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正蒙》自序 ...

  •   序言其实不是序言,更像是我的自说自话。
      《周易》说:“蒙以养正。”蒙,蒙昧也。正,正直也。所谓正蒙,我想,该是蒙昧中孕育出的正直,也是正直之冲破蒙昧,昭然世间的壮举。而要成这壮举也必少不得付出的,像大马哈鱼回溯海洋的艰辛产卵,像革命志士前仆后继的为不可为,有点惨烈,也有点悲壮——我要讲的,就正是一个悲壮的故事。
      我一度感到迷惘,不知道我如螳臂当车的能量可以“正”得多少人的“蒙”——他们,又是故事中的人,还是故事外的人;但我坚信,它是能够唤醒有些同我一样迷惘的人的,哪怕只是我自己,也足够了。
      故事发生在武昌起义及至大革命后的中国,一个近京的城市里。以民国史为背景的小说,上网一搜,不免有点俗套,已成篇的众多小说中,或是家族纠葛,或是政事变迁,早将那个时代渲染得风云诡谲,跌宕起伏。我却反感被那些作品过分夸大的消极内耗的勾心斗角,看看书评中读者们对书中政局的感叹唏嘘,我想,也许我实在不适合做个政客。
      我只把当今文学的这种风气归咎于当下宫斗文学的火热:主角在宫廷间步步为营,经历了亲情爱情友情的种种背叛后,或坚守本初落到郁郁而终,或背弃初心挣得荣华裹身,最终呢,不论善恶美丑,结局总能给人带来莫名的精神震撼。它盛行的缘由呢,美其名曰是揭露批判现实名利场上的种种肮脏,实则可能是作者与读者(也包括我)乐得代入角色,随剧情体验那种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权力在握的快感。我真的怕了。我怕有朝一日我们民族的后来者也都如众多宫斗剧中可怜的胜利者般麻木不仁唯利是图,没有了真情,没有了信仰。
      我们是需要一点真情的,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衡量标准;我们是需要一点信仰的,我的一位朋友曾说她最爱民国时期的风流人物,只因他们付出一切为了信仰。
      曾听过一句极抽象的话:生命是一口气,信仰是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应当是值得人为之终生付出奋斗,直至陨身不恤的。
      张载(?)的《正蒙》书中写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想,如若我们每个人都坚定了信仰,坚定了穿越困苦的勇气,“正蒙”之愿,一定指日可成。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