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尚书房(1) ...

  •   皇阿玛定制,皇子皇孙六岁后必须在上书房读书。我自六岁进书房,先得顾八代启蒙三年,后方师从张英学习四书五经,徐元梦学习满蒙文字。尚书房规矩极大,我于一年中除了元旦、端阳、中秋、万寿、自寿五日外,余下每日都须寅进酉出,在书房里正襟危坐地待足整八个时辰。如此十余年苦功下来,不说皇阿玛早年指给我的功课,我定然是已念得烂熟,即便是三年才一回的天下大比的题跋,我也都做过两轮了。所以,我以为,以我现有的才学,虽说还算不上顶好,但若只是效仿皇阿玛当年,白龙鱼服,下考场作三篇文章,博个榜眼、探花什么的,却是尽够了。
      只可惜,我不是皇阿玛。皇阿玛,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给自己捏一个出身参加科举,实在是轻而易举,而我,今年都十七了,却还只是一个为祖宗家法所限制的不能干预朝政,不能结交朝臣的光头阿哥,以致时至今日,我年岁虚长,竟还是一事无成。

      唉…….虽说昨夜一夜春宵,但今日早起,我想到自己今天又要在书房蹉跎一日,不由得长叹了口气。
      听到我的叹息,正为我理衣服的李氏立刻停了手,极小心地唤我道:“爷?”
      “罢了。”我推开李氏,自己扣了领扣,背手走出了后院。
      李氏,后院妇人,即便念过两天书,那也不过是为消遣怡情,安能明白我丈夫之志?

      出了院子来到甬道口与兄弟们汇合,少不得又是一番兄友弟恭。好容易叙完寒暖,方往书房过去——只这一次,打头的人改成了老三胤祉。
      我们的大哥胤禔自康熙二十九年,随皇伯父福全出征葛尔丹回来后,便即以参赞军机为由,再不来书房了。
      胤禔出征,为国建功时,刚好十八岁。所以,此前我便私底下揣测过皇阿玛或许会参照胤禔的例,在我们兄弟十八岁的时候许我们入朝参政。而去岁阙里孔庙重建,皇阿玛遣过了年就是十八岁的胤祉和我过去祭奠,也似乎印证了我的猜测。
      山东的差事,我办得小心谨慎,一丝不苟。其间,虽说有老三掣肘,但大面上却还是行无踏错,尽显皇家威仪。我不明白山东回来后,皇阿玛为何未再委派我差事。又或者,我暗中揣测,皇阿玛经山东一事,终明白老三笨嘴拙舌,缺乏急才,还需书房学习,而我也还得一年才满十八,所以,考虑到长幼有序,皇阿玛便即不能在现在派我差事。
      对于皇阿玛的圣心独断,我无可奈何,唯有耐心等待。

      等,还不能干等,不然,给皇阿玛留下我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印象就不好了,所以,我在皇阿玛明旨给我差事之前,便还得每天来这书房点卯。
      若非老三,想到此处,我下意识地看一眼前方年纪轻轻,却偏学着朝中老大臣们迈着官步走路的胤祉,不觉一声叹息:头上有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兄长,实非我幸。

      尚书房其实是一个四合院。因我兄弟多,且年龄参差,学习进度不一,所以,眼下,除了还在启蒙阶段的十三弟胤祥和十四弟胤祯外,我们其他兄弟都在自己单独的书房里念书。
      心事重重地走进书房,我默默地坐上自己的位置。尚书房的规矩:寅正到卯初的半个时辰,是温习前日的功课。
      所谓功课,左右不过是背诵四书五经,而这些书,我早已念熟。所以,随手翻了翻面前的《尚书》,瞄了眼上次师傅圈的段落,我便即想起我前儿刚得的那本《玉妃媚史》,转头问高无庸:“书带过来了吗?”
      高无庸伺候我就了,当即答应一声“喳”,便即打开了书包,给我挑。书包里包着几本佛经。到底是书房,我如何敢明目张胆地看禁书,所以,对于一切书房功课意外的书,我都会使高无庸给换个封面。新封面原是用书房常见的蓝色封面最好,但因小太监们不识字,我担心奴才们收拾时混拿混放——我是真的不敢想象,皇阿玛随手从我桌上拿起一本《论语》,结果翻开,却是《赵飞燕传奇》,这会是一个什么状况……,所以,我不得不又嘱咐高无庸只用包佛经用的杏黄色书皮来包书,封面上也参照相关佛经的厚薄写上经名。如此一目了然,我便即再不担心拿错书了。
      从一堆《金刚经》、《地藏经》中寻出那本已经裹上《妙法莲华经》封皮的《玉妃媚史》,我慢慢地看了起来。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6章 尚书房(1)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