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几个名字是从五延格画的《菊谱》里摘下来。
【2】《还珠格格》电视剧里他们跟晴儿之间见面的礼节都很敷衍的,尔康向晴儿也就是拱拱手,所以我纠结了很久还是决定就按随便的写吧。
【3】《还珠格格》原文:跟在乾隆身边有三个很出色的年轻人。永琪是乾隆的第五个儿子,今年才十九,长得漂亮,能文能武,个性开朗,深得乾隆的宠爱。尔康和尔泰是兄弟,都是大学士福伦的儿子。尔康徇徇儒雅,像个书生,但是,却有一身的功夫,深藏不露。现在,已经是乾隆的“御前行走”,经常随侍在乾隆左右。尔泰年龄最小,身手也已不凡,是永琪的伴读,也是永琪的知己。三个年轻人经常在一起,感情好得像兄弟。
【4】我觉得按还珠里那种福家兄弟在后宫都能到处走的情况,晴儿应该是很早就认识尔康的。却未必是一认识就有好感了,按电视剧里尔康的说法是,六格格去世的那一年皇帝曾经想把晴儿指婚给尔康,但是因为六格格的去世不好办喜事就把这事放下了,于是他们虽然没有指婚,但是已经是默认的未婚夫妻了。所以我就按自己的想法,把晴儿对尔康有一点点朦胧的暧昧不明的情感的情况放在这件事之后。那么按现在的时间线,晴儿没必要对尔康有太大好感,但肯定也不会有太大恶感就是了。
另:看到有读者讨论弘历在康熙朝受重视在雍正不受重视的问题,我在这里一起探讨一下吧。
首先呢前面文里穿越之前的部分是按《甄嬛传》电视剧里的内容往下续的,所以就出现了弘历不招雍正待见的情节。按电视剧里是采用了民间对于乾隆出身的一种说法,说他是生母是热河行宫的一名宫女,而且丑陋不堪,是雍正喝多了才临幸的。SO,这样的情况你觉得雍正会喜欢吗。如果离开艺术加工再看,乾隆的名字是雍正自己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SO,真正的雍正能是不喜欢这个儿子的吗?
其次呢,关于康熙是看中了弘历才让雍正继位的这个说法,我本人是不大认同的。
《清史稿》中《高宗本纪》一开头就写: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讳弘历,世宗第四子,母孝圣宪皇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於雍亲王府邸。隆准颀身,圣祖见而锺爱,令读书宫中,受学於庶吉士福敏,过目成诵。复学射於贝勒允禧,学火器於庄亲王允禄。木兰从狝,命侍卫引射熊。甫上马,熊突起。上控辔自若。圣祖御枪殪熊。入武帐,顾语温惠皇太妃曰:“是命贵重,福将过予。”这段话大概就是野史里这种说法的起源了。确实,这段话的意思中心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康熙喜欢这个孙子喜欢得不行,还预言过这孙子的将来,有暗示他能当皇帝的意思。”我的理解是这样,康熙这个孙子那是一定的,但是是不是真的暗示过要让他当皇帝,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毕竟是乾隆的本记,也就是说在写这段话的时候,写的人已经知道他就是后来的皇帝了,而且康熙也确实挺喜欢这个孙子的,那就放大一点也无所谓的。这一点点的放大比起刘邦给自己找个神仙爹的来历来说,已经是很小CASS的“历史造假”了。而且如果我是康熙,看中了弘历所以勉为其难让儿先帮孙子代管几年江山,我一定会想到,我儿子并不是只有这一个孙子,而且他还非嫡非长,所以为了保证孙子当上皇帝,我一定要留遗召让儿子立他当太子。我觉得我这个逻辑线没有什么问题吧。那么好了,我觉得康熙至少智商情商比我高是不用怀疑的,我都能想到的问题他会想不到吗?以康熙那个性格,想到了会不做吗?SO,结论还用我说吗?
我其实挺心疼雍正的,雍正可以说是古代帝王中在野史里最倒霉的一个皇帝了,围绕着他的各种明示暗示他的位子来得不正的故事不要太多。其中流传最广的除了他是靠儿子当上皇帝的以外,就是他把遗诏里“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从而抢了弟弟的皇位。这个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而且一直深信不疑(原谅我图样图森破),然后长大了被人科普才知道,尼玛人家是满族人啊,人家还有一个一起打江山的小伙伴蒙古族啊,所以人家的重要文件都是满蒙汉文一式三份的想把这三份诏书都加一笔改了是完全不可能的有木有。(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其实小四同学真的是个好皇帝,小四的后宫不但没有晴川没有甄嬛,而且几乎是清早期皇帝里后宫人数最少的了,这是为毛呢,因为他!没!空!睡!妃!嫔!小四有个很强大的爹,他爹当皇帝的时候平了三蕃收了台湾,打服了大多数北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同胞。但是同样的,因为仗打得多,国库就变得比较紧张,风调雨顺的年景还罢了,要是各种天灾人祸国库里的存货真不一定够赈灾的,何况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要运转,本身就需要很多支出。但是这些都和康熙无关了,这些情况严重起来的时候,他已经拍拍屁股带着他的文治武功大光环走人了,把这个烂摊子留给了我们的小四子。小四子同学没当皇帝的时候身体蛮好的,当了这个皇帝才十三年就活活把自己累死了。但是他的儿子他比幸福多了,他留给儿子一个并没有随着康熙的离去而由盛而衰的帝国,并且他留下的国库是!满!的!(但是乾隆这败家儿子,花得比他爹攒得快多了,还不像他爷爷是花在打仗上,看看乾隆朝官窑那些暴发户风扑面而来的瓷器,你们就能想到乾隆的作派了。)好了,有的小伙伴就问了,他既然是这么励精图治的一个好皇帝,为毛有那么多人要黑他呢?事实上小四同学也只是在总体上是个好皇帝,他当然还是有缺点的,他当政时当然也还是有过不太好的政策的,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体现他的对汉民族政策上。比如文字狱,当然开了先河的是《鹿鼎记>里写到过的康熙朝《明史》一案,但是文字狱最盛的确实还是在雍正朝。虽然这些对我来说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史书上的事情了,不过有些事想来也仍觉得心下凄然,何况那些从来没听过“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我们的汉族先人呢。于是就有了那些从很久很久以前就留传下来的关于雍正的“黑料”,文人的笔大家都懂的,只因为不肯受贿而得罪了一个小人,明明是个大清官的陈世美都能变成负心汉的代名词了,更勿论雍正得罪的是一个民族呢。
再另,前面说到《鹿鼎记》,忽然就想到,金庸大大的一点小料。大家都知道金庸本名姓查吧,《明史》案中位被牵连的杭州举人查伊璜就是金大大的先人。查氏名门旺族也在此之后转而衰落,所以金大大对满清也是满满的恨吧,不过奇怪的是,他和很多人一样,恨雍正好你比康熙还多(明明明史案是发在康熙朝的啊)不但《鹿鼎记》写《明史》案却是把康熙摘出来了,《书剑恩仇录》还要采用野史把雍正的儿子写成海宁陈家的儿子,这是多大的恨啊。不过话说回来,金大大的这位先人,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人啊。查伊璜当时连官都不是,只是个举人。人家庄家少爷出书的时候,因为听说他很有才华,主动给他挂了名,这在今天就相当于发表学述论文的时候听说隔壁大学的学长长得帅就把他名字挂自己论文里了,虽然有借他名气的可能,但总体还是好意吧。结果他一听说这事立马向当地学政举报了,只不过学政没有吴之荣那种狡猾心思没把这当回事。后来吴之荣把这事闹大之后,姓查的因为名字挂在书里了本来也是要灭门的,他赶紧把学政卖了说:“查继佑(查伊璜字)系杭州举人,不幸薄有微名,庄廷鑨遂将继佑刻入校阅。继佑一闻,即出检举,盖在庚子十月,吴之荣为庄廷鑨本县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为功,则继佑前之荣后,继佑之功当在之荣上;若以检举迟为罪,则继佑早而之荣迟,之荣罪不应在继佑之下。今之荣以罪受上赏,而继佑以功受显戮,则是非颠倒极矣!诸法台幸为参祥。”意思就是说:我告发姓庄的比吴之荣还早呢,要说功劳我比姓吴的还大呢,你们居然不赏我还要灭我,有没有天理了!然后他就真的脱罪了。所以,讲真,金大大你恨满清恨得很没有底气才对啊。