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师道江湖多恩怨 ——美国大学师徒关系的几宗“最” ...

  •   近日,某大学教授新招硕士生在微信朋友圈上对学界前辈“无端嘲讽”,其导师发布公开信,声明要断绝师生关系。随后,涉事学生致歉,表示“一定深刻检讨,痛改前非,认真学习”。

      《师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仅是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双方无疑都是很好的滋养。放眼海外,美国大学校园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呢当师生之间有矛盾有冲突时,他们又是如何应对解决的呢

      学生最苦恼:

      教授是故意让我们挂科的“大怪兽”

      应对建议:把教授当成大Boss

      美国大学校园的许多学生都觉得,有些教授根本就不喜欢与学生相处,他们当教授只是为了可以让大家挂科,尤其是在期末考试期间所有的同学充满压力时,这种教授被美国大学生戏称为“大怪兽”。作家杰克森·哈索恩曾在专栏中写道,对待难缠的教授就如同要与你最讨厌的室友和谐相处,即同处在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不能躲避,只能面对。

      学生们总认为教授缺乏灵活性,哈索恩建议学生不妨想想,是否按照教授的要求来完成作业或其他任务:如果论文截止日期已被规定,为什么你要拖延如果论文要有固定格式,为什么你不按照模板来排版当一个学生仔细听讲、细心阅读老师给出的作业清单,这就能避免与教授发生争吵或冲突。如果对某一处不确定,当然可以问同学,但如果你去问教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教授就会十分欣赏你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自然会热心解答。

      哈索恩不仅把教授与室友相提并论,还把教授与老板放在一起比较。这位作家写道,每位学生可以把与难缠教授相处的经历当做是将来走上社会,对待苛刻老板的预热实习。对待教授与老板都需要耐心与理解,他们都属于特别聪明的人,而有些智商高的人沟通能力并不是最优异的。不少学生都有被教授嘲笑过他们观点浅薄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保持镇定,准备好问题,用专业的态度去与教授交谈。即使教授有责任在学业知识上帮助学生,但学生的责任却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生最纠结:该怎么解释我的缺勤

      应对建议:与教授沟通时注意措辞,保持谦卑和努力

      大学中所有的课程都很重要,也都要求学生全勤。可意外总有发生,当学生知道自己无法去上某节课的时候,他们都会很纠结,不知道是想出类似“葬礼”这种蹩脚借口来搪塞教授,还是直接向教授坦白“我没来上课,我一定错过了您讲的很重要的内容,那我该做点什么来弥补呢”。事实上,这两种方法都不是最佳选择,因为教授在备课时是竭尽全力的,美国作家艾伦·布雷门在《你应该这样对教授说》一书中写道,学生在与教授沟通时需要注意措辞的技巧。如果缺勤,最好是诚心诚意地拿着自己认真补好的笔记去约教授面谈:“教授,不好意思我错过了上周四的课程。我看过您这学期的课程安排,应该是讲到了第十一章。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并完成了课后作业。我已经问过同学您讲课的内容,我相信我补的笔记中将您讲解的知识点都覆盖了。请您看看我的笔记,我是不是都补全了”

      布雷门觉得这种说法能显示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因为毕竟成绩是学生自己的,并不是教授的;好成绩也是靠学生自己去努力而来,并不是教授白给的。能认识到这点的学生,与教授的关系是互相尊重且融洽的,他们不会等到期末的时候才为自己的成绩着急,而是在开学的前几周就主动与教授讨论本学期的成绩目标,在得到鼓励性的专业建议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提高许多。

      如果期末总评成绩出来后,学生觉得不理想,依然可以与教授约谈:“我很看重您给我的这个成绩。我预计我的成绩能更高一点,我也相信我达到了相关要求。我们能讨论下我该怎么做呢”布雷门十分肯定,没有一个美国教授会看低努力且谦卑的学生,在尊重教授的同时,学生也能相应得到教授的尊重。

      学生最随意:当面直呼老师“小教”“小授”

      应对建议:用敬称表尊重

      “嘿!小教”“先儿生儿!”“呦!小授!”

      美国马赛诸塞大学阿莫斯特分校的公共政策学教授大卫·麦德尼考夫直言自己走在校园时,经常头疼地听到学生们以这种方式跟他打招呼。第一次听到的时候,他都不知道学生在叫他。因此,他一直坚持告诉自己的学生:“请在我的姓氏后加上‘教授’或‘博士’,毕业了以后,你们可以直呼我的名字。”

      麦德尼考夫教授要求学生对师长用敬称,来表达最基本的尊敬。他说世界上所有的教授花在学校的时间是其他行业的人不能比的,能在大学工作,这种机会看似简单,实则是要通过层层选拔。如果非要与同等学历和知识层次的人相比较,教授的薪酬是最低的,同时教授还要面临各方的压力,比如科研申请是否被允许,比如研究论文是否能发表,比如能否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每一位教授的工作都很辛苦,即使是在学生放假期间,虽然他们不用教书,但科研工作也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正因此,麦德尼考夫教授认为学生称呼老师时用敬称,才能表达对这个职业的尊敬。同时他也会十分尊重学生,他开玩笑地说:“我就从来没有称呼学生为‘老兄’或‘小新生’。”

      教授最反感:开学伊始葬礼成群

      应对建议:学生要有责任感

      “教授,上周我开学没来,是因为参加祖母的葬礼去了!”

      “教授我也是!我外祖母去世了,葬礼很隆重,所以晚来了一周!”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英语系教授杰弗里·科恩最反感的就是学生在新学期伊始缺勤。这些不来上课的学生全都用葬礼作为借口,不是祖母去世,就是外祖母去世,学生因为参加葬礼无法及时赶回学校开始新学期的课程,随后他们每个人还能编出一个冗长并富有悲情色彩的“故事”。这让科恩教授觉得每学期第一周,对于美国的祖母或者外祖母来说,真是“灾难性”的一周。其实科恩教授很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一定认为提及“葬礼”,就会引起师长前辈的同情心,因此在成绩上能得到教授们的宽容对待。

      然而,科恩教授认为,作为他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责任感,这也是他在新学期第一堂课时,对学生明确提出的要求。富有责任感的学生要有诚实的态度,犯了错误及时承认,并专注于提高自己在这门课的表现与成绩,这就是成熟的成年人的表现。

      他过去的学生还有称科恩教授为“暴君”的,那名学生嫌科恩教授规定的论文上交时间不够灵活。为此,科恩教授主动去约那名学生谈话,告诉学生“你要能证明你有值得我为你推后论文截止日期的价值,那我就灵活地协调时间给你看”,一句话就让学生哑口无言。

      对学生严格,不代表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作为师长,科恩教授希望这些刚刚成年的学生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成熟成长。毕竟,老师们很希望与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支持他们,并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他们的无限潜力。

      教授最冤枉:老师被当成是危险的“捕食者”

      应对建议:把老师当成校园“栖息者”

      麦德尼考夫教授听到过有学生在背后称教授为危险的“捕食者”,而学生自己则是可怜兮兮、束手就擒的“猎物”。对于这个比喻,麦德尼考夫教授是啼笑皆非。

      他知道许多学生不喜欢,甚至是害怕老师,觉得从事老师这个职业的人是其他事情做不好才来教书的,再加上这个职业的权威性,就让学生产生了恐惧感。然而,麦德尼考夫教授告诉这一类对老师感觉害怕的学生,教授不是危险的“捕食者”,而是大学校园这个自然舒适环境的“栖息者”。老师之所以愿意来当老师,是因为喜欢与学生在一起,喜欢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因此,麦德尼考夫教授鼓励学生主动来找他交谈,无论是课后,还是提前约好面谈,这都能让紧张的师生关系和缓,让学生更了解老师,也对老师与所选修的这门课程更有信心。那么,主动与老师来交谈,具体谈什么内容呢麦德尼考夫教授欢迎他的学生与他分享任何事情。比如,学生有麻烦了需要寻求帮助,他肯定不会凶神恶煞地吃掉学生,老师也是人,也会同情学生、鼓励学生。再比如,学生对学业目标、就业规划或者人生理想等其他事情有疑惑时,也可以来找教授,他们会发现教授不仅能给他们帮助,还能用博学的知识来开导他们,让他们放松下来,更好应对。

      与其认为老师是“做不好其他事情才来教书”,麦德尼考夫教授笑称,还不如认为老师是“喜欢教书,乐于看到学生有新想法、努力学习并飞速成长”。

      教授最操心:学生在社交媒体言语无礼

      应对建议:老师私下约谈开导

      作为美国纽约州玛丽斯特学院的发言人,缇米安·马西教授承认自己的年纪足够当许多学生的父亲了。马西教授当了17年的发言人,他不仅在推特等社交媒体平台很活跃,还要求选修他课程的同学们提供自己的推特账户和手机号码,方便师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有次马西教授发现他的一名学生在推特上发了条状态,言语粗鲁,态度狂傲:“年轻人的忍耐是有限的!他们一点都不喜欢被挑刺!你们怎么能对我们这么傲慢!”即使知道这名学生意有所指学院的其他老师,马西教授也没有公开批评这名学生,而是私下赶紧联系了学生。师生在课后约了个时间,面对面冷静详谈。谈话过程顺利,学生坦白了他的感受后,马西教授善意开导,最后学生认同了马西教授的看法,从此就很注意自己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语言表达。

      无论是教授、家长或是老板,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权威人物,轻浮无礼的评论根本不会为学生赢得什么好处,所以马西教授认为私下约谈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也能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必须对自己在社交平台上的言行负责。

      教授最郁闷:办公室面谈时间无学生问津

      应对建议:通过午餐会或网上讨论来与学生加强互动

      每位大学教授在一周中,总有固定的几个小时会把办公室大门敞开,等待学生来找他们交流。他们几乎是虔诚地在那里一边工作,一边期盼有学生走进来,然而,这样的面谈时间总是无人问津。有时教授也想利用每堂课的最后时间与学生多多交流,可是抛出一个问题后,没有人理会讲台上的老师,全班寂静无声。这时候,一旦下课铃响起,所有的学生一窝蜂地冲了出去,飞奔到教学楼外,这就让原本准备与学生探讨话题的教授郁闷地发现,其实学生对他的课一点都不感兴趣。

      这种办公室为学生开放的面谈时间却无人问津的困境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绝大部分教授都经历过的。历史系教授达西·格里格斯比也坦言,自己在这所大学当学生的时候,也不是那种会去在面谈时间找老师交流的人,后来当了老师才发现,教授是很想与学生去交流的。格里格斯比教授认为,这种交流才能帮助他了解学生所想。如果学生不愿意在面谈时间来办公室找老师,格里格斯比教授还想出了其他方法:比如组织同学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一起用午餐或便当;利用互联网空间,在网上开小组讨论会;着重注意那些跟不上进度的学生,以更好地帮助他们。

      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系的大三学生莉亚·克拉默发现自己选了一个500人的大课后就有点恐慌,她怕人数太多,教授授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是等开始上课后,莉亚发现,尽管这个大阶梯教室坐满了人,但每隔几排就被放置了一个话筒,方便同学们随时提出问题。即使人多,即使课时短,但莉亚觉得话筒如此的摆置显示出教授确实想倾听学生们的声音。本版文/音乐水果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