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吕后(三) ...
-
史记吕后本纪言,吕后为人刚强坚毅,辅佐高祖平定天下,诛杀大臣多得力于她。从史料记录来看,吕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与萧何联手斩杀韩信,二是诱骗彭越回洛阳,并力荐高祖将其杀之。那么,这两件事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
此就必须谈到由吕后亲自诛杀的两个人,一是淮阴侯韩信,二是梁王彭越。
此两人,在随同刘邦夺天下之时,都是战功赫赫之人。先说梁王彭越,其与韩信,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在刘邦与项羽荥阳相持时,他常常替汉王游动出兵,断绝楚军后援粮草,亦是最后的垓下之战的主力之一。鸟尽弓藏,这样一个人物,显然是刘邦政治图谋中必须铲除的一个绊脚石,所以高祖在并没有对方实际造反证据的情况,将其流放蜀地。
而这个时候,吕后对刘邦说了一番话,“彭越这个人戎马功高,是个壮士,又有相当的号召力。你将他流放到蜀地,鞭长莫及,他若是得力又高复了,你岂不是自讨苦吃。”
于是刘邦一想,对啊,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当初我不正是被封汉王入蜀地,而后还定三秦反倒是夺了这天下的吗?所以高祖听从了吕后的建议,将彭越交给了吕后处理。
后来人们对这一段故事有诸多看法,多是说吕后诬杀彭越。一来,彭越当时已经被高祖流放,途中遇到吕后本是抱着求情的心态,结果吕后嘴里哄骗他,答应他替他求情,但是结果却是诱他去了洛阳,要将他杀掉。二来,为了诛杀彭越有理有据,吕后又找了之前告发彭越的人,再次告发彭越谋反,坐定其谋反的罪名。
所以大家就觉得,吕后这个人,阴险啊,狡诈啊!但是如果我们把吕后看做一个男人呢?大家还会有这样的感觉吗?我觉得不会。
首先,刘邦的政治路线就是铲除异己,天下唯刘家王!而吕后的行动完全是紧紧随着皇帝给的路线图走,并且在皇帝的决策可能犯下错误的时候,挺身谏言献计。
史上处在这种位置的谋臣颇多,大部分都有着不错的名声。就比如是当初力劝楚王韩信背主,自立为王三分天下的蒯通,难道这就不是阴险?这就不是狡诈了?
对,不是。历史上谈起这一段,往往是叹息淮阴侯未用其计,妇人之仁,政治水平差。
所以,至少在这里,我们应该看到,吕后在辅助高祖平定异姓王的时候,可以说极尽力气的在扮演她所承担的角色,并且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第四》中有提到“十一年……夏,汉诛梁王彭越,盛其醢以遍赐诸侯。”这就是说吕后诛杀彭越后,将其煮熟分赐给诸侯,以威慑诸侯的故事来源。但这件事情在史记当中并无具体记载。
很多人就说了,你看啊,都把人给煮了分尸了,够阴险,够狠毒了吧?当然这是事实不争,但第一,史料上并未直接说乃吕后所为,第二,就算是吕后所为,那也是经由高祖全全点头同意了的,第三,先秦时有车裂商君,有悬伍子胥之头于城门等等亦带有威慑性的事件,却从未专门有人尽冠以狠毒之恶名。
抛开彭越不表,再来看吕后对淮阴侯之所为。
淮阴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史记当中对他笔墨颇多,太史公称其为三杰之首,高祖夺天下有大半的功劳要归于淮阴侯。
这个人很厉害,至今仍然是代代传颂的兵家,被称作兵仙。
都是仙了,那得有多厉害呢?
说几个事,第一件事,刘邦在没有遇到韩信之前,不敢和项羽打。遇到韩信之后,刘邦敢和项羽打了,于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第二件事,刚刚说的和韩信有什么关系?不是还是打不赢吗?对,打不赢,几十万人打霸王几万人都被打得屁滚尿流,扯开退的跑,跑不过就摔自家小孩子。打输了仗,就有损耗啊,士兵逃的逃,死的死,拉上前线二十万人去打仗,打输了可能就剩几万人能带回来。那么人呢?哪里去找那么多人不停的拉去打仗?为什么五年楚汉战争,霸王的兵越打越少,刘邦的兵越打越多?
因为有韩信。韩信就等于刘邦的自动提款机,刘邦打输了,没人了,就跑去找韩信要兵,每每都是抽调精兵。所以他能输啊,他输得起啊。他有提款机啊。他可以用钱砸死项羽。
第三件事,这个韩信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刘邦和项羽正面对战的时候,韩信一路往北上打,打到项羽背后,一路平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到最后灭楚的垓下之战,未尝一败。连他的手下啊,都对他说,你啊,不要给刘邦打工了,你完全可以自己出来开公司了。他的对手霸王项羽也悄悄找到他说,这样吧,你出来单干,我也不为难你,只要你不帮刘邦就成。
所以啊,咱们可以想象一下,你手底下有个人,连你做不了的事情,他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而且这个人呢?又并不是胸无大志,反而是个很有抱负的人。
危险了。很危险。
一等到灭了霸王,高祖登基做了皇帝,立刻就耍了手段将韩信贬为淮阴侯,带回长安软禁着。这一软禁,就是四年。直到十一年,陈豨一事之后,才由吕后在高祖出兵之时将其斩杀。
高祖将韩信贬为淮阴侯的理由是什么呢?
是有人告韩信谋反,这是大罪啊。既然高祖有心要诛灭异姓王,为何又不杀之,反而只是贬为候,留在长安呢?是因为高祖没有吕后那么心狠手辣吗?
也许有。但绝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看看上一段记录的铲除异姓王的时间,我们来想一个问题,不管是谁先推动了皇权和诸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肯定一点,就是不管是作为皇帝的,还是作为诸侯的,心里都清楚明白,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韩信可以说是异姓王中,实力,号召力,能力都是最强的。刘邦如果在汉六年的时候,选择直接杀掉韩信,诛其三族,那么其他异姓王还能坐得住吗?还能等着被杀吗?不得早跳起来整一个天翻地覆你死我活?
所以啊,高祖英明啊。高祖虽然不能搞死韩信,但是也不能留着你当楚王任由你发光发热啊!所以削王为侯,却留之不杀,为的就是告诉各位诸侯王,这个人呢,功劳有点大,我也有点怕,但是万事好商量,咱们还是有商量的余地的。
于是诸侯王啊,也不敢动,也不敢不动,处境其实相当的被动。于是乎,再接下来的日子里,高祖数次亲征,正压反叛的诸侯王。终于在汉十一年,来了场大的。
这个时候,刘邦也老了,知道自己活不久了。为了江山后代,一不做二不休,要把这些诸侯王一网打尽。在这一年,韩信,彭越,英布汉初三名将,都死了。七位异姓王以及后来的封王,除了长沙王,都死了。
第一个死的就是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