惊世骇俗啊)而且我有种很扭曲的历史观——觉得所有小说都是真实发生在另一个平行空间里的,所以同一个年代的同类文就忍不住地想把它们往一起联系……如果在这个故事里看到《天鹅奏鸣曲》或《春天的17个瞬间》里的人物您全当我无良好了。而且(我自认为)他们出场的镜头在整个故事篇幅里占份额很少,也不存在所谓的“同人”问题。(就算您硬要说这是同人,我觉得也应该是《春天的17个瞬间》的同人而非《天鹅奏鸣曲》)
      结尾部分就算是雷吧,我不想修改了。就算是为自己辩解,也就是说一句时代背景的原因。大战刚刚结束,整个世界一边是满目疮痍(损失真的惨重,死了五千五百万人)一边是百废待兴。莱因哈特是属于那个战乱年代的,他的死也恰恰暗示着旧时代结束了。他为了责任(如果他不在那张投降书上签字那最后的这些士兵也无法得到国际法规定的战俘保护)而能忍受苏联人的蔑视和羞辱,也为自己的尊严而选择了死。这是他选择的道路。而活着的人,不能要求他们为了这一段曾经的爱而用一辈子来怀念。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还有责任,有信仰和坚持。所以梅勒和伊莱莎才会从这一场噩梦中醒来,在余下的漫长岁月里互相扶持着等待这场战争带来的伤口愈合。
      胡说八道了这么多,回头看看其实也还是在给自己辩解。也是第一次,从前总以为作者就像瓦匠,做出罐子来就不必再去管。管它被人买了去是作油瓶还是夜壶的。但是……(挠头)我还是忍不住想写这么个东西。一来是就是因为想为自己辩解一下,二是想在六级来临之前在键盘上打点什么东西让自己从单词中暂时解放几个小时。所以就还是写了。永远不附带在正文后头做广告,就在这个只有熟人来的窝里存着吧。
      一家之言,老生常谈。如有不满,红叉在右上角。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