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第8章 ...
-
小雨绵绵细细的下着,微风吹斜细雨,冰凉的雨丝在空中摇曳,霏霏微微的落下,湿了柳叶桃红绿芭蕉。氤氲的雾气加上袅袅炊烟,使得村庄溟濛之余更显隐隐绰绰。
今天的牛车上也支起了简陋的棚,妇女们坐在车上,毫不在意雨滴的清凉,熟稔的闲聊。
祁扬和小九紧挨着坐在牛车一角。祁扬怀里抱着一把油纸伞,打算一会儿去买书,正式准备学习。小九则拿了一筐菜,还有几条鱼去镇子上卖。
“祁扬,听说李贵儿前儿个晚上去你家偷东西去了?”村里的大婶还真是直白,一开口就直接的问,而且她们的听说也太多了吧。
“恩,不过没丢什么。”祁扬羞涩的一笑,他在人前一直是略带害羞的乖孩子。
“李贵儿那个祸害,我还以为他这几年娶了媳妇收了心,没想到本性难改。你不知道他以前啊… …”大婶开始科普李贵儿的恶行。
祁扬没什么兴趣,小九却听得很认真。
偷鸡摸狗,打架斗殴,大婶一件件的细细讲述,像是全部都亲眼见过一般。
说了一阵,看祁扬没什么大的反馈,也就放弃继续絮叨李贵儿“罄竹难书”的历史,转头开始和其他人分享八卦。
张家昨天几个儿子又大吵了一架。
王家原来还挺有钱的,这次税收的钱已经交了。
李家决定卖女儿了。
赵家昨天碰到一个大商人,家里的粮食一次性全卖了。
… … … …
大婶们最近的生活调味品可真不少,随着交税的最后期限的逼近,酸甜苦辣,各种八卦迸发而出。
这就是现实,越困苦的时候就越考验人心。
二八定律,穷人总是大多数,村子里比李贵儿穷的人家多得是。几亩薄田养着一大家的人,这种时候根本交不了税。
于是,各种矛盾,各种极品。
这边唱来那边和,一场场大戏应接不暇。
到了镇上,烟雨朦胧中的小镇更像是一幅鲜明生动的泼墨画,房屋行人则用工笔细细勾勒。
行走在画中,祁扬和小九在书店门口分开。
书店的门面不大,门还半掩着,一侧挂着的一尺高的旧木牌儿上写着“售书摊”三个字。推开木门,门口突兀的坐着一人,祁扬被惊了一下。
这人二十来岁,身材不算瘦小,窝着身子坐在小木凳上看书,旁边的小木桌上还放着一个笔墨和账本,看来是这里的老板。老板抬头瞟了一眼,什么都没有说,低头借着门缝透进来的光继续看书。
祁扬继续往里看,这里还真是书摊,并不像后世图书管里一排一排满满当当的书架,反倒像校园里常出现卖盗版书的小摊子,两块儿木板子,上面平摊着一些书。还有几个人站在摊子旁,双手捧着书,口里还默默念叨着什么。这几个人的衣着比较破旧,看来是在蹭书。
随手翻了几本书,字体不一。看来这家书铺只售书,不刻书。
在这个时代,坊刻流行,很多书店既刻书又卖书,那里的书字体大都统一。
屋内的光线太差,祁扬都不能细细的看书,他深深怀疑,老板是不是为了防止蹭书,才把门关上一半。
毕竟这时候读书是一件及其奢侈的事情,蹭书的事情屡见不鲜。
“老板,能不能把门打开一下,我要挑几本书。”顾客是上帝,祁扬可不会委屈自己。
“你要买书?”老板这才正视祁扬,看了看他没有补丁的衣服,拉开身前的门。哪怕外面是阴雨天,这一瞬间,屋内也亮堂了不少。
祁扬这才开始正式挑书。
“老板,能推荐几本吗?”
“你要什么类型?”老板一点也不好客。
“要一本史书,再来一本《论语》。”四书五经是最基本的教材,估计李三爷都有,可是祁扬还是打算把论语背一背再去探访借书。
毕竟第一映像不好,也许还没有借书机会呢,有舍有得,这点钱,他还是舍得花的。
老板直接从书摊里找到两本史书给祁扬拿着,又准备找论语:“《论语》是要抄写本还是刻本?”
“有什么区别吗?”祁扬疑问。
“抄写本便宜,刻本贵。”一些销售好的书,通常都会有学子抄写赚钱。
“价钱差多少?”
“一本抄写本二十文,刻本五十文。”
差的还真不少呢,古代人工费还真是低,祁扬想到小九赚钱不容易,能省则省了吧。“拿抄写本。”
老板还是一副你爱买不买不愿多说的样子,拿出一本书教给祁扬。
祁扬打开这本书,字体清逸,秀气非常,纸面整洁,十分满意。
再翻开那两本史书,一本为《岚纪》,一本为《史鉴》。
两本风格不同,一个是本朝正史,一个是编年体的通史。
犹豫再三,祁扬还是决定买下来,回去再认真研究。
三本书一共花了一百四十文,真心是有点贵。祁扬又一次有了金钱方面的危机感,还是要赶快想办法发家致富。
看着铺子里的书,这些书都卖了的话,也值不少钱呢,看来书店老板也是蛮有钱的,不过老板这种寡言少语的性子,真的能卖的了吗?祁扬深表怀疑。
离开书店,身后大门又一次的被关上。
祁扬撇撇嘴,看来没有猜错,老板真的是用这种方法防止人们蹭书。
撑开伞,找小九去。
回到家中,小九收拾好东西后上炕盘算着收入,祁扬则是甩手掌柜,毫不关心的靠在被子垛上,迫不及待的开始看史书。
《史鉴》说是通史,其实只是一本历史简述,从黎朝至大岚王朝,八百三十年,共历经六个朝代,其书记述历朝历代重要史迹,但只叙说其大体。后附评论,关乎国家兴衰治乱之因果。
《岚记》则是纪传体断代史,讲了本朝各种大事名人,全书四六骈体,语句华丽,把史书写的像是本散文选集。
看罢两书,祁扬整个人都不好了。
《史鉴》开篇便提及“黎之先,帝秦之子,名元。”就是说黎的始祖是秦国的子孙,叫做元。看似自己穿到架空的历史,可是挡不住有些穿越人士太过高调,哪怕隔着书本,也能肯定对方绝对的穿来的。
什么创新发明,什么政治改革,什么文学大豪,甚至还出现过女权运动。
这完全不是土著居民的节奏好吗?
不过近百年的历史相对还是比较平淡的,估计是那些先辈把历史玩儿坏了,后来者太不容易出头。
毕竟当你沾沾自喜的提个改革意见,结果这已经是陈芝麻烂谷子堆里出现过的;好不容易背过一首诗,洋洋得意的拿出来,结果这是另一个人的大作,真心很打脸啊。
祁扬推断一下,这些“名人”的推动下,整个历史的脚步被推进三百年之多。
三百年,真的不是一个小数目啊,就连清王朝也没有满三百年。
看来自己以后可不能发表什么超越现实的话,知识太少,丢不起这人。
祁扬又开始翻开《论语》,序中所言,瑾集大家之善言,著而成书。
无语,《论语》都换人了,看来未来也见不到孔夫子那熟悉的白胡子画像了,也没有深入中华骨子里的儒家文化。
接着往下翻,先是学而篇。看到熟悉的“子曰”二字,祁扬疑惑,这书不是瑾著的,怎么会冒出子曰。
还是把疑问攒着,问李三爷吧。
继续向后看,还好全文是没有改变的。
祁扬背台词的速度可称一绝,简直是过目不忘,这拗口的古文也能一次性的几个五六成,看过两遍,便背了下来。
祁扬原本对自己的记性是很有信心的,考不了举人也能考个秀才。可是现在却不敢肯定,因为对于他而言,大量的常识成为这里的天方夜谭。
不仅不能为自己所用,反而还成了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大脑中的为数不多的文学知识还要清空存档,从头再来。
“小九。”祁扬合上书。
“恩?”小九抬头,一脸疑惑。
“我打算明日就去李三爷家拜访,你说要准备什么东西?”曾经有经纪人,后来有小弟,祁扬从来没有为准备礼物操心过。
“明天就去?”小九一脸欣喜,当下放下活计,盯着祁扬。
“恩。”祁扬看完这几本书后,可没有之前的自信。还是赶快接触现在的考试情况的好。
“太好了。”小九兴冲冲的收拾好笔墨,开始下炕准备。“腊肉是肯定要拿的,可是红豆、芹菜那些用带吗?”
“红豆、芹菜?需要这些吗?家里不太齐全。”
小九一看祁扬一脸迷茫,看来是真的不了解,解释道:“带上腊肉就代表你又拜师的意图。红豆芹菜,一个指鸿运高照,一个是勤奋好学。一般还有莲子、红枣、桂圆,都有很好的寓意。”
“我毕竟只是上门拜访不必带那些,只带腊肉就好。”祁扬决定。“不过红枣桂圆不是成亲时候用的?早生贵子?”
“成亲时候是需要的,还有很多地方都会要,因为这两样很吉祥。就拿桂圆来讲,富贵吉祥,圆圆满满,团团圆圆,都是好兆头。”
“小九,你成语学的很好嘛,简直是信手拈来啊。”祁扬了解之后,随意打趣。
小九尴尬的笑笑,自发准备东西去了。
有的人天生能言善道,小九就很有这天赋。虽是奴隶身份,但是和村里人关系都还不错,至少人缘比祁扬要好,为人处事都很受大众肯定。人们一说起他,总是称赞一番,再叹息几句。
而且他还有一个特长,那就是消息灵通。哪家姓什么,叫什么,家里几个孩子,都干什么的,家里工作情况都理得很清。
若不是奴隶身份拘束,也许真的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祁扬对此有些可惜,但也很是庆幸,自己有了这么全能的一个经济人、大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