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渚清水独明 ...

  •   本朝自立国以降,于地方官员任免一事,便采取任期制。一年一考,三年一任,就任期满,便需得回归汴京,重新安排。
      蜀地境况复杂,张咏又是王相公举荐,官家亲派,想来只要这差使做好了,即便只是为了这蜀地稳定,朝堂之上的官家相公们,也会让他在这蜀地多留上那么一任的。
      即便不会连任,因着蜀地这种种状况,换个人来,恐怕也未必会做得更好。更有甚者,因着这一朝天子一朝臣朝令夕改的缘故,恐将再生变故。而届时,官家和相公们也一定会让他再度入蜀。
      但也仅仅是如此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自刀光剑影里走出来的前后两任君主所立下的国策,却是再怎么也不会放心的将权力交之于地方,重蹈唐时覆辙的。
      即便,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官员,都有那份造反的野心与意愿。
      而任满不过三届,又何尝不是一种保护?
      相反,若朝堂上的官家和相公们,当真放心的让张咏在这益州一直呆下去,那么,才是真正的大祸临头离死不远了。到时也不用等到朝廷兴兵来讨伐,这位治蜀有道的张知州就非得被言官御史们的口水喷死不可。要知道,大宋朝对读书人的厚待,绝对是空前的,而对于确保言路畅通的言官御史,自然,也自然是优待的。张知州品性高洁,自然,是不想成为攻讦的对象的。
      蜀地任期三年,加上官家恩典,很可能的,他在蜀的时间,会远不止三年,但也绝无可能超过六年。
      不下于六年的时间,还要减去种种可能的、不可能发生的状况及变数,这位张知州在蜀的时间,最多不过五年。
      五年,一段于普通凡人来说,算不得太长,也算不得太短的时间。
      五年的花开花落更替循环,张咏既然决定做得最好了,那么,莫说什么冠绝古今无可比及的话语,至少需得保证的是,这之后的继任者们,不管是何等样的人选,又能做到何等样的地步,也绝无法,抹杀他张咏张乖崖的功劳。
      这并不是大话,至少,以他张咏的能力,他并不认为自己做之不到。而事实上,他也确实是做到了。在张咏二度离开蜀地以之后,为了防止新任的蜀地长官随意更改这位张知州的治蜀成果,朝堂上的官家和相公们,几经思量,方选择了遵守张咏之教条的任中正,进行接任。
      而这之后在蜀地呆过的蜀地长官们,如文彦博等,皆是对其治蜀功绩,称赞不已。甚至于那位出将入相长达五十年之久的文相公,也不无敬仰的留下“瞻仰张忠定公之像,思其治蜀之绩,钦服不已!”的话语。
      后世的称赞推崇,张咏自是不可知,至少于这位就任已有了些许时日的张知州而言,现阶段最重要的,并不是从那狐妖女郎的口中探知一鳞半爪的神仙故事,而是怎样好生将蜀地这一团乱麻明里暗里的麻烦与矛盾给解决了。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虽然相信那位酒国好友神和子并不会让自己落得个如晋人王质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下场,可这神仙中事,说之不明,却也万不可轻忽,需得好生做好打算才是。
      这也是为何,这位张知州此番又为何打断那狐妖青离所讲故事之原因。
      蜀地诸事,虽多已走上正轨,却也,非是一时半刻之力,可以解决。若不然,又何来这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之说?
      张咏所能做的,便是极尽可能的,在短短的时间内,将诸多的事物,安置于最为合适的轨道,而不是至于一头雾水。
      如此这般,也算是过了个忙碌且充足的新年,虽是及不上杭州、汴京等地的繁华,却也算是别用一般风味。而先前世人所担心的,那些战后流民作乱亦或是冬日难熬百姓食不果腹路有冻死骨的局面,并未发生。且自那日后,那狐妖女郎青离,也未曾出现,仿佛就如她不知不觉间走入人前般,再度消失在了这浮华之间。
      张咏的生活,一贯的忙碌着,并不曾因此而有任何的影响。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年底,近年关的时候,有那灌江口的小吏来报:
      那二郎真君之庙,年久失修,前日里落了大雨,却是坍塌了不少。蜀人向来挂念那位二郎显圣真君的恩德,虽因着前番王小波李顺一事,官家早有诏令,不准再祭祀这位在蜀地享了数千年香火的正神。可蜀人淳朴,又怎做得出那等忘恩负义的事来。
      也是这蜀地偏远闭塞,一应诏令,阳奉阴违的本就是不少,这蜀人几经战乱,却也颇有那么几分破罐子破摔的架势。此般那灌江口百姓请求修复二王庙时,当地的有司不敢擅专,便报了上来。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位胆大包天的张知州自然不是个怕事的性子,也是知晓,蜀人难治,其根子,却是出在政策上。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宋开国以来,蜀地的情况是有目共睹的,倒也怨不得这蜀人反叛。如今好不容易将战乱平定下来,这战后恢复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张咏有心与蜀人打好关系,将蜀地治理妥当,自然,不会在这件事上有所推诿。
      非但如此,这位张知州更是,决定亲自走上一遭。
      也就是张咏这等文官,只要不是犯了甚谋反又或者通敌卖国的大罪,只要把事办好了,非但可以流芳千古,也可在士林间传为一桩美谈,便是官家知道了,也只会赞这人知道变通;至于办得差了,大宋朝不杀士的传统可不是说着好玩的,顶多也就是落得个左迁贬谪得下场。可若是换了武将,那定下个谋反的罪名可都是轻的。即便是胜了,也当免不了秋后算账。
      大宋朝之重文轻武,由此,可见一般。
      而在这重文轻武的大宋朝,其人物风流诗词鼎盛,也是非同一般。其官员的行政与施政能力,亦多有可取。张知州更是这种想干便干的性子,丝毫不曾顾及年关将近这两地路途虽算不得太远,却也有那么几分距离。携了府衙里二三公人,好生勉励一般,便带着人寻水路往灌江口方向去了。
      有蜀一地,数千年来,一直不曾忘记那位二郎显圣真君于蜀人的恩德,每逢节日,多有祭祀往来,颇具盛况。而那为天庭的众仙所讳莫如深的那些、关于那司法天神的过往,于此处,亦多有传颂。
      船行水面,愈发接近灌江口,这感受便愈发的明显,仿若那位道家正神并不曾离开般,往来之间所见得的每一桩事物,都与其呼吸与存,随处可见,充满着那人散落的传说与遗迹。
      也只有在这时,从忙碌公务中脱身出来的张知州方才恍然惊醒:
      竟然,就要到了那位二郎显圣真君的故乡了吗?
      不同于朝堂之上的官家相公们因着那王小波李顺一事对这位蜀地正神的迁怒,张知州心里,对这位传说里的二郎真君,还是有着那么几分好感的。
      历朝历代以来,为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政权在变,当政的人物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那些各派的尊神们,亦在不住的变动。时至今日,这流传下来的故事,自是出现了若干个不同的版本与传说。而张咏自一路入蜀以来,所听得的关于那灌江口二郎的事,亦是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
      不说其他,单那二郎真君的名姓,便出现了多种差别,又说姓杨的姓李的姓赵的,更是出现了把那古蜀王蚕丛当做二郎真君的说法。感叹人们想像丰富之余,却也不免生了几许怀疑,这二郎显圣真君,究竟是何人等,又怎会有如此这般多不同种类模样的传说。
      但这诸多种种不同的说法,在越是接近灌江口一地时,就如冰消雪融般,渐渐没了声响。而那位杨二郎、或者说李二郎的事迹,却也更加清晰明朗起来。
      相传,这位的杨二郎,他的母亲,本是天上的云华仙子,玉帝的亲妹,天庭长公主,只因和下界的凡人杨君结为夫妻,所以被玉帝关押在了桃山,母子也被迫分离,不得相见。
      但淳朴的蜀人们,其愿望与想像终究是善良而美好的,或许是是不忍见那孤苦的少年郎就此沉沦于仇恨与失去母亲的悲哀之中;或许,是为了能让这故事有一个好的结局;又或许,是那普普通通凡人的愿望,于诸天的神魔来说,太过于渺小,只得通过以这样的形式,来得以有片刻的慰藉。
      总之,在这传说的最后,那淳朴的船家口中,这故事里的杨二郎便如每一个寄予了最美好也最深切希望的主人公般,不仅在那桃山之下救出了他的母亲,更是与其父等一家团聚,共同上到天庭任职。更为了不至于使得那位杨君的地位过于尴尬,愣是给其,安了个天山金童下凡的身份,与云华仙子相配。
      也不知那位久居九重天外的二郎显圣真君,是否,又可曾真正听得过这些故事。只那位看似无甚表情的张知州,心底,却是远不如面上这般平静的。
      这世间之事,又怎么如此这般简单而又不费丝毫力气的,如了世人心愿?那担山逐日的少年郎,从那狐妖女郎只言片语里所透露出来,与那天庭的关系,又何是这般简单?而这之后的故事,众仙远去的记忆里,那些讳莫如深的,又究竟会是什么?
      船上船家的絮语,仍在回荡着,无有甚头尾的故事,其本身,也便带了许多口耳相传以来的疏忽与或有意向的加工,说的,却是那二郎显圣真君化身李家儿子斩杀恶蛟,助秦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一事,仿佛那前面故事里劈山救母一家团聚的少年郎,一下子便离开了家庭父母,成为镇守一方的地仙,守护着他的这个生长之地。
      老船家所说之内容,与那日梦中,于神和子处所听并无二致,只在这山水蕴养间,更是多出了丝丝不知名的情感与共鸣。张知州于此,倒也不觉烦闷,仍是极认真的听着。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4章 渚清水独明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