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难民去哪儿? ...
-
3岁叙利亚幼童艾兰·库尔迪在土耳其海滩遇难的照片最近震惊了世界,也因此唤醒了世界各国对难民危机的关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古特雷斯呼吁欧洲扩大正规渠道,接纳更多逃避战乱的难民。
自2014年极端组织“□□国”和库尔德民兵在叙利亚科巴尼交火以来,大量的叙利亚难民开始了逃亡之路。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显示,目前叙利亚难民总数已超过400万,其中绝大多数在土耳其、黎巴嫩、约旦、伊拉克等叙利亚邻国境内。
9月9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新的移民配额方案。欧盟在原来已经同意接收4万人的基础上,该方案还将再安排12万新移民,共16万人。其中包括在希腊的6.6万人,匈牙利的5.4万人,以及在意大利的4万人。根据安排,法国接收2.4万人,德国将接收3.14万人,英国将接收2万人,以缓和希腊、意大利和匈牙利的压力。欧洲之外,美国计划在新财年接收至少1万名叙利亚难民;澳大利亚政府有望一次性接收1万名叙利亚难民。
纵观世界各国对待历次难民潮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不难看出,解决难民问题绝非秉持人道主义“打开家门”那么简单,妥善安置难民并保障其生存权利需要大智慧。
发展中国家接收了大部分难民
联合国难民署2014年公布了难民统计报告,发展中国家接收了近86%的难民,即1240万人,达到了近20年的峰值。2014年也是迄今为止难民人数增幅最高的年度。
截至2014年底,全球有5950万人因受战乱、暴力或人权侵犯被迫流离失所,比2013年增加了830万人,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据了2014年难民总人口的51%。也就是说,2014年平均每天有4.25万人被迫离开家园,相较于2013年的3.22万人,2012年的2.34万人,2011年的1.42万人,2010年的1.09万人,由于战乱或迫害而被迫离家的人数在近四年翻了四倍。
这些难民都来自哪里呢难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依次是叙利亚、阿富汗、索马里、苏丹、南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缅甸、中非共和国、伊拉克、厄立特里亚,这十个国家共涌出了全世界难民的77%。
为了保证难民的基本权利,联合国于1951年召开了“难民和无国籍人地位全权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缔约国应给予其领土上的难民一定的人道主义待遇,如初级教育、公共救济、劳动和社会安全等方面,世界难民保障体系得以初步建立。
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更广泛的关注,1974年6月20日,非洲大陆通过了一项关于非洲难民问题的公约,并决定将这一天定为“非洲难民日”。
为了提醒国际社会进一步关注全球各地难民的困难处境,2000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把“非洲难民日”更名为“世界难民日”。于是,每年的6月20日即“世界难民日”。
罗兴亚难民:无国籍弃儿
马来西亚——“除非沉船,否则别想进来!”
印度尼西亚——“没我们的许可,他们根本不应该进入印尼海域。”
2015年上半年,当世界各大主流媒体频繁地提及“罗兴亚人”时,伴随的事件便是被贩卖、被虐杀、被驱逐、海上逃难漂泊。那么,罗兴亚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呢
罗兴亚人是缅甸若开邦阿拉干地区的一个□□族群,他们信奉□□教,语言是孟加拉语的一种方言。然而,缅甸是个佛教徒占多数的国家,罗兴亚与缅甸的佛教徒之间关系异常紧张。
罗兴亚难民潮自始至终都存在。联合国难民署和国际移民组织在2015年第一季度发布了数据,从缅甸、孟加拉国两国出发成为国际难民的罗兴亚人总数达到了2.5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近一番。
尽管联合国大会在2014年年底督促缅甸政府公平对待罗兴亚人,但缅甸政府坚持实行“若开行动计划”,即罗兴亚人必须出示证件证明1948年起世代居住在缅甸,并承认自己是孟加拉人,才能被划为公民,否则将被关押及递解出境。绝大多数罗兴亚人拿不出证件,又不愿意被当做是孟加拉人,于是,他们就成为了难民,开启了海上逃亡之路,希望抵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两个□□教徒居多的国家落脚。
马来西亚执政当局严令禁止罗兴亚人登陆,他们可以为罗兴亚难民提供必要补给品,如燃料、食物和水,之后护送他们离开马来西亚海域。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布表示,虽然马来西亚同情难民的遭遇,但是马国无法接管这个问题。马来西亚内政部长助理旺筑奈迪也发表了相关声明,强调马来西亚不欢迎偷渡而来的难民,政府若处于人道主义立场接受第一批难民,就会有下一批和再下一批难民接踵而至,这让马来西亚政府对人民无法交代。马来西亚海事执法局负责人、海军上将陈郭贵则直接表明:“除非沉船,否则别想进来!”
对于已经在联合国难民署登记的4万罗兴亚难民,马来西亚政府承诺暂时不会驱逐他们。然而,马来西亚并非《联合国难民公约》签署国,这些罗兴亚难民无法合法工作,子女也不能上学,就连出生在当地的孩子也不例外。马来西亚首相署部长沙希淡曾表明,马来西亚政府无意签署《1951年难民公约》或《1967年议定书》,也不会承认难民及寻求庇护者的外国人地位,以免造成越来越多外国难民涌到马来西亚,因为政府缺乏照顾大批难民的能力。
罗兴亚难民的另一目的地印度尼西亚对待他们的态度与马来西亚相似。印度尼西亚政府海军只给予有限的人道救援工作,例如修理船只引擎,提供燃料、食物与饮用水后,便将船只拖离该国海域,让他们自由选择进入澳大利亚或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海军发言人福阿德说:“没我们的许可,他们根本不应该进入印尼海域。”
然而,今年五月份,有约400名在海上漂流多时的罗兴亚人在印度尼西亚亚齐省的一处偏远地区获救,国际移民组织发言人称这些船民的情况比想象中更糟糕。他们在海上漂浮了数月,许多人身患重病,还有些人脱水、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受创。登陆后,罗兴亚难民被安排入住多个帐篷,当地政府也安排了医护人员替船民治疗,将食物、饮用水和维生素提供给他们。
现在的东南亚海域上约有6000名罗兴亚和孟加拉国难民被迫处于“漂流”状态。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代表薇薇安表示,马来西亚等国对待海上难民的强硬态度令人担忧,国际社会呼吁处于该区域的国家共同分担责任,避免人道主义危机的爆发。国际移民组织发言人劳瑞也批评了马来西亚等国当局的推诿,这无异于在打“海事乒乓球”,间接地给罗兴亚难民判了“死刑”。
无公民身份、无国家接收、无生活保障,罗兴亚难民因此被媒体称为“无国籍的弃儿”,如今这些“弃儿”依然在海上颠沛流离,等待一个可以靠岸着陆的机会。
阿富汗:“坦帕”号难民
澳洲政府拒收,并支付费用让较贫困的太平洋国家“接待”难民。
2001年8月底,印度尼西亚外海中的一艘偷渡船触礁下沉。接到求救信号后,挪威籍货船“坦帕”号赶去救援,救出了偷渡船上434名船民。这些船民主要来自阿富汗,国内战乱不断让他们决定远行到澳大利亚。然而,澳大利亚当局拒不让他们在圣诞岛外海的印度洋上的澳洲领土上岸,连短暂的医疗停留也不允许。
联合国一再向澳大利亚政府施压,要求其尽快妥善安置难民。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也提议,距离该船最近的港口应收留难民。一周后,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一项“太平洋方案”,决定了难民们的去留。434名难民中有三分之一的妇女与儿童,这65人将被送往新西兰接受难民资格的审查。其余的难民会登上澳大利亚海军运输舰送往巴布亚新几内亚,之后再被空运到太平洋岛瑙鲁接受难民资格审查。审查通过后,将被送往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其它国家。近些年来,澳大利亚一直向瑙鲁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较贫困的太平洋国家支付费用,让他们来“接待”难民。
那么,澳大利亚当局为什么拒收难民呢在澳大利亚的难民拘留中心,发生了不少难民暴动、逃跑和绝食的事件,这让澳大利亚主流社会对偷渡来的亚洲移民多有反感。1999年,非法入境澳大利亚的船只有75艘,难民有4174人。2000年非法入境船有59艘,难民有3796人。到了2001年,澳大利亚当局发现来自中东、中亚或南亚的难民赴澳趋势有增无减。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澳大利亚此举有违人道主义原则,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把澳大利亚政府行为与1939年美欧冷酷拒绝逃亡犹太人入境事件相提并论。澳大利亚国内媒体也是不断抨击政府,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说难民安置问题一再被延误,《时代报》也直言民众开始怀疑现任政府的办事能力。
为了预防“坦帕”难民事件的再次发生,同年9月底,澳大利亚政府展开了“主权边境行动”,对闯入澳大利亚的难民船采取在安全的情况下实施遣返的措施,同时推动建设瑙鲁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境外难民审理中心。
厄瓜多尔:收留难民最多的拉美国家
2013年6月19日,联合国难民署发布报告,全世界有超过4520万国际难民、国内流离失所者和申请避难者,厄瓜多尔外交部每月都能收到约1000份难民身份申请。
当“世界难民日”来临这天,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驻厄瓜多尔代表弗雷德里克松接受了国际媒体的采访。他指出,厄瓜多尔现有注册难民约5.5万人,其中98%来自邻国哥伦比亚,他们越境进入厄瓜多尔以逃离本国的武装冲突;其他一小部分难民来自中东的一些国家。厄瓜多尔已成为拉丁美洲收留难民人数最多的国家。
厄瓜多尔政府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一直积极地采取有效行动来解决难民的问题,如该国法律保障了难民在教育、卫生和基础服务上的相关权利。厄瓜多尔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源,以满足难民的需求,帮助他们重建生活。政府每年投入约6000万美元帮助难民,国际社会每年的捐赠约为1500万美元。
作为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的特使,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先后多次前往厄瓜多尔慰问难民。她不仅拍公益短片呼吁各地人士继续关注难民问题,还与厄瓜多尔总统、外交部长会面,商讨解决难民妇孺遭暴力对待的问题。
海地难民:地震导致灾民纷纷逃离
美国——“如果你们认为自己可以到达美国,并且看到家家户户大门敞开,那么这绝对只是你们的想象”
2010年1月12日,位于加勒比海的岛国海地发生了里氏7.0级大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此次海地地震造成22.25万人死亡,19.6万人受灾。海地灾情恶化,灾民纷纷逃离,海地首都太子港距离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只有700英里远,美国政府连夜加紧海防。美国国土安全部官员称,他们将采取强硬手段,防止从海地涌来大量难民,否则难民潮不仅会造成大量人员死亡,还将在佛罗里达州引发危机。
事实上,美国采用了“海防线前移”与“海防线严守”的边境策略,并实施“迅速稳定海地国内秩序”的干预政策,阻止了海地难民跨海涌入迈阿密。一方面,美国派出了航母军舰及空军,在海地近海筑起拦截线,一旦发现难民,就及时拦截,加以遣返。另一方面,美国派了数万地面军队进入海地,维持秩序。此外,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海地非法移民,美国国土安全部专门拨出克罗米服务处理中心接管准备遣返的人们,并腾空了位于佛罗里达州南部的非法入境者拘留中心,作为临时拘押海地难民的地方。
美国还在竭力劝说海地人留在家乡。美国政府派出的空军货机每天都会在海地上空盘旋5个小时,播放新闻以及海地驻美大使约瑟夫的录音:“听着,不要拥挤着上船离开这个国家,这样做的后果会更糟。我老实对你们说,如果你们认为自己可以到达美国,并且看到家家户户大门敞开,那么这绝对只是你们的想象。军人们将在水路上进行拦截,并把你们遣返回家。”
截至1月18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官员称,在人道主义及医疗救助的基础上,海关官员只准许了23名海地人进入美国。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也表示,基于人道主义考量,美国政府会允许缺乏家人照顾、并符合收养资格的海地孤儿进入美国接受必要的照顾。
尽管美国当局坚决拦截海地难民,许多海地人民坚持在废墟里挖护照,只要护照中有美国签证,这就是他们逃出海地的唯一希望。
越南船民潮
香港收容过20万难民,目前在实施“扩大本地收容计划”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上世纪70至80年代,越南船民潮爆发。香港对海外来港遇事的人士,一向采取人权保障和人道处理。相对于部分东南亚国家把难民船拖到公海任其自生自灭,香港的人道安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船民涌港,甚至还有国家提供粮食和水让他们转来香港。港英当局秉持着难民原则中“不推回”这一条,顶住经济与社会压力,收容了超过20万名逃港的越南人。经过联合国难民署协调,根据“互助分摊”原则转移到第三国安置定居的难民达到14万人。
对于越南船民潮,港英政府起初是无条件接收难民。在等候安置第三国的期间,难民在难民营享有充分自由,可自由出入难民营。他们还能凭借港英政府发给他们的“法律准许雇佣”许可证,在香港寻求工作的机会来改善自身生活状况。1982年前,9.5万名难民被西方国家接纳,随后西方国家减少接纳难民人数,使得大批难民滞留香港。
由于新增人口给香港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极大压力,港英政府在远离市区的地方设立了9处禁闭式难民营,用来安置来港的越南难民。港英当局规定,所有越南难民一律入住禁闭式难民营,不得外出工作。这一政策在1986年后失效,1987年,2.7万难民到港;1988年,2万难民到港;1989年,3.4万难民到港。由于经济原因,来港的越南难民不断增多,使香港出现了第二波大规模难民潮。
港英当局在1988年宣布实施“难民甄别”政策,即此后抵港的越南人都要进入新设置的“羁留中心”,等着进行身份甄别,并不能像从前那样直接获得难民资格。这种难民甄别政策异常严格,港英当局会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相关国际公约和协定,对进入香港的越南人进行身份甄别,审定他们是否符合“难民”资格,因此,经过甄别取得难民资格的越南人非常少。
香港回归后,为了彻底解决越南难民问题,香港特区政府在1998年宣布实施“扩大本地收容计划”,为了让越南难民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特区政府对这个新居民群体在工作技能培训、社会福利保障、房屋政策等方面作出了特殊照顾和安排。时任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长的叶刘淑仪指出,“扩大本地收容计划”是一项人道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方法,港府基于这批人士定居香港的机会,协助他们自食其力,以最终消除香港纳税人每年为难民羁留中心花费2000万港元的负担。本版文/音乐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