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7、第五章 斗智斗勇鸿门宴 分封十八路诸侯(九) ...

  •   “ 想必诸位都会反思,为何大秦统一不到几十年,便分崩离析,老夫以为:
      首先在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由此秦帝国开始实行郡县制,而废除封建制。有人认为郡县之制,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发展大一统中央集权才是唯一的出路。但实际上,大秦恰恰是因为推行单一郡县制,大力发展大一统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才导致其十五年而亡。
      分封作为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形态,其自身就有一股强大的惯性力量。这种惯性让天下之人并不能接受秦始皇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反而视郡县制度为异端,存在着普遍要求分封的社会势力,即是以分封的形式进行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的分配。例如秦始皇三十六年,就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但不论是秦朝丞相王绾还是博士淳于越,以及大臣都要求实行分封制度,皆体现了分封的强大社会力量。秦末群雄并起,更是对秦始皇专制制度的一大反复,期间要求裂土封王都是天下人的共识。
      第一,是六国旧贵族遗老遗少强烈恢复旧国旧秩序。例如,陈胜刚入主陈地,三老、豪杰就要求‘复立楚国之社稷’;张耳陈馀更是对陈胜提出复立六国‘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後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原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後,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陈胜另一部将周市更是辞不受自己为王,‘迎魏咎於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田儋也把自己齐氏后人的身份当成为王的依据,‘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陈胜刚死,秦嘉又立楚贵族景驹。老夫遂把陈胜速败的原因归结为‘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并要求先主项梁立楚后来顺应民望,由于强大的裂土分封的社会基础,这场农民起义迅速就变成六国复立反秦的复辟运动。
      第二,不仅六国旧贵族遗老遗少希望恢复旧国,裂土封王,普通士人、将相,都希望能裂土封王,使自己获得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武臣刚北略赵地的时候就招赵地豪桀鼓惑之‘於此时而不成封侯之业者,非人豪也。诸君试相与计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此士之一时也。’而豪桀皆然其言。这种裂土分封的思想,乃是地域文化差别的外在表现、百家争鸣对秦大一统思想的否定、传统宗法分封制的历史残留。
      由此,分封乃是合乎社会潮流、顺应人心,而秦始皇的以郡县制为基础来推行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则受到天下人的非议。实际上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更多的是集权力为皇帝一人,中央大臣及至地方官吏都不过是皇权的执行工具而已,天下人自然不愿意天下权利与利益皆掌握一人之手,而分封制度则成为与天下人同利的代表,秦始皇集权行为的单一郡县制才是逆潮流而行的一个小插曲。”
      范增话说到一半,采薇端起酒樽为亚父斟酒,他的眼光和分析是如此独特,能将这一切分析地井井有条,记得几天前,自己曾和野蛮人一同拜访亚父,他为此次分封可谓是耗尽了心血,又给野蛮人分析了许多客观条件,例如关中之地盘踞着旧诸侯和新兴势力。野蛮人他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入主咸阳后,天下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关中地区聚集大量诸侯,各有自己的势力和军队,除了野蛮人他自己和刘邦外,尚有章邯、司马欣、董翳、魏王豹、申阳、韩王成、张耳、吴芮、臧荼、田都、梅鋗,陈武等。若想分封均等,实在难以掌控。
      第二,关外之地盘踞着旧诸侯和新兴势力,他们有的是秦末起义时期因为贵族的身份被立起来的王,有的是趁乱聚集势力打下来的地盘。有控制以彭城为中心楚地的楚怀王;盘踞齐地的田荣、田市;盘踞赵地的赵王歇;盘踞燕地的韩广;占据南郡的楚柱国共敖;占据河内的司马昂以及在定陶的彭越势力和在南皮的陈馀势力。天下地盘基本掌握在旧贵族势力的手中,野蛮人控制的地盘仅有关中而已。但是仅关中一地却聚集大批的灭秦功臣,他们不但有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势力和军队。而野蛮人名义还是属于怀王的臣子,全部家当只有几万楚军。以几万楚军的本钱就放任各地旧势力和关中新势力不顾而急于称帝学秦始皇把天下权利集于一身,岂不荒谬?
      如此形式下,野蛮人亦有难以着手的地方,他从巨鹿之战开始就一边利用秦军的威胁挟持各路诸侯聚集在自己帐下;一边用割地封王诱惑诸侯为自己效劳。秦朝已灭,诸侯云集咸阳,翘首以待,无不是为了兑现裂土封王的许诺。
      箭在弦不得不发,此时野蛮人无论如何都要给云集咸阳的诸侯们一个交代,但是六国却掌握在旧诸侯的手中,野蛮人并无尺寸之地可封,他唯一可以寄以厚望的只有自己灭秦的威望,以及对诸侯恩威并用所得来的诸侯从长的身份。所以野蛮人分封不但是为新兴诸侯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他也要利用这些诸侯们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由无尺寸之地到王梁楚九郡。野蛮人的分封不仅是迫于形式对各个势力的承认交代,更是为自己挣下大片领土,一直到统率天下。在这样的形式下他既不能称帝独揽大权,亦不能放手不管,承认现状,唯一可以实行的无疑只剩下顺应潮流,并且重新进行权利的洗牌,也就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大封诸侯。
      “既然如此,烦请军师为我们详细讲述分封之策略。”魏豹抱拳起身,向范增行礼请求详细解答。
      范增顿了顿首,清了清嗓子,将野蛮人的分封策略稍加以修饰后缓缓道来:“此乃楚人新建制,不同于西周分封制。秦末,陈胜揭杆而起,反抗暴秦,其后群雄并起,逐鹿天下。这段时间各路诸侯纷纷打出复立六国的旗号。在这段时期里,陈涉之张楚为天下盟主,陈涉首创的战国复国运动成为天下政局的主流,在战国复国运动的主导下,平民王政和王政复兴并行,姑且将此时期称为复国建王期。
      陈胜死后,先主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后来先主战死,楚怀王夺上将军军权,主持楚国政权,此时,怀王之楚国为天下盟主。战国复国和王政复兴合一,六国贵族之就国复王巳成为天下政局之主流,姑且将此时期称为王政复兴期。
      秦末政权号令皆出自于楚,分别为陈胜之张楚,怀王之楚,名义上同出一支,但是具体建制上后者和前两者却大大不同。总得来说,陈胜之张楚,怀王之楚都是被动的恢复旧体制,直接沿用旧楚之制度。而上将军日后主政西楚,却在继承楚制,秦制的同时开创一套前所未有的新体制。
      此分封制度与周代分封制度似乎有一定相象之处,但是周代的裂土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经济基础之上的维护世袭统治权力的一种政治制度。它的主要特点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直接统辖王畿地区,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各诸侯,进行‘封国土,建诸侯’,周代实际上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封国组成的联盟,是自天子而下逐级层层分封。在分封中,不仅分封土地,而且连土地上的人民也一起分封;其次,西周的分封制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再次,西周的分封制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别。这种裂土分封制,是按等级大小进行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从而把世袭的政治经济特权固定下来。而上将军的分封是建立在秦郡基础上的郡国并行制,开创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体制。
      上将军自立西楚霸王,建立郡国并行制度,大封天下,但是在自己地盘西楚却采用秦郡县制,九郡各有郡长,郡下设立有县,一县之长称公,如萧公角;楚将军薛公;柘公王武;留公;楚将公杲薛公、郯公;终公,丁公。旧楚制度中公者即为县令,但是一县之长亦可称令。西楚体制一县之长既可称公,也可称令,一方面沿用旧楚官职,一面用秦制来修改楚制。郡长,县令都可以看做新楚制。
      另外沿用旧楚制还有令伊和柱国,令伊为旧楚官,相当于相国,西楚沿用其制,如令伊灵常,右令伊项伯,左令伊吕青,这里西楚无相国,行政官员依然沿用旧楚制。柱国亦是旧楚官,相当于总理大臣,如早期先主项梁封陈婴为柱国。另外旧楚制中军事总长大司马依然沿用,如先主项梁之大司马龙且,建立西楚后将会任命周殷、曹咎为大司马。旧楚制中大司马下面设立有左右司马,上将军亦设立其职务,降左右司马各一人。
      而在军事官职上,除了最重要的大司马,左右司马依然采用旧楚制度外,其余皆大量采用了新的官职,如大将军,上将军,将军,亚将,楼烦将,郎将,骑司马,都尉等等。行政大员不但官职未做大的调整,担任这些职务的多以老臣,地方势力为主。”
      采薇跪坐在一边看到义儿拿着鲜果子,跑来跑去,乐此不疲,便走过去将他抱在怀里,无意中的一抬头,发现人群中那双熟悉的眼睛又一闪而过,等采薇警觉地抬起头来观察时,已经不见了踪影,难道是自己太紧张了吗?这才会出现幻觉。亚父还在那边滔滔不绝地为众人讲解,但实际上这些习武之人早就不耐烦了,他们搔首弄耳、心不在焉,就差打断军师说话了。其实野蛮人推行郡国并行制度的步骤很简单,却不为外人所道也。
      第一步,是试图挟天子以令诸侯,把这一政治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所以他使人致命楚怀王,但楚怀王还要硬撑到底,和野蛮人硬碰硬,那不公平的“先入关中者为王”,楚怀王还是咬紧牙关说如约,这前前后后的矛盾加在一块儿,不是自己找死吗?就是因为以楚怀王为代表的旧贵族不肯就此妥协,势要把复辟进行到底,这样的情况下,野蛮人只好推开原本名义上的领袖,把楚怀王升格为楚义帝,给其神圣的名义,却取消其神圣的权利依据。
      “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这段话中,野蛮人否定了旧商周以来的血统王权世袭的合法性,也就是否定秦末的复辟运动中旧贵族凭借血统掌握权利的合法性。取而代之,他实行以功劳来实行权利的分封的原则,也就是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的分封原则。当然面临旧诸侯强大的实力以及盘踞在六国实则已经为诸侯王的事实,他也进行了一定的妥协,如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也就是在以定事实下,对原有诸侯王进行有计划有限制的予于承认。由此可以看出野蛮人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的第一原则就是以军功大小论功分封,否定血统掌握权利的合法性;第二个原则是对即定事实有计划有限制的给予承认。
      第二步,野蛮人把刘邦封为汉王,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於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同样野蛮人对有功之人论功行赏,却进一步把对自己有威胁的人给予处理,并封其他诸侯王给予牵制。由此可以看出项羽郡国并行制度的第三原则是尽量消除对自己有威胁的势力,并互相给予牵制。
      再,封申阳为河南王、司马昂殷王、徙赵王歇为代王、立张耳为常山王、立燕将臧荼为燕王、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立齐将田都为齐王,齐王建孙田安济北王。由此可以看出野蛮人郡国并行制度的第四原则是把大国分小,尽量把原先的大国支离破碎,减小他们的势力。亲近自己则厚之,疏远自己则薄之。
      再,立英布为九江王,立吴芮为衡山王,立共敖为临江王。由此可以看出第五原则是把自己有功劳有势力的将领按功劳封王,并守护自己后院。
      再,徙魏王豹为西魏王,韩王成因故都,后来因为无军功废为侯,又杀之。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由此可以看出野蛮人郡国并行制度的第六原则是扩大自己势力,吞噬周边战略要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且自己为诸侯王之盟主,位在众诸侯之上。另外第七原则是分封制完全以秦郡县制为基础。例如野蛮人就王楚,梁九郡。下面设有郡长,县公。也就是不但在分封的基础上实行郡县,而且自己内部领土完全推行单一郡县制度。
      再,封陈馀南皮三县为侯,番君将梅鋗十万户侯,另有后来废韩王成为侯,封范增为历阳侯,封曹咎为海春侯。由此可以看出项羽郡国并行制度的第八原则是封功劳次之为侯。可以说项羽既有诸侯王之王国分封又有列侯之侯国分封。
      第三步,野蛮人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徙义帝长沙郴县。把这个名义上的义帝安置在远利政治中心的地方闲置起来。
      总而言之,野蛮人的分封即是前所未有的一种体制的创新,又根据实际情况的扩大自己的势力,减弱对方的实力。并否定旧秩序的合法性,全面继承推行按军功行赏制度,再维护郡县制度的情况发展一套合乎历史潮流的并行体制。特点为五:
      第一,野蛮人和刘邦郡国并行制度都是建立在以秦郡为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各个王国内均采用郡县制度,并且把新得到的领土设立郡县进行管理,比如项羽王梁,楚九郡。其中新得梁地原是秦之东郡,砀郡,后并入西楚,为西楚西北两郡。
      第二,各个诸侯国有自己独立纪年和军队。关于各个诸侯国中有自己独立纪年纪年,在汉初诸侯国中是个普遍的事实。关于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军队在项羽时代因为各自有自己的势力,所以有自己独立军队亦属正常,同样独立的军队也是保障诸侯王独立政治地位和权利的有利工具。
      第三,盟主拥有支配诸侯王,并征随诸侯王出战的权利。能支配诸侯王,并征随诸侯王出战的权利。并且诸侯王有听从盟主派遣的义务。
      第四,诸侯各国自设相国和由盟主为诸侯王国设相并存 。因魏豹本身依附于楚,“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46),而项他曾参与救魏,和魏有莫大的关系,后来项他还曾经为魏豹步将。项羽为魏豹设立相国正是借这个机会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而当时各个诸侯王有很大的独立性,并不是每个都可以设立相国加以控制的。
      第五,诸侯王自治其国,官制因其国制定,相国以下官吏皆自置。
      总之,从体制上去看待郡国并行制度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的作用与影响,会发现这是唯一可行并且有效的方法,秦末之际近百年间出现的分封思潮及其实践,有复杂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界思维定势等诸多历史背景,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以入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人都无法与这股社会动力对抗,只能屈从它顺应它。
      郡国并行制度不仅肯定了郡县制度的先进性,并对之进行推广,而且它采用温和的适宜的合乎当前实际情况的手段去完成它,最终他完成从分封到郡县这一过渡历史阶段。另外它打破了血统亲亲世袭旧制度的复活,并重新完成以军功论赏,以贤能封地的原则。这对于西周以来的血统世袭制度无疑是一大进步。
      在秦末风云变幻的错综复杂的政局中,野蛮人之郡国并行制度作为一个开创性的体制,不但兼顾到当前复杂的形式,又放眼于历史进程,使其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并被认为是唯一可行之路。或则这种体制追求的不是体制本身,但是它却为中国社会在巨大的转型期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润滑作用,有其重要价值。
      在楚汉诸侯的分封的疆域问题上,野蛮人对诸侯的用心良苦,谋略之深。
      首先,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这里亦是一大战略,其意图不仅仅是为兼并东魏之地。战国初期,魏、秦因为此地殊死相斗。野蛮人徒魏王豹河东郡为王,正是为了牵制关中诸侯,使魏王豹阻挡关中的发展空间,从历史上看秦国亦是因为拿下此地才有出关与六国逐鹿的机会。便可凭空放置一个魏王豹,正是在这快加上一个不安定因素,以赵占据的太原郡归属于西魏,既可以视为对徒魏王豹的补偿,又可以以空头支票引起魏王豹与赵王歇领土之争。
      再次,在厚封魏王豹的时候却又做了相应的安排,把西魏分成两地,以河内封赵将司马昂。这样的安排:其一是司马昂早已占据此地,封给其人不但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安抚新兴势力;又避免魏王豹的势力过于强大而削弱之。其二,河内处于西魏,赵,河南,西楚之间,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先是项羽以赵军出身的司马昂封在此处的魏地,恐怕根基不会很稳固。再司马昂势力单薄,比之魏王豹等皆不如,取此地更容易得手。
      诸侯王之疆域地界模糊,有颇多争议之处,这是为了激起诸侯王之间的利益争夺,有些封地并无确定归属。只有挑动诸侯王互斗,野蛮人才可以坐收渔利
      处理完关中之地,对旧贵族盘踞之六国诸地,亦是费尽心思。面对旧贵族,新势力的割据势力,采用不同的策略,把比较强大的旧贵族作为第一打击对象,而对新势力却采用安抚的态度。如封盘踞河内之赵将司马昂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封盘踞南郡之楚柱国共敖为临江王。而对根深蒂固的旧贵族割据势力却采用驱虎赶狼之策,把旧贵族掉离自己地盘,而使亲善自己的新兴势力取而代之。如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使燕将臧荼取燕地而代之;徙赵王歇为代王,使张耳取而代之。
      这样旧贵族离开自己根据地,必然势力大减,失去原有的威胁。另外把新势力分到旧贵族之地,既安抚了新势力,给其封王交代,又具有挑起诸侯内斗,分诸侯之势以弱诸侯的深层次动机,这些地盘其实还是要新势力自己去拿,野蛮人给予的仅是合法地位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可以说旧贵族和新势力必然会因为封地而产生矛盾,刀戈相见。
      如果旧贵族在形式下违心相从,但是矛盾的种子已经种下,原先君臣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情况再也不会存在。比如,张耳与赵王歇原本君臣一心,而野蛮人王张耳,使他们有了深深裂痕,以致于陈馀击败张耳立刻迎来赵王歇为赵王,而赵王歇感激陈馀,把代地封给陈馀。同时原来大的地盘分成几块由新旧诸侯掌握,必然使他们互相牵制,勾心斗角,无法对野蛮人构成威胁。由此可知,对六国之分封无在于不扩大自己势力,消弱诸侯势力,并利用一切手段对诸侯进行牵制和控制。
      (总而言之,分封不但是从天下大势的实际情况所出发,制定照顾到长远与眼前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并不仅是妥协,而更好的利用分封政策打击敌对势力以及复辟旧势力,把天下局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可否定,分封是当时唯一可行之路,更使得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局势逐渐明朗化,走向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使得天下格局为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愧于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手笔。
      如果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出发,项羽分封制度的出笔并不次于秦始皇的郡县制度的推广,秦始皇的个人成功使得郡县制度完全失败,而项羽的个人失败却使得分封完全成功,最终不论是项羽之分封还是秦始皇之郡县制度从曲折的过程走向了大一统的局面。在这中间先行者秦始皇,完成者刘邦都被后人记住,而却忘掉中间承上启下作用,也许项羽之分封才是真正起到关键作用。
      如果从谋略的角度来看,项羽分封从复杂的格局以及利益交错中,迅速找到一条足以完成对自己控制天下的道路,不能不佩服项羽当中谋略之深远,表现及其有力,从某个方面来说凭借个人之力而控制天下,无疑是空前绝后的行为,一流谋略家政治家亦当之无愧。
      无可讳言,项羽的分封从个人角度来说是完全失败的,个中原因既有必然因素,又有偶然因素。必然因素是项羽处在乱世的旋涡之中心,注定要做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的完结者。项羽处在新旧势力交错,社会处于大转型的阶段,注定要项羽用快刀斩乱麻,把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消平。当项羽接受这个历史任务的同时,无疑他已经为一切旧势力旧秩序的眼中钉,所以他必须承受所有旧势力回光返照的一击。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他完成这一切的时候,他的使命已经到头,自然有人出来继承他的大业,完成他未完成的最后一步。
      偶然的因素是项羽的失败有偶然的一面,偶然即是人力无法完成无法算计的一面,古语“成事在天”亦是对这种人力无法完成因素的感叹。人只能作到自己可以掌握的事情而无法作到自己无法掌握的事情,就如项羽可以作到分封章邯阻拦刘邦出汉中,却无法作到阻止赵衍从他道进入关中;项羽可以谋划彭城之战的胜利,却无法作到不让大风吹起,使刘邦逃得一命;项羽可以作到兼并东魏之地,却无法作到不让彭越这一流游击大师的捣乱;项羽可以作到派人向韩信讲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却无法作到改变韩信短视的行为。项羽的分封应该得到重新的认识和应有的评价,而不是颠倒因果,成王败寇。 )
      等范增把大致的分封内容讲完时,已接近晚宴,见此,范增趁机将矛头一转:“诸位不妨留在宫中用了晚宴,然后明日启程到戏下,也好将最终的分封结果告诉大家。”诸侯们看着唠唠叨叨的军师,不耐烦地问:“军师,既然如此,让我们的家眷一起出来用宴吧。”薄凉趁机上前一步:“诸位将军,列位夫人尚在御花园中,不若明日和我们这些女眷一起到戏下去吧!”诸侯们看着薄凉身上佩戴着的东西,好生熟悉,可不就是内人随身携带的玩意儿吗?借此,难道是想警示什么?看来明日戏下的分封,将会是另一场鸿门宴!
      “义儿!”粗犷的男声打破了殿内的寂静,原来是彭越闻讯赶来了,他早就对项羽忽视自己心生不满,又听闻秀兰淹死在御花园中,憋在心中的恶气不吐为快。他扫视一眼殿内的情形,自己势单力薄,不能与之相抗衡,便忍气吞声地将孩子抱走,不曾说过一句话,也不愿听采薇解释哪怕是一个字,采薇总以为念着之前的情谊,彭越会有所顾忌,没想到当天夜里,他就带着新纳的小妾和兄弟们回到巨野泽中去了。
      采薇回到偏殿,突然腹痛不止,惊慌地看到地上一滩血水,才知道羊水已破,这孩子,偏偏要诞生在咸阳宫中,一刻也不能延缓吗?来不及叫唤,采薇便晕了过去,那双熟悉的眼睛再次出现在眼前……

      第二日,戏下分封:
      章邯为雍王,称王于咸阳以西,建都废丘。
      长史司马欣,从前做栎阳狱掾,曾对项梁有过恩德;都尉董翳,最初劝说章邯降楚,所以封司马欣为塞王,称王于咸阳以东到黄河一带,建都栎阳;封董翳为翟王,称王于上郡,建都高奴。
      徙封魏王豹为西魏王,称王于河东,建都平阳。
      瑕丘申阳是张耳的宠臣,先攻下河南,在黄河岸边迎接楚军,所以立申阳为河南王,建都雒阳。
      韩王成仍以旧都城为都,建都阳翟。
      赵将司马印平定河内,屡立战功,所以封司马印为殷王,称王于河内,建都朝歌。
      徙封赵王歇为代王。
      赵相张耳一向贤能,又随从项王入关,所以封张耳为常山王,称王于赵地,建都襄国。
      当阳君黥布为楚军将领,常常勇冠全军,所以封黥布为九江王,建都于六。
      鄱君吴芮率领百越兵协助诸侯军,又随从入关,所以封吴芮为衡山王,建都于邾。
      义帝的柱国共敖率兵攻打南郡,功劳很多,于是封共敖为临江王,建都江陵。
      徙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
      燕将臧茶曾随楚军救赵,遂又跟从入关,所以封臧荼为燕王,建都于蓟。
      徙封齐王田市为胶东王。
      齐将田都曾随从项王共同救赵,遂又跟着入关,所以立田都为齐王,建都临淄。
      原来被秦朝灭亡的齐王建的孙子田安,正在项羽渡河救赵时,攻下济水北边几座城邑,率领他的军队投降了项羽,所以封田安为济北王,建都博阳。田荣多次有负项梁,又不愿率军随楚击秦,因此没有封王。
      成安君陈余丢弃将印离去,没有随从入关,然而一向听说他贤能,有功于赵,知道他在南皮,所以把环绕南皮的三个县封给他。
      番君的将领梅捐战功很多,所以封为十万户侯。
      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封有九郡,建都彭城。英布之女英莲立为西楚王妃。西楚霸王昭告天下,四处寻找宠妃虞姬,若提供线索者,占地为王,封疆裂土!
      而此时的采薇处于混沌之中,不知身在何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